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4年高考地理考试说明解读(必修三) 地理3(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例: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同:都是平原地区,并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异:地理环境的差异:地理位置差异:位于30N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于43-48N ,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 ,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 ,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 畜牧业 。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 煤铁石油等资源发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2.以某个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掌握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1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与邻区相关位置2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地形类型、地势状况、地形区分布气候:气候类型、水热状况、水热配合、有无特殊天气水文:河流水文特征矿产资源:3分析区域人文地理特征:人口(数量、素质)工业 农业 商业 旅游业 交通运输注意:区域自然地理特征的差异必然导致人文地理特征的差异(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如图所示区域内自南向北年降水量由约200 mm增至500 mm左右,沙漠地区年降水量仅50 mm左右。据此回答12题:1.图中甲地区夏季降水量最接近()A.50 mm B.150 mm C.200 mm D.250 mm2.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的可行措施有()引湖水灌溉海水淡化引进灌溉技术建水库调节径流A. B. C. D.(2012年全国新课标文综)读图,回答34题:3.据图示信息可以推断()A.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C.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4.图中甲、乙两城市分别位于()A.关中平原、浙闽丘陵 B.江汉平原、山东丘陵C.汉水谷地、黄淮平原 D.汾河谷地、松嫩平原(2011年天津文综)如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56题:5.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特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A.ab草原广布、温差大 B.bf地表崎岖、降水少C.ce光照充足、风沙小 D.dg气候湿润、林地多6.下列生态功能区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A.c B.d C.e D.f(二)区域可持续发展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掌握我国几个典型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为、自然)及解决措施。东北地区;黄淮海平原;南方丘陵山区;西北地区;黄土高原A.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1)自然原因:位置过渡性:平原到山地、高原;森林到草原;湿润到干旱;农业到牧业。土壤特殊性:由沙粒组成,土质疏松,多空隙。气候:多暴雨,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夏季。地处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区,加剧水土流失。(2)人为原因: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樵采;毁林开荒;开矿危害:泥沙淤积,洪水泛滥;表土流失,肥力下降;植被破坏,资源退化;蒸发加剧,趋于干旱。治理措施:生物措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发展多种经营;恢复植被。 工程措施修水库;建梯田;打坝淤地;蓄水保土,固沟、护坡、保塬。 农业技术措施深耕改土;选育良种;地膜覆盖;轮作套种;蓄水保土。B.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概念:发生在 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 地区的土地退化。表现: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我国西北地区最为突出。原因: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人为因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4)对策和措施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控制人口增长C.湿地的作用和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湿地的生态作用:提供水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开发中出现的问题:数量在减少,泥沙淤塞,围湖造田,滥垦沼泽。 质量在下降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在降低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降低(2011年福建文综)某山区为了改造低产的山坡地,先是增施肥料,但农作物增产效果微弱。后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增产效果显著。据此回答12题:1.增施肥料效果微弱的最主要原因是该地()A.土层薄 B.降水变率大 C.坡度大 D.植被覆盖率低2.将山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主要是为了()A.调节大气温度B.提高土壤肥力 C.增大空气湿度 D.增加日照时数(2010年全国文综)江苏北部沿海滩涂围垦,需要经过筑堤、挖渠等工程措施和种植适应性植物等生物措施改造,45年后才能种植粮食作物。据此回答34题:3.改造滩涂所种植的适应性植物应()A.耐湿 B.耐旱 C.耐盐 D.抗倒伏4.若缩短滩涂改造时间,需投入更多的()A.化肥 B.农家肥 C.农药 D.淡水(2010年上海)黄土高原地貌千姿百态、地域文化丰富多彩,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据此回答67题:6.黄土地貌形态多姿,黄土峁就是其中一种,黄土峁是指()A.切割较深的黄土沟 B.孤立的黄土丘C.长条形的黄土高地 D.范围较大的黄土高原残留面7.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合理措施有()坡面修梯田,减缓坡度加快林地建设,调节地面径流保持传统轮荒耕作制度在低处修建淤地坝,贮水拦沙A. B. C. D.(2012年广东文综,28分)加拿大地广人稀,西南部地区地形复杂,欧肯那根河谷是世界著名的冰酒产地。根据加拿大西南部某地区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1)维多利亚所在地气候类型的特点是;位于草原地区的梅迪辛哈特气候类型是。(2)从温哥华到梅迪辛哈特,水平方向上自然景观主要表现为由森林到草原的变化,这体现了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主要影响因素是。(3)冰酒是由富含糖分的优质葡萄,成熟后在树上经自然冰冻,再采摘酿造而成。欧肯那根河谷是这种自然冰冻葡萄的产地,分析其自然原因。(4)加拿大西部草原地区历史上由于过度开垦与放牧,加上连年干旱,植被遭到了破坏,土地资源退化。为应对这种危机,当地可能采取哪些措施?2.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问题 1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或图示信息,弄清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与区域农业发展的相关程度,从光热、降水、水源、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人口密度、农产品市场需求、交通运输、国家政策、资金投入、农业科技等方面评价其农业区位条件。2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分析:区域农业布局体现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条件的适应和改造,以适应为主。