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数学论文-中学数学素质教学中的情境教学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21064359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138.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数学论文-中学数学素质教学中的情境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2年数学论文-中学数学素质教学中的情境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2年数学论文-中学数学素质教学中的情境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数学素质教学中的情境教学内容提要:本文着重阐述了中学数学素质教学中的情境教学的创设情境的五个原则,创设情境教学过程五个方面的特性,创设情境教学的七种主要方式,并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示分析,揭示了中学数学素质教学中的情境教学的意义。关键词:创设情境教学原则 特性 方式案例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学的主阵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怎样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怎样变单纯的“知识输入”为“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如何大面积提高中学的数学教学质量,这是摆在我们广大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众多教学改革的原则中,主体性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使认知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在自觉、主动、深层次的参与过程中,实现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乃是主体参与的条件和关键情境教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根据教材的特点营造、渲染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它讲究强调学生的积极性,强调兴趣的培养,以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因,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知识,为学好数学、发展智力打下基础。简言之,情境教学以促进学生整体能力的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结合本人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近几年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探索,谈谈情境教学的一些体会创设情境教学的原则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原则:要有难度,但须在学生的“最近发现区”内,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桃子”要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要简洁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表达简明扼要和清晰,不要含糊不清,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要注意时机,情境的设置时间要恰当,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要少而精,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重视创设情境教学的特性一、诱发主动性:传统教育的弊端告诫我们:教育应以学生为本。面对当今新时期的青少年,服务于这样一种充满生气、有真挚情感、有更大可塑性的学习活动主体,教师决不可以越俎代庖,以知识的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1 页,共 8 页 -讲授替代主体的活动。情境教学就是把学生的主动参与具体化在优化的情境中产生动机、充分感受、主动探究。如在复习函数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创设以下的教学情境:案例:“我”在某市购物,甲商店提出的优惠销售方法是所有商品按九五折销售,而乙商店提出的优惠方法是凡一次购满500 元可领取九折贵宾卡。请同学们帮老师出出主意,“我”究竟该到哪家商店购物得到的优惠更多?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纷纷议论,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很好地被调动了起来。活势形成,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曾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和启发。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导学生思维为立足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好的思维情境会抑制学生的思维热情,所以,课堂上不论是设计提问、幽默,还是欣喜、竞争,都应考虑活动的启发性,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何使学生心理上有愤有悱,正是课堂情境创设所要达到的目的。二、强化感受性:情境教学往往会具有鲜明的形象性,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只有感受真切,才能入境。要做到这一点,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讲授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和谐”,将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矛盾时动机的根源。”课堂上,教师创设认知不协调的问题情境,以激起学生研究问题的动机,通过探索,消除剧烈矛盾,获得积极的心理满足。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要小而具体、新颖有趣、有启发性,同时又有适当的难度。此外,还要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与课本内容保持相对一致,更不能运用不恰当的比喻,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准确使用数学语言能力的形成。教师要善于将所要解决的课题寓于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基础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悬念,把问题作为教学过程的出发点,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学习。案例:在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创设出如下诱人的问题情境:在 ABC 中,AB=AC,倘若不留神,它的一部分被墨水涂没了,只留下了一条底边BC 和一个底角 C,请问,有没有办法把原来的等腰三角形重新画出来?学生先画出残余图形并思索着如何画出被墨水涂没的部分。各种画法出现了,有的学生是先量出C 的度数,再以 BC 为一边,B 点为顶点作 B=C,B 与 C 的边相交得顶点A;也有的是取BC 中点D,过 D 点作 BC 的垂线,与 C 的一边相交得顶点A,这些画法的正确性要用“判定定理”来判定,而这正是要学的课题。