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整理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124588037 上传时间:2022-07-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整理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整理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整理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绪论一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答: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界及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 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在当代,中国的自然辩证法已发展成一个学科群,包括内核学科与外核学科两大部分,内核学科是它研究的主 要内容。这个学科群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技术史。 自然哲学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是探索自然界最基本属性的哲学学说。这种哲学探索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的 问题:存在与演化,即自然界万物由什么构成?如何存在?联系方式是什么?如何演化发展? 科学哲学是以科学为研究对象,对科学进行哲学分析而建立起来的理论体系。一是静态的分析科学,把科学看做事有研究成果组成的知识体系,分析他的性质、组成与结构。 二是动态的分析科学,将科学看做是一个依照一定的方法进行的探索的过程,考察知识是如何获得的,怎样对 它进行检验与评价。技术哲学是以技术为研究对象,对技术进行哲学分析而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主要的研究内容:1,技术的定义和技术的本体论地位;2,技术认识的程序论;3,技术知识结构论;4,常规 技术与技术革命;5,技术与文化;6,技术价值论与技术伦理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国外与这个领域相对应的是STS,这是一个以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 科。科学技术史是以科学、技术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他们的历史演进的一门学科。第一章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一系统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描述一个系统?如何理解系统的普遍性? 答:系统较为全面的定义应该具有如下涵义:(1) 一切系统均由多个元素(至少是两个元素)组成,具有多元 性的特点;(2)同一个系统的不同元素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而且联系具有某种确定性,形成一定的结 构,人们能够据以认识该系统,并与其他系统相区别。就是说,系统具有相关性的特点;(3)系统的多元性与 相关性,产生了系统的整体性,具有整体的结构、整体的形态和整体的边界,并以整体的方式与环境相互作用, 表现出整体的特性或功能。根据以上的理解,可以给出系统的定义:系统是由若干具有特定属性的组成元素经特定联系而构成的、与 周围环境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从系统的定义可知,要完整的规定或描述系统,必须包括如下五个基本因素:系统的组成,系统的结构, 系统的环境,系统的功能,系统的边界。系统的思维要求我们在考察自然物质系统时,不仅要分析系统的组成, 而且要分析系统的结构,系统的边界,系统所处的环境,并且从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关联中,从系统与外部环 境的相互关联中把握系统的功能和行为规律。在自然界中,万物皆系统,系统无处不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 界形成一个系统,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而我们这里说的物体,是指所有的物体存在,从星球到源自, 甚至直到以太粒子,如果我们承认以太粒子存在的话。”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揭示出,不仅整体自然界形成一个 系统,而且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也都自成系统或处于系统之中,系统是自然界和自然界的一切物质课题的 基本属性。在现实的自然界中,系统是普遍的,非系统是相对的,非普遍的,没有一个现实的事物完全不可被 看做系统。自然界中的一切物质客体都以系统的方式存在,都可用系统的方法研究,这是系统科学的基本信念。 三如何理解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答:整体与部分是自然界系统中的一对矛盾。这里的整体是指自然系统的有机整体,部分是指自然系统的组成 元素。自然系统整体与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如下两个方面:1. 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首先,系统整体是由部分(组成元素)组成的,整体不能脱离部分而独立存在。整体保留了其组成部分单 独存在时所具有的某些属性,致使在质上系统整体中的个组成部分(元素)可以分辨,在量上系统整体的某些 属性的量是它组成部分的量的加和,即在自然系统中,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着某种加和性关系或守恒关系。第二,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的。