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四章 初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衔接本章导读作为一名即将走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岗位的准教师,除了需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学信息技术教材以外,我们还需要把握教材之间的衔接问题,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系统地把握中学信息技术教材,从而把握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本章将从初高中教材的目标衔接和内容衔接两个方面来阐述教材衔接的特点及对衔接内容的处理方法。内容提要初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在教学目标上的衔接;初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在教学内容上的衔接;初高中信息技术教材衔接的处理。引言吴老师是一名重点中学的教师,今年担任高二年级的信息技术课。这学期,他担任了信息技术课程“多媒体技术应用”模块的教学。本模块在该中学是第一次开设,属于信息技术课程的选修模块。一天,吴老师在课堂上被学生难住了。甲生:今天怎么又学习用多媒体软件做多媒体作品。这部分内容我们在小学、初中都学过了,高中还学,有新内容吗?乙生:我在小学五年级就用Flash做过小动画,还做过许多多媒体贺卡,到了初中学习了PowerPoint软件,会做简易幻灯片,在高一的“信息技术基础”课中,又学会了用其他的多媒体制作软件,还是要求做作品。现在学习“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模块,看不出还有多少新的内容要学习,说不定就是对已经接触过的软件进行深入的学习,或是了解新的多媒体软件,做新式样的多媒体作品。老师,真是我说的这样吗?如果你是吴老师,你该告诉学生什么?又怎么样处理该阶段的内容呢?提示:针对多媒体部分的教学,应认真研读“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的要求有何差别。讨论:1.你对新课程中内容的“衔接”、“技术深度”的问题有哪些看法?2.具体的操作层面的知识该不该讲?3.实际教学中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采取的解决办法是什么?第一节 初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衔接传统的课程目标过分注重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随着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的实施,新教材的编写也逐渐改变过去单的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为主的培养目标,不仅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以及应用信息技术主动探究、解决问题、做出决策并进行思考的学习能力。然而初中和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有着不同的要求,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所体现的目标也有所不同。一、初、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衔接为便于落实信息技术的课程目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指明了课程具体目标。随着信息技术必修课程的普及,初、高中的课程将是前一学段课程的延伸,对于不同的学段,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法的体现、课程的衔接等诸多方面,对教材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比“中小学信息技术指导纲要”与“高中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学目标的阐述可知:初中信息技术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初中的信息技术教材结合小学的信息技术基础,参考高中课程标准,体现了信息素养培养的总目标,具体要求为:在小学信息技术基础之上,融合高中的能力标准,体现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课程整合和研究性学习的培养。总的看来,初中的课程教学目标是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教学,分散教学难点,降低知识坡度,逐步提高,并与高中教材相衔接。高中则应加强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注重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减少重复与交叉。从现有的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也可以看出,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信息技术知识、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及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某些应用。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与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表4-1:表4-1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要求的衔接兴趣与特长应用技能信息素养技术创新小学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初中巩固兴趣发现特长拓展+提升初具一技之长自主选择综合应用创新能力:改进方案;动手创新高中专业学习发展兴趣自选门类的专业发展信息知识智慧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由表可见,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基本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要具有“双衔接”,不再是零起点,在与小学衔接的基础上,同时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有关规定衔接,为高中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目标衔接功能。