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简史

上传人:d****1 文档编号:122090697 上传时间:2022-07-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0.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发展简史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农业发展简史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农业发展简史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发展简史:理性审视四千年小农经济的尊严2014-09-29 15:20:38 来源:金银岛评论(3)分享到:何直至今日,美国“有机农业”运动实践者仍在富兰克林.H.金百年前考察中国农业的作品四千年农夫 中寻找启示。中国农村以村落为主体的“村社理性”、以村庄为形态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中国式“小农经济” 的种植方式。1909年,时任美国农业部土壤所所长、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土壤学教授富兰克林.H.金(F.H.King)携 妻从西雅图出发,经日本到上海,开始了在日本、中国、朝鲜三国的乡村考察。当时,美国“大机械化”、 “高化学”农业的危害性已在美国显现,在殖民者开发不到百年的时间里,美国土壤流失严重,农耕体系 的可持续性受到严重挑战,而东亚三国持续四千年的农业形态,不但没有使地力衰竭,反而在保持高生产 率的前提下,地力不断增长,维持着农业体系的可持续性。金以科学家的素养,对涵盖整个农业文明形态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考察,行程由南至北,并对同一 纬度的中国、日本和美国乡村生产形态进行对比性调查,观察视野延伸至中国城市,涉及农产品的流通、 城乡互动等命题。人们称金为“农业旅行家”,因为其写作不仅系统整理农耕经验,同时研究和记录了农业生产者真实 的生活景况。金在书中写道:“在中国农村我度过了最宁静的夏天。”如何使“大机械化”、“高化学化”的现代农业走出困境,是金考察和写作的背景,这本旨在向东方 传统农业寻求观念与技术灵感的书籍,在上世纪50年代成为欧美“有机农业”先行者宣言式的作品,直到 今天,美国“有机农业”运动实践者仍在四千年农夫中寻找启示。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认为,中国仍 有大量农业生产者像他们一样从事着“小农经济”式的农业生产一一认为“自己并不孤独”。四千年农夫出版百年之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程存旺、石嫣将其翻译成中文。目前程存旺 也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武进试验区可持续发展负责人、常州大水牛市民农园负责人,石嫣为北京小毛驴市民 农园名誉园长。两人都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实践。谈到这本书的价值,石嫣认为,它更多给我们一种对“小农经济”文明形态的反思。通过对中国、日 本、朝鲜的考察,金教授虽然分析出中国的小农经济形态是可持续的农业形态,但他同时看到,这种根植 于中国农村文明形态的耕作方式是根本无法在美国复制的,比如,中国农村以村落为主体的“村社理性”、 以村庄为形态的生活方式决定了中国式“小农经济”的种植方式。中国人口密度如此之高、土地和环境资 源的压力如此之大,基于这样的现实,才产生了一个以“家庭理性”为核心的耕作形态,生活形态和资源 禀赋的差异决定了美国完全不具有模仿中国的可能性,所以,金教授最后仍然觉得美国的农业困境似乎是 他无法找到出路的。这本书更多是让我们重新思考文明多元性和生态多样性,是否应该认为一个文明形态就应该代替所有 文明形态呢?中国“小农经济”的存在形态,与自然条件和社会结构是协调的,本身有它的合理性。