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19795140 上传时间:2022-07-1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9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生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卫生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卫生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卫生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目 录一、形势与需求二、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总体思路(三)发展目标三、主要工作(一)大力推进卫生科技创新(二)加强科技支撑条件建设(三)继续深化卫生科技体制改革(四)加强卫生技术评价(五)做好面向农村和社区推广卫生适宜技术工作(六)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质量建设(七)加强科技人才和队伍建设(八)加大科技工作管理力度四、重点任务(一)抓好科技重大专项实施(二)抓好“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实施(三)抓好行业科研专项实施五、保障措施(一)政策保障(二)条件保障(三)人才保障(四)合作交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大力推进卫生科技工作创新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特制订卫生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一、形势与需求“十五”期间,国家卫生科技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科技工作方针、政策和指示,更新观念,强化管理,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重大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部分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许多重要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小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食管癌综合防治、白血病治疗及神经外科等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抗击SARS、人禽流感及AIDS等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人类功能基因组研究、疾病相关基因研究、蛋白质组学、干细胞研究及生物芯片的研究与开发等高新技术领域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物技术药物和疫苗研究发展迅速,艾滋病疫苗研究技术与发达国家基本上处于同步;在新药研究方面,小分子药物设计和分子设计、高通量药物筛选及相关技术接近世界领先水平;组织工程技术研究发展迅速。卫生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新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已经建立,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型卫生科技体制初步形成。卫生高新技术引进、转化、推广和应用稳步发展,“卫生部面向农村和基层推广医药卫生适宜技术十年百项计划”为农村和基层培养了大批卫生人员,特别是“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研究”项目,在面向农村推广适宜技术的机制和方法方面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卫生科技基地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逐渐步入正轨,管理机制逐步理顺。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卫生科技工作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我国科技总体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与卫生事业发展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相适应。卫生科学研究实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优秀领军人才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卫生科技团队甚少;卫生科技投入欠帐较多;卫生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步履艰辛等。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卫生科技工作的发展。“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国卫生事业再上新台阶的重要时期,更是卫生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卫生事业的发展、疾病谱的改变、人民对卫生保健需求的提高给卫生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卫生科技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卫生科技工作者必须适应形势,抓住机遇,改革创新,为卫生事业的发展和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二、指导思想、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卫生改革和发展大局,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加强应用研究,重视基础研究,促进开发研究与技术应用,面向防病治病,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合理、安全的医疗技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二)总体思路“十一五”期间,卫生科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一个中心,贯穿二个主线,抓住三个环节,建设四个体系”,即坚持科技工作为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服务这个中心,贯穿创新与改革二个主线,抓住知识的产生、流动、转化三个基本环节,打造科技自主创新体系、科技支撑体系、成果推广应用体系、实验室生物安全体系四个体系,推动卫生科技工作上一个新台阶。