而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是在初中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专业学习的兴趣,提升信息知识及智慧。要求逐渐增多,层次逐渐上升。二、初中与高中必修教材目标的衔接举例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课程内涵发生了变化,开始注重对学生进行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及信息道德等方面的培养。但不同学段的教材在编写设计时,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除了突出本学段的教学目标外,也注意兼顾与其它学段教学目标的衔接。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实例分析。例如:广州市初中信息技术教科书 “PowerPoint的简单使用”这一模块简要介绍了PowerPoint主要功能,窗口的组成及主要栏目、按钮、对话框的使用方法和PowerPoint的启动与退出等操作。其教学目标是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教科书以制作“谢师”幻灯片为例,介绍了创建演示文稿、编辑演示文稿、修饰文稿的基本操作,让学生学会演示文稿的模板创建、保存、编辑以及修饰演示文稿。包括:文字编辑、修饰,背景设置,插入艺术字、图片、动画、影片和音乐,创建幻灯片,设置超级链接等操作。还通过播放“谢师”幻灯片为例介绍了演示文稿的普通播放和控制播放的方法。介绍了各种视图效果及其视图间的切换操作。本章以任务驱动等方式组织教学内容,便于学生模仿、领会使用PowerPoint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而在高中信息技术广教版必修模块的第三章,教学目标则为利用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和加工文本、图片、动画、声音和视频等信息,利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作品,形成对多媒体作品的制作过程、方法以及作品的评价系统的认识和理解。PowerPoint仅仅作为一种制作工具,在制作多媒体作品的过程中要求达到以下教学目标:l 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基本过程,初步掌握多媒体作品的需求分析、规划与设计的基本方法。掌握多媒体作品制作与合成的基本方法,熟悉文本、图片等素材的常用加工方法。l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演示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通过对作品素材的加工与制作,认识多媒体作品的合成。l 情感态度目标:通过任务驱动与分组协作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拓展任务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由初高中的目标比较可以看出,初中注重基础知识及技能的学习,而高中的必修模块是对初中阶段教学目标的总结与提升,更加注重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三、高中必修模块与选修教材目标衔接举例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设计中,采用了一个横向技术水平的思路,“信息技术基础”事实上成为一个涉及上述多个分类的横向技术课程。而各选修模块又是纵向的,各有一定程度技术取向色彩的模块并列在一起,基本覆盖整个信息技术领域,如程序设计取向、多媒体技术取向、网络技术取向、数据库取向、人工智能取向等。基础模块在横向的要求上涉及到每个选修模块,作为选修模块的基础,其目标难度与选修模块也有所区别。在此以教科版教材为例,分析教材是如何体现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目标的衔接。【案例1】任老师同时执教两个年级的信息技术课。谈到两个年级教学的不同,任老师有一大堆的话要说,在教学目标要求的层次上,单就搜索引擎的相关内容,任老师给了我们一个这样的案例:在高一年级信息技术基础(教科版教材)中“2.2网络信息的获取”一节,由于本节的内容是在初中学段已有基础之上的学习,对学生而言是已有体验的学习,如何让学生在体验到学习过程的同时有一种系统的提升是教材在本节所要表达的。任老师在讲授本节课时列的知识技能教学目标主要是:(1)掌握搜索引擎的分类查找、关键词查找办法;(2)能通过搜索引擎查找解决学习生活中的疑难问题的办法。在高二年级上网络技术应用选修时,同样使用的教科版,在教材的“1.3 因特网信息资源检索”中又涉及到了与“搜索引擎”相关的教学内容。任老师将其知识技能教学目标列为了以下几项:(1)理解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2)理解使用搜索引擎当中遇到的问题;(3)让学生认识到搜索引擎是一个工具,能够灵活运用搜索引擎;(4)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搜索技巧;纵观任老师对同一版本教材的两个不同模块中相同内容的教学目标的编写,可以发现,同一版本教材在内容上隐含了教学目标的衔接,那么两次教材设计时怎样把这两者衔接起来呢?搜索引擎的技术原理比较复杂,从必修模块教材对本节课的目标要求来看,本模块仅从搜索引擎的使用方面考虑,解决如何提高搜索的效率,即使用中既快又准的问题, 而未从搜索引擎的技术原理,及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效益方面未做作考虑,如:搜索引擎是怎么工作的?它对人的生活有何帮助?这些更有深度和广度的问题没有在教材上体现。从选修模块教材的设计来看,由于必修部分已经讲过搜索引擎的使用,因此教材内容编排的重点转移到了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上,最终的目标还是要归结到搜索引擎的使用上,即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上。整体上来看,选修教材是在必修教材目标定位上有所提升。因此,教科版选修教材在衔接上主要突出了以下两点:一是从学生在搜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引出搜索引擎原理的内容,另外还要求学生在使用搜索引擎的过程中体会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必修模块已经学习了搜索引擎的初步使用,因此,选修模块主要讲解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提高学生使用搜索引擎的能力。任老师的教学设计在目标编写上也依据了教材的这一特点,对目标衔接的把握也非常到位。