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五章PPT优秀课件

上传人:每**** 文档编号:120775855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7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五章PPT优秀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五章PPT优秀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五章PPT优秀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老子老子五章五章2鹿邑太清宫玄元殿鹿邑太清宫玄元殿(悬李鹏书匾悬李鹏书匾“老子故老子故里里)3 上世纪上世纪8080年代,据联合国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圣经,其次,其次就是就是道德经道德经。美国美国纽约时报纽约时报将将道道德经德经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4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人,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人,春秋春秋时期伟大的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学派创始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5 老子老子 又称又称老子五老子五千文千文 、道德经道德经或或道德真经道德真经。原为先秦诸子中原为先秦诸子中道家道家的的代表作,后为代表作,后为道教道教奉为主奉为主要经典。要经典。6 老聃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老聃允诺,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为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名”,故人称,故人称道经道经。下篇起首为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是以无德”,故人称为,故人称为德经德经,合,合 称称道德经道德经。思想的核心是思想的核心是“道道”。“道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法则,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所以道又可称为称为“天地之始天地之始”“”“万物之万物之母母”“”“众妙之门众妙之门”“”“万物之万物之宗宗”。老子老子论论“道道”,突出,突出的是的是“自然自然”,即把即把“自然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朴素辩证法思想,认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对于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老子强调的是对于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老子强调的是“谦谦虚、虚、“不争不争”、“柔弱柔弱”、“知足知足”等。他主张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无为”,“无为无为”的意思是的意思是不妄为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采取生、发展。采取“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们去的办法,让人们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相安无事”的自的自然状态。然状态。老子老子的的历史观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小国寡民”的时代,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老子者不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第一章第一章 道道(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或者自或者自然规律,自然法则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可道(动词动词,指指“言说,说出言说,说出”意思,犹如意思,犹如“说得出说得出“),非,非(不不是是)常常(永恒不变的永恒不变的)道。道。道,(如果)能过道,(如果)能过说出来说出来,它就不是,它就不是永恒永恒的的“道道”;(1)“道道”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具有不可言说性,精、深、玄 11 名名名词,名称、称呼的意思,指名词,名称、称呼的意思,指“道道”的形态的形态可名可名动词,叫出动词,叫出,非,非常名。无常名。无指无形,天地万物发生的最原始状态指无形,天地万物发生的最原始状态,名天地之,名天地之的的始;始;有有指有形,天地万物发生的根子指有形,天地万物发生的根子,名万物之母,名万物之母母体,根源母体,根源。故。故相当于相当于发语词,无义发语词,无义常无常无天地万物发生的最原始状态,所以说天地万物发生的最原始状态,所以说“常无常无”,欲,欲意欲意欲以以观其妙观其妙微妙微妙;名,(如果)能够名,(如果)能够叫得出来叫得出来,它(也就)不,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是永恒的名。(我们)用(我们)用“无无”来来命名命名天地万天地万物之始,用物之始,用“有有”来命名万物之母。所以从永恒来命名万物之母。所以从永恒的的“无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微妙之处;(2)“道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常有常有万物从根子萌发成形,这也是永恒的,所以说万物从根子萌发成形,这也是永恒的,所以说“常有常有”,欲,欲意欲意欲以以观其徼观其徼(jio)(jio)边际、边界,边际、边界,此两者,同出此两者,同出而而异名,同异名,同本质一样本质一样谓谓称谓,说称谓,说之之它们它们玄玄深远,指的是宇宙最博大精深的道理深远,指的是宇宙最博大精深的道理。玄玄玄妙深远玄妙深远之之音节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凑足音节的作用,去掉对句子结构意义皆无影响助词,虚用,无所指,凑足音节的作用,去掉对句子结构意义皆无影响又玄又玄,众众妙之门妙之门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道”的门径的门径。从永恒的从永恒的“有有”中,中,可以可以推知万物的推知万物的极限极限。这两者,同一个源,这两者,同一个源,只是只是名称不同罢了,本质一名称不同罢了,本质一样,它们都可以说是样,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玄妙的道理。极远啊,又极。极远啊,又极深,它是探求一切奥妙的门径。深,它是探求一切奥妙的门径。老子设立老子设立“道道”这一个最高范畴,主要是为这一个最高范畴,主要是为了方便阐述其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而已。了方便阐述其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而已。在这一章里,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章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天下皆知美之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凑足音节的作用,去掉对句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凑足音节的作用,去掉对句子结构意义皆无影响子结构意义皆无影响为为是是美,斯美,斯一个助词一个助词,相当于相当于 就就恶恶丑丑已已通通“矣矣”;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就知道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好的,就知道什么是丑了;什么是丑了;皆知善之皆知善之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凑足音节的作用,去掉对句子结构意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凑足音节的作用,去掉对句子结构意义皆无影响义皆无影响为善,斯为善,斯一个助词一个助词,相当于相当于 就就不善已不善已通通“矣矣”。