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古区十二五旅游规划初稿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20781073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古区十二五旅游规划初稿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红古区十二五旅游规划初稿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红古区十二五旅游规划初稿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兰州市红古区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西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二一年三月目 录第一章 红古区旅游业发展现状1一、旅游资源普查1二、旅游资源整体评价1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6一、指导思想6二、发展战略6三、战略目标7第三章 旅游产业布局与重点项目建设11一、旅游发展空间布局11二、重点项目建设13第四章 红古区旅游产品开发及其发展思路18一、产品开发18二、发展思路22第五章 旅游市场开发战略与思路23一、目标市场定位23二、旅游形象设计24三、旅游市场营销24第六章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27一、宾馆餐饮业27二、旅游交通建设27三、旅行社业与旅游质量管理28四、旅游安全保障28五、旅游商品开发与购物服务28六、旅游文化娱乐29第七章 保障措施30一、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30二、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和区域协作31三、宣传促销31四、加快旅游招商引资步伐31五、积极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32六、强化旅游教育培训32第一章 红古区旅游业发展现状一、旅游资源普查旅游资源,又称“旅游吸引(因素)”,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事物与因素。它们能够被旅游业开发利用,在通常情况下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根据以上定义,参照旅游资源分类标准,红古区旅游资源共涵盖5个主类,10个亚类,17个基本类型。遗址遗迹类资源有马门溪龙遗址、土谷台遗址、红山大坪遗址、山城台遗址、杨家坪遗址、普阁台遗址、马家台遗址、红大板坪遗址、平安台遗址、米家台新村古墓群、河嘴村汉代遗址、下海石遗址、平安永宁寺遗址、红山报恩寺遗址、窑街塔儿遗址等15处;建筑与设施类资源有红古百里绿色长廊、享堂峡、待建刘万里故居、待恢复国民党高官碑刻群、窑街上街清真寺、窑街下窑清真寺、旋子清真寺、宝山寺、窑街玉真观、奇石古玩一条街、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生态林业试验总场、陇海花卉基地、旋子生态园、河嘴村农家乐、西河港风情园等18处;水域风光类资源有古槐湿地、大通河、湟水河、湟惠渠、谷丰渠、海石渠、窑街二渠等7处;特色旅游商品有黑陶工艺品、高新果蔬、名贵花卉等3种;人文活动类资源有“抹黑脸”、红古社火、窑街“福”字灯会等3种。二、旅游资源整体评价红古区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数量繁多、体量玲珑、布局紧凑,为发展旅游业奠定了良好基础。(1)马门溪龙遗址领衔的遗址遗迹类资源名声响亮、品相独特、分布均衡,是开启红古区旅游业发展崭新篇章的炫目名片。其中,宝山寺、永宁寺、窑街玉真观、窑街上街清真寺、窑街下窑清真寺等遗址宗教氛围浓郁、历史底蕴深厚,是发展宗教旅游的重要所在,构成红古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一翼。(2)建筑和设施类资源数量庞大、特色鲜明、功能多样,是推动红古区旅游业发展的主力军。其中又以红古百里绿色长廊、生态林业试验总场、西河港风情园最具代表性。红古百里绿色长廊规模宏大、技术先进、品种丰富,具备发展高新农业观光游的优越条件,是红古区旅游业发展的主体;生态林业试验总场以其先进的设备、科学的管理、生动的形式越来越受到中小学生们的青睐,是红古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一极;西河港风情园作为红古区民族风情度假区的代表不论从周边环境上还是服务项目上说都很好的张显了红古区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是红古区旅游业发展的另一翼。(3)水域类资源中古槐湿地标志醒目、环境优美、植被丰茂,是珍稀的湿地景观;其余大通河、湟水河、湟惠渠、谷丰渠、海石渠、窑街二渠等也多有优胜之处。水域类资源构成红古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一极。(4)特色旅游商品中,王金明勇于突破传统制陶工艺,其黑陶作品色泽鲜亮、形质奔放,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是不可多得的特色旅游商品,构成红古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一极;高新果蔬、名贵花卉也因其绿色的理念、高贵的血统而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商品。(5)人文活动类资源中,“抹黑脸”、红古社火、窑街“福”字灯会等无不具有浓重的地方和民族气息,也是招徕游客的重要一极。三、旅游业发展现状红古区旅游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与不足,需要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从业人员深入反思和积极应对。1、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基础设施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和先决条件,其建设的滞后将极大地影响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和旅游市场规模的扩大。