部分有赖于整体,整体也有赖于部分。由于系统的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 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而且在某些属性方面整体和部分之间存在着质的继承性和量的加和性关系。因此,系统 的每一组成部分的性质和行为都会影响着系统整体的性质和行为,这体现出系统的组成部分对系统整体的制约 作用。2. 整体突现性原理由于处于系统整体中的各种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一方面使得处于系统联系中的组成部分的性质 不同于出于自然状态下的性质,使组成部分的原有的某些性质呗屏蔽起来;另一方面使得系统整体产生出他的 组分和组分总和所没有的,甚至对于组成部分来说是毫无意义的新性质。总之,由部分构成系统整体时,有新 质的突然出现,旧质的突然消失(或被屏蔽),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这就是系统的整体突现性原理,又称非 加和性原理。系统整体的突现性是系统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激发而产生的整体效应,即所谓结构 效应或结构增值,单个组成是不能产生这种效应的。四系统的结构在何种意义上决定功能?答:系统的结构决定系统功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1. 系统的环境和边界是系统功能存在和得以实现的条件,不是决定系统功能的内在根据。系统的环境制约 着系统功能的发挥,在既定的环境下,不同的物质系统之所以具有不同甚至千差万别的功能,只能从系统内部 的组成元素和结构去分析,系统的组成元素和组成元素的相互作用的结构才是决定系统整体功能的内在根据。系统的边界一方面将系统的质与环境的质区分开来,另一方面它又是联系系统和环境的输入输出方式的桥 梁,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性质与程度是由边界的性质决定。边界的性质将会影响系统的功 能的发挥,而不影响系统的结构。2系统的组成元素是系统具有某种功能的物质基础和物质载体,但它不直接决定系统的功能。组成元素的性 质、种类和数量都决定着系统的性状和功能。同组成元素相比,系统的结构对系统性状、功能的决定作用更为 直接。这是因为:系统的功能是系统整体所具有的,他是其组成元素本身不具有的,单从组成元素本身无法说 明系统为什么会有这一功能。系统整体的性质,只能是组成元素之间相互协同作用的结果,而这些组成元素之 间相互作用就是结构。以上分析说明,在决定和影响系统功能的诸因素中,结构对于系统功能的决定作用最为直接和根本。从这 种意义上可以说,系统组成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构是决定系统整体功能的内在依据,而系统的功能则是一定 结构的外在表现。第二章自然界的系统演化二如何理解自组织与他组织?两者之间有本质区别么?答:所谓自组织是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彼此的相干性、协同性或某种默契,而不是按外界特定的干预而形成特 定结构与功能的过程。所谓他组织是指一个系统的要素按照特定指令而形成特定结构和功能的过程。他组织的实质在于执行指令,而自组织的实质在于相干协同。(具体看书70)三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需要什么条件?答:1开放是系统进化的先决条件。保持对外部环境的开放性,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是系统进化的先决条件, 系统必须开放到一定的程度,以至于使系统的熵减少才有可能导致系统从无序向有序演化。但是,开放知识系 统进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2非平衡是有序之源。从无序状态产生有序结构的另一基本条件与系统稳定性有关。从系统演化的角度看, 完全稳定的状态,由于平息各种扰动,因而不会有出现新结构的可能,只有那些可以失稳的状态,才有可能孕 育新结构的胚芽。因此,保证系统远离平衡是系统想有序、有组织、多功能方向演变的另一个必要条件。3非线性是系统进化的内在根据。非线性相干或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是系统进化的基础和根本性的机制。 系统的非线性作用产生的相干效应,分岔效应和临界效应是系统存在和进化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机制。非线性机 制既是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相互维系形成有机整体的力量,也是导致系统失稳、就结构瓦解、新的有序结构得以 产生的内在根据,他内在的规定了非平衡系统失稳的临界值和微观机制。它规定了系统失稳后有哪几种有序结 构可能出现并稳定存在,成为系统演化的吸引中心;规定了系统演化可能经历什么样的分支,即规定了系统演 化的可能方向和路线。4随机涨落是系统进化的直接诱因。涨落指的是在某时刻对系统状态统计平均值的偏离。涨落在系统进化 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是非平衡系统失稳的导火线,是非平衡有序结构的胚芽,是非平衡系统进化的驱动力, 这就是通过涨落达到有序的原理。以上四个方面就是自组织理论关于系统进化的条件和机制的基本思想。这四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的。非线性机制和随机涨落的存在是远离平衡开放系统失稳和新结构产生的内部依据,而非线性机制的发挥和 随机涨落的放大又必须以系统开放和远离平衡为其前提条件。四系统的演化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的统一,你如何看?(89)答:混沌现象是“确定性系统”的一种“内在的随机性”,它是有别于可能有系统外部引入的不确定的随机影 响而产生的外部随机性。“确定性”是因为它有内在的原因而不是外来的噪声或干扰所产生:而随机性指的是 不规则的不能预测的行为。五 如何理解系统的“突现”性质?(93)答:所谓突现,是指由系统的各个要素(或主体)相互作用所生成的单个要素(或主体)所不具有的性质、行 为、功能和结构。它是高层次事物具有而其要素不具有且事先不能加以预测的性质。突现的基本特点:1. 突现是生成的,不是构成的。一个系统的突现性是由系统的内部要素(主体)环境和他的演化等多种 因素所生成的。