04届高三信息题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124830724 上传时间:2022-07-25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4届高三信息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04届高三信息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04届高三信息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4届高三信息题“三农”问题信息题:1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状况表年份(年)19781984198519881990增长率151%5%45%44%材料二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状况比较图(元)9000 农村8000 7000都市60005000400030001000 197819951999注:从1998年到,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持续6年低于1997年的1268元。到三年农民收入的增量中有478来自外出打工。材料三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定,采用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强农业,支持农业,保护农业,努力增长农民收入。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道理,分析阐明“统筹城乡发展”的必要性。 (3)国庆节以来,粮食价格浮现恢复性上涨。运用经济常识知识,谈谈你对本次粮食价格波动的结识,粮食涨价对农民增收会产生什么影响?(4)请你为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增长农民收入”提出几条合理化建议。 答:(1)材料一阐明:国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呈阶段性下降趋势。近年来,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额减少,纯农户收入增长更为困难;外出务工成为目前农民增收的一种重要渠道。材料二阐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且绝对量较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且不断扩大。(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规定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一种有机整体,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增进。农民增收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不仅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且制约城乡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统筹城乡发展。(3)这次粮食价格的波动,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成果。粮食减产引起粮价上涨;粮价上涨会刺激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对粮食主产区农民的增收有增进作用。但从长远来看,农民增收不能仅靠粮食涨价。(4)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规定,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调节农业构造,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搞活农产品流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增长外出务工收入,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承当,加大农业投入。2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共有8个项目讲到中央财政资金安排的数字,其中“三农”就占7项。这7项是:要继续推动农村税费改革,除烟叶外,取消农业特产税,每年可使农民减轻承当48亿元;从今年起,要逐渐减少农业税,平均每年减少一种百分点以上,五年内取消农业税,今年农业税减少可使农民减轻承当70亿元;为支持农村税费改革,今年中央财政将拿出396亿元用于转移支付;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今年国家拿出100亿元,直接补贴种粮农民;各级政府都要增长对“三农”的投入,今年中央财政投入增长300亿元(由去年1200多亿元增长到1500亿元以上),比上年增长20;增长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中央财政投入100亿元;继续实行第二期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今年中央财政投入60亿元。这些数字表白解决“三农”问题是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1)从经济学角度应如何对的结识这些数字?(2)这些数字蕴涵了什么唯物辩证法道理?(3)这些数字凸显了政府施政了什么样的新理念?2答:(1)对“三农”投入、对农民直补、对农村教育投入的数字,表白国内进一步调节国民收入分派构造和财政支出构造,提高农业和农村在国民收入分派和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增强了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增进农民增收。取消农业特产税、减少农业税率、财政转移支付、对“三农”投入的数字,表白国家用税收、税率、财政转移支付、财政等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增进农业发展,增长农民收入。(2)这些数字蕴涵着量变引起质变、要注重量的积累的道理。这些数字都是量的变化,当它积累到一定限度,必然引起国内农业和农村质的奔腾和发展,使国内农民更加富裕。这些数字表白政府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又体现了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重要力量解决重要矛盾的道理。(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主线利益。农民是国内最大的社会群体。这些增长农业投入、减轻农民承当、增长农民收入的数字凸显了政府执政为民的施政新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增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占国内人口60以上的农民收入上不去,不仅影响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并且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增长“三农”投入和农民收入的数字凸显了政府以人为本,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施政新理念。3今年,国内粮食及大宗农产品的价格浮现6年来初次明显上扬。中部产粮大省安徽,稻谷收购价上涨了10左右。黑龙江小麦每吨收购价比上年同期上涨32。 专家预测,中国今年的粮食总量将跌至9000亿吨如下,为来最低点,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将跌至700斤如下,为来最低点。 前几年,“卖粮难”曾严重困扰国内的粮食生产,粮食短缺似乎离我们而去,而正走这种表面的粮食过剩蕴藏着粮食危机。由于“卖粮难”,大量耕地挪作她用,农业投入下降,再加上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以及自然灾害,今年粮价上涨就不可避免了。 (1)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2)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3)用哲学知识分析导致国内发生粮食紧缺的因素。3答:(1)材料反映了国内农业的基本地位还比较脆弱,农业特别是粮食制约着国内的发展。(回答出粮食安全问题可加分) (2)第一,必须注重农业,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始终抓紧粮食生产;第二,保护耕地;第三,加强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粮食单产,走集约化发展道路;第四,建立粮食储藏制度,保证粮食安全;第五,改造老式农业,提高农业的抗灾能力和农业的装备水平;第六,加强对农业的投入、保护和支持。 (3)第一,看问题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被现象所困惑,因而忽视了粮食生产,浮现了新的粮食短缺;第二,没有坚持矛盾的观点,没有看到矛盾的转化;第三,没有注重量变,没有防微杜渐。4材料一: 苏南某镇农民人均收入增长图(单位:元)人均年收入100008000600040000 1989年 1995年 1998年 时间材料二:该镇集体经济增长表(单位:万元)1989年1995年1998年334151075635138721451308材料三:该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针对新形势,对农业和农村经济构造进行战略性调节,加快城乡化进程,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新途径、新领域;开发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特色旅游,吸引10多万游客;积极扶持龙头公司;容许农民在自愿、有偿的基本上转让土地使用权,大力实行放养、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小城乡建设初具规模,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转移了农业富余劳动力。(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阐明什么经济现象?(2)上述三则材料有何内在联系?(3)该镇的成功经验对发展农村经济有哪些新启示?4答:()材料一阐明该镇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材料二阐明该镇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由于该镇对农业和农村经济构造进行调节,开辟了发展的新途径、新领域,因而增进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3)启示:要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要调节农业和农村经济构造,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特色农业;要大力发展农业化经营,积极扶持龙头公司,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要大力发展农村的第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拓展农村就业领域;要通过多种途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长农民收入,提高城乡化水平。5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增进农民增长收入若干政策意见分析了目前农民收入和粮食生产的形势,提出了增长农民收入、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有关政策。(1)运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阐明国家努力增长农民收入的重要根据。(2)从经济常识角度看,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意义是什么?5答(1)国内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国家机关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国家机关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国家要维护公民的权利。是巩固以工农联盟为基本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需要。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粮食是基本的基本,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工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有助于推动农业特别是粮食构造的调节,有助于国内在国际竞争中保持独立自主的地位。6材料一 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是农民增长收入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进城务工人员有9400万人,她们大多进入某些非公公司或都市的建筑公司。 材料二 据建设部记录,到10月止,全国共拖欠工程建设资金3300多亿元,其中拖欠农民工工资就达1000亿元。由于诸多农民工不懂法,在要不到应得的工钱时,不是忍气吞声,就是采用某些不理智的极端行为,例如绑架老板、威胁自杀等等。 材料三 1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有关切实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的告知,提出3年内基本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采用健全建筑市场准入制、加大对歹意拖欠工资公司的惩罚力度、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等措施,努力做到老帐要还、新帐不欠。要加强部门协调,搞好监督管理,继续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把清欠作为重要平常工作抓紧抓好。同步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工依法维护自身权益。(1)结合材料一,运用有关哲学观点阐明应如何看待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2)政府协助农民工追讨工资体现了政治常识的什么道理?(3)结合材料二、三,阐明如何解决拖欠工程建设资金和农民工工资问题?答:(1)矛盾具有普遍性。这就规定我们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虽然带来了某些问题,但这是增长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增进农业构造和农村经济构造的调节,增进都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华。在国内现实国情下,农民进城务工的积极作用是巨大的,是国内现实国情和加快都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2)国家机关贯彻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依法治国的原则,国家机关在履行经济建设的职能和公共服务的职能。(3)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完善市场经济秩序,加大对违规公司的惩罚力度。完善保护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发挥法律手段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支持。教育广大农民工增强劳动者权利意识,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服务功能,要为农民工提供支持、协助。7图1: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农民收入增长率变化示意图 图2:1997-该地粮食价格变化示意图 注:价格下跌的重要是一般粮食品种,部分优质大米和特色农产品高价畅销。