近年来,红古区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基础设施状况大为改善,但距满足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这已经成为制约全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如何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花大力气解决公路、水电、宾馆等基础设施建设是红古区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首先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2、资源开发程度低,忽视对器物背后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红古区建筑和设施类旅游资源、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善加利用将大大推动全区旅游业的发展。而不幸的是,迄今为止,此类旅游资源的开发还只是停留在器物层面,对其背后历史文化底蕴的挖掘仍显单薄,这势必会影响到此类旅游资源生命力的延续乃至全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3、旅游市场极不稳定,偶发性客源占据较大比重市场是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没有充足、稳定的客源,旅游业的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非但不能收回成本,相反还可能给当地社会的和谐发展制造障碍。就目前的情形看,红古区成熟的客源市场尚未形成,偶发性客源在整个旅游市场中仍占据较大比重。这说明,全区在旅游形象策划方面缺乏清醒认识,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缺乏创新思维。红古区作为马门溪龙的故乡早已蜚声塞外,当地旅游主管部门没有抓住时机借马门溪龙大作旅游文章,而今马门溪龙热潮已告一段落,如何重燃人们心目中对马门溪龙故乡的那份神往就成为全区旅游形象策划的重中之重。笼络和维持客源,不仅需要在旅游形象策划上下功夫,更需在旅游产品开发上花气力,尤其要精心打造拳头产品。红古区高新农业观光游、宗教旅游、农家乐都有打造成全区拳头产品的优越条件。4、营销策略单一,宣传手段缺乏新意制定科学合理的营销策略对于塑造旅游形象、扩大外界认知、促进产品销售具有关键意义。一旦营销策略流于平庸,宣传手段疏于创新,将起不到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擂鼓助威、摇旗呐喊的重要作用。当下传播媒介日趋多样、宣传手法不断翻新,这为拓宽营销思路、更新营销理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不失时机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考古发现、社会事件、自然现象、民俗节庆等,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宣传手册、广告牌等媒介开展大张旗鼓的营销宣传工作将有利促进当地旅游形象的建立和旅游品牌的打造。红古区这些年在营销宣传工作上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离“紧紧围绕马门溪龙遗址大作旅游文章”的专家建议还有较大差距。马门溪龙作为红古区的旅游标志物,其中蕴藏的重要的考古和历史价值有待我们深层次挖掘和探索。5、环境整治工作力度不够,景观与周围环境不甚和谐红古区政府一直致力于环境建设工作,成绩斐然。然而,从发展旅游业的角度看,整治力度仍需加大。良好的旅游资源是招徕旅游者的基础,而旅游者并不只将目光停留在旅游资源本身,周围环境对旅游者满意度和重游率的影响也同样不可小觑。从某种意义上说,周围环境也是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周围环境的改善势必会给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加上重重的砝码。红古区不乏优秀的旅游资源,缺乏的是旅游资源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这就要求红古区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继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务使旅游业发展与环境建设相得益彰、比翼齐飞。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认真实施兰州市旅游业发展规划,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实施“农业观光体验游”,“民族民俗农家乐”等旅游精品工程,加速培育大型骨干旅游企业,确立旅游业在我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型产业地位;丰富旅游产品,合理布局和配置旅游生产力要素,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进一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健全现代旅游市场体系;优化旅游环境,扩大对外开放,迅速与国内旅游市场接轨;抓住机遇,跨越式发展,尽快把我区建设成为兰州旅游的经济大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速区域经济,构建和谐新农村作出贡献。二、发展战略1、文化制胜战略红古区旅游开发应将马门溪龙文化、彩陶文化、土司文化、宗教文化等地域文化与现代休闲消费对接,以参与性、体验型方式与游客形成多种形式的互动,为游客创造高峰旅游体验与休闲畅爽感觉;并将马门溪龙文化、彩陶文化、土司文化、宗教文化等融入城区建设之中,提高城区建设品位与特色。2、坚持精品发展战略打造独具特色的人文、自然景观,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树立“恐龙之乡,农业基地,人文沃土”的城市旅游主题形象。