2. 突现是一个有个组成要素经局域相互作用进行到全域相互作用的自发过程。3. 突现是一个受限的生成过程。4. 突现出来的稳定模式的功能是由起所处的环境所决定的。5. 有一种典型的突现现象:组成部分不断变化,而不改变系统的稳定模式。在突现现象中,其要素是可 以变化的,但是其稳定模式不变。6. 产生突现现象的规律将导致存在差别的稳定性。7. 突现具有整体性与微观性。整体突现,是指所有部分都会带有整体突现的性质。微观突现,是指整体 中的部分也会在整体的作用下,不等于部分,即在整体的作用先,部分大于部分或部分小于部分。第三章人与自然一全球性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源是什么?答: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口的原因、经济的原因、科学技术的原因,而所有的原因都与 人类行为的失当有关。行为的背后是观念,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观念,是人类对待自然界的态度。1. 生态环境问题的人口根源生态环境恶化与全球人口剧增直接相关。人类要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求,就要消耗资源。人越多,消耗的资 源越多,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越大,因为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当人类活 动对自然环境系统的作用超过一定的限度时,自然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反过来危机人类 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2生态环境问题的经济、技术根源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同时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废气、废水、 废渣等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还有技术根源。人类通过技术制造了自 然原来没有的,而自然界本身又很难,甚至完全不能降解的有机物,这些人工合成的有机物在环境中的积累会 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3生态环境问题的观念根源生态环境问题饿产生与人类行为的失当直接相关,人类行为的背后是人类观念,人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传 统的价值观是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就是人类中心主义。他把人看成是大自然唯一 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是构成一切价值的尺度,自然及其存在物不具有内在价值而只具有工具价值。人类生 态实践的出发点和归宿只能是人的利益,人类对自然并不存在直接的道德义务,没有道德责任去维护非人类的 生物的利益。二评论生态中心主义的主要观点?(具体看书103)答:1.人是自然中的普通成员,人对自然负有道德责任2. 大自然不但具有工具价值,还具有内在价值3. 以整体主义思想看待自然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三简述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答:1.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是由其组成要素(包括生物和非生物)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构成的一个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整体。2人是生态系统中的普通成员。人不是处于生态系统之外,而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中,是与生态系统的其他成员 息息相关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不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不是生态系统的征服者和通知者,而是生态系统中的普 通成员,人与其他生物在生态上是平等的。3生态系统的利益包含病高于人类的利益。人类只是生态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系统整体的利益高于部分的 利益,从长远来看,只有在整个生态系统的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人类这个子系统的利益才有保证。4维护生态系统的繁荣稳定是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伦理原则。有益于生态系统的完整、美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一切皮坏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的行为都是错误的。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完整和繁荣,因此 人类必须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人类对大自然负有到得义务和道德责任。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答: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不仅指自然生活,还包括经济和社会方面,持续性原则包括自然的持续性、 经济的持续性和社会的持续性。自然持续性要求经济发展要与自然承受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改善和提高地球的资源生产能力和 考虑环境自净能力,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试用自然资源和考虑环境成本。