该地优质大米只占总产量的97。 (1)据图1分析1978-1984年农民收入增长的特点及因素。 (2)分析图1中1996农民收入增长率变化的特点,并阐明这一变化对该地经济发展的影响。(3)据图2(含注)分析产生上述变化的因素,并阐明解决措施。答:(1)特点:农民收入增长迅速。因素: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此后,发展经济成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农村全面履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2)1996-该地农民收入增长速度逐年减少。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将严重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影响该地农业发展,不利于农业基本地位的稳固。(3)粮食价格连年下跌是该地农民收入增长减缓的直接因素。农业生产构造不合理是该地农民收入增长减缓的主线因素。要增长该地农民收入,主线途径是调节该地农业生产构造,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生产。 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都市化水平已超过8096。国内都市化水平每提商一种百分点,即意味着要有1000多万农村人口转移到都市。(注:49年占10.6% 78年占14.2% 占36.09%)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表I、表2、表3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三个图表之间存在什么内在联系?(3)结合表2、表3,阐明应如何增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答:(1)表1阐明了国内农业发展落后,工业化水平低,农业就业人数占所有就业人数的比重和农村人口占所有人口的比重远远超过工业化国家;表2阐明目前国内农村劳动力还重要从事农业生产,剩余劳动力开始向乡镇公司和都市转移,但农村剩余劳动力数云仍然十分巨大;表3阐明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都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2)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乡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国内都市化发展水平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狭窄,制约了国内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 (3)增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要推动乡镇公司改革和调节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拓展农村就业空间就要逐渐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为农民发明更多就业机会;走中国特色的城乡化道路,加快城乡化进程,逐渐提高城乡化水平,坚持大中小都市和小城乡协调发展。 9国内城乡居民收入比较表(单位:元)项目城乡居民收入686077038570农民收入236624762599注:农民收入含未发售实物和次年用于生产投入部分,城乡居民收入不含福利收入。有关专家指出,当一种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左右时,合理的城乡收入消费差别应当是2:1,国内这一差距超过了5:1,如此悬殊的城乡差别,使得占全国人口63的农村人口处在低市场购买状态。 材料一 湖北黄冈市百户农民收入调查表白,82户增收,5户平收,13户减收。务工经商是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百户农民人均增收1839元,其中,务工增收1561元,占增收颠的8488;家庭养殖和多种经营增收2313元,占增收额的1258。种植粮棉油不增收、30的农户农闲(季节或常年)务工无门、不少农户有积蓄不懂得如何投资赚钱,是影响农民增收的三大重要因素。 材料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申之重。要始终注重加强农业的基本地位,始终注重严格保护耕地和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始终注重维护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利益,始终注重增长农民特别是种粮农民的收入。会议决定国债和新增财政资金重点向“三农”等方面倾斜。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概括上表及注反映的经济现象。 (2)结合材料二,用经济常识知识分析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及解决途径。 (3)用所学思想政治知识阐明党和政府为什么高度注重保护耕地和粮食生产?答(1),国内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民收入及消费水平低;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2)重要因素:种植业产品构造不合理,农产品质量差,缺少市场竞争力。农民素质低,生产技术装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市场经济信息闭塞,农产品流通不畅。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顺利转移。解决途径:调节农村经济构造和产品构造,面对市场,发展多种经营;加强农用先进科技推广和农民科技培训;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将生产、加工、运送、销售连为一体,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强农民工培训,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办公司;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承当,政府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推动农村城乡化。(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粮食是基本的基本。农业的兴衰成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全局。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不可替代的物资。耕地是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最基本生产资料,是农民赖以生存的不可再生性资源。国内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的13。非法乱占耕地,导致耕地严重流失,直接威胁国计民生及国家经济安全。解决好13亿人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头等大事。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副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消费规定越来越高,对粮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规定。保护耕 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稳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党和国家的性质及国内国情决定党和政府必须高度注重保护耕地和粮食生产。 10国内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频繁发生。注重经济效益、轻视生产安全是导致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频发的重要因素。