3、坚持“大旅游”发展策略建立健全大产业、大文化、大市场、大环境的旅游产业体系,以旅游促开放、促发展,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4、坚持适度超前的发展战略旅游经济增长速度要高于全区国民经济平均增长速度。年均增速达到20%。5、坚持六大要素协调发展集中力量,抓住薄弱环节,强化基础建设,力求“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突出抓好有轰动效应的旅游项目的开发,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三、战略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旅游产业发展与休闲服务开发,带动红古区整体素质的提高,将红古区打造成为面向西部旅游的兰州旅游休闲服务基地和面向甘肃省的旅游农业观光体验基地。发挥旅游发展的综合带动优势,实现增加收益、塑造形象、改善环境、扩大就业、旅游富民、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环境优美等多元目标。2、经济目标(1)培育主导产业将红古旅游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推动旅游接待规模(游客人数、停留天数)和旅游经济效益的快速持续增长,旅游产业应适度超前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速度,增加旅游产业在红古旅游产业中的贡献度。近期旅游产业总产值相当于全区GDP的20%左右,使得旅游产业成为红古区社会经济坚实的“支柱产业”;中远期把旅游产业培育成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旅游产业总产值相当于全区GDP的30%左右。(2)构建经济链通过系统开发建设,构建“食、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链,通过旅游品牌的带动与一体化发展,形成旅游的乘数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构建以旅游为核心的社会经济链,强力推动区域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3)推动城区发展在对红古区城新一轮的规划建设中,要用旅游规划来引领和控制城镇规划,树立首先为旅游者建造城镇的理念,充分发挥旅游在形象打造、城镇资本化经营、社区改造中的作用,加快民族风情城镇和农业光休闲旅游城区建设。(4)优化相关产业通过旅游产业的关联渗透,优化农业(含果品业、花卉业)、工业的布局,提高这些产业的附加值和经济效应,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商贸流通业、房地产业的产业素质和服务水平,带动现代服务业的深入发展。3、社会目标(1)塑造区域形象通过旅游形象地塑造促进红古区域整体形象的提升和综合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从而构建城区新形象,推动红古城区快速发展。(2)解决社会就业增加旅游产业扶贫功能效应和旅游产业对当地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加快乡村农民致富的步伐,提高旅游产业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中的作用,扩大旅游产业的社会就业面,让更多的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经营并从中获益。(3)构建和谐社会积极融入国家发展的历史潮流,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谐城市、和谐旅游,拉动红古政治经济社会和谐发展。(4)推动新农村建设通过红古旅游产业发展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创建“旅游产业带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色模式,使其成为兰州乃至甘肃的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成为甘肃新农村建设的旅游示范区,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城镇与和谐乡村。(5)促进社会有机发展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全体市民旅游意识和旅游目的地的好客度,营造旅游产业发展的软环境,提高游客满意度,增强旅游在丰富城乡居民群众文化与休闲生活中的作用。实现旅游信息流引发当地居民价值观念的改变,旅游产业能够进一步带动社会时尚的潮流,旅游产业成为社会时尚发展的推手。4、文化目标通过旅游产业的融入、承载与传播,弘扬与发展红古区的各类文化,如马门溪龙文化、彩陶文化、土司文化、宗教文化及多种类型的民族民俗文化等,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城乡文化事业发展与文化产业高地的建设;通过旅游产业整合与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提高城镇的文化品位,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打造红古的软实力。5、生态环境目标通过旅游开发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一是恢复和构建自然生态系统、文化生态系统为目标,打造中国的环境友好城区;二是通过发展旅游,对工业污染进行一定程度的制约,如对红古区内工业的排污限制;三是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利于当地的人居环境、生活品质和游憩质量提高,并以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旅游环境保持与改善,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提供现实支持。第三章 旅游产业布局与重点项目建设一、旅游发展空间布局根据红古区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按照主题相近、空间相邻、功能最优的分区思路,将红古区旅游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确定为“一心、一体、两翼、四足” 的“龙”型发展结构。