(三)发展目标经过5年的努力,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卫生科技创新体系,力争攻克一批重大疾病防治关键技术,获取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队伍,建设一批科学、规范的研究示范基地,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三、主要工作(一)大力推进卫生科技创新以增强卫生科技创新能力为基础,鼓励原始创新,突出集成创新,加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科技工作的首位。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提升解决重大疾病防治关键技术制约的突破能力。二是提升解决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实用技术集成创新能力。三是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技处置能力。四是提升卫生科技基础工作对卫生事业发展的科技服务能力。五是提升卫生基础研究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公益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要将知识创新作为主要目标,地方科技机构和医疗卫生机构要着重加强疾病预防救治的应用研究。基础研究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优势,注重加强联合。在国家层面和经济发达地区,要选择有基础、有优势的关键项目,围绕重点领域、优先主题和重大专项,集中力量攻关共性和关键技术,实现重点突破。在卫生科技力量相对薄弱的地区,要选择有特色、有需求的重点领域,通过引进消化吸收,解决卫生科技的重点问题,特别要重视适宜技术的引进、推广和应用。(二)加强卫生科技支撑条件建设抓好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把卫生部重点实验室办成高水平、高质量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的平台,努力打造覆盖面广、学科齐全、功能完善、适应科技创新的卫生部重点实验室网络。各地要把抓好重点学科、领先学科建设放在科技工作的重要位置。广开渠道,多方筹集科技资金。各地区、各单位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卫生事业发展状况,不断增加卫生科技投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每年用于发展卫生科技工作的经费不低于卫生事业经费的1%,各医疗卫生单位每年用于科技发展的经费不低于年度业务收入的13%。把不断增加卫生科技的投入作为评价医疗卫生机构及考核其主要领导的重要指标。(三)继续深化卫生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卫生科研机构改革,重点抓好公益性科研机构改革,建立“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使其成为管理机制科学规范、优势学科集中、学科带头人优秀、研究队伍结构合理、资源有效配置、研究环境宽松的医药卫生研究重要基地。建立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为主体的科学研究体系,以企业、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应用体系,以中介机构为主的科技服务体系,充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统筹规划区域卫生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抓好制度创新,改革不利于科技发展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探索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四)加强卫生技术评价从规范技术使用、防止卫生技术不合理应用入手,以保障卫生技术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为目标,以机制建立为核心,以技术评价为手段,重点加强与人民群众健康密切相关的卫生高新技术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合理性评价,逐步建立完善的卫生技术评估和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循证医学、伦理学评价等手段,通过对卫生技术应用可能产生的正负效应进行评价,提出合理应用的指导意见和建议;通过制定技术政策、发布评估信息、推行技术规范等措施,指导和引导医疗卫生单位和广大群众合理使用卫生技术。(五)继续做好面向农村和社区推广卫生适宜技术工作继续做好“十年百项”推广工作,不断探索面向农村和社区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的新途径和新模式,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提供技术支撑。采取有效方式,鼓励和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和参与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加强卫生科学普及工作,把防病治病的科技知识送入千家万户。