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于高等师范院校文学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些思考

上传人:众众****夺宝 文档编号:116577457 上传时间:2022-07-05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关于高等师范院校文学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些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浅谈关于高等师范院校文学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些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浅谈关于高等师范院校文学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的一些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关于高等师范院校文学理论课程体系建立的一些考虑论文关键词:文学理论;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改革;中学语文课程改革论文摘要:基于文学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文学理论课程体系对于高师院校中文系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调查显示,当前高师院校中文系在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它要求我们在编订具有时代性、前沿性同时又不乏普适性的文学理论教材以及开设相应的课程以加强文学理论教学的理论性、时代性等方面做出不懈的努力。文学理论是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构成局部,按照一般的观念:文学理论是一门“以美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高度和宏观视野上说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学科,它的建立要以文学史提供的大量材料与文学批评理论所获得的丰富成果为根底,同时为文学史、文学批评提供理论指导。文学理论课程体系对于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素质的进步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直接关系着学生的理论程度,决定着学生能否以科学的方法对详细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进展科学的分析与评价。然而,在详细的教学理论中,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这一目的。现实中的情况如同相关学者指出的那样:“在大学的文艺学研究与教学中,或者说在教科书形态的文艺学知识的消费与传播中,文艺学的危机就表现得尤其突出。学生明显地感觉到课堂上的文艺学教学知识僵化、脱离实际,它不能解释现实生活中提出的各种问题,也不能解释大学生们实际的文艺活动与审美经历。在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这样的现象是屡见不鲜的:教文论的不讲作品,讲作品的没有理论,理论因为与生动的文学理论相隔离而显得抽象、缺乏实际意义,文学理论也因为缺乏理论的引导而显得感性、随意。尤其是对于高师院校而言,人们往往对于那些玄奥、费解的理论观念对于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意义存在着疑虑,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人们对于文学理论相关课程的开设价值的疑心。这种状况的存在固然与人们认识上的某些误区相关,但它也与我们在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有着直接的联络。在围绕着“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面向根底教育课程改革人才培养形式改革的研究与探究这一课题所展开的一项调查中,笔者曾向近十年来由各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分配到中学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毕业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有时机回到高校中文系学习,你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相当一局部毕业生在问卷中表示希望进一步“加强自己的理论素养,进步自己分析、阐释相关文学作品的才能。然而,当在同一份问卷中问及他们:“你觉得大学中文系应当减少课时的专业课程是什么时,许多毕业生选择了文学理论方面的课程。在这里,进步理论素养的要求与削减理论课程课时的希望之间的矛盾鲜明地表现出来,这一矛盾迫使我们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在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学理论诸多课程是否,充分地起到了进步学生理论素养的作用,问题出如今什么地方?因此,对高师院校的文学理论课程体系进展学科反思,对其所涉及的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展清理,从而对文学理论课程在高师院校中文系课程体系中的意义进展评价,这就显得非常必要了。文学理论课程体系在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首先是由文学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所决定的。文学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吸收人类传统中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念,帮助他们培养审美才能和审美情感,陶冶情操,开展个性。这种独特的学科价值,是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文学作品的语言一般是标准、优美的语言,是理想的母语教育范文,中学语文教材中一般有一半以上的课文是文学作品,这表达了人们对于文学教育在中学语文学科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因此,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的,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fal。从这一要求出发,普通高中语文教材选用了大量的经典文学作品,“课程标准还向中学生推荐了大量的课外经典读物,其内容涵盖了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包括?