第二节 初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衔接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这句话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对于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三种安排”,即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安排。其中小学安排了四个基本模块和两个拓展模块;初中安排了五个基本模块和两个拓展模块;高中安排了六个基本模块和两个拓展模块。2003年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将内容规定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包括六个模块。一个必修,五个选修。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继续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融合建构,是提升信息素养的继续。模块内容设计既注意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前沿进展的适度反映,同时又关注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一、初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衔接的基本思想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承接初中信息技术的内容,在初高中各个模块间形成联系,引导学生形成综合化的信息技术知识。另外,高中阶段各选修模块既与必修模块的内容相衔接,又要在内容选择、难度要求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分。1.初中教材内容衔接的基本思想传统的信息技术教材内容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严密性,注重基础知识,重视具体软件的教学而忽视信息素养的培养。目前,国内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增进了对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和现代教育理念的理解,对过去的计算机学科教学进行了深刻反思,在内容编排上形成了以下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l 以提示、启发、提问代替直接讲解;l 鼓励学生动手尝试、探索、观察,体验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快乐;l 以主题式情境学习代替单纯的软件操作技能学习;l 设计隐含信息技术操作的真实、复杂、并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问题情境;其目的是要达到学生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和软件操作技能,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微型计算机的使用与维护,以及文字处理、数据处理、图形处理、音像处理等方面的基本应用,还包括因特网的访问、信息资源的使用和简单的程序设计等。在教材衔接上具体体现为:初中应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教学,放慢教学进度分散教学难点,降低知识坡度,逐步提高,并与高中教材相衔接。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立足于基本操作,做好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从掌握一系列的基本操作方法入手,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体验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学有所得、学以致用,从而培养他们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2.高中必修模块衔接的基本思想新课标指导下的高中信息技术的必修模块教材的编写注重与初中教材内容的衔接,同时也为高中阶段学生学习选修模块做了铺垫。必修模块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为主线,强调让学生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强调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提升、拓展)。 就必修模块来说,对初中内容的衔接主要在于总结与提升,具体体现是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作为构建信息技术基础模块体系的主要线索,按照信息的“获取与评价加工与表达发布与交流存储与管理”的逻辑路线来选择和组织内容,在强调技术本体内容严谨完整的同时,突出了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规律与方法和对技能经验理性认识的提升。3.高中选修模块衔接的基本思想关于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之间的关系处理,必修模块是基础,选修模块是信息技术教育在某一方面的继续和发展,但两者之间又相对独立。基于知识技能的培养是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的思想,在选修模块中,更强调知识的整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对一些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会适当重新提及,以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一点也是为了适应各地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适度掌握和选择。