于是教师便抓住“所画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吗?”引出课题,再引导学生分析画法的实质,并用几何语言概括出这个实质,即“ABC 中,若 B=C,则 AB=AC”。这样,就由学生自己从问题出发获得了判定定理。接着,再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实际问题的启示思考证明方法。除创设问题情境外,还可以创设新颖、惊愕、幽默、议论等各种教学情境,良好的情境可以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并升化到自己精神的需要,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这正象赞可夫所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2 页,共 8 页 -三、着眼发展性:数学是一门抽象和逻辑严密的学科,正由于这一点令相当一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对其缺乏学习热情。情境教学当然不能将所有的数学知识都用生活真实形象再现出来,事实上情境教学的形象真切,并不是实体的复现或忠实的复制、照相式的再造,而是以简化的形体,暗示的手法,获得与实体在结构上对应的形象,从而给学生以真切之感,在原有的知识上进一步深入发展,以获取新的知识。案例:在学习完了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之后,如何进一步运用这些定理去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的习题课上我先带领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以及四条判定定理:1、平行四边形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对角线相互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分析从这五条判定方法结构来看,平行四边形定义和前三条判定定理的条件较单一,或相等、或平行,而第四条判定定理是相等与平行二者兼有,如果将它看作是定义和判定(1)中各取条件的一部分而得出的话,那么从定义和前三条判定定理中每两个取其中部分条件是否都能构成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呢?这样我创设了情境,根据对第四条判定定理的剖析,使学生用类比的方法提出了猜想:1.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2.一组对边平行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3.一组对边平行且对角线交点平分某一条对角线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4.一组对边相等且对角线交点平分某一条对角线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一组对边相等且一组对角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一组对角相等且连该两顶点的对角线平分另一对角线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7.一组对角相等且连该两顶点的对角线被另一对角线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在启发学生得出上面的若干猜想之后,我又进一步强调证明的重要性,以使学生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达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要求学生用所学的5 种判定方法去一一验证这七条猜想结论的正确性。经过全体师生一齐分析验证,最终得出结论:七条猜想中有四条猜想是错误的,另外三个正确猜想中的一个尚待给予证明。学生在老师的层层设问下,参与了问题探究的全过程。不仅对知识理解更透彻,掌握更牢固,而且从中受到观察、猜想、分析与转换等思维方法的启迪,思维品质获得了培养,同时学生也从探索的成功中感到喜悦,使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强化,知识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四、渗透教育性:教师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如何在数学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在情境教学中也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法国著名数学家包罗?朗之万曾说:“在数学教学中,加入历史具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我国是数学的故乡之一,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如果将数学科学史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3 页,共 8 页 -提高学生素质,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的良好风气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适应地选择数学科学史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案例:圆周率 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常数,是圆的周长与其直径之比。为了回答这个比值等于多少,一代代中外数学家锲而不舍,不断探索,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中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取得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为了让同学们了解这一成就的意义,从中得到启迪,我选配了有关的史料,作了一次读后小结。先简单介绍发展过程:最初一些文明古国均取=3,如我国周髀算经就说“径一周三”,后人称之为“古率”。人们通过利用经验数据修正值,例如古埃及人和古巴比伦人分别得到=3.1605和=3.125。后来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公元前 287212 年)利用圆内接和外接正多边形来求圆周率的近似值,得到当时关于 的最好估值约为:3.1409 3.1429;此后古希腊的托勒玫约在公元150 年左右又进一步求出=3.141666。我国魏晋时代数学家刘微(约公元34 世纪)用圆的内接正多边形的“弧矢割圆术”计算 值。当边数为192 时,得到 3.141024 3.142704。后来把边数增加到3072边时,进一步得到=3.14159,这比托勒玫的结果又有了进步。待到南北朝时,祖冲之(公元 429500 年)更上一层楼,计算出的值在 3.1415926 与 3.1415927 之间。求出了准确到七位小数 的值。我国的这一精确度,在长达一千年的时间中,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一记录直到公元1429 年左右才被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尔?卡西打破,他准确地计算到小数点后第十六位。这样可使同学们明白,人类对圆周率认识的逐步深入,是中外一代代数学家不断努力的结果。我国不仅以古代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在数学方面也曾在一些领域内取得过遥遥领先的地位,创造过多项“世界纪录”,祖冲之计算出的圆周率就是其中的一项。接着我再说明,我国的科学技术只是近几百年来,由于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才逐渐落伍。如今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新长征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在同学们的肩上。