在金 看来,它是难以替代的,我们不能因为对美国“大机械农业”、“高化学农业”的想象,而认为美国的农 业才是现代的,就像金虽然认识到中国小农经济的可持续性,但也不认为可以用来改造美国农业。如果你尊重一种文明形态,就应当尊重它的智慧和生活方式。事实上,在今天“高化学农业”的“驯 化”之下,中国农民的生产智慧已经钝化了。有一个农场主说农民“弱智化”了,这不是骂人,而是指他 们遇到一个问题就只会用一个相应对的方式来解决,比如,遇到一个除草的问题,直接的反应就是使用什 么农药,这是一个简单地解决问题的思路,久而久之他应对生产环境复杂性的智慧会退化。中国农村的存在形态剧烈改变之后,如何让它保持可持续性呢?石嫣有一个观点,认为中国的农村就 像一个“蓄水池”。拿2003年“非典”来说,当时他父母都在北京,他们都去抢购食物。你会发现遇到重 大危机的时候城市往往是最脆弱的。当时他们也有一些人在河北的一个小村子调查,他们提到应对“非典”, 对于那个小村子而言,只要把村子的路口一封,里面又是一个可以封闭、自足的区域。今天,如果经济不 景气,一些农民工会选择回到农村,很少像拉美地区,发生贫民窟的大规模动乱,因为拉美的城市化程度 虽然比我们高,但是以贫民窟的存在为代价的。而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是,遇到时局动荡、经济不景气,过 剩劳动力会回流到农村,等时局平稳、经济上升,农村过剩的劳动力又流入城市,始终有一个进退的空间, 这才是中国城乡结构的优势。所以,假如预定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目标,反而应该去考虑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乡村? “城 乡二元结构”本身不是贬义词,我们说改变城乡割据的现实,并不意味着未来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把乡村变 成城市,“城乡二元结构”可能是未来很长时间难以改变的形态,我们需要做的是考虑城市和乡村各应该 是一个什么样的形态,乡村应该保持乡村文明的特色,但要让各种公共服务进入乡村。谈到此书对中国当今现状的意义时,程存旺认为:中国今天的现实,某种程度上是美国百年前的现实, 中国在农业上最早师从苏联,后来又师从欧美,学老欧洲的很少,主要是盯着美国学,搞“大机械农业” 和“高化学农业”,短短三四十年激进的农业化学化的过程,我们把传统农业的精髓放弃了。我们无法剥离现实语境单纯怀旧,在他看来,这本书中谈到的一些价值在今天仍要不断重申和承续。 首先是物质循环原则,和由物质循环原则决定的城市规模问题。“小农经济”的耕作方式,最重要的原则 是遵循了 “物质可循环原则”,今天的城市面临垃圾围城问题,是因为城市有机垃圾通过农田进行无害化 处理的环节断了。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越是大城市这个问题越严重,有个数据表明,北京每天产生的 垃圾中,40%50%是可以回田的,但北京周边已经没有那么多农田了,只能建垃圾站焚烧,焚烧垃圾产生 的致命问题是产生“二嗯英”这样剧毒的空气污染物。如果要实现城市有机垃圾回田,就要保证城市周边有一定数量的农田,城市和农田的距离不能太远, 这就涉及城市规模问题,如果一味地发展超大城市、城市圈,就会出现断裂。欧洲很少有超大规模的城市, 城市和农业的互动非常频繁,所以,在欧洲“CSA”(社区支持农业)发展势头非常好,中国的一些小县城 离农村的距离很近,更有条件做“ CSA”。谈到政府对中小型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如何时,他认为现在政府还是愿意支持大规模农业,大农场、 大资本农业国家愿意用政策来扶持,对“小农”或“合作社”的扶持力度还很小,但恰恰是小规模农业更 可持续,也更符合中国高人口密度的现实。他曾经在江苏跟一个养猪场的老板聊天,他说,他们现在的管理已经集约化到一个人可以养一万头猪, 如果放到小农生产者来看,得两千户家庭才能养起一万头猪,一万头猪相当于一千万收益,如果分到小农 生产者养,这两千户就可以分享一千万收益,就等于创造至少两千个就业机会。这就涉及是要把这一千万 集中在一个人手里,还是分给大家,这是中国一直在讨论的问题,不光农业领域,其他领域也是这样。除了收益分配的公正性,中小农业对生态和食品安全方面也有正效应。