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

上传人:枕*** 文档编号:121639432 上传时间:2022-07-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标解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原则解读 10月23日尊敬的各位领导、教师,人们好!今天由我们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师来对品德与社会课标进行解读。但愿借着本次的机会,能进一步得到各位领导和教师的指引与引领,使我们品德与社会教师的工作再上一种台阶。一方面我为人们解读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赵海荣: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程原则是根据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课程原则的基本思想设计制定的,它的总体设计思想集中反映在课程原则中学会共处,“学会关怀”是21世纪各国教育专家的共同标语,而这正是在新的世纪里对人的思想和社会性发展提出的新规定,是一种道德教育问题。各国都在研究和加强德育,只是有的不叫“道德教育”,而称“品行教育”或“品质教育”。国内在深化基本教育改革,加快素质教育步伐的时候,也十分强调改善和加强德育,课程综合化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她们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实际的社会生活是综合的,人的知,情,意,行发展也是整体的。有了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人际关系的丰富性,才干使人格获得全面完整的发展。也就是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才干发展完善的人格或品性。设立品德与社会综合课正是为了变化过去的分科教学,以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程是以小朋友社会生活为基本,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有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经验,情感,能力,知识,加深对自我,对她人,对社会的结识和理解,并在此基本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等。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会做人,在做人的指引下学做事。“教育的基本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本课程追求有效的品德教育,不求“高,大,全”面面俱到由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还处在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也是奠基阶段王咏梅:我批准赵教师的观点,只有教育的内容是适合于她们需要和也许的,是最基本的,教育的方式是生动活泼,她们乐于接受的,才干获得较好的效果下面我对设计思路这部分谈一下我的见解:二、设计思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具体来说:、一条主线。本课程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是什么?是小朋友的社会生活。由于,小朋友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她们的社会生活中获得的,这门课程的内容应紧紧环绕的社会生活来组织,学习有关社会生活的常识,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的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内容原则”的提法都是从小朋友的生活现实和生活需要出发,如“我的成长”,“我与家庭”,“我与学校”“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等。而本来的思想品德课程以德目构成课程原则的框架,那是以社会需要为主线来设计的,形成学科化的概念体系。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课程体系。2、点面结合。小朋友的社会生活范畴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扩大的,从个人,家庭,学校到社区,家乡,祖国和世界。以这大大小小的生活领域为主题组织教学内容,构成教学内容的若干“方面”。小朋友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是通过与多种社会要素的交互作用而实现的。因此,这一种个要素与小朋友的交互作用就成为组织教学内容的“要点”如“能运用简朴的图形画出学校及周边区域的平面图和线路图”就是小朋友与社会环境互相关系的要点;“体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家庭幸福和个人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家庭幸福和个人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就是小朋友与社会活动的交互作用;以社会生活领域为方面而设立的主体,如“我与家庭”,“我是中国人”“走进世界”等也都是反映了小朋友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关系。每个面上都会波及到多种社会要素。固然,不是每个领域所设计的要素都相等,但是大体上均有,我们按“面”选择小学生学习的“点”,即在每个主题下面分裂了数量不等的若干要点,构成了整个“内容原则”的框架。过渡:以上是王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标的设计思路这方面的解析理解,人们尚有要补充的吗?姜华:我想说一下,我对设计思路这部分后两个内容的理解:3、综合交叉。本课程的综合性除了在课程目的上体现为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的综合;这在内容上是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国情,历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环境教育等的融合外,在课程内容的框架构造上则是将社会生活各要素综合在现实生活中,各社会要素是综合成整体浮现的。理解和尊重不同地区人们生活方式。”在这一内容里综合涉及了几种社会要素,它既有社会环境的知识,又有社会活动的状况,尚有人们之间应有的态度和规范。“理解曾经发生在国内的重大自然灾害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是“我是中国人”部分的内容,但遇到灾害时的互助是跨国界的,国际红十字会的作用就在于此,这样它与“走进世界”部分的有关内容就交叉了。这就是本课程综合性特点的明显体现。它打破了本来思想品德,中国地理,中国历史,世界地理,世界历史等分科教学的界线,将有关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合,成为一门全新的的综合课程。