各地区、各单位要加大对技术引进、推广和应用工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六)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质量建设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制,制定完整有效的管理制度,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省级以上卫生科技主管部门要做好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审批工作,加强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工作人员培训和考核。“十一五”期间,各地区在所有相关单位设立与所从事的工作相适应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七)加强科技人才和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观念,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各地区、各单位积极探索以重点学科、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围绕重大项目凝聚学术队伍的人才组织模式,加强科学研究领军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加大国外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努力铸造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八)加大科技工作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卫生科技管理政策、法规、制度建设,加大卫生科技管理力度,努力推进卫生科技管理工作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建设。规范科技评价制度,加强科技立项、成果评审、项目审批、科技人才评价,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评价程序、监督程序、纠正程序,确保科技评价工作公正、公开、公平。按照“八荣八耻”的要求加强科研道德和学风建设,通过宣传教育和制定有效措施,大力弘扬优良学风,抵制科技不良风气,坚决惩治学术不端行为和学术腐败。四、重点任务(一)抓好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在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广泛调动科技界、企业界等各方的积极性,集聚全国优势科技力量和资源,做好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工作,确保重大专项任务的圆满完成。重点突破新型疫苗与治疗药物创制等关键技术,自主研制40种高效特异性诊断试剂、15种疫苗及药物,研究制定科学规范的中、西医及其结合的防治方案,建立10个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的防治平台,初步构建有效防控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的技术体系。配合科技部、农业部,做好重大新药创制和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的相关工作。(二)抓好“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实施1心脑肺血管疾病防治研究。重点研究心脑血管病早期预警和诊断、疾病危险因素早期干预等关键技术,研究规范化、个性化和综合治疗关键技术与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代谢综合征、高血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早诊、综合治疗及控制研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肺栓塞、肺动脉高压、新生儿及小婴儿复杂先心病、老龄和急危重心血管疾病综合治疗及诊治技术规范;缺血性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与脑动脉瘤、脑血管病规范化康复等诊断和治疗规范化研究。通过研究,明确我国心脑肺血管病发病趋势,突破8-10项心脑肺血管病早期预防和临床救治新技术,优化被专业学术机构认可的治疗方案4-8项,降低我国心肺血管疾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综合实力和整体防治水平。2常见恶性肿瘤预防、早诊及综合治疗研究。重点研究肿瘤早期预警和诊断、疾病危险因素早期干预等关键技术,研究规范化、个性化和综合治疗关键技术与方案。主要内容包括: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鼻咽癌、胰腺癌、食管癌等的早诊早治,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等的综合治疗,胃癌、肝癌等危险因素的干预,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子宫颈癌、食管癌等的筛查方案研究及常见恶性肿瘤分子标志的临床评价等。通过研究使肝癌、胃癌接受预防干预的肿瘤发病率下降幅度达到10%以上;乳腺、宫颈、肝、食管和肺癌高危人群早期癌的诊断率提高20%以上;建立和推广符合国情的综合治疗方案,使乳腺、结直肠、肝、鼻咽和肺癌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5%以上;建立肿瘤分子病理诊断体系,提高对恶性肿瘤的诊治水平。3重大数字化医疗设备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重点开发新型治疗和常规诊疗设备,数字化医疗技术、个体化医疗工程技术及设备,研究纳米生物药物释放系统和组织工程等技术,开发人体组织器官替代等新型生物医用材料。主要内容包括:数字化医学影像诊断设备和系统;人体状态监测分析技术与装置;新型治疗及康复设备的研制;新型生物材料及介入诊疗器具。通过对关键技术和核心器件的攻关,研发成功一批技术含量高、质量可靠、适用于我国大众基本医疗需求的医疗器械产品,将突破2030项关键技术及核心工艺技术,推出1015个常规装备产品及核心部件,争取35个重大专利产品进入市场。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提升我国医疗器械自主创新能力。4重大出生缺陷和遗传病的防治研究。根据出生缺陷和遗传性疾病三级预防策略,开展以医院和人群为基础的防治综合技术干预效果评价、示范研究,孕期主要环境危险因素、重大出生缺陷产前筛查、诊断和干预研究,严重先天畸形早期诊断、规范化治疗方案研究,重大遗传病产前筛查、诊断综合技术体系研究。