选修模块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既注重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适度反映技术的前沿进展,又关注技术文化与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知识层面突出拓展、深入,总体上超越单向度的技术教育,强调技术素养教育和文化素养教育的紧密结合) 就选修模块的总体内容来说,“衔接”更在于超越,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尤为鲜明,具体表现为内容标准突出了技术素养教育与文化素养教育的紧密结合,强调学生经历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表达、交流等实际问题的特殊性、有效性,掌握信息问题解决过程中有关规划、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思想与方法,进而体会到人、机之间的互动作用和人、技术、社会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这超越了技术训练,甚至超越了技术教育。二、初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衔接的层面与特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衔接体现了总结、提升与超越的思想。按照总结提升、拓展深入、超越的指导思想,教材内容的衔接主要可以划分成三个层次:1.逻辑线索的总结与提升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基本覆盖了信息的获取、存储、传输、处理、应用等各个方面。高中必修模块教材则基于“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的逻辑线索,在信息技术基础中把握了信息处理与交流(信息的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与社会两个主题,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升。例如,对于技术工具类的内容:注重工具共同属性的提炼与实际应用功能的综合与归纳,突破单纯的技术工具操作技能的训练,突出运用技术工具的思想方法。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也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2.原理、概念及问题解决方面的深入与超越信息技术教材从技术的原理、概念和运用技术解决问题的本质规律、过程、方法等方面进行拓展、深入与超越。在概念及基本原理上,高中信息技术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信息技术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教材编写中,同样的教学模块在不同的学段,概念及原理的内容要求也不同。例如:初中阶段,关于网络知识及应用作为基本模块内容必须学习和掌握,在内容上比小学也有所增加,包括:网络的基本概念;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电子邮件的使用;网页制作。到了高中阶段,则不仅作为基本教学模块,而且在内容上更加深化,其应用要求更高了,内容上有网络通信基础;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和下载;电子邮件的使用;因特网上其他应用;网页制作。在应用技术解决具体问题时,学生除了要会有效解决实际问题外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例如,对作品创作类内容:作品创作的出发点是利用技术有效解决表达与交流的实际问题,作品完成本身不是目的,而是通过作品产生创作过程和驱动过程的演进,使学生经历工具操作与技术方法应用的过程,产生对技术方法及思想的体验和了解,经历对信息的筛选、甄别、他人技术作品的评价与鉴赏,从而体会信息与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经济、政治乃至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另外,多数教材设计的综合活动,都要求学生在做、考察、研讨、探究、设计、制作、展示等实践过程中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3.技术思想、文化,技术与人、社会的关系方面的超越初高中教材的衔接还体现在各套教材都注重从技术思想、文化,技术与人、社会的关系的理性认识方面形成对技术教育的超越。目前,大多数教材中都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教材以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为线索、以某一主题的知识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展开学习活动,或以知识点构架、信息处理过程、信息技术应用等为线索,而实际上一个单元(或前后几课)的内容构成综合活动,通过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完成分解开来的各个任务,最终形成一个或多个电子作品。这些活动的内容不是特定的和单一的学科知识,而是来源于自然、社会以及学生的个人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往往需要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以及多种方法、途径,去解决以综合形态呈现出来的各种问题或任务,学生在活动展开过程中认识和体验不断深化。例如:初中阶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第二册“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一章就通过“网上游陕西”的任务让学生掌握在因特网上浏览信息的方法,“到当当网上去购买几本英语书”体验网上购物,将技术与人文、社会的关系融合在一起。三、初高中教材内容衔接举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广泛的基础,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设置就是为了衔接初中课程,同时也为选修模块奠定基础。因此,初中与高中必修模块的内容就会有许多地方相交叠,而“信息技术基础”与各选修模块内容也同样会有这样那样的交叠。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个整体,其中各个部分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企图机械地将其切割开,反而是不应发生的错误。因此,各版本的信息技术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都考虑了内容上的衔接。1.安徽省初高中教材内容的衔接 安徽省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在整个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套教材采用非“零起点”的内容设置,并充分考虑与小学及高中教材的衔接。