4、螺旋上升。这是有关教材编写时各部分内容分布的设计思路。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虽然是按照由近及远的规律展开,但又不是绝对的。如个人生活虽然离得很近,但对自己深层次的结识却并不容易;相反,世界虽然离学生较远,但由于现代传媒的发展使地球变小了,对国外现象的理解反而变得容易起来。因此,我们觉得“内容原则”虽然是按主题组织的,教材的编写却不应当机械地按照“个人家庭学校家乡祖国世界”的顺序一一安排,而应根据各年级小朋友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选择相应内容重新组织。如“走进世界”的第条“通过某些平常生活用品,体会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联系及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这些内容放在中年级学习也是可以的。固然,不同的年级可以有所侧重,又有所兼顾。例如三四年级侧重家庭,学校和家乡(社区)的内容,兼顾祖国和世界;五六年级侧重以祖国与世界,兼顾其她;波及个人成长的内容则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散在各年级进行。这个内容框架的构建,遵循了以学生生活为基本开展学习的设计思路,体现了课程设计的特点。过渡:听了两位教师的解析后,我也觉得要以满足学生的身心需要为目的,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本,注重学生在积极学习的过程中,初步掌握结识社会事物和现象的措施,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发展学生自主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的能力。下面请杜教师为人们继续解析:杜雪梅:三、课程目的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建构这门课程的基本不也许是别的什么,必须并且只能是小学中高年级小朋友们的社会生活。在这样的平台和基本之上,来增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道德及社会性历来都不是空泛的理念,而是实实在在地、时时刻刻地存在于人的多种活动之中。道德从主线上是从生活中产生出来的,是从社会生活里人们的互动过程中提炼出来的观念和结识。因此,对小朋友品德的提高也不应当离开她们的生活,而要在她们的生活中展开,这种培养应当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而决不是脱离了生活的培养。在课程原则中,课程目的分别列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个部分。但是,教师必须结识到,这样三个方面的目的是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是整体存在于小朋友个体的发展之中并且互为影响的。一种人情感体验是在生活中获得的,生活态度是在生活中形成的,能力是在生活中不断提高的,而人类迄今为止的所有知识无一不是在实践中归纳出来的。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和知识三个方面是共同存在于生活中的,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共同提高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全面地把握课程目的,要通过情境的设立、通过多种教学活动,使教学回归生活,恢复生活本来的面目,全面实现课程目的的规定。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不要把教学内容当做学生完全不懂的东西来加以解说,加以灌输。而应当从学生的生活积累出发,善于动员和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之与课程具体的内容之间建立起联系,使得学生面对学习的主题的时候,感到她们所学习的内容,正是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因而理解课程的意义,乐于进行探究。过渡:听了杜教师对课程目的的解读后,我们懂得仅仅依托原有的生活经验是不够的,教师要通过多种活动,通过引导和协助,使学生思考和尝试的范畴不断扩大,以此为基本引导她们向更熟悉、更高档的水平发展,使她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得以拓展、扩大、提高。接下来请王教师谈谈她的结识。王月顺:四、课程内容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学生必须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越是得到贯彻,得到保证,她们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就越是抱负。当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时,知识就也许被真正领悟,能力就也许得以真正锻炼和提高,情感就也许被真正触及和调动,因此,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协助学生逐渐地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学习关注周边和更广泛领域的社会现象、事物、形成社会理解和结识;有助于打破学科界线,整合、丰富内容;同步也有助于突破学习方式的单一性,变化单纯灌输、说教的教育方式,增进学生参与,进而指引学生在基于自身的社会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另一方面,要注重学习环境的创设,选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鼓励学生去观测、记录、归纳、体验、感悟、整顿、探究,使她们真正成为主体,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自主的学习中得到收益。对学生而言,要从学生原有的基本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或者说带有形成性评价的性质。品德与社会课的评价是从学生原有的基本出发。使她们明确了自己的局限性和努力方向,可见,评价自身也具有教育的功能,有助于课程目的的实现。第三,对学生的自我结识、行为习惯、理解尊重她人,以及生活态度、法律意识等提出了多方面的规定,这些品质和能力的养成,既不是只在家庭或学校生活中形成的,也不是只懂得道理就可以完毕的,它必然波及到学生不同侧面和范畴的生活体验。因此,应当将其中有关内容的学习融于其她各个主题中进行。要细心观测,用心思考就会发现对教学有用的资源。我们在使用既有的资源的同步也要不断的发现、运用教学过程中存在资源,并发明新的课程资源。这就规定广大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使用、发现和发明资源的能力。新课程向每一位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为高素质的教师提供了展翅飞翔的天空。感谢在座的领导在百忙当中倾听我们小组对课标的解读,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