都知道善何以是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都知道善何以是善,也就知道了什么是不善。15 故有无相故有无相互相互相生生产生,难易相成,难易相成形成,长短,长短相形相形指在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指在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高下,高下相倾相倾互相对立而存在互相对立而存在,音音声组合起来,形成一定的组织和节奏,就叫音声组合起来,形成一定的组织和节奏,就叫音声相和声相和h,前后相,前后相随随互相依存互相依存。所以,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对立而谐和,前后由互相对立而出现。16 第一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对立面相互依存日常生活经验中矛盾对立面相互依存乃至转化的例子,乃至转化的例子,集中鲜明的体现了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普遍的法则。是以是以因此因此圣人圣人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处无为处无为无为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但这里的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但这里的“无为无为”并不并不是什么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重自然规律的意思的意思。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兴起兴起焉焉在那里在那里而而却却不为始。生而不有不为始。生而不有占有占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为而不恃,功成而弗ff居。居。夫唯夫唯。“夫夫”语气助词,无实义,语气助词,无实义,“唯唯”本义为本义为“只有只有”弗居,是以不去。弗居,是以不去。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事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的发展),却不以为恩泽在己,功成却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因此他的功绩才不会失去。第二层意思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老人提出了了“无为无为”的观点的观点。此处所讲的。此处所讲的“无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19 老子强调每个人都要发挥创造的动力,但老子强调每个人都要发挥创造的动力,但是不能让自己的私欲无限发展。是不能让自己的私欲无限发展。“生而不有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功成而弗居”,强调人要去工作,强调人要去工作,去创建,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创建,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但是对于人类的努力所得来去成就大众的事业。但是对于人类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擅自据为己有。的成果,却不必擅自据为己有。“不有不有”、“不恃不恃”、“弗居弗居”就是强调就是强调个人要消除占有的冲动,因为人类社会的争端,个人要消除占有的冲动,因为人类社会的争端,就在于人人都想扩张自己的私欲,因而老子极力就在于人人都想扩张自己的私欲,因而老子极力鼓吹鼓吹“功成而弗居功成而弗居”的精神。的精神。第第19章章绝绝弃绝弃绝圣圣弃弃智智圣、智:智慧,聪明。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圣、智:智慧,聪明。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抛弃抛弃聪明和智慧,人民才会有百倍的利聪明和智慧,人民才会有百倍的利益;抛弃了益;抛弃了“仁仁”和和“义义”,人民才能回,人民才能回到孝慈。到孝慈。抛弃抛弃巧和利,盗贼才能消灭。巧和利,盗贼才能消灭。21 此三者此三者指圣智、仁义、巧利指圣智、仁义、巧利,以为以为“以(之)为以(之)为”的省略,的省略,“把(它)作为把(它)作为”之意之意文文条文、条文、法则法则 不足不足,故令有所故令有所属属归属、依从归属、依从 :见:见显露、表现显露、表现素素未染色的丝未染色的丝抱抱持守持守朴朴没有雕琢没有雕琢的木意思,素、朴是同义词,是保持原有的自然本色的木意思,素、朴是同义词,是保持原有的自然本色,少私寡欲,少私寡欲,绝学绝学指弃绝仁义圣智之学指弃绝仁义圣智之学无无忧。忧。抛弃抛弃圣智、仁义、巧利这三种东西,仅作为圣智、仁义、巧利这三种东西,仅作为原则(以上三条作为文治法度)是不够的原则(以上三条作为文治法度)是不够的。所以。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从属:表现出来要:表现出来要单纯单纯、内心、内心要持守淳厚要持守淳厚朴素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放弃学,减少私心,降低欲望,放弃学问,没有忧愁问,没有忧愁。上一章叙述了大道废弃后社会病态的种种表上一章叙述了大道废弃后社会病态的种种表现,本章则针对社会病态,提出治理的方案。在现,本章则针对社会病态,提出治理的方案。在前一章里,老子说前一章里,老子说“智慧出,有大伪智慧出,有大伪”,因而主,因而主张抛弃这种聪明智巧。他认为张抛弃这种聪明智巧。他认为“圣圣”、“智智”产产生法制巧诈,用法制巧诈治国,便成为扰民的生法制巧诈,用法制巧诈治国,便成为扰民的“有为有为”之政。抛弃这种扰民的政举,人民就可之政。抛弃这种扰民的政举,人民就可以得到切实的利益。以得到切实的利益。老子以为智巧谋虑的产生就意味着纯真本性老子以为智巧谋虑的产生就意味着纯真本性的迷失,所以我们要防止智巧谋虑,恢复自然本的迷失,所以我们要防止智巧谋虑,恢复自然本真的状态,见素抱朴。真的状态,见素抱朴。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天下莫柔弱于比比水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其无以没有(什么)、没有(谁)、没有(办法)没有(什么)、没有(谁)、没有(办法)易之。弱之易之。弱之音节助词,音节助词,虚用,无所指,凑足音节的作用,去掉对句子结构意义皆无影响虚用,无所指,凑足音节的作用,去掉对句子结构意义皆无影响胜强,柔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胜刚,天下莫指代词,没有人指代词,没有人不知,莫能行。不知,莫能行。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力量,没有能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改改变变它柔弱的本性。弱能战胜强,柔能胜刚,(这它柔弱的本性。弱能战胜强,柔能胜刚,(这道理)天下无人不知,(但却)没有人能实行。道理)天下无人不知,(但却)没有人能实行。24 本章以水为例,说明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以胜刚的道理。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的道理。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常生活中常见的。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强的东西。刚强的东西。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中有强,坚韧无比。所以,对于老子柔弱弱中有强,坚韧无比。所以,对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张,应该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似水的主张,应该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在字面上。