农业生产必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这样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否则,会陷入经济效益不断下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恶性循环。【注意】不同自然因素对农业布局有不同影响,主要控制因素是地形和气候。地形:从宏观看(大区域图)山区适宜发展林业或牧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湿地(湖区、库区等)适宜发展水产养殖业。从微观看(小区域,通常为等高线图)坡度较大的山地适宜营造水土保持林,较缓处可发展经济林木(如茶叶、果树等)或修筑水平梯田,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可发展种植业,湿地发展水产养殖业。气候:热量不同热量带有各自的典型农作物品种。 水分不同的干湿状况决定不同的用地类型:湿润地区水田,半湿润地区旱地,半干旱干旱地区草地。3区域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总体认识:区域农业发展通常以中国地区为例,可迁移到发展中国家的其它地区。中国农业发展总体和实现两个转变,即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从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向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因此首先要明确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区别。对落后地区的农业发展来说,传统农业的特点就是其面临的问题,现代农业的特点大致即其发展的方向: 产业结构农业投入农业技术经营方式农产品商品率农民收入增收措施农业生态传统农业中国农业大多为传统混合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结构单一而缺乏特色;以自给自足为目的,产品多样而缺乏优势。低。劳动密集手工劳动为主(精耕细作),粗放低低扩大生产规模(垦荒、扩大载畜量等),外延式扩大再生产人地关系紧张,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荒漠化、水旱灾害)现代农业选择具有区域优势的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集中生产。特色突出,优势明显。高。资金技术密集生物技术、机械化程度高集约高高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改良品种等),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能源消耗大(农业污染较重)【问题总结】对区域农业发展现状的评价通常要从上表所列诸方面着手,结合区域实际,选择最符合当地情况的项目展开分析或论述。生态恶化区的农业发展还要结合可持续发展思想,围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的有关理论分析阐述。因地制宜寻求区域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历史、现状、特点不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就不同。答题时应结合区域实际,从以下项目中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条目作答。加大资金、技术的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牧民生活条件;营造水土保持林、防护林,恢复生态;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防灾减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变种植业为主为多业并举,发挥区域优势,大力发展商品农业、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商品率,提高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典例】农耕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问题:过分注重耕作业、忽视了多种经营,从而使农耕区生态退化;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出现土壤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等现象。可持续发展方向:走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之路;延长产业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经济效益;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建绿色农产品基地。牧区:内蒙古牧区问题: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可持续发展方向:保护草地、建人工草地,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畜牧产品进行深加工。林区:东北大、小兴安岭林区问题:只采不育、资源衰退、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方向:采育结合;对林木产品进行深加工。(2012年全国新课标文综,24分)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如图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4 4805 000米之间。自20世纪90年代,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1)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2)推断图示沿海地区芦笋种植用水的来源。(3)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3.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的条件资源开发条件评价:区域资源、能源开发条件的评价,一般可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资源(能源)储量和开采条件(资源丰富、埋藏浅或露天、地质条件好的地区易开采);二是市场条件(位于或靠近经济发达地区、市场需求量大的地区可优先开采);三是交通运输条件(对外交通便利的地区,资源和能源可优先开采)。区域能源和矿产开发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1矿产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1)存在的问题:滥采、滥用矿产资源,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甚至枯竭,废弃物处理不当,使环境受到污。(2)解决措施:合理开发和利用,加强勘探,跨区域调配,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开展矿区土地复垦等。2世界能源问题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存在地区差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以俄罗斯、中国、美国、加拿大和英国为代表。南半球常规能源丰富的国家主要有南非、澳大利亚等。从总体上来说,发展中国家能源的生产量大于消费量,而发达国家消费量大于生产量,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和不合理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目前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以核能为例,美国发电总量最大,法国能源消费构成中,核能所占比例最大。我国核工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核电设计建设和运营水平明显提高,核电工业基础已初步形成。目前形成了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三个核电基地。世界上能源完全自给的国家为数甚少,主要有俄罗斯、加拿大和英国。中东是世界最大的石油产区和出口区,主要出口到西欧、美国和日本,其中绕道好望角的海上航线被西方国家称为“海上生命线”。由于石油比煤炭更容易运输,更容易使用,发热量更高,而且基本是无灰燃料,所以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目前是以石油为主,将来还是以石油为主。中国现在是以煤炭为主,将来还是以煤炭为主,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因为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广,储量大,开采和使用都比较方便。