结合上述材料回答: (1)简要阐明材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2)如果学校组织高三学生去公司宣传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你觉得如何讲才干使公司高度注重生产安全。请结合所学思想政治知识,写出宣讲内容提纲。 (3)请你结合政治常识知识,就政府如何加强生产安全管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1)自然界的存在、发展及其运动的客观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和运用自然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本,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尊重科学。否则,必然遭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2)从经济效益角度讲,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局部利益不顾整体利益,只讲经济效益忽视安全生产,必然会给公司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带来重大的损失。展示因忽视生产安全而导致的重大生命财产损失的典型事例,让事实说话,以产生巨大的心灵震 撼。从法律角度讲,保障生产安全是劳动者的法定义务,是公司经营者的法定职责。违背生产安全卫生法规,必然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简介注重生产安全的先进典型公司,阐明安全生产是公司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3)提请全国人大尽快完善生产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完善政府监督管理生产安全的机制。适时督查生产单位的安全状况,防患未然。实行生产安全首长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依法制裁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单位领导及有关负责人、直接负责人。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宣教,提高劳动者的安全意识。 科学发展观信息题 1材料一 在近年改造大自然、誓把荒原变良田的热浪过后,北大荒的林地面积和湿地减少了一半多,原始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大自然无情地向人们开出了一种巨额“罚单”:旱涝灾害频繁、江河泛滥、水土流失、风蚀沙化严重、许多野生动物被迫迁徙。 材料二 面对接踵而来的生态危机,北大荒人开始明白了一种早该明白的道理:大自然的赐予不是取之不尽的。欲取之,必予之。森林和人类唇齿相依,要尽快改善北大荒的生态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近年来,黑龙江省各级政府正大力推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停止湿地开荒,实行退耕还林。按规划,7年后北大荒将新增林地3000万亩,为在国内粮食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北大仓”构筑一种持久的“生态屏障”。 (1)两则材料反映了哪些哲学道理? (2)要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你觉得应当采用哪些措施?答(1)两则材料反映的哲理有:规律具有客观性,违背它必然受到惩罚。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们可以运用对规律的结识,变化或发明条件,发挥其对人们有利的作用,限制其破坏作用。价值观对人们结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2)树立和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主线性转变。既要讲求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坚持统筹规划,加大投入,标本兼治,突出重点,有环节地进行环境治理和建设。坚持依托科技进步推动环保和治理,推动资源开发与节省,依法严格保护环境与生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重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发明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同步,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从体制和机制上增进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建设中充足运用资源,提高资源的运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节省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有助于节省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省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2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呈现,增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规定”,推动改革和发展。(1)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政治常识中的哪些道理?(2)运用所学哲学常识的知识阐明如何治理国家才干做到以人为本?(3)分析阐明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根据。(4)“五个统筹”发展观集中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答:(1)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以人为本,就必须充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人类所特有的能力和活动。结识和运用规律必须充足发挥主观能动性。充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能有效地结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以人为本,就必须树立对的的价值观。对的的价值观是科学的结识,对人们改造主、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以人为本,就必须充足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发明者。因此,必须相信群众,依托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足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发明性。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制定方针、政策;坚持全面的观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坚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保的协调发展。坚持对的的价值取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办事情要善于从整体着眼,谋求最优目的,因此,要树立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五个统筹”思想,综合了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着眼于建立统一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正体现了这一观点。