通过研究,建立我国重大出生缺陷干预措施的综合评价体系,实现出生缺陷干预技术的资源共享;建立我国常见重大出生缺陷综合优化干预模式,使重大出生缺陷率降低30,胎儿重大结构异常影像学产前产前诊断准确率达到75以上,严重功能异常出生缺陷和遗传病产前诊断准确率达到95以上,7岁前儿童严重发育残疾早期发现和正确诊断率提高50。5消化、妇儿等常见疾病防治研究。主要开展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治规范研究、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研究、儿童白血病诊断、规范性治疗及预后评估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和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诊断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难治性骨折和脊髓损伤与椎间盘蜕变防治研究、重症下呼吸道感染中病毒与非典型病原体检测方法以及社区获得性肺炎规范化治疗研究及慢性肾脏病预警与防治研究。通过研究消化、儿科、妇产科、骨科、呼吸科等常见疾病的诊治新技术,制定规范化的诊疗方案等,使部分常见病发病率下降10-20%,控制率达15%,病死率下降3-5%,治愈率提到40%,形成10-12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规范并应用于临床。6现代医学影像诊断与介入治疗和临床检验新技术新方法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冠心病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综合影像学诊断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的多排螺旋CT研究的研究,常见先心病、瓣膜病介入治疗技术规范、远期疗效及新技术临床应用研究,外周动脉、主动脉、静脉系统疾患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疗效研究,常见恶性肿瘤的早期综合影像学诊断及介入治疗方法规范化的比较研究,脑血管疾病的早期综合影像学诊断和比较影像学研究,脑肿瘤的早期综合影像学诊断及疗效评估,临床检验重要常规项目准确测量技术与方法研究。通过研究,确定心肺血管病、恶性肿瘤和神经系统重大常见病和疑难病快速准确诊断工作流程,建立58种影像新技术新方法和5项应用操作指南,建立5项规范化介入治疗新技术操作指南,建立510个临床应用培训和推广基地,针对重要常规临床检验指标,建立约30种的准确检测方法(参考方法或比对方法),使我国在临床检验参考方法或比对方法体系方面达到或接近欧美国家水平。7毒瘾戒断新技术和新模式研究。重点研究社会心理干预方法和新型戒毒药物防复吸模式的研究,对已有防复吸疗法的临床再评估、药物维持治疗和无毒社区防复吸新模式等进行研究。通过研究,建立一种以上防海洛因复发作用明显优于现模式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新的戒毒防复发模式,有效降低复吸率,使一年操守率由现在的不到5%提高到40%以上,并带来相应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制定相应的与国际接轨、适合我国的规范化操作规程和指南。8重大精神疾病和行为障碍的识别技术与干预措施研究。重点开展神经症早期识别与治疗方案优化、精神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识别与干预模式、青少年行为障碍相关特征与干预模式、精神分裂症早期诊断技术与规范化治疗、抑郁症早期诊断方法和标准化综合治疗模式等五个方面的研究。项目将全面研究上述精神疾病和行为障碍的发生发展规律、表现特征及其可能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学影响因素,开发出一整套高效实用的早期识别方法与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规范化干预模式,以期达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改善结局的目的。9老年相关疾病的干预控制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轻度认知障碍的诊断与干预研究,骨关节炎的干预控制研究,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预防干预的研究,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干预控制研究,针对适合基层白内障复明手术的关键技术及其质量控制研究,我国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临床特征及干预措施的研究,听觉退行性疾病的防治研究,前列腺增生合并症合理化治疗方案的研究。通过上述研究,提早对常见老年人相关疾病的早期认识,干预、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降低常见老年疾病及其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规范诊疗程序,降低医疗费用,提高老年人群生活质量。10眼耳鼻咽喉口腔科常见重大疾病的防治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龋病控制、牙周病相应治疗方案、复杂牙列缺损及缺失的修复与功能重建、口腔颌面部鳞癌个体化综合治疗、各类颜面畸形的综合矫治及功能重建的研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视功能保护、青光眼循证诊治体系的建立、青少年近视防治、我国葡萄膜炎防治、重症角结膜干燥症的研究,儿童听障疾病早期诊治、前庭中枢代偿机制及眩晕疾病规范化诊治方案、耳微创技术及神经血管保护和修复、变应性鼻炎规范化诊治体系的研究。通过研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口腔颌面部疾病临床诊疗标准和创新性治疗技术,显著降低发病率,提高治愈率;了解我国主要致盲眼病发病的基本情况,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的诊疗方案,降低我国盲的发病率;建立并完善儿童听力障碍的早期诊断手段,将低龄儿童听力言语障碍的诊断率提高15-20%,将眩晕的确诊率提高10-20%,治愈率提高10-20%,力争将变应性鼻炎诊断率提高15-20%以上。11职业病、地方病的防控研究。