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子夜?、?边城?、?巴黎圣母院?、?复活?、?老人与海?、?变形记?、?西厢记?及普希金、莎士比亚的作品等等。这些都说明了文学教育构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文学教育既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指导学生进展文学欣赏也就构成了中学语文老师的一项根本职责。面对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语文老师对其理解不能停留在感性、直观的层面上,他应当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可以站在理性的高度对一定时期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作出理性的把握,这样,较强的文学理论素养就成为我们对一名中学语文老师的根本要求。固然,中学语文教学不同于大学教育,它不要求向学生讲授系统的文学理论,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欣赏中,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根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并要求老师引导学生阅读朱光潜的?谈美书简?、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等文艺理论名著。另外,“课程标准还要求老师“帮助学生进步审美才能,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这里所要求的审美才能的进步、文化意识的培养,理解多元文化的才能以及对一定文化现象进展阐释的才能,实际_卜都是指向学生理论素养的进步的。中学语文老师承当着指导学生展开文学欣赏,培养他们的审美才能,分析和阐释一定文化现象的才能的使命,这就对高等师范院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理论素质培养方面提出了详细的要求。学生理论素养的进步,固然与他们对文学史的学习、作品的阅读有着严密的联络,然而,对文学理论的全面、系统的自觉把握,是离不开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开设的。就高师院校文学理论课程开设的目的而言,它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素质的进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首先,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文学理论的一般知识,为他们能正确认识、分析文学现象奠定基矗作为一名合格的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毕业生,应当具备比拟深沉的文学素养,他们对于文学的认识不应当停留于感性的层面上,而应当对文学的性质、特点,文学作品的构成、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欣赏的一般规律有较为深人、全面的认识。只有如此,他们才可能科学地认识不同时代、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作家、作品及各种文学现象,才有可能深人浅出地引导学生进展文学欣赏,进步学生的审美才能。例如,当前中学语文教材选用了许多中国古典诗词,在对这些古典诗词的欣赏中,就离不开对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认识,特别是文学理论中关于“意境的理论是我们解读这些作品的的关键。然而,我在围绕着本课题的相关调查中曾向毕业生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对意境、典型、灵感、这些术语的熟悉程度如何?约有60%的毕业生选择了“知道,但不太清楚其确切内涵。这一答复是很不能让人满意的,这些概念都属于文学理论中的根本范畴,缺乏对其内涵的充分认识显然是不利于他们对学生阅读的指导的。同时,在调查中我还发现,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教学中,一些老师往往把重点放在字、词的解释和翻译方面,而忽略了引导学生进人到对这些作品的艺术境界的感受、体验之中,这与他们的文学理论根底方面的缺乏有着直接的联络。实际上,中学语文教学所涉及的文学作品是有相当的广度与深度的,比方:李商隐的?锦瑟?诗是中学语文课外阅读篇目之一,对于这首非常晦涩、含蓄、“几同无字天书诗歌,中学语文老师假如不理解中国古典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是很难说得上为学生的欣赏活动提供指导的。对于老师文学理论素养的要求是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之中的,它涉及到文学的性质、特征、文学的构成、文学的创作、鉴赏、开展等方方面面。再如,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作品,其内容涉及到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类型。如何引导学生展开对这些作品的欣赏和阅读呢?这就离不开对各种文学款式、创作思潮的理论把握。对于诸如(祝福?、?我的叔叔于勒?这些作品的分析,也离不开文学理论中关于“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相关理论,而对于?变形记?、?等待戈多?等作品,就离不开对现代主义文学的理论把握。其次,文学理论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才能。文学理论作为对创作理论的理论概括,其根本意义在于为人们提供一种从理论的高度去认识、评价详细的文学现象的才能。文学理论作为中文系的一门根底理论课程,它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性学科,不是仅仅介绍各种文学理论知识和各家各派的观点就行了,关键的是它必须说明文学理论本身的学理,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阐发作家、作品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学现象的才能,使他们对文学的认识不至于停留于感性、直观的层面上。它当然要介绍各种各样的文学理论观点,但不能满足于单纯的知识介绍,更主要的是要为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提供一种认知方式。向研究型、学者型的老师转化,这是我们对中学语文老师的理想要求,我们很难想象一名根底理论匾乏,缺乏较强的考虑才能、分析才能的毕业生可以成长为一名研究型老师。因此,在高师院校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对各种理论问题的内在意义、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络的把握,最终都指向为学生提供一种理论思辨才能,引导学生对详细的文学现象从理论的高度上展开考虑,通过不断加强这种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才能。