经济持续性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 量,更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提倡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文明精神。社会持续性强调社会公平是发展的重要因素和环境得以实现的机制。自然持续性是前提,经济持续性是基础,社会持续性是目的,他们构成一个有机整体。2公平性原则。在可持续发展中,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原则是公平性原则,包括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两个方面。 代际公平强调在发展问题上要足够公正的对待后人,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代内公平强调任何地区、任何国家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和别的国家的发展为代价,特别要注意维护发 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需求。3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着眼点不是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发展,而是全人类的发展。人类有一个共同的目 标:一切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一一地球。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人类的共同行动。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包 含这样的内容: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发展的问题,任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必须以全球行的可持续发展为 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方针。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类要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而作出的一项共同的战略选择,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对 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过程中形成的,生态自然观称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重要哲学基础。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 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第五章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一科学事实与经验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区别是什么?答:客观事实:这种作为感性认识对象而客观存在的现象和事物本身,称为客观事实,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移。另外,客观事实具有客观性,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经验事实:是指人们用科学语言或文字对通过观察、实验而被感知的客观事实所作的描述和记录,也可 以说是客观事实在符号系统中的表征。经验事实同时存在主观性和可错性。科学事实:是客观事实在人们头脑中反应的结果,是人们对所观察到的客观事实的感知、描述和记录, 而且是真实的描述或记录。同时具有客观事实本体论和经验事实认识论的特点。科学事实与客观事实的区别主要在于:客观事实是客观的,而科学事实则是属于认识范畴,他作为观察与实 验的结果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中,其内容是客观的,而形式则是主观的;客观事实转化为科学事实不仅与客观事 实本身的性质有关,而且还受人的认识能力和社会实践水平的制约。科学事实与经验事实的区别在于:虽然科学事实也属于经验事实的范畴,但并非所有的经验事实都是科学事 实,只有那些经过鉴定,被认为是对客观事实的真实或正确的反映的经验事实,才称得上科学事实。二 观察渗透理论说明观察完全是主观的么?如何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答:观察的客观性的含义一般来说,是指观察陈述要能真实地反映观察对象,包括对象的状态、性质、规律等。 但是,很多时间,客体的属性并没有直接显露出来,或者由于人类感官的局限,不能直接观察到客体。一般来 说,要做到以下几点观察的客观性是有保证的。(1)要求观察结果可以重视(2)消除可能影响观察客观性的各种主观因素(3)观察中应昼使用先进的食品设备和观测技术三如何正确认识观察实验中的机遇问题?答:在观察实验中,由于偶然的事件而提供的有可能导致新发现的机会称为机遇。机遇的产生是有其客观根源 的,能否捕捉到机遇有观察者主观方面的原因。机遇最大的特点是偶然性,有些人把意外出现的现象看作只是 一种绿纯粹的偶然,对它置之不理。确实,如果完全是偶然的话,对科学认识没有多大意义。然而,自然界的 现象都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在表面上偶然性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藏的规律支配 的,而问题只是在发现这些规律。偶然现象的背后可能会有某种必然性,如果认识到这一点的话,自然就会留 心意外之事。能对意外的现象保持警觉性,并白领不放,深入研究,最后会有可能作出重大的发现。第六章科学发现的基本方法1演绎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1)有一组公理推导出一个知识体系,伙食从一般原理推演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叫演绎法。