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20884573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2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22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 2022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1优点:因为采取了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兴趣比较高,参与面相对较广。在教学时气氛比较民主,基本上能让学生讲自己的话。教学中采用了换读法,和看图当堂写作,学生感到学法上比较新颖,领悟知识较为自然。讨论时教师的转引环节处理得自然,学生没有生硬的感觉。主题探讨上,深入浅出,联系生活,有实际的意义。在人文性的处理上比较到位。不足:1对于朗读缺乏必要的指导,朗读流于表面,而没能达成深入的效果。2讨论的环节中,时间较长,压缩了其它的时间。3对于语文程度相对较弱的同学,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展现机会。4写作环节结束得太草率,使之作用不能很好地实现。5课堂过分追求完善,而忽视了课堂的实效。2022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2弗罗斯特在一首著名的诗中叹息:林中路分为两股,走上其中一条,把另一条留给下次,可是再也没有下次了。因为走上的这一条路又会分股,如此至于无穷,不复有可能回头来走那条未走的路了。这的确是人生境况的真实写照。每个人的一生都包含着许多不同的可能性,而最终得到实现的仅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绝大多数可能性被舍弃了,似乎浪费掉了。这不能不使我们感到遗憾。但是,真的浪费掉了吗?如果人生没有众多的可能性,人生之路沿着唯一命定的轨迹伸展,我们就不遗憾了吗?不,那样我们会更受不了。正因为人生的种种可能性始终处于敞开的状态,我们才会感觉到自己是命运的主人,从而踌躇满志地走自己正在走着的人生之路。绝大多数可能性尽管未被实现,却是现实人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是它们给那极少数我们实现了的可能性罩上了一层自由选择的光彩。这就好像尽管我们未能走遍树林里纵横交错的无数条小路,然而,由于它们的存在,我们即使走在其中一条上也仍能感受到曲径通幽的微妙境界。回首往事,多少事想做而未做。瞻望前程,还有多少事准备做。未完成是人生的常态,也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如果一个人感觉到活在世上已经无事可做,他的人生恐怕就要打上句号了。当然,如果一个人在未完成的心态中和死亡照面,他又会感到突兀和委屈,乃至于死不瞑目。但是,只要我们认识到人生中的事情是永远做不完的,无论死亡何时到来,人生永远未完成,那么,我们就会在生命的任何阶段上与死亡达成和解,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也保持着超脱的心境。2022年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未选择的路教学反思3初读阶段层递式提问,引起学生看屏幕,通过麦克风感受朗读。师:同学们能谈谈,通过学习本诗歌,你希望得到什么。任燕:我听不懂这首诗讲什么,我想知道主题。黄杰:是作者的两条路写得好还是周晓燕和董超说得好?颜建英:这个“路”到底是什么“路”?这样的写法,我们上册在哪里学过?任燕:走一条路就走一条,干嘛还要改日再见?还要叹息?袁湘芬: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态度乐观向上,这首诗的态度是什么?黄晓燕:走条路需要这么复杂吗?(教师等待一分钟,没有新问题出现)师:黄晓燕同学很坦率,这一条路为什么这么复杂?生:(杂乱)也许路上有陷阱,路上有地雷,要么路越走越难走师:同学们很风趣,我们小时候听说过“书山有路勤为径”,这里的路指得是读书之路,难道路非得指眼前的路吗?颜建英:路,可以指“人生之路”!生(杂):“人生之路,贝贝起步。”师:好的,广告词都进来了,孩子从小健康,走人生之路才有实力,如果你的人生之路面临选择,比如上“重点高中”还是“普通高中”,你会怎么办呢?陆芳敏:这很难,我想上重点高中,可按成绩却只能进普通高中啊!师:陆芳敏的难处大家有同感吗?生(杂):有,还有比如以后工作等等的选择都会很难。师:那么,现在理解作者为什么小“路”大作吗?生:理解,因为这是“人生之路”。师:谁能告诉任燕同学,诗歌的主题是什么?汤小锋:人生之路很难走,所以要慎重的选择。徐彬:人生之路一旦选定,就没有后悔药可以买了。黄杰:人生有一条道路,不能回头。师:那么作者所说的改日再见,看起来不可能啰?生(杂乱):当然,所以他要叹息了。袁湘芬:作者不能走回头路,感到可惜,所以诗人的态度是忧愁的。师:那让我们一起怀着忧愁的态度颂读诗歌,品味作者对读者的劝诫吧!(齐读诗歌,教师对颂读进行短评)精读阶段师:同学们读到荒草萋萋时,我想到了黄杰同学说“谁写得更好”的问题。大家能否摘取关于路的描写,来比较鉴赏一下。(学生五分钟自读比较;自读结束后,可以各抒已见)。周晓燕:作者写大路用了“消失丛林深处”、“延绵无尽头”,我觉得比我有味道,写小路用了“萋萋”、“幽寂”、“诱人”、“美丽”,更写出小路荒凉,比我好。徐芳:你太谦虚了,我觉得大路还是你写得形象,作者虽然突出了“路长”,却写得没有吸引力,要是大路荒凉,我还不想走呢!(大家笑,有短暂的互相评论,教师鼓励大家相互驳斥。)师:徐芳同学看不起大路,可作者却念念不忘大路。他怎么说来着?生(齐读):啊,留下一条路等到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师:走了一条自己选择的路,为什么又留恋另一条路呢?