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环境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离不开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五个统筹”思想体现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尊重。 3表一 国内经济增长状况 单位:GDP和工业增长值为亿元年份GDPGDP增长率%工业增长值工业增长值增长率%8944280395709995993734260789102398804593510211669491表二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状况 单位:投资总额为亿元年份固定资产投产投资总额增长率%弹性系数投资率%32918103128836837214131179538843500169211342555118267注:弹性系数是指固定资产增速与GDP增速之比。近年来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增长的拉动作用高于消费和出口。表三 国内重要原材料和能源材料的消耗状况生铁钢材电消耗量(万吨)增长率%消耗量(万吨)增长率%消耗量(亿千瓦小时)增长率%1310245141216813256107155541871719021714333851708598216672601624117注:据测算,国内工业产品原材料和能源材料的消耗占公司生产成本的75%左右,如果能减少1个百分点,就能获得100多亿元的效益。 (1)表一、表二和表三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2)综合上述表格和经济常识有关知识,分析应如何实现国内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增长发展?答:(1)表一反映:国内经济增长保持较快的速度,这与工业的奉献是分不开的。 表二反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有效地拉动了经济的增长。 表三反映:国内重要原材料和能源材料的消耗持续增长,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待提高。 (2)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一种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我们必须继续加快工业发展。 加速经济构造调节和优化升级,加强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树立新的发呈现,加快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保证国内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健康发展。 4根据如下材料回答问题。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结识的进一步 深化。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规定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都要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主线利益,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主线出发点。全面发展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要互相衔接、互相增进,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规定对的解决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既要考虑到目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到将来发展的需要。全面发展观是核心内容,协调发展是核心环节,可持续发展是重要支撑,人的全面发展是实质和主线目的。 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分析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答: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客观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科学发呈现的内涵是一种有机整体,它们互相渗入、互相增进、共同发展。“全面发展观是核心内容,协调发展是核心环节;可持续发展是重要支撑,人的全面发展是实质和主线目的”阐明了这点。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发明者,规定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以人为本就是群众观点的具体体现。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全面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步着眼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即三大文明的共同发展体现了这一道理。整体与部分是不可分割、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的,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谋求最优目的。协调发展观的“五个统筹”就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可持续发展观就是规定在发展中对的解决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等,体现了这观点。 (若用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辩证统关系、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有导向作用、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等原理结合分析,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5根据如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表一 江苏省和全国部分经济指标对比GDP总量(万亿元)人均GDP(美元)年经济增长速度%对外贸易总额(亿美元)实际运用外资总额亿美元年居民收入增长速度都市农村全国11671000918512535943江苏12451351136715813261 表二 苏南、苏北重要经济指标对比()从事三大产业人数比例(%)年GDP指标年财政收入(亿)实际运用外资万亿年总量亿元年人均元在三产中的分派(亿元在三产中的比例%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苏南221644253359628012859629455343809254754695475405612367911794苏北5238212662243697627858455104707805292399429633042444957637注:苏南人口占全省的2968左右,工业增长值占全省工业总量的713;苏北人口约占全省的4317,工业增长值占全省的130。材料二: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的。“两会”期间,中央领导人提出,江苏在全国应“率先在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但是,没有苏北的小康就没有江苏的全面小康,没有苏北的现代化就没有江苏的现代化。为实现“两个率先”,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加大了扶持苏北发展的力度。 (1)材料一中的表一、表二分别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 (2)结合两则材料,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请就如何加快苏北经济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5(1)表一阐明江苏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对外开放限度和居民的生活水平都走在全国的前列。