(2)问题:它是建立在一些为数不多的公理基础之上的,然后从这些公理中推出定理。这其中的每一种、 每一步推理,以及运用这些公理、定理证明任何题目的推理过程都必须严格遵守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否则就 会犯错误。2、归纳法的基本内容及其中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正确看待归纳法?答:基本内容:归纳法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一种思维方法,它是一种推理形式。它由推理的 前提和结论两个部分组成。前提是对若干个别事物的认识,是单称判断,结论是从前提中通过逻辑推理而得到 的一般原理,是全称判断。归纳法的问题:(1)归纳推理不能得到演绎主义的辩护;(2)归纳推理的有效性也不能归纳地证明;(3) 归纳推理要以自然齐一律和普遍因果律为基础,这两者并不具有客观真理性。在科学研究中使用归纳法先要明确说明一点:(1)归纳推理是一种或然推理,归纳论证本质是不保真的 论证;(2)归纳推理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可能性的结论,大大减少了工作的盲印性;(3)在科学认识中,科学工 作者不是单独使用归纳法,他们往往把归纳法和其他科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可以克服单独运用归纳法带 来的局限。总之,归纳法在科学认识中仍然是一种有用的方法,它不但过去是,今后仍然会是科学发现和科学 理论确认的重要方法之一。3、为什么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答:科学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真正起点,是科学研究程序的第一环节。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 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理论,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 进步,科学研究始于问题。5、科学选题有哪些基本原则?答: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1)需要性原则;(2)创新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4)可行性原则。6、回溯推理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答:回溯推理又称“溯源推理”。它是由关于某个已知事实的命题退出可导致该命题成立的理由的一种或然性 推理。亦即,是从已知的客观事实去探求造成该事实的原因,由果溯因。前提条件:尝试性假说为前提条件,即是,研究的节约规定我们应当我们研究的某个阶段尝试一种特定 的假说,只要事实允许我们就可以暂时认可它,没有关于它的概率,它仅仅是我们尝试性接受的一个建议。第七章科学假说的检验和科学理论的评价1. 科学假说的特征和作用是什么?答:科学假说的基本特征:假说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假说具有一定的猜测性;假说具有变动性。科学假说的 作用:假说是科学探索的重要手段,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具有导向作用;假说与假说之间的争论可以激发 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术繁荣。2. 在科学家说的检验中证实、确证与证伪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答:确证是对过去的判断,即表明在过去的检验中,检验蕴含与观察证据相符的,还未发现的反例,但以后的 检验会怎么样,则什么也没说。证实则不仅是对过去的判断,也是对将来的保证。从某假说的一个或多个检验蕴 涵为真的事实,不以逻辑得出结论:这个假说被证伪了。证伪和证实在逻辑上是不对称的,要证实一个规律性 的假说不容易,但要反驳一个假说只要一个反例就够了。3. 证伪是一个科学理论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么?答:证伪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检验蕴涵与观察试验结果不相符时,不能唯一的得出假说被证伪的结论,辅助 性假说和观察、实验也是要被怀疑和被审查的。观察实验的结果与蕴涵不一致,有可能是辅助性假说或观察实 验的错误造成的,所以不能简单的认为,假说已经被反驳了。4. 如何看待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答:逻辑实证主义以经验为依据,以逻辑为工具,进行推理,用概率论来修正结论。它认为,科学的方法是研 究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方法。逻辑实证主义以可证实性作为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并将科学术语与命题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理论术 语、理论命题,另一类是观察术语、陈述命题。前一类术语与命题对应于科学理论,后一类术语与命题则对应 于经验事实,其划分的原则就是在于是否通过人的感觉直接观察到。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只能在一定程 度上被证实的观点,实际上肯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有是不确定的观点,肯定了实践对 真理的检验总是具体的历史检验。因此,在承认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同时,必须懂得个别的局部实践不 足以完全论证局部实践的作法,在理论上是荒谬的,而在实践上必然是有害的。5. 如何区别科学与伪科学?答:大凡广义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之外的所有知识体系或概念都是非科学,其中包括 形而上学、宗教、神学、灵学、迷信等。它们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科学的特征。