即教材的内容以2006年新版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为基础,不再采用“零起点”的内容设置;同时注意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有关规定相衔接,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初中教材的衔接首先是与小学教材的衔接。由于七年级新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兼顾这部分零起点或低起点的学生,教材在七年级第一单元“我的信息生活”中特意设置了4个活动6课时的内容,帮助这些学生快速地学习和体验,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非零起点的学生可以复习小学所学的知识,零起点的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补缺补差,尽快进入新的课程学习。这个单元的4个活动的选取了信息与信息技术、文字处理、网络应用、多媒体表达等信息技术的各个方面,尽量覆盖到小学阶段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方面。另外,为了使非零起点的初中学生在此单元不是简单地重复学习,在技术学习的基础之上,这4个活动还隐含了信息的收集、加工、交流与表达等信息处理流程。为了解决活动式教材的学科体系弱化的问题,并更好地与高中教材相衔接。本套教材特意在九年级(上)教材中,将七、八年级教材中的信息线由螺旋上升的暗线转变成明线,而将活动或案例融于信息技术的知识学习中。这样一来可以使信息技术本身的课程体系在初中阶段也能清晰地体现。九年级(上)共4章,分别是: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加工信息和发布信息。即九年级(上)的各章是以高中新课程标准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简化结构来组织教材,这样使信息处理的明线在学生的脑海中逐步清晰,更加便于学生向高中的学习过渡。2.浙教版高中教材内容的衔接“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有六本。该教材从整体出发来考虑这六个模块的内容建构及相互联系,明确课程定位,以落实必修模块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选修模块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的要求。其中,“信息技术基础”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考虑了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又顾及后续课程,为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构建信息化学习平台创造条件。为搞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建设和教学工作,明确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高中必修模块以及选修模块之间的知识、技能的衔接是很有必要的。下面从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几个方面说明在不同的学习阶段的不同的教学要求(见表4-2)。表4-2 浙教版教材内容衔接主线 初中高中必修高中选修信息获取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下载网上信息检索的策略与技巧检索工具类型、特点、工作原理等信息加工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文字处理问题、算法和编程、求解图表处理多媒体作品规划、设计和制作多媒体信息处理网站设计与评价体验程序设计数据表与数据库的建立智能信息处理知识表达、专家系统、人工智能语言与问题求解信息管理资源管理器应用初步(文件、文件夹)等使用常见数据库应用系统数据库的使用与维护信息表达与交流收发Email演示文稿制作综合运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多媒体信息处理及使用因特网表达和交流信息简单数学模型多媒体作品www、BBS等数据关系、数据库使用等知识表达、机器翻译以表中的“信息加工”为例,各阶段教学内容的划分是:初中课程主要是通过文字处理(文本的编辑、修改;版式设计)来加工信息。高中必修模块则要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图表处理等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要会选择恰当的工具软件处理多媒体信息;初步体验算法和程序设计的思想;了解部分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高中选修部分体现在各模块中对信息加工的要求分别为:“算法与程序设计”: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问题的算法并编程求解。“多媒体技术应用”:多媒体作品规划、设计和制作。“网络技术应用”:网站设计、能使用常用的网页进行软件制作与发布动态网页。“数据管理技术”:数据库和数据表的建立。“人工智能初步”:知识表达、专家系统、人工智能语言与问题求解。整体内容要求由低到高,衔接紧密。3.广教版高中教材内容的衔接广教版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衔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必修教材内容与初中内容的衔接。除了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知识技能外,高中更注重提炼、提升信息技术中蕴藏的思想方法。如广教版教材在每章最后都设有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这不仅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而且在对初中教材内容的衔接处理上加大了自由度,教师可以根据初中教学所培养的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内容深度的教学内容。二是各模块内部内容之间的联系。必修模块以“认知-技术-社会”三位一体的基本理念来构建必修模块的内容体系结构,使内容丰富的必修模块形成严谨的体系。选修模块之所以将应用放在前面,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另一方面是为了同必修模块有一个较好的衔接。三是必修模块与各选修模块内容之间的联系。