空间名称旅游布局分布范围主要景区(点)一心海石湾镇旅游中心海石湾镇华龙广场,、方大宾馆、理想大厦、金海天花园、新金海湾商贸中心、会展中心、西部市场一体农业观光体验基地平安镇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市良种示范园、百亩鱼池、百亩枣园、百亩无公害蔬菜基地、陇华蔬菜果品保鲜气调库、陇海园艺基地两翼民族风情休闲体验区红古乡、海石湾镇旋子生态园、西荷港风情园、民族风情农家乐宗教文化体验区109国道沿线宝山寺、海慈宫、永宁寺、窑街玉真观、窑街上街清真寺、窑街下窑清真寺四足水域休闲度假游湟水沿岸享堂峡、湟水湿地生态园(待建)陶器文化体验游海石湾镇、窑街镇古玩城、陶器一条街(窑街)工业观光游览游红古区碳素厂、伊利生产厂遗迹探险游红古区湿地古槐、河嘴村汉代遗迹、红大板坪遗址、平安台遗址、马家台遗址、普阁台遗址、杨家坪遗址1、一心:以华龙广场马门溪龙雕塑为中心辐射区,以海石湾镇为核心作为中心旅游接待、服务区域,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以“恐龙之乡,人文沃土”为旅游形象的旅游卫星城市。2、一体:以平安镇农业观光体验基地为红古区旅游发展主体,为旅游发展的龙头产业,以农业科普教育,特色农产品观光,农业区休闲体验等为重点培育项目带动红古区旅游发展。3、两翼:以旋子生态园,民族风情农家乐为首的民族休闲风情区和以各寺庙朝觐活动为旅游内容的宗教文化体验区带活红古区旅游发展。4、四足:主要是指以享堂峡为首,湟水沿岸的水域休闲度假游;以碳素厂等高效工业观光游;以窑街为承载主体的陶器文化体验游;以红古区内分布的遗迹遗址目的的探险旅游。以此四区发展完善红古区的资源形态,支撑红古区旅游业的永续发展。二、重点项目建设紧扣“一心一体两翼四足”的旅游产业布局,红古区新近和将来要着力建设的重点项目如下:1、马门溪龙遗址旅游项目马门溪龙遗址极具历史和考古价值,在红古区旅游资源谱系中占据无以替代的重要位置。可在不破坏遗址原貌的前提下,大力发展马门溪龙科普旅游和考古旅游。可尝试在遗址所在地附近建立规模适中、特色鲜明的恐龙公园,通过还原当时的自然环境再现马门溪龙的真实生存状态。公园内建设恐龙博物馆,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向游客讲述马门溪龙由盛而衰的历史。加强园内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建设。随着时机的成熟,可加入历险性和参与性元素。基本原则是尽可能消灭现代和人为痕迹(至少在建筑形制和材质方面应做到这一点),努力营造一种远古、神秘的氛围。依托恐龙公园,可广为开展历险游和科普游等。 2、七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高新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红古区七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总面积达5万亩,涉及西甜瓜、黄瓜、草莓等十多个品种,科技含量高、绿色农业理念贯穿始终,交通状况良好,适宜在旅游主管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大力发展高新农业观光旅游。可在棚内修设整齐的观光通道和体验专区,让旅游者亲身体验劳动和科技带来的乐趣;在棚外建设统一的休憩和品尝场所,让游客尽情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作为重要的旅游商品,高新果蔬有着收益高、见效快的巨大优势。可考虑在棚区建立高新果蔬供应点,以满足旅游者“满载而归”的迫切需求。3、果、枣园农家乐项目红古区果、枣园面积达27000亩,品种优良、环境恬适,可以大力发展农家乐旅游项目。鉴于部分果、枣园交通不便、设施尚不完善的实际,有针对性的整修道路,完善设施是当务之急。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旅游主管部门要统一督导,力求“家家有特色、户户有新意”,避免雷同建设和恶意竞争。此外,加强对当地农民的疏导和专业服务人员的培训也应引起旅游主管部门和从业人员的高度重视。4、坪台观光旅游项目利用47个坪台地可开发利用的6.19万亩土地(已开发3.5万亩)在广植林果牧草、花卉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珍禽异兽养殖,开辟草场观光狩猎旅游、山野风光旅游、薰衣草农家乐观光旅游。加强草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是发展草场观光狩猎旅游、山野风光旅游、薰衣草农家乐旅游的前提。在遵守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是野生动物保护法和环境保护法)的基础上,可逐渐丰富服务项目,推进横向和纵向一体化进程。5、河滩垂钓休闲旅游垂钓休闲旅游在红古区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可利用已开发的700亩河滩地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开展特色水产美食旅游。对河滩垂钓休闲中心进行合理规划布局,通过组织垂钓比赛和钓鱼爱好者聚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垂钓休闲旅游切实成为红古区旅游业的一大亮点。6、朝觐旅游红古区宗教旅游资源丰富,历来有“七寺八庙”的说法,依托这些宗教场所大力发展宗教朝觐旅游将为全区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针对部分寺庙现代、人为痕迹浓重的现实,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其进行还原和“做旧”是首要任务。鉴于部分寺庙地处偏僻村镇,应继续加强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建设。红古区单体寺庙体量较小,单兵作战难度较大,建议将类型相近者联合起来走协同发展之路。例如将寺和寺联合起来,庙和庙联合起来推动佛教旅游和道教旅游和谐发展。7、黑陶艺术游窑街黑陶享誉西北,黑陶艺术品最为著名。应加大黑陶艺术品的设计、开发与生产使之成为红古特色旅游商品的重要内容。建议以奇石古玩一条街为中心开展黑陶展销会和陶艺博览会等活动,进一步扩大窑街黑陶的知名度,将黑陶真正打造成红古区的拳头商品。