中小农户养殖产生的废弃物容 易通过农田转化,而大规模养殖场在处理废弃物上存在一系列问题,同时,大规模养殖无法解决饲料多样 化问题,而“万头猪产”、“万头牛产”怎么养?找不到那么多草给牛吃,只能让它吃粮食,牛的胃无法 消化粮食,长期吃粮食,会胃酸过多,滋生的细菌过多会导致胃穿孔,于是只能添加抗生素。为什么中国的牛肉曾经在世界上有非常强的竞争力?根本原因在于小农养殖成本极低,比如,常常就 是小孩放学后,赶着牛去吃草,边看书边放牛,这就完成了牛的进食过程,几乎没有任何成本。而规模养 殖成本极高,而且产生无尽的环境和食品安全的负效应。(来源:金银岛综合整理)农业发展简史:从农业角度审视东方拥挤的时空2014-09-29 15:00:07 来源:金银岛评论(3)分享到:时间是每一个生命的组成。它包含了生命过程中每一个物理、化学和心理的反应,因此,农民在种植 作物的时候需要根据作物不同时间内的需求差异来调整自己的劳作。东方的农民是世界上最懂得利用时间 的,他们会尽可能地利用每一分钟。外国人总说中国的农民“长期很准时”,从不烦恼也从不着急。为什 么中国的农民懂得要抓住时机并且会利用好每分每秒呢?远东地区农民制作堆肥的方法,以及加工炕土、墙壁和房屋底土的习俗都大大缩短了有机物腐熟过程 中化学、物理和生物反应所需的时间。这样做不仅使他们的时间得到了增值,而且还通过使耕地的外围发 生这些变化扩大了耕地的面积。同时也使作物获得了一些有效的养料。不管是稻作农业还是旱作农业,给作物施肥的做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发展旱作农业的区域土 壤长期极度缺乏水分,因此土壤发酵十分缓慢。西方的农学家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个事实,土壤养分的发 展与作物生长之间存在时空差异,因为这两个过程都需要消耗土壤的水分、空气、可溶性的钾、钙、磷和 氮等混合物。不管这条重要的农耕经验是否被用文字记载下来,它都是所有的农耕经验中最不可磨灭的。 假如我们在传承这个经验的基础上能大量减少所需要的劳动力,或者以一种更迅速有效而且更轻松的方式 保证同样的收成,那么我们将会取得农业发展中最重要的进步。在我们北上来到山东的时候,江苏和浙江的农民正在实行另一种虽然需要耗费大量人力但能节约时间 的农耕方法。那就是在小麦完全成熟之前套种棉花。图1展示了将小麦和大麦种植在大约5英尺宽的狭窄 的垄上,中间用垄沟隔开。图中较突出的地方是一个水库,水库旁边安装有一个4人的人力灌溉水泵以灌 溉右边的稻田。在江苏和浙江两省,大部分小麦和大麦都是以图1所示的方法种植。种有小麦的狭窄土地 自水库后面的土地开始延伸,直到风景不是很美丽的农庄,土地的左边,靠近河岸的地方还有一个为灌溉 泵搭建的小棚。图1为了节省时间,或说是为了延长棉花的生长时间,在离小麦收割还有10天的时候,棉花种子就会播种 到土地里。为了掩埋这些种子,人们会用铁锹将地层之间的垄沟挖松,直至有45英寸深,然后再将垄沟 中挖出的细沙用铁锹洒向田间,细沙从成熟的小麦中筛落至地面最终将种子掩埋。这些细沙保存了土壤中 的水分,保持着足够的湿润以使棉花种子在小麦收割之前发芽。上述在小麦地里种植棉花的方法是的下普遍采用的一种特殊的种植方法。如果气候条件允许,许多地 方都会采用这种复种的做法。有时在同一片田地会循环种植多达三种作物,这些作物种植和成熟的时间都 不同。我们已经注意到作物种植时间会重叠,并且这儿采用的是黄瓜与蔬菜轮种的方法。复种的方法使田 里的作物变成了多熟制,充分利用生长季节的每分每秒促进作物生长。同时,对农民们而言也利用了所有 可能的时间来照顾作物。在图2所示的田里,冬麦即将成熟,芸豆还差1/3的时间也能成熟了,而棉花则 是在4月22日刚刚被种下。现在,这片农田被分成了许多块5英尺宽的垄,垄间有一条12英寸宽的垄沟。 垄上种植的两列小麦间宽为8英寸,垄上剩余位置种植的作物又占据了2英尺,这样一来剩下的就只有一 条16英寸宽的狭沟。在收割小麦之前种植上棉花。垄沟的两旁都会种上一列芸豆,种上芸豆之后,垄沟就 被挡住了。豆子是在小麦收割之后和棉花长大之前成熟,晚秋时在豆子收获之后还要重新翻犁和施肥,之 后会再种上一茬作物,如此反复,一年便能种植四种作物了。农民不间断地给作物追肥,再加上土壤中含 有充足的水分。获得最大的收益便指日可待了。图2冬麦和大麦会被并排种植着,然后给土壤施用一些绿肥。例如“中国苜蓿”这种野生的苜蓿属植物。 农民会不断翻转它们,为种植在大麦周边的一列列棉花提供植物养料。