主要开展急性职业中毒救治关键技术、重金属和有机溶剂对工人健康损害的生物监测和预防控制技术、放射诊疗中职业危害控制关键技术与风险评价、慢性累积性职业伤害的工效学控制技术地方病领域将着重研究,我国地方性砷中毒防控技术、适宜我国不同地区的防治碘缺乏病技术方案、包虫病综合防治技术、饮茶型氟中毒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通过研究,从源头控制职业性危害因素,为降低职业病发病提供科技支撑;确定引发砷中毒的最低有效累积砷暴露剂量和饮水砷浓度限值,制定适宜我国不同地区的防治碘缺乏病技术方案,基本了解饮茶型氟中毒危害,初步研制出低氟低铝的砖茶,提高包虫病的综合防治水平。12环境对健康影响评估与控制技术研究。主要开展我国重点环境化学污染物健康危害监控技术研究、饮用水安全评价技术研究、淮河流域水污染与肿瘤的相关性评估、公共场所传播疾病监控技术研究、空气污染对儿童哮喘影响的评估技术、机动车尾气对健康影响的评价技术、高原高寒病危险因素评估及高原高寒病防治研究。通过研究,确定优先控制的污重点环境化学染物,解决饮水安全性评价与预警的关键技术,确认淮河流域水污染与肿瘤间的关联性,建立公共场所传播疾病的监控和预警关键技术,阐明空气污染对儿童哮喘的影响,建立机动车尾气污染对健康危害评价技术,提出高原病危险因素评价指标和规范化防治方案。13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及产品研究与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研究筛选农村卫生、计划生育适宜技术,研究开发适宜农村的小型、可移动的检验、检查、治疗设备及与适宜技术配套的试剂、器械、仪器,研究适合地方需求、社会效益突出的适宜技术进行推广应用。通过研究,筛选8-10项卫生农村适宜技术,开发3-7项农村适宜的仪器、设备、器械、试剂,建立县、乡、村适宜技术推广示范机构,集中推广20-30项适宜技术,覆盖全国1/3以上的省、30-40个县。14社区疾病预防与控制研究。重点开展社区妇女保健、社区脑卒中预防与控制、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病预防与控制、社区儿童哮喘预防与控制、社区发热和腹泻症状的早期识别和预警适宜技术研究,社区卫生信息技术和服务模式研究、社区疾病预防与控制适宜技术推广应用和中远期效果评估研究。项目将紧密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的实际需求,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等多学科手段,解决制约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建立新型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研究筛选一批重大、常见疾病社区早期识别、预防、控制、诊断和治疗适宜技术,并示范建立一批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实现社区卫生服务资源集成利用,为适合国情的科学、规范、可行及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提供技术支持。(三)抓好行业科研专项实施1行业应用基础研究和基地建设研究。主要包括重大慢性疾病综合防治研究基地建设、我国重要传染病监测网络中病原体分子流行病学监测技术、地区性传染病预防控制示范基地等研究。2行业重大公益性技术前期预研。主要包括卫生行业科技发展前瞻性研究、重大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我国大型建设和旅游项目中传染病流行危险等研究。3行业实用技术研究。主要包括临床诊治实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常见疾病及综合征发生发展的研究、城乡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关键科技问题的研究、突发化学中毒识别现场处置和救治技术研究、核与辐射事故医学应急关键技术及公众防护对策研究、我国高危职业病对健康影响相关研究、交通伤的抢救技术和器械研发等。4行业重要技术标准研究、检验检测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与技术规范、医疗卫生行业常用技术标准的建立与规范、开放式医学信息库群和人体标本库的建立与应用等研究。5其他。主要包括医疗卫生行业学科建设和紧缺科技人才的培养、现代化医学科技管理系统和专家评审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大城市创伤急救网络及危重伤院前院内救治模式等研究。五、保障措施(一)政策保障建立健全卫生、健康、安全保证等方面的法律政策,为卫生科技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建立健全卫生科技监督、评估、奖励、认证、准入、保险、保密等规范和制度,保证卫生科技的健康发展;建立完善的医学标准体系,实现规范化、标准化,规范医疗卫生和医学科研活动。(二)条件保障努力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经费投入机制,整合卫生科技资源,使卫生科技投入符合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积极争取将卫生科技中的基础性、公益性、共性技术研究列入国家相关计划;应急性、培育性及科技基础工作研究列入公益性行业(卫生)科研专项经费项目;鼓励社会、企业、单位对卫生科技的投入;发挥地方在卫生科技方面的作用,了解地方需求,共同商议支持的方式。(三)人才保障认真贯彻“人才强国”战略,形成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激励政策,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重点培养能够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鼓励优秀创新团队和青年创新人才承担国家项目。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尽可能的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四)合作交流进一步拓宽合作交流的领域,在积极推进行业内大合作、大联合、广交流的同时,积极推进跨领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合作、联合、交流。探索和构建合作、联合、交流的机制和模式,形成人员、技术、资源方面的优势互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