8、湟水风情线项目湟水全长349公里,在红古境内流程62公里,贯穿红古川一乡三镇,将湟水河作为旅游开发重点,以两岸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背景,修建大尺度的河上旅游项目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充分的可行性。可沿湟水河、大通河两岸修建垂钓中心、水上乐园、沙滩浴场等,着力打造水上漂流河段,有条件可依地势架设横跨两岸的滑道。9、享堂峡观光旅游项目享堂峡位于甘青两省交界处,峡谷长8公里,两侧山峦叠嶂、地形险峻。享堂日出、天井沟等都是享堂峡的著名景观。“浩门雪浪”更是被誉为“永登十二景”之一。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跟进(主要是道路建设),享堂峡的美不日将呈现在旅游者面前。考虑到享堂峡四遭供游客观赏、歇脚的场所匮乏,加紧享堂峡观景台和休闲中心的建设已迫在眉睫。10、陇海园艺基地素质教育旅游项目陇海园艺基地以品种繁多、技术领先而为外界所熟知。近年来,中小学素质教育旅游异军突起,在接待人次、旅游收入方面均有不俗表现,为陇海园艺基地素质教育旅游的蓬勃开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可依托陇海园艺基地大力开展中小学生园艺观摩旅游和园艺体验旅游。合理确定旅游容量,切实加强旅游者的游前教育。早期应以观摩游为主,后期可相机加入体验内容,尽可能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不断加强接待设施和休闲设施的建设,决不让设施建设的滞后成为制约素质教育旅游发展的绊脚石。提高导游服务质量,用生动的讲解笼络游客。设立面向旅游者的花卉、植物买卖中心,并给花卉、植物爱好者以技术指导。11、民族风情体验旅游红古社火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主要传统节目有踩高跷、舞龙、舞狮、骑驴、扭秧歌、娶亲、小蛮婆等,演出场面宏大、节目丰富,为传统春节增添了喜庆色彩。红古社火是自发的民间庆祝活动,主要服务对象是当地百姓,因此在演出安排上要充分尊重当地百姓的意见,避免商业化和庸俗化。红古社火季节性较强,要求当地旅游主管部门果断把握时机展开疾风暴雨般的营销宣传攻势,进一步扩大红古的知名度和影响力。12、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项目红古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涵盖民间音乐、传统戏剧、民间舞蹈、传统手工业、民间美术、民俗等诸多方面。为此,可以组织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也可将其融入到朝觐旅游、黑陶艺术游等中。根本要求是保护为主。要切实加大对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力度,避免非物质文化遗产衰变和流失。第四章 红古区旅游产品开发及其发展思路一、产品开发1、历史文化旅游产品红古最应当、最值得、最迫切做的是马门溪龙景区规划。该景区可命名为“中华马门溪龙苑”,其主体建筑可设计成“马门溪龙博物馆”,展示完整的恐龙骨架化石,集科普、教育、游乐为一体。“中华马门溪龙苑”一旦建成,就可一炮打响,招徕万众游人。在此基础上,可聘请专家设计马门溪龙系列形象,申报形象设计商标专利,深度挖掘旅游产品到商品的市场价值。并在动漫游戏、玩具、网络游戏、影视、出版物领域组织研发科普旅游产品。2、农家乐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以109国道南边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园区为依托,大力发展红古农家乐旅游休闲产品,着力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由于红古区是兰州前往吐鲁沟、北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天祝小三峡、鲁土司衙门、青海塔尔寺、青海湖鸟岛等著名旅游景点中途驻足休憩的休息点。所以我们毋须通过特色农家乐旅游休闲产品把这些过往游客都争取吸引过来。旋子生态休闲园,位于国道109线南侧,交通便利快捷,今后可在已建基础上追加投资修建大型儿童游乐园、游泳池,珍禽养殖场等。为游客提供一个集旅游观光、餐饮娱乐、休闲度假、生态示范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场所。另外,依托红古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市良种示范园、百亩鱼池、百亩枣园、百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一座陇华蔬菜果品保鲜气调库。应修建百亩高尔夫球场、旅游职业培训基地、宾馆和各种服务设施。种植各种花卉、植树造林、绿化山坡,形成以疗养、度假、会议接待、游览、赏景、野餐、田园风情、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平安田园旅游度假区。3、农业观光旅游产品利用47个坪台地可开发利用面积6.19万亩,已开发3.5万亩,在种植林果牧草、花卉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珍禽异兽,开辟草场观光狩猎旅游、山野风光旅游、薰衣草农家乐观光旅游;利用五万亩七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农业高科技观光旅游;利用区内27000亩果枣园,对交通便利,品种优良的果园、枣园实施改造封闭、整修造路,完善接待设施,建成农家小院式逍遥度假村,发展农家乐旅游;利用已开发700亩河滩地发展水产养殖,增添娱乐项目形成休闲垂钓基地。发展“游水边、玩水面、吃水鲜”的垂钓休闲旅游。规划发展15家左右的中小型休闲农庄,形成沿道(109国道)农业休闲带。4、宗教文化旅游产品素有“七寺八庙”之称、18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红古,借助它地处甘肃与青海两省交界的区位优势,可以大力开发宗教文化旅游产品。扩建明通京达布的永宁寺(张家寺)、清钦赐阎氏喇嘛“胡图克图”名号的报恩寺(红山)、红古区佛教协会宝山寺(王家庄)、陇上古镇玉贞观(窑街)、红古区道教协会太平观(河湾)等宗教寺院,开发民族文化遗产,让游人观光旅游。