我们要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为了使同学们认识科学的艰辛以及人类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我还进一步介绍:同学们都知道 是无理数,可是在18 世纪以前,“是有理数还是无理数?”一直是许多数学家研究的课题之一。直到1767 年兰伯脱才证明了是无理数,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然而人类对于值的进一步计算并没有终止。例如 1610 年德国人路多夫根据古典方法,用 262 边形计算 到小数点后第35 位。他把自己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花在这项工作上。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这个数刻在它的墓碑上。至今圆周率被德国人称为“路多夫数”。1873 年英国的向客斯计算到 707 位小数,1944 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弗格森分析了向克斯计算的结果后,产生了怀疑并决定重新算一次。他从 1944 年 5 月到 1945 年 5 月用了一整年的时间来做这项工作,结果发现向克斯的707 位小数只有前面527 位是正确的。后来有了电子计算机,有人已经算到第十亿位。同学们要问计算如此高精度的值究竟有什么意义?专家们认为,至少可以由此来研究 的小数出现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对认识的新突破进一步说明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几千年来,没有哪一个数比圆周率更吸引人了。根据这一段教材的特点,适当选配数学史料,采用读后小结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人类对圆周率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也是学生深受感染,兴趣盎然,这对培养学生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有着积极的意义。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4 页,共 8 页 -五、贯穿实践性:情境教学注重“情感”,又提倡“学以致用”,努力使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在特定的情境中和热烈的情感驱动下进行实际应用,同时还通过实际应用来强化学习成功所带来的快乐。数学教学也应以训练学生能力为手段,贯穿实践性,把现在的学习和未来的应用联系起来,并注重学生的应用操作和能力的培养。我们充分利用情境教学特有的功能,在拓展的宽阔的数学教学空间里,创设既带有情感色彩,又富有实际价值的操作情境,让学生扮演测量员,统计员进行实地调查,搜集数据,制统计图,写调查报告,其教学效果可谓“百问不如一做”,学生产生顿悟,求知欲得到满足更加乐意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了。同时对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想象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训练。案例:“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就可以通过实践操作的办法来创设教学情境。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角的有关概念,三角形的概念,还具有同位角、内错角相等等有关平行线的性质。这些都是学习新知识的“固着点”,但由于它们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之间的逻辑联系并不十分明显,大部分同学都难以想到要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进行一番研究,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数学情境:首先,在回顾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会不会存在某种关系呢?”这是纲领性提问,对学生的思维还达不到确定的导向作用,学生可能会对角与角的相等、不等、两角之和(差)与第三个角的大小比较等等问题进行研究,当发现这些问题只对某些特殊三角形有意义时,他们的思维可能会指向“三个内角的和是否有一定的规律?”我适时地提出:“请同学们画一些三角形(包括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再用量角器量出三个角,观察一下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什么联系。”经测量、计算,学生发现三个内角的和都在180 左右。我再进一步提出:“由于具体测量会有误差,但和数都在180 左右,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是否为180 呢?请同学们把三个角拼在一起,看一看,构成了一个怎样的角?”学生在完成这一实验后发现,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构成一个平角。经过上述两步实验,提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为180”的猜想就水到渠成了。接着,我指出了实验操作的局限性,并要求学生给出严格的逻辑证明。在寻找证明方法时,我提出:“观察拼接图形,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可凭借实践操作时的感性经验,找到证明方法。实践操作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定理的猜想,而且受到了证明定理的启发,显示了很大的智力价值。又如:我在初三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明白学数学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思维和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的最后出了一道开放型命题:将一个 50 米长 30 米宽的矩形空地改造成为花坛,要求花坛所占的面积,恰为空地面积的一半。试给出你的设计方案(要求:美观,合理,实用,要给出详细数据)。这题是一道中考题,是应用数学的典型实例,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学生讨论得十分激烈,不断有新的创意冒出来,有的因无法操作而被别人否定,也有不少十分不错的设想。通过这次讨论,我觉得每个学生都是有潜力可挖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虽有强弱,但我们教师更应该多培养多点拨多激励,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创设情境教学的主要方式一,创设应用性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数学命题(公理、定理、性质、公式)案例 1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两个实际应用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关于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 有三种降价方案:甲方案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5 页,共 8 页 -是第一次打折销售,第二次打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折销售,第二次找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2 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今有一台天平两臂之长略有差异,其他均精确 有人要用它称量物体的重量,只须将物体放在左、右两个托盘中各称一次,再将称量结果相加后除以2 就是物体的真实重量你认为这种做法对不对?