而石油储量有限,除了可作为燃料,更应作为化工原料。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目前能源消费构成中都是以常规能源为主。但对于中国来说,除了继续保持和发挥煤炭的优势以外,还应大力开发水力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新能源,以能源结构的多样化促进经济的快速、良性发展。3关注我国目前的能源问题 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很快,2004年我国成为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能源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目前不仅1/3以上的石油消费需要进口,而且由于生产发展对电力的需求过大,导致电力需求出现较大缺口,为弥补电力供给不足,缓解近两年的电荒,各地纷纷增加了发电机组和发电量,增加了对电煤的需求,从而使煤价不断上扬。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发能源、保护资源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当务之急。 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必须立足国内,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一要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二要抓紧制定专项规划;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四要加强矿产资源的开发管理;五要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另外,还要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从多渠道拓展我国的能源供应。区域能源和矿产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对策资源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以开采资源和能源作为经济支柱的地区,其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一旦资源、能源枯竭,或是市场条件发生了变化,该区域的经济就可能崩溃,因此这类地区必须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强对资源、能源的深加工,从而减少资源的消耗量、延缓其衰竭的周期;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使经济支柱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高技术工业和第三产业,逐步摆脱对资源、能源的依赖;加强对“三废”的治理;植树种草,美化环境。第二,对于资源、能源缺乏的地区,可通过合理的资源调配来获得发展的条件,如日本是个资源贫乏的国家我国东部地区的资源也较缺乏,但都通过资源调配发展成为经济发达的地区。(2012年天津文综)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2题:1.依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如图所示区域最适宜发展的产业部门是()A.水产品养殖 B.棉花种植 C.林产品加工 D.水力发电2.在如图所示的区域中,ab路段容易遭受自然灾害,主要是由于沿线()A.山体坡度大B.地表崎岖不平 C.河水流速快 D.泥沙淤积严重3.(2011年北京文综,36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说明该区域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的主要原因。(2)简述本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及其季节特征。本区域充分利用油气资源,积极推进库尔勒库车阿克苏石油天然气化工带的形成,促进和带动经济快速发展。(3)指出将塔中油田的石油运往库车和轮台炼油厂的合理方式及其特点。(4)指出图中绿洲分布特点,说明本区域环境承载力总体特征及其主要制约因素。(5)简述该区域城镇形成与发展的自然条件,判断喀什、和田与民丰3个城镇服务范围的差异。4.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在分析一个区域工业化的条件时,一般可从国家政策、资源和能源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区位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 工业化、城市化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资源、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等,因此各区域应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积极发展科技、努力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美化环境等方面人手,促使该区的工业化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a.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条件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最先改革开放的地区,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良好的区位条件: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全国最大的侨乡 之一。b.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阶段工业化的推进:第一阶段:19791990年, 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导产业。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 高技术产业产业逐渐取代 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主导产业。c.问题与对策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三角相比产业基础 、科技实力、人才队伍和市场腹地都处于劣势)产业结构调整: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以产业基础较好的 广州市为基地,发展汽车、钢铁、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业与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产业升级。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缺少分工合作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构建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酸雨、水质型缺水、噪声等)加强规划与管理。 “城中村” :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2012年北京文综,36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说明在地形影响下,该区域城镇和交通线路的分布特征。(2)简述图中滦河三角洲的成因。(3)比较图(a)与(b),分析滦河河道的变化及其人为原因。2010年,曹妃甸新建的首钢京唐钢铁厂已全面投入生产。(4)说明钢铁厂建设对曹妃甸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5)概述制约华北平原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5.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流域开发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地理条件(1)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主要从地形、气候、水文、资源状况、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客观分析。(2)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应以河流的利用和治理为核心,结合资源条件对流域进行综合开发,同时要对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具体内容一般包括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土地利用、提高水质等。