5、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红古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18项。其中,民间音乐包括红古民间小调、红古社火调、红古吒什圣典仙韵;传统戏剧有秦腔、眉户;民间舞蹈涵盖了红古太平鼓、窑街秧歌、旱船舞、高跷;传统手工业有黑陶制作技艺、陶瓷制作技艺(窑街陶瓷:从明朝至解放后一直在生产,产品散居民间很多,现有被废弃的窑街陶瓷厂,可以以旧修旧,有直立的烟囱,烧陶的圆型倒烟窑,生产车间,建成窑街陶瓷民俗馆);民间美术:石碑刻、剪纸、刺绣、根雕;民俗:红古婚俗、丧葬、窑街“福”字灯会。可在窑街开发民俗文化一条街,进而发展旅游商品。6、陶器系列产品窑街黑陶享誉西北,黑陶艺术品最为著名,加大陶制艺术品的设计,开发与生产使之成为红古特色旅游产品,蛇纹岩、石英石黄河奇石等矿产资源丰富,在雕塑艺术品方面进行研发等。另加著名画家刘万里,可在窑街一带修建出土文物展厅、马厂文化展厅、刘万里书画展厅,形成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窑街展销市场,供游客欣赏、购买、收藏等。同时还能带动卫星城商品物流的发展。此外,修建陈列馆,展示地方特色文化产品。7、自然观光旅游产品开发沿大通河、湟水河、享堂峡的水域观光产品;加强生态游、水上游等主题观光项目建设,尤其重视对享堂峡景区的开发。“浩门雪浪”、享堂日出、峰险峡秀的天井沟,景色秀丽的大通河与湟水河交汇处都是游客观赏风景、亲近自然、体验大自然美的理想去处。湟水贯穿红古川一乡三镇,将湟水河做为旅游开发重点,以两岸风光,景点为背景,重塑和再现红古区各种具有代表性的人文景观,可依托湟水河、大通河两岸修建垂钓中心,水上漂流(羊皮筏子、橡皮艇、木筏等),修建穿越两岸的滑道、修建水上乐园、沙滩浴场,通过这一主线将湟水、大通河两岸甘青文化展现给旅游者,修建风景区、餐饮区、欣赏青海花儿的娱乐场所。8、工业旅游产品以伊利乳业为核心,大力开展工业参观游览活动,建设工业休闲主题街区,积极开发让游客自己参与、亲自体验的工业园区。9、素质旅游教育产品以市生态林业试验总场地为依托,在发展林木良种的繁育和经济林的栽培,种苗繁育、花卉生产和科研开发的同时,要注重社会效益。为提升全市中小学生对现代农业的了解,加强科普知识的教育,成立全市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使全市中小学生充分了解现代化自控温室、植物组培,种苗繁育设施的先进。为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做出积极的探索。把基地划分为科研开发区、育苗推广区、科技服务区、产业辐射区、旅游观光区、素质教育区、有观赏性和娱乐性,形成看、玩、吃、购、娱一条龙的西部区域性现代化农林高科技产业的孵化基地和生态示范园区,把资源优势转化成旅游特色产品优势,推动地方经济的全面发展。二、发展思路红古区地处甘青两省,介于兰州、西宁两省会城市中间,是青藏高原的门户,是汉藏文化结合区。周边有吐鲁沟、北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天祝小三峡、鲁土司衙门、瞿昙寺、青海塔尔寺、青海湖鸟岛、七里寺药水泉等,可延伸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以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坚持“大旅游”发展原则,跨区域挖掘可以利用的一切旅游资源,面向西宁、兰州两大城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科学合理开发人文旅游产品,力争打造三个特色产品,培育四大旅游景区、壮大旅游产业、拉动地区经济发展。其中三个特色产品是:历史文化旅游产品农业观光旅游产品宗教文化旅游产品。四大旅游景区为:培育平安民俗风情旅游度假区培育湟水、享堂峡旅游风情线培育素质教育旅游区现代卫星城区第五章 旅游市场开发战略与思路一、目标市场定位1、国内市场(1)核心市场以红古区旅游市场为核心,两小时所辐射的范围作为红古区旅游的核心市场,该市场是红古区旅游发展的基础,不仅包括了兰州市其他的县市,还包括了甘肃省其他的部分县市,以及青海、宁夏、内蒙、陕西省的部分地区。(2)拓展市场主要包括中远距离、核心市场以外的周边省区旅游市场,包括青海、内蒙古、陕西、宁夏、四川等省。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都市圈的远程市场是未来需要开拓的市场。(3)机会市场线路客源市场:目前区内109国道、兰海高速公路、兰青铁路、穿越全境。民门公路、永窑公路与邻近县区纵横交错,处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商业流的活跃带上,便利的交通会为红古旅游的开发带来潜在市场。(4)专项市场全国范围,近期重点是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中原地区等。主要包括国内外高效农业考察、商务会议、宗教朝拜、探险旅游等专项游客。2、海外市场海外游客主要开发各国驻华使馆、办事处、企业以及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士。核心客源市场应定位为:港、澳、台、日本和韩国,东南亚以及西欧、北美等国。二、旅游形象设计1、旅游总体形象“农业基地、恐龙之乡、人文沃土”2、旅游产品形象体系表5-1 面向不同客源市场的红古旅游产品形象体系形象类别形 象面向周边与中近程的休闲旅游产品形象民族风情、农业基地面向中远程距离的观光市场旅游产品形象农业基地、恐龙之乡、陶器之城面向国际市场的旅游产品形象恐龙之乡、遗址探险、陶器之城面向乡村旅游市场的旅游产品形象农家乐体验,民族风情面向宗教专项旅游市场的旅游产品形象土司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三、旅游市场营销1、营销策略(1)城市整体营销的策略。实施城市营销战略,将红古区旅游发展与红古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融为一体,推销城市促旅游。(2)全员营销策略。政府机关、旅游行业、社会公众全员营销。(3)重点突破策略。重点针对政府、大旅行社和重点目标市场,通过差异化营销实现突破。(4)节庆推动策略。以核心主题会展节庆活动为龙头,相互呼应、联合推动。(5)统一协调策略。一方面,各阶段的推广主题互相呼应、连贯,并在总推广战略的统一指导下具体实施;另一方面,相关协作单位应服从整体利益需要而积极响应、配合和服从,以确保圆满实现预期目标。