由此推而言之,老子认为,有道老子认为,有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的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卑下柔弱卑下柔弱的位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无为而治”。26 是以是以圣人云:圣人云:受受国之国之垢垢耻辱,是谓耻辱,是谓通通“为为(wi)”,相当于,相当于“是是”社稷社稷原指土地神和谷神,后为国家的代称原指土地神和谷神,后为国家的代称主;受国主;受国不祥不祥,是,是此,这此,这代词代词为为做做天下王。正言若反。天下王。正言若反。因此因此圣者说:要能圣者说:要能承受承受国家国家遭受的耻辱遭受的耻辱,才配作国家的君主;要能承担国家的才配作国家的君主;要能承担国家的灾祸灾祸,才配,才配做天下人的君王。这些都是至理名言,但会被世做天下人的君王。这些都是至理名言,但会被世俗误解,正面的话听起来倒像是反话了。俗误解,正面的话听起来倒像是反话了。27 此章从生活经验出发,引申出弱能胜此章从生活经验出发,引申出弱能胜强、柔能克刚的道理,其本质上也是强调强、柔能克刚的道理,其本质上也是强调“圣人圣人”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即应该遵循的治国之道:即“受国受国之垢之垢”,“受国不祥受国不祥”。可用。可用老子老子中中“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来概括来概括这种治国的这种治国的“柔柔”性:老子用水做喻,就性:老子用水做喻,就是告诉我们是告诉我们“圣人圣人”能做到谦卑,言辞谦能做到谦卑,言辞谦逊,才能使国家安宁。逊,才能使国家安宁。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小国寡民,使有什伯古代兵制古代兵制,十人为什十人为什,百人为伯。这里指百人为伯。这里指各式各样各式各样之器而不用,使民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重死爱惜生命爱惜生命而不远徙。而不远徙。虽有舟舆虽有舟舆即使,表假设关系即使,表假设关系 ,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无所陈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国土小,人民稀少。(即使)有各式各国土小,人民稀少。(即使)有各式各样的器具(兵器)却并不使用。让人民样的器具(兵器)却并不使用。让人民不用不用生命去冒险生命去冒险,不向远方迁移。虽然有船只车,不向远方迁移。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铠甲武器,辆,却没有必要去乘坐。虽然有铠甲武器,却没有地方去却没有地方去陈列陈列。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事的方法,甘甘其食,其食,美美其服,其服,安安其居,其居,乐乐其俗其俗形容词的使形容词的使动动用法用法。使使 可口;使可口;使 美丽;使美丽;使 舒适;使舒适;使 快乐。快乐。邻国相。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死不相往来。(使人民)(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舒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舒适,过得习惯。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见,鸡适,过得习惯。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得见,但人民间直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得见,但人民间直到老死,也不相往来。到老死,也不相往来。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美好蓝图,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老子用理想的笔墨,着力描绘了“小国寡民”的农村社会生活情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想。这个“国家”很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没有欺骗和狡诈的恶行,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人们用结绳的方式记事,不会攻心斗智,也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徒谋生。老子的这种设想,当然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31 研读探讨:研读探讨: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儒道互补体现在何处?儒家:儒家:孔子:道德上主张孔子:道德上主张“仁仁”,政治上主张,政治上主张“礼治礼治”孟子:主张孟子:主张“仁政仁政”道家:道家:老子:强调老子:强调“道道”,主张,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庄子:主要思想有庄子: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天道无为”,主张无为而治,主张无为而治 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 顺顺32 儒家:儒家:A、偏重社会伦理,思考、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人与人”的关系,强调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会责任心;B、侧重人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侧重人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态;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渊明)渊明)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 道家:道家:A、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宁、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B、侧重天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侧重天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态;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渊明)渊明)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33儒家思想中超然通达的一面:儒家思想中超然通达的一面:(曾皙)曰:(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子曰: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34道家思想中积极用世的一面:道家思想中积极用世的一面: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第十九章)(第十九章)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第二章)(第二章)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下王。(第七十八章)(第七十八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第五十四章)(第五十四章)35 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每一个朝代,在其鼎盛的时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治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秘诀,简言之,就是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南怀瑾南怀瑾儒道互补在治国上的体现:儒道互补在治国上的体现:个人观点供参考,欢迎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