(3分) 表:阐明江苏省内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苏南相比,苏北地区的产业构造不合理,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第产业比例太大,二三产业不发达,经济运营质量不高,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对外开放限度不高,还处在低水平的小康阶段和工业化的初始阶段。 (2)以工业化为主导,加快经济构造战略性调节,提高苏北地区工业化水平;增进苏北产业升级,加快第三产业发展;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实行都市化战略,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大对苏北地区的扶持力度(涉及政策扶持、财政支持、资金、技术投入等);进步加强基本设施建设等等。 (如答“以市场为导向,充足发挥农业优势,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因地制宜,优化生产力布局,构建区域经济特色;加快发展科教事业,注重人才培养和使用,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等等,只要言之有理,都可酌情给分。) 6国际上近年来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新概念。循环经济与老式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老式经济是由“资源 产品 污染物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运用基本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规定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种“资源 产品 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废物,从而在主线上解决长期以来环保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冲突。循环经济日益崛起,目前把废物垃圾作为资源来开发的途径有三:一是重新作为原料使用,如塑料、纸张、金属等;二是转换形态作原料使用,如废橡胶可以用来铺设高档路面和高档跑道等;三是作能源使用,如用有机垃圾生产酒精和沼气等。废物不废正在成为现实,而做到这些的前提是废物分类倾倒,同步还需要注入资金和技术。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回答: (1)废物不废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什么? (2)循环经济显示了人类的一种什么价值取向?国内发展循环经济有何重要意义? (3)结合上述材料阐明实现废物不废、生态安全要靠什么? 答:(1)废物不废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废与不废是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废物,只有未被运用起来的资源。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因一定条件而发生和变化的。自然界自身就是一种物质循环、生生不息的大系统。人的经济活动要不导致危害,就得模拟这种循环机制,使废物重新投人生产运用。 (2)循环经济的浮现显示了人类在追求经济繁华、社会公正、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价值取向道路上又迈出了一大步。发展循环经济是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增进资源永续运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措施;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是应对人世挑战,增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公司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规定。(3)上述材料阐明实现废物不废、生态安全要靠科技,没有科技的支撑难以实现废物的循环运用;与科技相联系的是资金的投入。一旦再生资源产业化形成良性发展,就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要靠法制。德国、日本相继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就阐明了这点;还要靠广大群众环境知识和生态道德水准的提高,并辅以必要的物质和精神鼓励,以保证废物分类倾倒。7树立和贯彻科学的发展观,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有何积极意义?7答案要点:(1)树立和贯彻科学的发展观,有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由于它能使我们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在实践中做到统筹兼顾、按规律办事,从而有助于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2)树立和贯彻科学的发展观,有助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由于它能更好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3)树立和贯彻科学的发展观,有助于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由于它有助于党员干部树立对的的政绩观,有助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足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4)树立和贯彻科学的发展观,有助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由于它有助于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并能坚决反对和避免腐败,从而有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8十六届三中全会我们党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即科学发展观。问:(1)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2)如何做到“以人为本”?(3)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有何重大现实意义?8答案要点:(1)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定和先进文化的迈进方向,并且还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主线利益。(2)要做到以人为本,就要在经济发展的基本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要尊重和保障人权,涉及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要发明人们平等发展、充足发挥聪颖才智的社会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在目前工作中的一种重要方面,就是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要进一步做好增长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工作,积极协助城乡特殊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坚决纠正和制止侵犯群众利益的行为,克服和抵制多种腐败现象。