(6)密集轰炸策略。利用多种推广手段,在不同阶段从不同角度演绎红古区旅游核心主题,在时间上继起,在空间上连贯,形成密集轰炸效应。(7)波浪推进策略。确保核心主题的延展性、发散性、可持续性,避免孤立活动,要层层推进。(8)立体复合策略。追求对目标受众的全面立体营销效果,实施以公关活动为主导,媒体宣传、广告为辅助,现场引导为基础,复合展开的营销策略。(9)预留空间策略。分阶段、有选择的推出卖点,各阶段核心主题互相呼应、紧密关联,前面的推广要为后面的活动充分预留空间。(10)适度弹性策略。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应在总推广战略指导下进行,并根据条件变动,因时、因地制宜,及时调整。2、营销渠道(1)大众传媒促销包括一切可以利用的传播媒介。如报纸、电视、杂志、广播及多媒体户外大型广告等。覆盖面逐渐增大且日益快捷的网络媒体更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要加强与中央电视台的合作。(2)数字网络宣传促销不断完善和充实“红古区政府网站旅游界面”,全面动态地介绍红古区的旅游资源、景点、产品、线路、节庆、企业(包括地址、电话、价格等),设置“局长信箱”,及时回复信函,处理投诉和其他问题。(3)节庆活动通过旅游节庆活动既可以树立红古区人民热情豪爽、城市充满文化底蕴和现代活力的主题形象,同时也可以有效地调节旅游淡旺季的差别,更可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广招客源、财源。(4)文化商品宣传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象作用,制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如以恐龙形象制作的工艺品,民间手工艺品,陶器,彩陶等旅游纪念品。(5)文艺作品宣传发挥文艺作品的通俗形象表现作用,扶持和鼓励具有旅游市场效果的文艺作品的创作。如:关于西北民族、马厂文化、城市形象等。第六章 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宾馆餐饮业“十二五”期间,进一步调整红古区旅游饭店总量、类型、档次和布局,市区以提高现有饭店管理与服务水平为主,各乡(镇)根据各自情况适当新建或改造一批旅游饭店;大力推广绿色饭店、青年旅馆、农家旅馆和城市家庭旅馆;积极引进外资和国内外著名饭店管理公司,同时大力培育本市品牌饭店。弘扬传统的食品制作工艺,开发具有红古特色的美食系列,同时加强管理和促销,最终形成酒店餐饮、社会餐饮、特色餐饮相结合,融美食、文娱、休闲于一体的旅游餐饮服务体系,把红古建成西北美食之乡。加大地方餐饮文化的开发力度,充分挖掘西北菜的内涵和表现形式,不断创新,形成特色。全面吸收中外餐饮文化,满足各种游客的口味。重点发展清真、西北、民族三大特色餐饮系列。二、旅游交通建设针对旅游需求,促进公路部门增开部分旅游线路,旅游旺季和客源高峰期加开旅游专列。同时充分利用西北铁路网络发达的优势,将公路与铁路连接至景点景区。依托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通乡、通村公路的建设,加快通往景区道路的规划建设,使重点景区都能够解决交通通达问题。营造生态廊道,打造旅游城市窗口。在红古段设置国际标准交通标识牌和旅游风光展示牌。将109国道建设成红古旅游景观大道。同时增加高档空调车,改善旅游车辆运营环境,完善旅游观光巴士专线,提高司乘人员素质,提高旅游车辆接待服务水平。三、旅行社业与旅游质量管理以建立现代旅游企业制度为工作重点,增强全区旅行社的产品开发与销售能力,充分发挥旅行社业的中介和带动作用;大力调整旅行社业的组织结构。加快旅行社与外部如城关区西宁市的联合与合作及改革步伐,建立旅游强企机制,创造外部政策环境。依法加强旅游质量监督,妥善处理旅游投诉,保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贯彻旅游行业标准,积极开展标准化工作,提高旅游行业标准化程度。在加强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法律、规范与标准的管理与监督的同时,大力扶持、积极推进旅行社协会的自助、自治、自律作用。四、旅游安全保障制定各级旅游安全保障措施,加强监督检查和管理。在旅游经营单位建立安全工作责任制,设置安全管理机构和人员,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和设施,切实保障旅游安全。加强旅游保险工作,确保旅游团队保险达到100%,旅游住宿保险和旅游特种项目保险达到国家标准。建立完善旅游紧急救援机构、设施和运营机制,逐步探讨设立符合国际惯例、救援及时、运行有效的“旅游紧急救援中心”,提高旅游紧急救援能力和服务水平。五、旅游商品开发与购物服务开发土特产、旅游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旅游装备品与日用品、绿色保健品五大商品系列;构建旅游商品产供销体系,建立旅游商品生产基地;以红古恐龙文化、彩陶文化、陶器文化等为基础,成立全区旅游商品设计中心,对旅游商品开发进行调研、指导、设计制作,提出开发思路与实施步骤,把艺术家、工艺美术家的作品尽早产业化;成立全区旅游商品协会,引导和协调全区旅游商品设计、生产、销售企业的经营活动,加强产、供、销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结合全区工业结构调整,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生产旅游装备品和旅游用品,特别是探险旅游器具和其它运动器材、旅游交通设备等;建立旅游商品销售网络,在重点旅游城镇、旅游景区建立旅游购物城(或旅游购物街),销售各具特色的旅游购物品,加强管理,对旅游商店实行质量保证金制度。可以大搞有奖销售、大奖赛、购物节日等,吸引游客自我设计、自我制作,使旅游商品真正成为创汇创收和树立城市或企业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六、旅游文化娱乐大力开发以红古民间音乐:红古民间小调、红古社火调、红古吒什圣典仙韵等;红古传统戏剧:秦腔、眉户等;红古民间舞蹈:红古太平鼓、窑街秧歌、旱船舞、高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文化娱乐,提高游客的文娱消费水平,使文化娱乐业成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把红古区建成西北亚的旅游文化乐园。