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角度审视音乐欣赏的规律

上传人:众众****夺宝 文档编号:120812076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美学角度审视音乐欣赏的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美学角度审视音乐欣赏的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美学角度审视音乐欣赏的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美学角度审视音乐欣赏的规律【摘要】从音乐美学角度来阐述音乐欣赏中的几种心理特征,通过音响感知的初级的感性阶段、情感体验及感情体验支配着想象和联想,最后理解认识进入感性与理性结合的高级阶段,运用理性思维对音乐作品进展审美认识和评价的心理活动。【关键词】音乐美学欣赏心理一、音响感知是音乐欣赏的根底音乐感知作为欣赏的一种心理因素,欣赏音乐时,首先要对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根本要素的区分才能,也就是对音乐音响的感受力。然后通过听觉到达对音乐音响极其构造形式的总体感受力。它包括对旋律感、节奏感、多声部的音乐感以及对乐曲构造的整体感知等几个方面。最后,到达以上两项音响感知的根底上。在音乐欣赏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对音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例如:美国现代著名作曲家格罗菲创作的?大峡谷?组曲之三?羊肠小道?,乐曲一开始由乐队演奏出一个滑音,通过声音的象征手段表现驴叫声,以非常形象而刺激性的声音作为第一部分开始的引子,富于个性的音乐语言一下把听者的注意力强烈地吸引过去,当然乐曲绝不仅是刺激性音响吸引听者,接着音乐进入第一部分,由双簧管在打击乐器的伴奏下,奏出了具有爵士风格的曲调,给人有一种滑稽而轻松的感觉。然后由圆号奏出一段带有几分悠闲和自信、充满美国西部音乐风格的主题。优美动听及节奏灵敏多变的旋律愉悦人的听觉感官,以致欣赏者能从这悦耳动听的音乐音响和精致巧妙的音乐形式中感知,并从中获得快感。而且它不仅能使听者对音乐有较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还能产生表现与激发感情体验的动力。因此,音乐感知是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矗二、音乐欣赏的过程也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从心理学上讲,这种体验首先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要求准确、深化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欣赏一首乐曲,它所表现的或快乐或悲哀或愤怒的情感,凭借感性认识而自然产生一种直觉经历,这是初步的体验。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这是一首感情细腻、深沉、充满着悲凉的乐曲。就连外国的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听完此曲后会泪流满面地说:“此音乐应跪下听。?二泉映月?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从乐曲一开始引出的一句短短的引子:如同一声无限感慨的叹息,划破长空!如此伤感而凄凉,听者无不为之动容。我们能感受到“从头便是断肠声用这古诗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接着又奏出一段深沉、悲凉、冲动的主题音乐。听者无不感受到乐曲凄凉、悲愤、痛苦的情感。以致使欣赏者的感情与音乐中的感情互相交融,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除此之外,我们还需引导欣赏者在理解音乐内涵、艺术意境的根底上,去感受旋律走向的起伏,节奏组合的变化、速度、力度的比照,从而进一步体验乐曲的情感内涵。同时还对音乐作品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题材形式的表现特征等方面,都应进展理解和研究,以求得对乐曲情感内涵的真切把握。此外,还要与欣赏者自身的生活体验及情感要求亲密结合,这是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重要特征。三、由音乐感知和感情体验唤起对生活形象和意境的想象和联想想象,是人的大脑对已有的表象进展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活动。而联想是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或联络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它是再现已有形象的一种表现形式。感情体验支配着想象活动,想象愈活泼,联想就愈强烈。由于音乐自身表现手段的局限性,无法把现实生活中的详细形象和作者的思想观念直接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欣赏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补充和丰富音乐所不能直接表达出来的东西。另外,欣赏者还要通过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把作曲家对客观世界描绘出来的声音形象转化为客观的形象和联想。例如,我国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这是一首优美、古朴、典雅、抒情感人的乐曲,乐曲十段都采用了富于诗意的小标题,描绘春江花月夜的迷人的风光。乐曲的第一段“江楼钟鼓,用琵琶模拟鼓声,而萧和筝奏出精致和精巧的波音,犹如春风吹拂下的水面碧波荡漾,又好似听到远方传来钟声的回响。音乐主题抒情优美、委婉动听,给人一种古色古香、典雅愉悦的美感,又如同夕阳西下漫步欣赏着一幅山水画,它让听者浮想联翩而产生丰富的想象,仿佛置身于这月色朦胧、诗情画意的春江花月夜迷人的风光之中,让人留连忘返,给人一种高度艺术美的享受。因此,想象和联想在音乐欣赏中,是不可缺的,它有助于欣赏者更详细、更形象的感受和理解音乐艺术,它又是把音乐和现实社会联络起来的中介环节,而通过音乐欣赏过程中的想象和联想,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进步欣赏者对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同时也有助于音乐社会功能的发挥。四、理解认识是由初级的感性阶段进入感性与理性结合的高级阶段理解认识,是运用理性思维对音乐作品进展审美认识和评价的心理活动。音乐欣赏所获得的美感,不仅是感官的快感,更主要是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在音乐欣赏中,由于音乐作品的体裁、种类的不同,理性认识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声乐作品,歌词能比较明确详细地表现作品的内容,欣赏作品的理性认识就比较直接和明显。相对而言,器乐音乐欣赏中的理解认识就较为复杂些,无论是对标题音乐或非标题音乐的欣赏,首先要对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作曲家的生活、思想创作意图和乐曲本身的感情内容及社会意义的认识。如:欣赏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他对专制统治下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之情。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欣赏此曲曾说过,通过这一作品使他“接触到苦难人民的灵魂深处。因此欣赏者要对作曲家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黑暗现实、对柴可夫斯基及向往自由的俄国知识分子当时苦闷、彷徨的精神状态和俄国人民的苦难生活有所理解。要更深化地体验作品的感情内涵极其社会意义,这样才能让欣赏者到达应有的感情深度和进一步理解乐曲的社会意义。其次还要对音乐形式,主要是对音乐音响的艺术组合,极其构造的理解认识。如乐理、和声、配器、曲式等音乐技术理论的掌握。因此欣赏一部音乐作品,要真正融注于对乐曲的音响感知、感情体验、和想象联想之中,使得这些心理要素在理性认识指引下,到达更深化、更高级的阶段。综上所述,在音乐欣赏中只有把音乐感知、感情体验、想象、联想、理解认识等心理要素结合起来,才能到达音乐欣赏的完美境界。因此在长期的音乐教育理论当中,如何更好地运用音乐美学指导我们的教学理论,我们需要继续对音乐美学更多的学习和研究。它不仅可以进步我们的音乐美学修养及音乐审美感受,还能促使自身的知识构造与音乐技能得到协调开展,从而使之更适应音乐教育工作的需要。参考文献:1(美)哈佛音乐辞典.2张前,王次昭.音乐美学根底.人民音乐出版社.3音乐欣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大学论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