再次,文学理论应当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分析各种文化现象、文化思潮的才能,培养他们可以面对现实进展考虑的才能。文学是人学,文学是对人类生活状况的整体反映,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它总是与人类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哲学等文化现象严密联络在一起的,文学理论固然是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的,但这种研究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本身,它通过文学涉及人类广泛的社会现象、文化现象。当前文艺学领域正在发生的“文化论转向就表达了这一内在要求,它强调通过对文学作品的“价值阅读,发现文学所承载着的文化意义。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文学理论教学不仅要传授关于文学的一般知识,更要从文学的角度出发,教会学生如何面向现实进展理论考虑,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分析、评价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艺作品中所蕴含着的文化意义。特别是近十年以来,文化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入的变化,经典意义上的文学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网络、群众传播媒介的出现、“文化工业的兴起,都在不同程度上使文学发生了深入的变化,文学与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复杂地结合在一起,文学理论要获得鲜活的生命力,就不能无视这一趋势的存在,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老师,不仅应当具有阐释文学经典的才能,还应当具有引导中学生面对现实社会中丰富、复杂的文学现象、文化现象进展考虑的才能。就高等师范院校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与研究的现状而言,有两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注意:一方面,就是文学理论本身的理论性问题。在高等师范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当代中国文艺学学科体系主要是以文学概论为根底,以美学、西方文论、中国古代文论以及马列文论为辅的课程体系。从知识构造方面来说,这一体系是无可非议的,它很好地涵盖了古今中外关于文学的一般观念,可以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文学的一般规律的认识。但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看,这一体系在强调了学生对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的同时,却对文学理论本身所固有的理论性缺乏足够的重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不得不面对一种现象:根底理论与文学理论相脱节,文学理论课程与文学史、作品选课程各讲各的,文学史、作品选读的课程往往对文学理论问题缺乏充分的注意,而文学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往往与详细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的研究相脱节,这种趋势在近年来尤其严重。理论为文学史、文学批评提供指导,在很大程度上沦为一句空话。特别是近二十余年来,当代中国社会的审美意识发生了宏大的变化,而我们的大学文学理论课程往往无视这一变化:“文艺学研究的范围局限于经典的作家作品(甚至连在西方已经经典化了的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作品也很难作为例子进人文艺学教材),并且坚持把那些从经典作品中总结出来的文学特征当作文学的永久不变的本质与标准,建立了相当僵化机械的评估一挑选一排除机制。这就日益丧失了与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一艺术活动进展积极对话的才能(陶东风?大学文艺学的学科反思?)。知识僵化,脱离实际,不能解释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复杂的文学问题。这成了人们对于文艺学学科的一个普遍看法。另一方面的问题是:如何面对人类丰富的文艺理论成果,并在此根底上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可以较全面地对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现象进展阐释的文学理论体系。中国现代文艺理论体系处于西方文化的绝对影响下,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西方文艺观念的大量引人,新方法、新观念、新理论不断涌现,理论上的多元化成了文论界的一道根本景观,这些理论往往自成体系,在不同层面上都具有自身的价值,如何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对其加以整合,这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这一间题突出地表如今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方面,文学理论教材编写的难度是困扰着文艺学界的一个根本问题。应该说,二十余年来,国内文艺学研究有了宏大的进展,但文艺学研究成果向教学领域、教材编写领域转化的效果却还很不尽人意,其中困扰着大家的一个根本矛盾就是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和普适性的关系的处理问题,对这两者关系的处理,也就是教材的编写者的学术个性和教材涵盖当代学术进展的客观性的关系的处理问题。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开展演变过程来看,在苏联文论形式的影响下,八十年代以前的文学理论体系主要建立在现实主义反映论的文学观的根底之上。作为在八十年代以前有着广泛影响的大学文学理论教材,以群主编的?文学的根本原理?虽然成认万古不变的文学原理是不存在的,对于文学理论的研究应该同详细的历史经历联络起来加以考察川,但在详细的理论阐述中,教材却以反映论的理论形式代替了对古今中外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的认识,观念严重滞后,知识老化、僵化。当前文学理论界对这一形式的缺乏是有着足够的认识的,也在打破这一形式方面做出过许多努力,近几年所出的几样教材确实有不少新意。