(3)对某河流综合开发和治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修建水利工程:效益从防洪、发电、航运、供水、水产养殖、旅游等方面说明。对航运有利:因为水利工程使上游水深增加,水流变平缓且季节流量变化小。流域内水土保持工作:可减少河流含沙量,提高防洪能力。流域内污染治理工作:保护水质,安全供水。修建分洪、蓄洪区 修筑河堤、疏浚河道注意:掌握分析河流内河航运价值大小的思路。自然条件:主要考虑流量大小、流速、有无结冰期、地形状况。社会经济条件:主要考虑经济腹地的面积、人口、城市的多少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掌握分析一条河流水能资源丰富与否的思路。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资源开发:水能资源开发发电、养殖、旅游、航运、防洪等,有利于发展高耗能工业。水资源开发旅游、灌溉、养殖、航运等。生物资源开发旅游、教育等。土地资源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等多种农业。矿产资源开发建立矿产开发基地,建立相应的工业部门(利用廉价电力)。旅游资源开发做好旅游规划,发展交通,发展旅游业。 生态(恢复)建设:矿产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开发导致植被破坏,产生的废石、废渣占用大量土地;不合理的开采引发地面沉降、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矿产资源开发形成的废渣、废水中的有毒元素污染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根据“存在的问题”确定流域的治理措施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调整农业结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生物措施;工程护坡、打坝淤泥等工程措施;进行小流域治理。对河流污染的治理措施:关闭污染较重的小工业;对工农业及生活污水进行治理;减少枯水期用水,使流量增加;调整生产过程,适当在洪水期排污。对生物资源破坏的治理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适当迁出保护区内的居民;调整农业结构,控制人类活动(如交通建设);宣传教育。1.(2012年山东文综,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辽河地处我国东北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其干流水量主要来自东侧支流,泥沙则主要来自西侧支流,有“东水西沙”之说。流域内人口密集,工农业生产集中,水资源量远小于其北部的松花江流域,为此国家规划实施“引松济辽”调水工程。图为辽河流域局部区域图。(1)绘出AB两点之间的地形剖面示意图。(2)分别说明辽河流域“东水”和“西沙”形成的自然原因。(3)目前辽河某些河段在枯水期出现地下水不再补给河水的现象,分析其原因。(4)“丁坝”是辽河河道整治中常采用的一种工程。图右上角为丁坝景观图。试推断丁坝的作用。(5)指出建设“引松济辽”调水工程、打造东北黄金水道,对辽河干流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2.(2012年天津文综,26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云南省西北部地形分布的特点是。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近三年来,云南省遭受了持续特大干旱。(2)面对特大干旱,该省林区应特别重视防御的次生灾害是。(3)应对持续干旱,该省农业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请列举两项。甲、乙两河在云南省境内的干支流有已建、在建水电站几十座。(4)当地居民对水电站的建设持有支持、反对两种观点。请你为这两种观点各找一条理由。支持的理由:;反对的理由:。丽江古城是纳西族人的聚居地,纳西族文化在此已有千余年的历史。(5)据图说明,丽江古城的纳西族文化主要体现在等方面。古老的纳西族文化在丽江得以保存的自然条件是 。6.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转移(1)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拥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和地区,往往成为转移的目的地。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如:基础设施的完善、便捷的办事效率、社会环境等。)市场因素:市场需求量大的地区,成为重点投资地区(汽车生产)其它因素:(2)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的一般规律 1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规律: 2区域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先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轻工业,进而转移资金密集型产业和重工业,最后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一般方向是由发达国家(地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地区)。3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分析产业转移的目的是寻找最佳区位,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在分析影响因素时,需从转移的产业部门的主导因素人手,对比分析转入地和转出地的区位条件,具体思路是:提示:(a)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b)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从转出地和转入地、有利和不利进行分析)【补充】1国际三次产业转移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一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二是20世纪60-8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将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等),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附加价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将自身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重点发展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20世纪80年代我国抓住了以轻纺产品为代表的国际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历史机遇,完成了轻重工业结构的合理调整。20世纪90年代我国承接了大量制造业的国际转移,进入了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快速发展阶段,使机电产品成为我国出口主导产品。新世纪以来,我国积极承接以IT为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使我国成为外商直接投资的首选地之一,还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成为全球IT制造基地。同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迅速提高,并已高于国际平均水平。2当前中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的三大特点:第一,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行业越来越多。制造业仍然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行业,在制造业中,高耗能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方面。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为减小本国的环境压力,从能耗、环保、税收等方面对高耗能项目进行限制,加上京都议定书生效后,这些国家为完成减排温室效应气体的任务,越来越多地将此类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新技术产业成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越来越重要的行业,服务业是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新重点。第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区域越来越多。