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竞赛题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119775797 上传时间:2022-07-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竞赛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竞赛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2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竞赛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竞赛题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读文言文不鞭书生,完成后面的习题。不鞭书生王安期作东郡太守,世乱,令曰:夜不得私行。吏系得一夜行人。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授业还,不觉日晚。”吏曰:“鞭乎?”王曰:“鞭挞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释之,并令吏护送其归家。注释系:抓。致:达到。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乱:_; 云:_;鞭:_; 释:_2借助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_3读了这则故事,你认为王安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做法说明了什么道理?_2. 小古文阅读。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钟子死,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把原文补充完整。2伯牙鼓琴这篇古文,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成语_的来历。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_。3根据文中第2、3两句仿写句子(1)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2)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_。”3. 课内阅读。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日:“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是( )。A.所宝以百数(宝贝)B.拊掌大笑(拍手)C.今乃掉尾而斗(翘起尾巴)D.处士笑而然之(认为是错的)2翻译下面的句子。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_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有( )。A.艺术也是源于生活的,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B.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可以不符合实际C.知错就改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品质4.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食粥心安范仲淹家贫,就学于南都书舍。日煮粥一釜,经夜遂凝,以刀画为四,早晚取其二,断齑数十茎啖之。留守有子同学,归告其父,馈以佳肴。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留守子曰:“大人闻汝清苦,遗以食物,何为不食?”范曰:“非不感厚意,盖食粥安已久,今遽享盛馔,后日岂能复啖此粥乎?”(注释)南都书舍:当时著名的书院。齑j:腌菜。留守:官职名称。大人:指自己的父亲。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日煮粥一釜(_)以刀画为四(_)大人闻汝清苦(_)盖食粥安已久(_)2翻译下列句子。(1)归告其父,馈以佳肴。_范仲淹置之,既而悉败矣。_遗以食物,何为不食?_3范仲淹为什么不吃美味佳肴?请找出原文。_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_5. 文言文阅读。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时孙权尝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太祖大悦,即施行焉。注智:通“知”,知识。致:送来。访:询问。咸:都。理:办法,道理。校:通“较”,比较。施行:实施,按这个办法做。1借助注释,先理解短文的意思,再根据提示填空。2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冲称象”的办法。_。3吕氏春秋察今记载了刻舟求剑这则富言故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己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故事和“曹冲称象”比较,就解诀问题的角度来看,两者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呢?_6. 文言文阅读。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言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注文不识:人名。 偿:报酬。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衡乃穿壁引其光:_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_2用原文回答,为什么匡衡“与其佣作而不求偿”?_3因为这个故事,后来有一个成语传世,这个成语是:(_)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一下这个文段的内容:(_)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5解释下列句中加红字。必三百人:_好一一听之:_6用自己的话回答“处士逃”的原因。_7. 阅读下面的小古文,然后回答问题。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注释谪:封建时代把高级官吏降职并调到边远地方做官,这里指被贬官。昧爽:拂晓,破晓。辄:总是。就:靠近。洎(j):到。趺(f):脚。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1)寓城西宝界寺_(2)如是者十四年_(3)至今犹存_2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_3这个故事对你有哪些启示呢?_8. 阅读掩耳盗铃,完成习题。掩耳盗铃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铿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欲负而走:_。 钟铿然有音:_。2翻译句子。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_。3下列“其”字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遽掩其耳。B.又誉其矛日。C.其人弗能应也。D.择其善者而从之。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_。5我还能写出两则学过的寓言故事:_。9. 文言文阅读。东施效颦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选自庄子(注释)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顰(pn): 皱眉。里:乡里。美之:意动用法,即“以之为美”,认为这样很美。坚:紧紧地。挈(qi): 带领。妻子:妻子和儿女。去:离开。走:跑。之所以美:为什么美。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 美:_(2)坚闭门而不出 坚:_(3)挈妻子而去之走妻子:_ 走:_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和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里之富人见之。A.其里之丑人B.见而美之C.贫人见之D.而不知顰之所以美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_(2)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_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_10. 阅读短文。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弓缴而射之。虽与之学,若之矣。为是其智若与?曰:非然也。1在“”处按原文填空。2在( )里写出加点字的读音。在“”上根据课文内容解释这个字词。(1)使弈秋诲二人弈。(_)_(2)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_)_3联系课文,说说“为是其智f若与?曰:非然也”的意思。_11. 文言文阅读。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邻舍有烛而不逮 不逮:不给他B.衡乃与其佣作 佣作:雇佣劳作C.而不求偿 偿:报偿D.邑人畏服之如是 邑人:同乡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_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_1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习题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踞傲乎?”蝠曰:“吾有足,属于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蝠亦不至。麟亦责之。蝠曰:“吾有翼,属于禽,何以贺与?”麟凤相会,语及蝙蝠之事,互相慨叹曰:“如今世上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徙,真个无奈他何!”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何踞傲乎骄傲自大B.麒麟生诞这里指诞辰C.何以贺与语气词,表示疑问D.如今世上恶薄厌恶2翻译下面的句子。凤凰寿,百鸟朝贺,惟蝙蝠不至。_3这个故事中的蝙蝠类似于生活中的哪种人?作者是讽刺还是赞美这类人?_13. 古诗文阅读。自相矛盾楚人有鬻(y)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誉之曰(_)于物无不陷也(_)2把“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译成现代汉语。_3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假如你是楚国商人,你该怎样来推销你的“矛”和“盾”?_14. 阅读文章,完成练习。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注释)于:向。恐:恐怕,担心。暮:晚。秉烛:点烛。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蜡烛。安:怎么,哪。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1猜猜下面的加点词的意思。(1)盲臣安敢戏其君乎:_ (2)臣闻之:_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_3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的是_(A年龄很大,已入晚年;B太阳已落,天色将晚)。师旷的回答,说明他将“暮”理解成_(A年龄很大,已入晚年;B太阳已落,天色将晚)(填序号)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_7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