但是,这些教材在注意到理论上的前沿性的同时,却又r带来了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对各种理论观念的整合差强人意,特别是在本科文学概论教材的编写中,对于大学本科低年级学生的知识基储文学素养考虑缺乏,教材涉及的理论问题往往过于广泛、面面俱到,什么都谈,但什么都谈不透,整部教材让学生觉得晦涩难懂,老师也很难取舍。针对上述各种情况,对于当前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教学,有几方面的问题需要我们进展认真的考虑并作出相应的改革。这主要涉及到优秀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加强,特别是应注意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的理论性与时代性,加强文学理论、文学史与作品选之间的联络,开设富于理论性的文学批评与鉴赏课程,同时,作为对转型期时代文化状况的回应,把文化研究纳人到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系统之中。教材的编写是文学理论课程建立的难点之一。我们如今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传播方式的改变以及“全球化的趋势使我们从以往那种单一、封闭的环境之中走了出;来,地球上每一种创作思潮、理论观念都能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出如今我们的视野之中,多元化已经成为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共同认识。表如今文学理论界,理论上的创新、学术观念方面的多元共存,不同的理论观念、审美取向各领风骚数百天。在今天,如何把各种各样的文学观念整合到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理论课程体系之中,使我们的理论体系有足够的覆盖力,从而获得更强的生命力,又不.至于使文学理论成为各种理论观念的拼凑,而能构成一个自足的体系,这无疑是高校文学理论教学中所巫待解决的问题。如同童庆炳先生所指出的那样:“过去文学理论只关注现实主义,不关注现代主义。实际上现代、后现代都要关注,各个方面都要照顾到,这样才完好。然而,困难在于: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建立正处于一种为难的“失语状态之中,虽然理论界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气象,但面对丰富的文论资源,不同学者囿于教育背景方面的不同,学术兴趣也有着很大的差异,选择哪些观点、学说来加以介绍,如何根据教学的需要,把这些观念整合到教材自足的系统中去,这本身就成了很大的一个问题。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教材内容的先进性和普适性的关系的处理问题,即既要使教材可以表达出学科研究的前沿性,又不至于使教材内容的普适性为编者本人的学术个性所掩盖。大学教材与学术专著有着很大的区别,优秀的学术专著往往带有著者鲜明的学术个性。而对于文学理论教材而言,它不应该只是讲述著者的一家之言,它应当客观地介绍人们对于文学的性质、特征,文学作品的构成以及文学创作、鉴赏及文学开展的一般规律的认识。文学理论教材的个人风格,不应冲淡其理论的全面性、普适性,而应当综合本学科国内外主要的成果,特别是对于作为根底课程的“文学概论课,它应具备较强的知识性,应当在综合整理前人的科研成果的根底上建立一个具有普适性的文论体系,而不宜过多的强调编写者个人的学术兴趣。其中应特别注意文学理论研究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问题,假如我们缺乏对当代学者科研成果的吸纳,教材便往往缺乏时代感,与时代相脱节,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对以往学者研究成果的继承,假如仅仅因为“创新的原因此排挤前人的优秀成果,就会使文学理论失去丰富的学科资源而显得漂涪浅保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者应当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海纳百川的学术胸襟,把历史上不同学者关于某一文学理论问题的优秀研究成果吸收到教材之中,而应防止把教材作为宣讲个人学术观念的地方。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间题是教材所涉及的理论的深浅程度问题。20世纪世界文学理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此我国的文学理论研究界也给予了充分的注意,这对于全面地反映当代文学理论的开展状况是非常有必要的,但对于?文学概论?这样的课程,在注意到人们关于文学的观念的多元化的同时,是否也应当考虑到其作为根底课程的性质,内容不应过于繁杂,以致于追求面面俱到,造成术语名词满天飞的场面。“文学概论作为讲授文学理论根本原理及其根本知识的课程,是文学理论的初步。文学理论中所包含的各个方面的问题,它都概括地讲到,但它只讲最根底的东西,不涉及其中比拟专门的复杂问题。它是概论,不是专论。一方面,文学概论是为大学低年级学生所开设的一门课程,这一阶段的学生文学方面的素养还相对缺乏,假如这一门课过于艰深,亦或面面俱到,必然影响到他们学习理论的效果,甚至影响到他们学习文学理论的热情。另一方面,师范院校的文学理论课不是培养专业的文学理论研究工作者,其目的是培养合格的中学语文老师,我们在注意到引导学生理解文学观念的丰富性的同时,是否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学以致用问题呢?因此,对教材所涉及的理论问题的深度与广度的慎重考虑是我们在教材编写中所必须注意到的。就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建立而言,传统上分层开设课程的做法是值得继承的,在大学低年级以开设文学概论课为根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理论素养。在大学三年级以后逐渐开设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等文学理论的分支课程,分别在相应的领域作进一步的深人学习。在此之后,可结合师资状况开设中国古典美学、文心雕龙研究、当代文学思潮研究等专业性较强的专题课程,对这类课程必须突出其选修性质,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是对每一阶段的详细某一门课程开设的价值、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应当有一个较为明晰的认识。从进步学生文学理论素养的需要出发,我们可以把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课程分为三类:专业根底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文学概论作为一门根底课程,其目的在于向学生介绍历史上人们对于文学的性质、特征,文学作品的构成以及文学创作、鉴赏及文学开展的一般规律的认识。它是文学理论的初步,根底性是其根本特征,它的开设一般放在第二、三学期比拟恰当。