东部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一直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占据优势地位。但西部地区所拥有的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要素低成本优势等,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到西部进行投资。东部地区外商到西部地区再投资,也已成为西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第三、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方式越来越多。如制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设立各种形式的开发园区、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技术引进和消化提升和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等。跨国公司是国际产业转移的主体,但中小企业的作用也日益显著。3国内产业转移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区位优势的衰退,另一方面,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和促进中部崛起的实施,一些产业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和区位优势明显,如果中西部地区努力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投资环境,推动本地区成为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输出基地,那么中西部地区将成为最佳的产业转移承接地。4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与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出现了两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第一次始于改革开放初期,香港传统制造业(服装、纺织、电子元件等)大量向珠三角地区转移,这次产业转移一方面加快了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也使珠三角地区环境污染加重。第二次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90年代,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向广东欠发达地区、甚至“泛珠三角”地区转移,而珠三角地区则通过大力引进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珠三角经过20多年的长足发展,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珠三角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困境,突出表现在政策支持的削弱,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压力,珠三角经济体本身存在的缺陷(地理空间有限、资源约束越来越严重)、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因此珠三角地区必须调整并优化承接国际产业的结构,全面提高产业整体素质,着力优化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拓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空间,有步骤地向东西两翼和山区进行产业转移。今年3月,广东省政府出台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产业转移”迅速成为各级政府、各地企业广泛关注的热点。意见重点提出了扶持产业转移园区建设的措施:一是给予用地政策支持。二是给予园区外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三是确保园区电力供应。四是加强园区企业用工培训。通过教育扶贫或委托培养、培训等方式,由省属和珠三角地区有关技工学校、职业技术院校为山区及东西两翼培养紧缺专业的技能人才。五是加大对产业转移的政策支持。资源跨区域调配掌握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1)资源调入区:缓解了资源、能源供应紧张的状况。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针对能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提高保障了社会的安定与繁荣。(2)资源调出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2011年新课标文综,8分)日本某汽车公司在中国建有多个整车生产厂和零部件生产厂。2011年3月11日东日本大地震及随后的海啸、核辐射灾害,使该公司在灾区的工厂停产。受其影响,该公司在中国的整车生产厂也被迫减产。据此回答12题:1.该公司在中国建零部件生产厂,主要目的是()A.避免自然灾害对本土汽车生产的影响 B.为其中国整车厂配套,降低整车生产成本C.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为其日本整车厂服务 D.建立其全球整车生产的零部件供应基地2.中国整车生产厂被迫减产是由于该公司在灾区有()A.研发中心 B.一般零部件厂 C.核心零部件厂 D.整车厂(2010年福建文综,8分)城市群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内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如图示意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产业链分工体系。读图,回答34题:3.城市群中,中心城市的优势产业处于产业链中的位置是()A. B. C. D.4.产业分工处于产业链上位置的城市,其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A.产品需求量大 B.交通便利 C.劳动力充足 D.土地租金低3.(2011年新课标文综,18分)如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2)分析图示资料,以某城市或某区域为例,说明其吸引制造业企业总部的优势条件。(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1. 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资源普查: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通过遥感图像,运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取相关资源的分布、类型、健康状况等。环境监测:荒漠化、环境污染、海洋生态、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植被变化等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台风、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旱情、水灾、滑坡、泥石流、地震、火灾等监测。(通过同一地点不同时段遥感图像的对比分析,可以动态监测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发生,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2.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的概念、组成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确定静止物体的三维坐标至少需要3颗GPS卫星,确定运动物体的三雏坐标至少需要4颗GPS卫星。由于卫星信号传播和接收不受天气等因素的影响,GPs具有全球性、全能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等特点。3.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3S技术的区别与联系:3S技术既独立发展又相互促进。遥感技术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对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更新、分析等。三者的关系可用简图表示:【注意】(1)图中、表示遥感技术提供影像信息功能,、表示地理信息系统反馈影像信息处理结果,、表示全球定位系统提供空间定位信息功能。(2)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应用的区别:遥感技术获取的常为呈面状的地理信息,其范围一般较大;全球定位系统获取的为点状的地理信息,非常精确。1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