董丽丽:也许作者选择的小路走得并不顺利,所以他觉得还是大路好。范佳:那也不见得,或许大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呢?卓俊义:得不到的东西,你会认为它总是好的,所以后悔也是很正常的。何杰:吃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师:那么如何减少选择后的后悔呢?生(杂乱):选择的时候要尽量慎重,一旦选定,就要坚定不移。黄杰:既然选择要慎重,那么作者为什么反而选择难走的路呢?董慰强:因为小路神秘,富有吸引力,而作者喜欢曲折的人生。延展阅读师:说得好,大路可以指平坦的人生,小路可以指曲折的人生。这样的方法,我们以前学过什么?它叫作什么?生:(大部分齐答)在山那边、柴藤萝瀑布、行道树,叫作“象征”手法。师:(屏幕出示象征的定义)“象征”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事理的方法。比如“红花”象征“光荣”,“黄河”象征“中华民族”,“松柏”象征坚强勇敢。“象征”和“比喻”的区别在于,“比喻”着眼于相似点,而“象征”侧重于本质上的联系。例如“红花”可以象征光荣,但“红花”不能象“光荣”。(屏幕出示四幅图画:梅花、宝剑、火炬、长城,请同学脱口而出象征意义)。师:刚才同学们例举了许多象征意义,可见一个事物可以拥有多个象征义,所以我们在写作时,千万不能拘泥。姚佳(问):写诗歌用象征有什么好处呢?师:这个问题不好答,同学配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未选择的路教学片断与反思这一教学反思,来自!合我一下,把“路”全都改成“人生选择”,把“荒凉”“萋萋”改成“人生路上的艰难”、“挫折”,再读读诗歌,谈谈感受行吗?(生改读课文,可以按自己的方式改,但是要求换入象征义)师:读后感受如何?生(杂乱):太噜嗦,而且像讲道理,不像诗歌。师:能用平常我们讲的文学用语来表达吗?袁湘芬:如果直接讲道理,不含蓄,不简洁,不优美。师:对于她的说法,大家怎么看?生:就是我们要说的。师:这也是我要回答大家的。谢谢袁湘芬同学帮助我解答问题。生:我们写作时怎么来运用象征呢?师:当然是“学写”啦!生:笑。师:我们顺着作者的话题,请同学分别来写走大路和走小路的感受和结果,可以是诗歌,也可以是一段小散文,然后通过对擂来决定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生用58分钟来写,师循环,偶尔应学生要求指导。)姚佳:我走小路,我是这样写的:我越走越艰难,小路上满是陷阱和小山,我一次次地跌倒又起来,但我决不后悔最初的选择。沈丽:我也走小路,小路上有刺、有蛇、有灾难,我精疲力竭却不能回头,人们啊,走路时一定要小心,别像我那样,遭遇痛苦。邹利民:我走大路:大路平平坦坦,春风和和暖暖,但我觉得无聊,因为没有挑战。董超:大路一望无限,前途平步青云,我庆幸我的选择,人生才会一帆风顺。黄杰:我反对董超的看法:“梅花香从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若要人生有作为,崎岖小路搏一回。”(下课铃响起)师:(总结)无论是小路还是大路,老师相信同学们都会走得很精彩。“行路难,行路难”,然而“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同学们充满勇气走下去,天堑都会变通途。3教学反思因为采取了多媒体教学,学生的兴趣比较高,参与面相对较广。在教学时气氛比较民主,基本上能让学生讲自己的话。教学中采用了换读法,和看图当堂写作,学生感到学法上比较新颖,领悟知识较为自然。讨论时教师的转引环节处理得自然,学生没有生硬的感觉。主题探讨上,深入浅出,联系生活,有实际的意义。在人文性的处理上比较到位。教学的不足包括:对于朗读缺乏必要的指导,朗读流于表面,而没能达成深入的效果;讨论的环节中,时间较长,压缩了其它的时间;对于语文程度相对较弱的同学,没有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展现机会;写作环节结束得太草率,使之作用不能很好地实现;课堂过分追求完善,而忽视了课堂的实效。4专家点评片断一,为余映潮老师执教,教师从朗读入手,指导学生整体感受诗歌的意境。这种教学策略是正确的,值得更多人借鉴。朗读很重要,怎样指导朗读?要引发朗读的兴趣,要强调变化。片断中教师在朗读方法的要求上突出了一个“变”字。首先采用吟诵的方法,教师着意提出要区别于“念书”,也就是说要有韵律感和节奏感,也就需要投入情感;然后尝试讲述式的朗读,把自己的情感在娓娓而谈中表达出来,此时对_的理解更为冷静而深刻;最后要求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把诗歌读给自己听。从朗读要求的变化,可以看出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读给别人听到读给自己听,从读者、朋友、自己三个角度体会诗歌的情感,而且由外到内逐步深入内心,目的在于通过朗读触动学生内心最敏感之处,获得最真实的体验和感悟。这样在朗读上的精心思考和设计,应该可以为我们所借鉴。第二个片断,也有很多值得赞赏之处。例如,从初读到精读,体现了阅读从浅入深的变化;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中,教师语言较为幽默,能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学生课堂较为活跃,主体性得到了较好体现。这些都是课程改革中,我们所追求达到的。然而,对比第一个片断,也不能不使我们反思一个问题:阅读是需要师生全部参与的对话。这个对话,要有质量,就不能光追求热热闹闹,应关注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生活常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