(3)坚持“以人为本”,有助于保持党的优良老式,密切党群关系,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助于克服和抵制腐败现象,净化社会风气,提高党的自身素质,保持党的先进性;有助于改善党的的工作作风,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巩固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9材料一:80年代初,人们重要将GDP总量和人均GDP作为衡量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当时提出的奋斗目的是:1990年GDP总量比1980年翻一番,GDP总量比1990年再翻一番。材料二:国内目前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到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种非常核心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构造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增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规定,推动改革和发展。请回答:(1)80年代初到目前,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原则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哲理?(2)从唯物论的角度阐明,为什么说“五个统筹”规定是科学的?(3)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应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统筹发展?9答案要点:(1)80年代初到目前,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原则的变化体现了结识是变化、发展的。实践决定结识,随着实践的变化和发展,人的结识也随之变化和发展。(2)“五个统筹”的规定符合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3)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本,也是社会发展的主线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我们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规定,一方面,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我们要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增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10根据如下材料回答问题。表l:江苏省与全国经济、教育发展状况对比 地区年份和指标江苏省全国人均GDP14397元7998元2月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6元963元一般高中在校生124万人19648万人高等教育在校生8597万人11086万人研究生在校生536万人651万人表2:江苏省苏北、苏中、苏南经济发展状况对比 单位:美元 地区年份和指标苏北苏中苏南人均GDP76011242684人均GDP92413603458注:国内制定的绝对贫困原则为人均年收入625元。按此原则测算,江苏有130万贫困人口,其中80%以上生活于苏北各县。表3:江苏省城乡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状况对比指标城乡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262元4239比上年增长132%61%材料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党中央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战略部署的高度对江苏提出的明确规定和殷切但愿。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朝指出:“江苏要在更高的起点上,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开发新的发展资源,构筑新的发展优势,加快富民强省步伐。”(1)表1、表2和表3分别阐明了什么问题?(2)表1和材料一有何关系?(3)结合上述材料,阐明江苏省应如何贯彻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两个率先”?10答案要点:(1)表1 阐明江苏省人均GDP、2月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苏省在校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在全国占较大比重。这阐明江苏省经济、教育在全国处在领先地位。表2阐明江苏省人均GDP从到有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但苏南、苏中、苏北差距较大,地区发展很不平衡。表3阐明江苏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有较快增长,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但农民收入增长较慢,城乡差距较大。(2)表1和材料1是因果关系。江苏省根据其经济教育在全国处在领先地位的实际状况,提出了两个率先的奋斗目的。(3)江苏省要实现“两个率先”,一方面要发挥江苏省在经济、文化上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实行科教兴省战略,加快构建人才高地,强化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要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充足发挥苏南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先导带动作用,加快苏中、苏北工业化进程,提高都市化水平,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再次,要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构造,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千方百计增长农民收入。人才战略1材料一:“人才是治国强国之本。”为此,中央提出要大力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材料二:美国容器公司为争得来自上海的金融家蔡智勇,不惜动用14亿美元。蔡智勇在其后四年内为该公司发明的财富超过10亿美元,并使公司逐渐形成完整的金融体系和不断发展的金融网络,使公司跃上了新的台阶。 结合材料,用经济学知识回答: (1)简要阐明国内实行人才强国战略的经济意义。(2)材料二对国内目前贯彻实行人才强国战略有何启示? 答:(1)人才是第一资源。注重人才有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自身素顶;有助于提高资源的合理优化配备,提高公司的经济效益,增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应坚持按劳分派和按生产要素分派的有机结合,坚持效益优先、兼顾公平,调动多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增进生产力的发展。建设规模宏大、构造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并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把国内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把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落到实处。 民营经济 1下面是一组国内经济发展状况的材料:材料一 表1国内不同经济成分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例()国有经济集体经济非公有制经济197878021802240414346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仍占65左右,对国家的奉献率(上缴税收占财政收入总额的比重)仍超过60。