如在处理必修模块的“信息加工与表达”与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之间的关系时,教材在必修模块中通过演示并解剖一个事先编好的给文档加密的程序,让学生体验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而在选修模块中,学生不仅要知道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而且还要会编写程序解决问题;在处理必修模块的“信息资源管理”与选修模块“数据管理技术”之间的关系时,教材在必修模块中通过使用几个常见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和解剖一个简单的“校本课程管理数据库”,让学生感受数据库的优势和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方法,而在选修模块中,要求学生掌握数据管理的基础知识和数据统计的一般方法,并按照“中小学信息技术大赛管理系统”的建立方法亲自建立“校运会资料管理系统”,同时,教材在必修模块的教学中提示学生:要建立一个具体的数据库,可参考选修课程“数据管理技术”,等等。总之,初、高中信息技术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识点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信息技术知识,要力求做到对今后学习信息技术有所帮助。第三节 初、高中信息技术教材衔接的处理目前,国内的信息技术课在小学已经开设,进行计算机入门教育,解决诸如熟悉计算机基本操作,访问因特网、打字和绘图等基本技能;初中阶段,开设计算机应用课程,讲授常见的办公(字、表处理),多媒体、网络(网页制作)软件,计算机病毒防治等方面的知识,;到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时,学生就已经具备了比较全面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讲授程序设计基础,数据库,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与应用等方面的知识。不同的学段,教学内容不一,初、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衔接问题,一直是信息技术教师特别关心、重视的问题,衔接的好坏直接关系老师教学的质量、教学的效果。一、信息技术教材衔接处理的方法1.初中与高中必修教材的衔接处理做好初中与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知识的衔接,并不等于把初中知识简单的给学生复习一下,而是要根据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内容要求确定查漏补缺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同时,在查漏补缺时应当地把部分高中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为后面的高中学习做好铺垫。初中与高中必修教材在衔接处理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1)对教材进行调整在高中的必修模块,有些内容与初中有重复的知识。而在初中,由于学生兴趣的原因,以及各学校开设课程时选择内容学习,高中阶段对有些章节内容几乎是零起点,有些章节则很熟悉。基于这种情况,要对教材中章节知识做一些调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在教材内容进行调整的同时,还需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删减或降低要求的知识内容在高中必修模块教学中做些补充,围绕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教学标准的重点内容展开补缺。(2)对学生分层进行指导由于从初中到高中,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起点不一样,这样把学生分层,分类指导,基础好的为A层,以自主学习为主,基础差的为B层,通过老师引导进行学习,也可以进行A层学生帮助B层学生,互帮式学习。总之,在高中阶段,不能只局限于任务驱动,而应该根据学生、教学内容,分别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另外,对于具备了一定信息技术基础的学生,可以顺利而充实地展开高中阶段的学习,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补课等形式使其尽快跟上。(3)用迁移法加强衔接对于源于初中而又高于初中的教学内容,在初中与高中必修信息技术教材衔接的处理中,可以采用“迁移法”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信息技术的知识体系,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尽快适应高中信息技术的学习特点。例如:某些软件的使用教学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难点,一般情况下,初中只会让学生机械、教条地进行记忆软件的操作步骤,显得枯燥无谓,学习效率差,但如果教师鼓励学生,尽量多地且有序地对所学知识进行相关迁移,也会找出其中的捷径。例如:在讲用多媒体信息处理图像处理一(浙教版教材3.3.1)时,可以联系初中所学的“画图”软件的图像处理操作技能,通过知识间的对比和迁移,学生很快就会了解和把握两类软件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可以牢固地树立软件使用的技巧。2.高中必修与选修教材之间的衔接处理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确定了课程的必修、选修相结合的结构方式,也确定了各模块的基本功能及内容。而高中必修与选修模块内容的衔接是课程设计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和实际实施教学时,可以采用下面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1)浅、深分解法浅、深分解法,主要是指将不同模块教材之间相关或产生重复的内容,按照难度层次进行分解,以减少或避免重复的方法。这主要应用于“信息技术基础”与各选修模块的接触,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分解:针对相互连接的内容,在基础部分中只作简单的介绍或提及,浅尝辄止,到选修模块中则进行相对深入和系统的探讨。通过难度上的分解,既有效解决内容的相互交叠问题,又引发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兴趣,产生深入探究的渴望,为学生继续学习相关选修模块做好心理准备。浅、深分解法在以下两个位置中的表现较有代表性:一是“信息技术基础”与“数据管理技术”。