如果不对的话,你能否找到一种用这台天平称量物体重量的正确方法?学生通过审题、分析、讨论,对于情境,大都能归结为比较与()2)2 大小的问题,进而用特殊值法猜测出()2)2,即可得 2 22 对于情境,可安排一名学生上台讲述:设物体真实重量为,天平两臂长分别为1、2,两次称量结果分别为、,由力矩平衡原理,得 1 2,2 1,两式相乘,得 2,由情境的结论知()2)2,即得()2,从而回答了实际问题此时,给出均值不等式的两个定理,已是水到渠成,其证明过程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以上两个应用情境,一个是经济生活中的情境,一个是物理中的情境,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在这样的问题情境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二,创设趣味性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案例 2在“等比数列”一节的教学时,可创设如下有趣的情境引入等比数列的概念:阿基里斯(希腊神话中的善跑英雄)和乌龟赛跑,乌龟在前方1 里处,阿基里斯的速度是乌龟的10 倍,当它追到1 里处时,乌龟前进了110 里,当他追到110 里,乌龟前进了 1100 里;当他追到1100 里时,乌龟又前进了11000 里 分别写出相同的各段时间里阿基里斯和乌龟各自所行的路程;阿基里斯能否追上乌龟?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列的特点引出等比数列的定义,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很快就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三,创设开放性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案例 3直线 2与抛物线2相交于、两点,_,求直线的方程(需要补充恰当的条件,使直线方程得以确定)此题一出示,学生的思维便很活跃,补充的条件形形色色例如:;若为原点,90;中点的纵坐标为6;过抛物线的焦点涉及到的知识有韦达定理、弦长公式、中点坐标公式、抛物线的焦点坐标,两直线相互垂直的充要条件等等,学生实实在在地进入了“状态”四,创设直观性图形情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数学概念案例 4“充要条件”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并且是教与学的一个难点若设计如下四个电路图,视“开关的闭合”为条件,“灯泡亮”为结论,给充分不必要条件、充分必要条件、必要不充分条件、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以十分贴切、形象的诠释,则使学生兴趣盎然,对“充要条件”的概念理解得入木三分五,创设新异悬念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案例 5在“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一节的教学中,引出抛物线定义“平面上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之后,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初中已学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6 页,共 8 页 -过的一元二次函数的图象就是抛物线,而今定义的抛物线与初中已学的抛物线从字面上看不一致,它们之间一定有某种内在联系,你能找出这种内在的联系吗?此问题问得新奇,问题的结论应该是肯定的,而课本中又无解释,这自然会引起学生探索其中奥秘的欲望此时,教师注意点拨:我们应该由2 入手推导出曲线上的动点到某定点和某定直线的距离相等,即可导出形如动点(,)到定点(0,0)的距离等于动点(,)到定直线的距离大家试试看!学生纷纷动笔变形、拚凑,教师巡视后可安排一学生板演并进行讲述:22 2 2 2 2(12)2(12)2(14)2(14)2 14它表示平面上动点(,)到定点(0,14)的距离正好等于它到直线14 的距离,完全符合现在的定义这个教学环节对训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无疑是非常珍贵的六,创设疑惑陷阱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案例 6双曲线 225 21441 上一点到右焦点的距离是5,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到左焦点的距离为8 到左焦点的距离为15 到左焦点的距离不确定这样的点不存在教学时,根据学生平时练习的反馈信息,有意识地出示如下两种错误解法:错解 1设双曲线的左、右焦点分别为1、2,由双曲线的定义得 1 2 10 2 5,1 21015,故正确的结论为错解 2设(0,0)为双曲线右支上一点,则 2 0,由 5,2 5,得 010,1 0 15,故正确结论为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辨析:若 2 5,1 15,则 12 20,而 122 26,即有 1 2 12,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矛盾,可见这样的点是不存在的因此,正确的结论应为进行上述引导,让学生比较定义,找出了产生错误的在原因即是忽视了双曲线定义中的限制条件,所以除了考虑条件1 2 2,还要注意条件和 1 2 12通过上述问题的辨析,不仅使学生从“陷阱”中跳出来,增强了防御“陷阱”的经验,更主要地是能使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自觉地辨析正误,取得学习的主动权总之,切实掌握好创设情境教学的原则、重视创设情境教学过程的特性,合理应用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充分重视“情境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经常处于“愤悱”的状态中,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不忘经常创设数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心理的、生理的、情感的、行为的、价值的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7 页,共 8 页 -等方面的因素,让学生进入一种全新的情境境界,学生自主学习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效果这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师生融洽,感情交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学生的发展,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在认知和情意两个领域的有机结合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参考文献: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年)2、柳斌学校教育科研全书(九州图书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 年)3、肖柏荣数学教育设计的艺术(数学通报1996 年 10 月)4、章建跃关于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的几个问题(数学通报 1994 年 6 月)5、盛志军今天,我没有完成授课计划(数学教学 2004 年第 11 期)6、冯克诚中学数学研究:3+x 中学成功教法体系、(内蒙古出版社,2000 年 9 月)7、钱军光、过大维从错误中发现、在探索中建构(数学教学 2004 年第 10 期)8、曲培富数学教学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认识与实践(中学数学杂志1993 年第1 期)名师资料总结-精品资料欢迎下载-名师精心整理-第 8 页,共 8 页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