表2国内国有经济在重要行业和核心领域所占产值比例()行业煤炭采选石油、天然开采石油、化工电力、煤气、自来水有色金属冶炼民航邮电、通信、铁路高新技术产值比例80958390909510090注:国内既有国有资产在能源、钢铁、铁路运送和邮电通信等产业中所占比例分别高达95以上;在全国148万个大中型公司中,95以上是国有公司或国有控股公司; 表3国内大型公司集团、股份制公司、上市公司状况公司类型项目大型公司集团股分制公司上市公司公司数量(个数)120多种36万700多种控股状况基本上由国家控股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控股占80%以上国有资本控股43%,支配57%的社会资本注:120多种大型公司集团是新组建的:材料二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实现了持续迅速发展:近来,国内生产总值年均 增长近10,大大快于改革开放前26年平均增长61的速度;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797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78年36241亿元的6倍左右。请回答:(1)据表一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内经济构造发生变化的重要趋势是什么?(2)上述三个表格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3)结合文字材料揭示的事实阐明应当如何结识上述经济现象。答(1)由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转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休,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由高度集中的筹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 (2)反映的经济现象是:通过近年改革,国内公有制经济比重明显下降,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相应上升,国有经济在核心经济领域仍居支配地位;公有制经济控股为主的股份制经济发展加快,大型公司集团逐渐形成。可见,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在不断增强,其主体地位并未动摇。(3)国内国民经济在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推动下,实现了更快的发展。事实阐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应当坚持。公有制经济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这就必须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这个前提下,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上升不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资本控股的股份制公司、大型公司集团的形成,扩大了公有资本支配的范畴,提高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现代公司制度只是资本组织的经营形式,不带有社会经济制度的属性,公有资本控股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现代公司制度逐渐建立,有助于政企分开,从而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增进经济发展。2材料一 民间投资的资金来源比例()国家预算国内贷款运用外资自筹资金及其她资金24%132%2%855%材料二 城乡筹划总投资50万元以上项目中,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规模(万元)国有及控股投资外商投资民间投资558497422129注:从民间投资的项目与规模分布来看,3000万元如下的项目达82,最多的是100500万元的项目。材料三 民间投资在各地区占所有投资的比重东部中部西部445%394%362%材料四 从1981年到,除个别年份外,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奉献率呈上升的态势。,国内GDP增长8,其中民间投资拉动着236个百分点;,国内GDP增长73,民间投资拉动着136个百分点;,国内GDP增长8,民间投资则拉动着24个百分点。(1)材料一、材料二(含注)、材料三各反映了民间投资的什么特点?(2)结合材料四阐明应如何发展民间投资,增进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协调、健康发展?答:材料一阐明民营公司的自我积累能力较强,也反映出民营公司的资金筹集渠道比较单一。材料二阐明民间投资的总体规模较小。材料三的数据显示,民间投资的分布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有关,经济越发达,民间投资就越活跃,所占比重就越大;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民间投资的发展也就相对落后。 (2)要增进和保持国内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协调、健康发展,就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对民间投资的结识,把发展民间投资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和基本国策之一,作为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途径。要给民间投资在法律上以应有的地位,扩大民间投资的空间。国家应鼓励和支持民营公司通过收购、兼并、控股参股、转让经营权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经济改革和战略性调节。 实行鼓励民间投资的财税政策和加大对民间投资的金融支持。 要加强地区合伙,增进西部地区民间投资的发展。 规范市场秩序,改善投资环境。 完善分派制度,鼓励和保护按生产要素分派,保护私有财产。3表格一 近年来,国内民营经济发展状况平均营业收入总额亿元最高资产总额(亿元)资产总额5亿元以上的公司数1999年3589055110391135991505041548725858925342378 注:1989年,中国私营公司90581户,从业人员164万人,注册资金84亿元。,私营公司数增长到243万户,从业人员3409万人,注册资金24700亿元,分别增长了近26倍、20倍和293倍。民营经济对GDP的奉献率,从1989的057增长到的2276。表格二 ,国内民营经济的重要奉献就业税金总数883万人55322亿元同比增长1612%362%材料一 长期以来,国内民营公司的发展受资金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在产业选择上大多面向“低、散、小”的领城,技术水平低,产品生产反复性严重;民营公司大多实行“家族式”的管理方式,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还很少;民营经济在银行贷款中所占的比例只有15。 材料二 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规定,“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重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发明良好发展环境上来”。请回答: (1)表格一(含注)、表格二与材料一分别阐明了什么问题?(2)结合材料一、二,阐明应如何加快国内民营经济的发展?答:(1)表一阐明,近年来国内民营经济发展迅速,从业人员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对国家的奉献也越来越大。 表二阐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能增进就业,增长国家的财政收入。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