积极组织开展各种高水平、有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推动传统民间艺术的发展,吸引外省、市和国外文化艺术团体来红古演出,丰富市民及游客文化娱乐活动。提高旅游文化娱乐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可以试将娱乐表演式的餐厅作为开发的重点。第七章 保障措施旅游业一度被称为“无烟产业”,认为旅游业是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产业,但是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旅游业发展中如果不注意生态和环境的保护,旅游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也是很明显的。因此“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旅游发展中最重要的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指出:开辟新旅游专线,加强旅游资源的保护,发展不污染、不破坏环境的绿色旅游,加强旅游与交通、机场建设以及其他服务行业(包括饮食业)的合作,解决旅游景区污水排放处理及垃圾收集、运输、处理、处置问题,解决好旅游景区有危害的污染源的治理与控制。其保障措施有:一、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旅游业是朝阳产业,是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结合部,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结合,是开发和开放的结合部,把旅游业当作新兴优势产业来认识,当作新的支柱产业来扶持和培育,在政策上给予支持、鼓励。成立相应的旅游管理机构,理顺旅游业管理渠道,组织管理全区旅游项目的规划开发,建立巩固合理的资金渠道,保证有一定强度的投入,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对外促销费随着旅游的发展而逐年有所增加。拓宽旅游资金投入渠道,加大旅游投入,广泛吸引社会各方面资金和外商投资,坚持“行、游、购、食、宿、娱” 六个一起上的方针和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全社会兴旅游发展旅游的投资体制。同时把旅游业纳入国民经济计划、社会发展计划和城建规划。金融部门将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和发展所需的流动资金纳入信贷计划,区财政予以扶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服务,积极吸引外资进一步增加对我区旅游业的投入。二、推进旅游资源整合和区域协作以海石湾“马门溪龙”恐龙化石遗址为龙头,高科技生态农业观光和宗教文化为两翼,带动当地农家乐的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快与区域内、区域间、省际间的旅游资源整合和协作。加强与兰州市特别是其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形成达川乡、永登县、兰州市、青海省之间无障碍旅游区。三、宣传促销加大市场促销力度,将旅游主管部门旅游景点宾馆、饭店、旅游行社统一宣传和个别宣传结合起来,利用电视台、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介,在主要客源市场开展旅游宣传。促使各类旅游宣传品的制作向系列化、整体化、多样化发展。四、加快旅游招商引资步伐优化投资环境,对因投资环境不善而阻碍旅游投资或引起投资商投诉、撤资的,实行责任追究制度。按照分级负责、分块负责的原则,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抓好列入全区“十二五”旅游规划的重点项目的跟踪落实。全区具有招商引资任务的商务局等部门举办招商会和在对外招商引资时,应有重点地推介旅游项目。要提高项目的策划、包装水平,增强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吸引力。拓宽旅游投资渠道,在旅游开发权和经营权出让、以资源和土地入股合作开发、投资商以技术入股参与开发等方面实现根本性突破。打破地区和行业封锁,吸引区外骨干旅游企业进入本地市场;鼓励各行各业、全社会参与旅游开发,兴办旅游经济实体;支持大型企业、上市公司以各种形式投资旅游产业。创新旅游招商引资办法,由以政府招商为主体逐步转入以市场招商为主体,推行业主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联合招商等招商方式,形成政府推动、企业承办、市场运作的招商引资机制。五、积极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全区旅游公众信息网,并与全省各市区主要客源地市场联网。大力实施旅游统计体系、旅游信息调查制度、假日旅游预报制度。重点旅游地区建立旅游咨询服务机构,把握市场需求,提供及时、准确、方便的旅游信息服务。六、强化旅游教育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依托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旅游教育体系,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快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急需的旅游规划和营销策划人才、复合型的旅游服务人才。对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旅游服务人员开展经常化、制度化的培训。开阔用人视野,积极出台有关扶持政策,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成长机制。加强对旅游社区人才培养,提高全民旅游意识,创造良好的旅游软环境。并有计划培训旅游人员及应用型人才,培养高级管理人才,对旅游系统(包括酒店、宾馆、娱乐厅、景区、景点)人员争取不同方式轮训,把我区旅游管理者培养成一支政治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知识结构合理、适应性强的高素质队伍。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