伪科学在本质上术语非科学的 范畴,当且仅当它冒充科学时。它与科学有着对立的原则:客观性;理性;可检验性;可重复性;逻辑完备性; 批判性。第八章技术观的基本问题一技术的基本界定可以从哪几方面加以理解?答:1.作为客体的技术在此角度对技术理解为:技术(确切地说是技术产品)可以在人类学的基础上得到解释,即技术产品是人依 照自己的躯体以及身体功能的规律行所创造出来的,是人体的外在化。技术就是外在化、客体化的人类器官。2. 作为知识的技术可以将技术解释为:技术是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相结合的体系。知识的分析是现代哲学认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作为知识的技术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理解:第一,技 能,在制造和使用人工物过程中体现出的非知觉的感觉运动的技能;第二,技术规则,为达到某种类型的目标 的带有普遍性的技术行为序列;第三,技术理论,技术规则的系统化。3. 作为活动的技术在此主题下,技术就是制造和使用人工物的过程。综上所述,关于技术的理解与界定,需要涉及技术人工物、技术知识(技术规则与理论)以及技术活动。在 此基础上,采纳国内学者张华夏教授的观点,把技术看作是人类实现目标的实践智能体系,其中,人们设计、 制造、调整、运作和监控各种人工事物及人工过程的知识、方法及技能等构成了这一智能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 也构成了理解技术的核心方面。缺了第八章第三题:“实践智能”在技术界定中具有什么意义?三技术与科学的关系如何理解?技术与科学的区别核心是什么?答: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科学与技术总是共同存在于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这是因为两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科学提供知识,技 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手段与方法。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会带来社会的整体性变化。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 体,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科学和技术总是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科学是技术发展的理论 基础,技术是科学发展的手段。科学常常可以启发我们提出新的、以前没有想到过的事物特性,进而导致新技术的产生。新技术常常需要 新见解,新研究也常常需要新技术,人们运用技术,发明了越来越多的新仪器和新技艺,进而推动了各方面的 科学研究。技术不仅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工具,而且还可以激励理论研究动机并提供方向。随着现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与技术越来越趋向一体化。技术与科学的联系就越紧密。许多新兴 技术尤其是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就直接来自现代科学的成就。科学是技术的升华,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 与技术的内在统一和协调发展已成了当今“大科学”的重要特征。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二者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核心及社会规范上有着基本的区别。第一,研究目的不同。科学的首要目的乃是“求知”,它探求真理,尝试认识自然界或现实世界的事实与规 律,以获得人类知识的增长。技术的基本目的是“求用”它通过设计与制造各种人工事物,来达到控制自然、 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二,研究对象不同。科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是客观的独立于人类之外的自然系统,包括物理系统、化 学系统、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科学需要研究他们的结构性能与规律,帮助人们理解和解释各种自然现象。技 术的研究对象是人工自然系统,即被人类加工过的、为人类的目的而制造出来的人工物理系统、人工化学系统 和人工生物系统以及社会组织系统。第三,研究核心不同。科学追求万物之理,科学的理论与规律告诉我们事物是如何的,二关于技术的知识泽 告诉我们如何做,应当怎么做。第四,社会规范不同。科学是无国界的,他的知识是公有的、共享的,属于全人类的。技术是有国界的,未 经公司或政府的许可是不能输出的。科学无专利,保密是不道德的,科学是长期的、广泛的社会协作的产物。 而技术有专利,有知识产权,侵犯他人专利与知识产权是不道德、甚至违法的。当然技术共同体与科学共同体 也有共同的规范,例如怀疑精神与创新精神、竞争性的合作精神,为全人类造福的精神即科学利益、企业利益 与社会利益不能协调时,社会利益优先原则是新时代的科学精神和科学规范,也是新时代的技术精神和技术规 范。第十章技术的演化发展1社会需求是推动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吗?答:社会需求不是推动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社会需求刺激技术发明活动的信念不断被用来说明许多技术活动。 人类为了满足自己基本的生活需要不断开发出各种技术手段。对关键原材料的需要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革 新:一方面,人们通过发展提高关键物质的单位产量,另一方面,寻求替代性材料取代现有短缺材料。国际间 经济竞争的需要同样也推动了技术的发展如信息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等高技术发展已经被提及到各国经济发展 的战略高度。在其它领域技术发展也提示了需求对于技术发展的推动力量。