将“信息技术基础”中的“信息资源管理”部分与“数据管理技术”的内容标准进行对照可以看出:基础部分要求使用常见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目的是为了感受利用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数据并实现高效检索方面的优势;“数据管理技术”则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大型专业数据库,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使用数据库处理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同样着眼于应用,却是在更高、更深的层面。在具体技术方面,基础部分要求能够对简单数据库进行解剖分析,从而了解使用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把对数据库的分析和认识定位在浅层;在选修模块中,要求借助数据库系统软件设计数据库、建立数据库、管理数据库,更重要的是从技术思想深度挖掘、理解数据库的核心“关系”,即抓住数据库的本质和核心,涉及的技术层面较深。二是“信息技术基础”与“人工智能初步”。“信息技术基础”的信息处理部分,涉及智能信息处理,这是前沿技术在日常应用中的体现。在“信息技术基础”这一部分中,仅仅要求学生在使用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过程中进行初步体验,形成感性认识。如基础模块中“信息加工与表达”的内容标准:通过部分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体验其基本工作过程,了解其实际应用价值。相应的活动建议如:“使用双向翻译软件,先将一段英文短文翻译成中文,然后将该中文再翻译成英文,考查机器翻译的准确性,讨论机器翻译的优点”,以及“访问一个自然语言处理网站,用自然语言与其中的机器人对话,通过寻找其谈话的破绽,讨论当前使用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的局限性”等,也充分体现了这种浅层的要求,学生参加这些活动基本不需要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基础。三是在“人工智能初步”中,系统选择人工智能领域内容易为高中学生所理解和掌握的部分内容。从语言的角度比较,基础部分只是建议使用自然语言进行对话,体验人工智能的应用,而选修模块“人工智能初步”则要求掌握人工智能语言这一基本工具的主要特征及简单应用方法,对语言的要求提高到简单开发层面。如该模块中“人工智能语言与问题求解”的内容标准:“了解一种人工智能语言的基本数据结构和程序结构,掌握相关概念,知道人工智能语言的主要特征”,“初步学会使用该语言设计程序求解简单问题,并能够上机调试、执行相应的程序”。(2)错位分解法浅、深分解法关注的是同一维度,不同难度水平,错位法强调的是对不同视角的关注,即沿循不同方向处理问题。例如:“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对信息获取思想与方法的强调,强调学生对信息获取过程的经历,必然会将网络上的信息获取作为重要方法之一,强调其方法并彰显其价值。而“网络技术应用”教材中同样有基于网络的信息获取,非此不能构筑完整的课程模块。这就导致两本教材关于信息获取的必然重复。解决的思路是:在“信息技术基础”中,使学生作为网络信息的一般使用者,着重介绍网络信息分布与存贮的特征,如何借助工具对其进行针对需求的有效收集。而在“网络技术应用”中,则从解析搜索引擎工作原理与工作方法的角度去呈现这个主题,从而使两个模块内容有效分解。这种分解方法也符合作为必修课的“信息技术基础”之“基础”意义的重视和作为技术取向的“网络技术应用”模块对“技术”的适度关注。对于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在尊重学生实际水平的基础上,贴合学生实际进行深度上的把握,对部分较难的内容适当降低难度。这种选择和把握可以随时随地根据课程标准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3.信息技术教材与其他学科之间交叠内容的处理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同科目之间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接触甚至交叠,比如信息技术课程与数学课程在“算法”上的交叠。这种情况可以采用“缩减课时法”来处理。“缩减课时法”是通过减少交叠内容的课时数,来减少两个学科之间重复内容的数量。对教材编写与实际教学而言,实际上是减少交叠的课时数。比如,使交叠减少到两个学时以下,以既能表现内容的有机连续,又使教师容易在教学中通过调整使教学稳定有序为原则。例如:在高中一年级上学期,数学课程中已经安排了12个学时的算法内容,而到了高中一年级下学期或者后面某个学期,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到“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时,其中“算法”就可以简单复习一下后便可进入算法的程序设计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使用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同时,进一步领会算法思想的精髓,体会并认识其应用价值。信息技术课程自身各模块之间出现类似的交叠内容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二、教材衔接处理的案例【案例2】顾老师对教材衔接的把握在教科版高一年级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4.2.2表格数据的图形化中,顾老师对教材的衔接问题做了以下处理:1、对课程标准与理念的把握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学习、生活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本堂教学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我当家庭理财小帮手)为背景进行教学设计,把握了标准与理念,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来实现教学目标。2、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针对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基础(必修)中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进行教学的案例。该节内容在初中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提炼和提高,对软件的功能使用及其基本操作不再做详细的介绍,而侧重于引导学生从如何分析问题或任务需求着手,学会从各种需求中寻找技术解决的办法或策略,从而实现利用恰当的技术表现形式呈现主题,表达意图。3、调查了解学生在初中的课程学习情况顾老师为了更好地将不同阶段教材的内容衔接起来,他首先作了一项调查。这项调查虽然问题不多,都是针对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了调查,包括:在初中你学过Excel 吗?