在收割了大麦之后,原本种植大麦 的土地会再次被翻耕和施肥,在棉花即将成熟的时候田里会种上油菜,以便在冬季的时候可以用油菜作原 料腌制咸菜。在中耕和复种结合的农业种植体系中,东方农民的轮作将引发一系列物理、有机化学和生物学的有利 结果。有人认为作物的根部相互结合在一起能促进生长,如果事实果真如此,那么将作物紧密地种植在一 起的这种做法就能为生长提供这种有利的机会。事实上,真正促成人们实行复种制度的原因并不是这个, 而是之前已经列举出的一些很明显而且很重要的益处。(来源:金银岛综合整理)农业发展简史:一个美国人眼中的中国传统农业2014-09-29 14:23:42 来源:金银岛评论(1)分享到:何上个世纪初美国的农学家金氏(F. H. King)前来日本、中国和朝鲜考察农业,回国后写了一本书四 千年农夫。极力赞扬东亚的传统农业。这件事在中国的农史界经常被提起。金氏于1909年2月2日离开 美国的西雅图,同年7月18日前后离开日本返回美国。这期间访问日本、中国和朝鲜,而在中国的时间最 长,大约为4个月20天。在中国访问太湖流域的时间最长,前后两个半月。其余时间访问香港、珠江三角 洲和西江流域、以及现在山东省的青岛和济南、天津市和吉林长春市。他观察中国农业时南北兼顾,既看 到南方泽农和北方旱农的不同处,更多地注意到二者的共同特点一一那就是用养结合、精耕细作和地力常 新。金氏在他晚年拖着老迈之身不远千里来东亚考察农业(当时他夫妻俩是坐轮船来的,从美国到日本的横 滨花了 20天时间),其动机和目的在哪里?读他这本著作必需要把这一点搞清楚,就是说要把他的问题意识 搞清楚。他在著书的序文里说,他们早就渴望跟中国和日本的农民见面,用自己的脚走进他们的田园来考 察,亲眼察看并理解世界上最古老的这些农民们所采用的若干方法、器具和习惯等。他说:“我们渴望了 解经过二千年或三千年甚或也许四千年之久的今天,怎么使得土壤生产足够的粮食来养活这3个国家稠密 的人口成为可能。现在我们得到了这个机会”。显然,金氏最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东亚三个国家人口那么稠密而其地力经久不衰竭?金氏之所以有这 个疑问是有其背景的。虽然没有明确说出来,从他著作的字里行间看得出来,他对当时美国式的农业之前 途是感到忧虑的。例如说美国农业使用大量的化学肥料;美国的农耕方法使肥沃的处女地不到三代人就地 力枯竭,等等。其次,要想到金氏是一个受过西欧现代农学熏陶的农学家,特别专于土壤学、肥料学、农业工程学。 他在中国实地考察农业的时间虽然只有4个多月,但可以想象,在他到中国之前,肯定对中国农业有一定 的研究。而他仍然坚持一定要来中国亲眼考察,为他的著书写序言的美国农学界耆宿L. H. Bai- ley教授 称赞金氏是训练有素的观察家”。金氏这本著作有个副题:Permanent A- griculture in China, Korea and Japan,这个 Permanent Agriculture可以翻译为“永久农业”,也可以译成持续农业。有部分学者把金氏说的永久农业理解为没 有发展的、四千年不变的农业,把它跟流行的关于东洋社会的停滞性理论联系起来。或理解为封建社会末 期的“农业凋弊”。把中国四千年之农业看作是停滞性的,也不能说不是一种看法,但如细读金氏的书, 他说的“永久农业”毋宁近于“持续农业”的意思。自从上个世纪后半叶西方石油农业的诸多弊端暴露以来,提倡替代农业之声此起彼伏,如有机农业、 自然农法、生物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型农业以及持续农业等等。看来,说金氏是现代持续农业之先驱者 也未尝不可。因此,可以认为金氏是近代西欧农业科学的继承者,而他的农业观或者说农学思想具有很浓 厚的有机论及生态学因素。以下就从这一角度来验证一下金氏对中国传统农业的看法。首先看看金氏留意到中国农民使用哪些肥料。把主要的列举如下:人粪尿、家畜禽粪尿、蚕屎、蚯蚓粪、草木灰、草木落叶、绿肥、堆肥、骨肥、泥肥、土肥、蒿秸、 蜗牛壳、豆饼、灶灰、其它杂肥。这些肥料的绝大部分是有机肥。金氏没有提到化学肥料的弊害,只说化肥的来源不是无尽藏的,而且 由于使用化肥而默认了植物营养素的浪费。这可以说是他对近代欧美社会的一种文明批判。相反,他在书 中多处讲到有机肥的好处。其中最强调废物利用的重要性(第九章)。人粪尿、家畜粪尿、草木落叶等等废 物都不浪费掉而当作肥料归之于土。这就是一种循环利用。汉字“粪”的本来意义是“弃除”,后来变成 “肥料”的同义词。金氏强调废物利用,称赞蒙古人种勤俭、劳动的美德。