对于技术的发展来说,仅仅考虑需要和实用并不能说明人类所制作的物品的多样性。汽车的发展历史已经 表明,需求并非刺激发明者去发展技术的唯一理由。汽车的发明并不是源于马匹的严重短缺,也不是国家领袖 或有权威的人物的引导,或社会与个人对汽车交通的需求所致。或者说,是以内燃机为动力的汽车的发明创造 了对汽车运输的需求,而不是对新动力的需求导致了汽车的发明。这表明,技术的发展有其深刻的内在动因, 仅仅从需求的角度还不足以完全提示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2.是否只有科学有了新突破,才带来技术的发展?你如何看待技术发展与科学发展之间的关系?答:不对。进入19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以后,科学在技术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随着科学的分化 发展,来自科学知识改变了技术发展的经验摸索方式,对技术创造起着规范和指导作用。科学研究在一定程度 上影响着实际的应用过程,避免了无谓的劳动,使应用科学家和工程师们能够快速、高效、经济地实现其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类不同活动领域的复杂程度以及相关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科学对这些领域的规范和指 导作用的深度和广度是各不相同的。基于上述认识,可以说科学是推动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科学虽然能够作 为技术发明的基础,但是并不像众一般估计的那样:新技术完全依赖于基础科学的进步。那种认为基础科学进 步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源泉”的观点已经不能够对今天技术发展的来源做出完全的说明,来自其他方面的推动 力对技术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技术与科学的紧密结合,以及现代高技术发展的特点,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是协同进货的。一方面, 重大的技术革命多半由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带来的,另一方面以应用研究为目的的研究推动了基础研究的发 展,技术发展为科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与工具。科学理论导向型的技术发展为众理解科学对技术的推动提 供了很好的说明。技术对科学的促进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技术发明为科学提供可观察材料和平实验 手段,从而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其二,出于解决技术问题的需要引发了相关科学研究,从而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如各自遗传疾病的治疗困难推动了基因科学的发展。正因为科学与技术之间相互促进的联系密切,里普认为科 学与技术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以“科学与技术共舞”的模式来协同发展的。6. 技术创新等同于技术发明吗?为什么?答:技术发明不等同于技术创新。技术发明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展,是完成一种新设计构想、一种技术方案 或一种改进了的装置、产品、工艺或系统的模型。它的核心特征就是包含着新的构想或新的技术设计方案。但 技术创新却是一个新想法或新的技术方案在商业上的实现,只有当新构想、新装置、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新系 统第一次出现在商业交易中时,才是一项技术创新。在发明未能转化为创新之前,发明只是一个新观念、新设 想。换言之,技术创新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实施,是发明的第一次商业化。技术创新涉及创新成果的社会价值 转化过程,要求实现市场价值,是一种经济活动或行为。发明不一定导致创新,但创新的前身大多是发明。第11章科学的社会运行1、什么是科学共同体?答:是指具有共同信念、共同价值和共同规范在同一领域内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群体,科学共同体不受地域 的限制。2、简述莫顿提出的科学家的社会规范内容 答:莫顿提出的科学家的社会规范的有四种:(1) 普遍主义普遍主义表现在关于真相的断言,无论其来源如何,都必须服从于先定的非个人性的准则,即要与观察和以前 被证实的知识相一致。普遍主义提出了判断科学知识真理性的一个重要准则:必须通过观察获得科学事实和先 前的经过检验的知识一致,而不是以个人的标准而改变。(2) 公有性公有性要求科学家把自己的科学成果公开,“科学发现应该交流”。由于科学成果具有社会合作性和历史积累性, 因此,科学发现都应该成为人类的共同财产。(3) 无私立性要求科学家为“科学的目的”从事科学研究,在研究中坚持求真求实的精神,在工作中坚持正直、城市,对科 学负责,对同行负责的品格。莫顿指出,科学活动中虚假的主张,欺骗的行为和不负责任的态度与这种规范要 求是不相容的。(4) 有组织的怀疑它提倡一种怀疑的精神,该规范要求科学家在工作中保持审慎的态度,对所有的知识,不管他的来源如何,在 其成为确证无误的知识之前,都应经过思考,都可以作追问,不应该盲目推崇。3、结合实际谈谈决定科学家在科学共同体内分层等级结构中位置的因素?答:科学共同体内的分层与科学家的声望密切相关,科学家的声望并不是由他们拥有的财产来决定的,而是由 科学家可以拥有的一种财产替代性是一一“承认”来决定的。科学家获得的承认主要由两部分组成:通过职位 获得的承认和通过名望获得的承认。(1) 通过职位获得的承认通过职位获得的承认比较具体,只要从科学家所任职位的声望便清楚了。(2) 通过名望获得的承认包括科学家的“可见性”,同行间对彼此工作的非正式评价和科学家所获得的科学界的荣誉奖励。所谓科学家 的可见性是指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受到科学共同体关注的程度(结合实际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