知道什么是Excel中的图表吗?会在Excel中插入图表吗?知道常见的图表类型有哪几种吗?通过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整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档案。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记录下来,给予特别关注。4、研究初高中信息技术各版本教材的变化为了上好这节课,顾老师研究了手头几个版本教材的变化,对初、高中教材和大纲进行对比分析,了解到大部分学生在初中学过Excel这一软件,但用这一软件将表格数据图形化对学生来说还不是很熟悉,用图形化的表格数据来分析问题,还得在高中加深和拓宽,对这些做到心中有数。顾老师根据调查研究,得到了学生情况和教材变化情况,并结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教学内容,确立了教学的起点和重点。5、抓住重点难点,调整教材内容新教材上的教学内容有表格数据图形化的简单操作,有些学生在初中学过这些知识,所以,高中阶段本章节内容不是零起点,有些同学甚至很熟悉。基于这种情况,顾老师对与初中有重复的知识做了一些调整。对于表格数据的操作、软件应用方面进行了删减。另外,抓住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重点内容展开补缺,结合信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数据统计案例,如家庭收支情况、一个小商店的盈亏损耗的数据统计等进行分析,并在课后布置了让学生找生活中的数据,并做成表格,用图形显示出来,使学生自觉应用数据图表做统计分析,从中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6、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初中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知识喜欢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初中的教材在编写时本部分内容也侧重于数据图表现象的描述,或直接让学生去记忆操作步骤,至于图表为什么会这么显示,为什么需要这样操作,书上提的很少或根本就没有提到。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囫囵吞枣记住了,没有深刻理解内涵。而现在的学习者是高中生,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其理解、分析、推理和归纳能力,都有所增强,高中的教材也从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出发,在问题的设计上与初中都有很大的区别。顾老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考虑到了这点。如果教师对学生不进行正确的引导,不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就会明显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特别是上高中的学生,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技巧适当点拨,将很快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而加强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是技术应用的习惯与方法。因此顾老师在本模块教学中一直鼓励学生敢于尝试,用各种图形的表示方法进行尝试,对比讨论哪种图形表现力更强,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恰当的信息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7、设法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顾老师在本次课程教学中采用了“我当家庭理财小帮手”这一话题,由于很贴近现实生活,从学生从身边的事、身边的现象来了解、掌握数据的统计分析,学生积极性很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这对于做好初中与高中的衔接非常重要,让学生既联系了实际,又学习了数据的图形化分析,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学有所值,学生的信息素养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丰富和提高。这对做好初中与高中知识衔接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总之,从顾老师的教学案例可以看出,做好初中与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衔接,对于学生来说,既复习巩固了初中知识,为高中知识的学习铺路搭桥,又适应了教师、学习方法与学习环境等。对于教师来说,则可以根据掌握的学生对某一部分知识学习情况,有目的的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 思考与练习1、初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在教学目标上是怎么衔接的?2、初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衔接的指导思想是什么?3、如果你要给学生讲高中必修数据管理技术部分的内容,你怎么样选择教学内容?在深度上怎么把握?other staff of the Centre. During the war, Zhu was transferred back to Jiangxi, and Director of the new Office in Jingdezhen, Jiangxi Committee Secretary. Starting in 1939 served as recorder of the West North Organization, Secretary of the Special CommitteeAfter the victory of the long March, he has been the Northwest Office of the Federation of State enterprises Minister, Shenmu fugu SAR missions, Director of Ningxia County party Committee Secretary and recorder of the County party Committee Secretary, Ministers and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