又说中国人是由于人多地少,迫不得已千方百 计利用一切能利用的废物作为有机肥料,这也道破了真理的一面。但他的洞察力并不止于此,他同时还看 到施用有机肥在农学上的合理性,虽然这在今天已经属于常识的范围,而且也是中国古农书上已经说过的。 施用有机肥不但能给作物补充植物营养素,还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增进土壤的肥沃度。施用有机肥 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质量好。金氏说中国人不但是给作物营养(Feeling the Plants),还给土地施肥(Manuring the Land),增养肥力。日本的一些老农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说这是“土勺”(培肥土壤的意思)。在中国农民施用的众多肥料中,金氏特别注意观察河泥(Canal Mud)、草塘泥(沤肥)。他在太湖地区(昆 山、嘉兴)仔细观察草塘泥的制造、施肥过程,为此不辞在不同时期往返同一个地区之辛劳。在山东省他观 察了土肥的制造、施肥过程。他认为土肥是一种硝化过程的应用,欧洲的硝石农法(Niter Farming)类似于 此,说很可能是从中国传人的。凡上述种种,证明东方的农民通过实践掌握事物的本质,而其中所包含的 原理是值得他们美国人花费精力来研究的。中国农业的间、套复种的多熟制度也是使金氏叹为观止的一种传统习惯,说东洋人善于集约使用时间 和空间(第十一章)。他说的集约使用或有效利用时间和空间,不仅是指多熟制度(System of multiple cropping),还包括类似在田地以外的地方制造土肥等。在他的著作的第十一章里,他举了在太湖流域的冬 小麦套种棉花的例子,据他的计算,这种方法比不实行套种一一即等小麦收割完后才开始播种棉花的方法 要节省30天的时间。这样,如能伴之以合理施肥和精耕,就能从单位面积的土地上获得最大的收获。关于 间套复种的多熟制度,金氏侧重说明其节省时间和空间的效率面,当然他也一定注意到合理轮作实际上也 就是保持地力常新壮,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的措施。除了以上所述以外,金氏在太湖流域还观察了河网和农田的状态、稻作栽培技术、养蚕业、茶业以及 农民生活的其它方面如燃料、建筑材料、织物原料等等,可以说衣食住行各方面都他仔细考察。熟读他的 著作,会觉得他不仅是一个技术精湛的农学家,更是一个具有高深哲学思想的农学家,而且是个对农民抱 有深厚感情的人道主义者。我国的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教授曾经如此谈过他读金氏四千年农夫的观点:“他(指金氏)是从土 地为基础描写中国文化。他认为中国人像是整个生态平衡里的一环。这个循环就是人和土的循环。人 从土里出生,食物取之于土,泻物还之于土,一生结束,又回到土地。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靠着这个 自然循环,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五千年。人成为这个循环的一部份。他们的农业不是和土地对立的农 业,而是和谐的农业。在亚洲这块土地上长期以来生产了多少粮食,养育了多少人,谁也无法估计,而且 这块土地将继续养育许多人,看不到终点。他称颂中国人是懂得生存于世的人。”费教授这一段文章是1985 年写的,反思他自己的学术工作,说金氏这本书的观点对他的影响很大,引导他得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特色 是“五谷文化”或“乡土社会”这个概念。费教授读金氏著作的体会是相当深刻的。距金氏著四千年农夫700多年前。中国一个74岁的老人陈勇写了一本农书。据说陈勇“于六经诸 子百家之书,释老氏黄帝神农氏之学,贯穿出入,经往成诵,如见其人,如指诸掌。下至术数小道,亦精 其能,其尤精者易也”(陈喜农农?洪兴祖后序)。他自称“西山隐居全真子”,是道家。他继承、发展 了先人的农业技术和思想,提出“地力常新壮”之说。金氏想从东方带回给美国乃至全世界的信息是否就 是这个“地力常新壮”之说?(来源:金银岛综合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