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是在学生学习了“文学概论课,对文学的根本原理有了一个大致的理解,同时经过对文学史的学习、阅读了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的根底上,引导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中国、西方文学理论开展的一般状况。它是在“文学概论的根底上的进一步深人,假如说“文学概论课是侧重于对历史上人们关于文学的本质、规律的综合性的介绍的话,那么“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等课程那么是深人到中、西方文学理论的开展历程中,详细理解不同时代、不同理论家关于文学的认识开展过程。这类课程可列为专业必选课,放在三年级开设较为恰当。对于马列文论、美学原理这些以往在文学理论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课程,就其性质而言,它们在内容、课程性质方面与文学概论课多有重复之处,将其作为必修课并无多大的意义,可将它们归人选修课的范围。专业选修课的开设对于学生理论素养的进步也是不可无视的,但在这一类课程的开设中应当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必须突出其选修的性质,以适应不同学生兴趣的需要。另一方面,这一类课程为进步课,具有较强的学术性,它的开设应当根据各个学校的师资条件而定,在此类课程的开设上,应特别强调老师的学术特长,以保证其学术性,到达引导学生在相关问题的研究中进步理论素养的目的。在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建立中,对传统的文学理论课程体系进展改革是很有必要的,我们需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首先,应加强文学理论课程的理论性,改变文学理论与文学史、作品选读之间互相脱离的现状。文学理论来自于对文学理论经历的总结,它源于理论而又面向理论,具有极强的理论性,没有任何理论可以超越详细的理论而存在。文学理论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最终目的,它应当为学生提供理论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目光,进步其阐释、分析详细文学现象的才能,这些才能不是通过老师的传授就可以实现的,而只能在学生的详细理论中才能完成。在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中,理论与理论脱节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文学理论的教学往往成为抽象的理论灌输而与鲜活的文学理论相脱离,理论因为与生动的文学理论相脱离而显得抽象、缺乏实际意义。这正是导致学生一方面觉得自己缺乏阐释详细作品的理论素养,另一方面却认为高校文学理论课程缺乏实际意义而应当削减课时的原因。针对这种情况,加强文学理论课程与文学史、作品选读之间的联络就显得特别有必要了,以往很多学校虽然也开设有文学批评课程,但也是侧重于批评理论的讲授,对于文学批评与鉴赏的理论性质缺乏充分的注意。与此不同的是,一些高校可以针对这种状况,开设文学文本解读、文学批评理论等课程,在对详细文本的解读中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才能,这是很值得借鉴的。其次,注意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时代性,加强文化研究类课程的建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领域的剧烈变革,我国的文化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电视、网络的普及改变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也造成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宏大变化,同时,文艺活动前所未有的市场化,这一切“改变了有关文学、艺术、审美的经典定义。在某种意义上,文学这一传统范畴与各种复杂的文化现象交织在一起,使中国当代的文化现象呈现出较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如何适应这一环境的变化而进展文艺学课程的改革呢?这里值得提及的是近年来为众多学者所倡导的文艺学的“文化论转向,文化研究是剧烈的社会转型期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面对急剧变化的现实,打破原有学科界限,进展跨学科综合穿插,从而形成新的学术应对面的结果。当前群众文化的兴起,影视文化的普及,图像、网络文化代替了以往以印刷、出版为根底的文化传播方式,这些变化使我们已经很难固守传统上以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四大门类为中心的文学观念,适应时代开展的需要,文艺学学科几年前已经:出现了“文化论转向。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的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学语文老师,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引导中学生“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这给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培养目的上提出了一个要求:我们所培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应当具备剖析各种当代文化现象的才能,作为对时代所提出的这一问题的回应,在文学理论课程建立中,我们是否应当开设文化研究类课程?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对于高等师范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建立可以作出这样的规划:可在一、二年级之间开设文学概论的专业根底课,为学生提供本专业的初步理论;在三年级重点开设“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文学文本解读或“文学批评理论等专业必选课或专业限选课,强化学生的理论素养。在四年级那么根据各个学校的师资条件开设中国古典美学、当代文艺思潮研究、?文心雕龙?研究、文化传播研究、群众文化研究以及各种相关文化现象的专题研究等选修课程,更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理论素养及阐释各种文学现象、文化现象的才能。在选修课程的开设问题上,不一定规定详细的课程,而应在考虑学校的师资条件、学生本身的兴趣、需要的根底上作出安排。针对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中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现状,对其进展深入的反思是非常必要的,就其巫待解决的问题而言,一方面,它需要我们在编订具有时代性、前沿性同时又不乏普适性的文学理论教材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应充分注意到文学理论学科的理论性特色,开设相应的课程,引导学生在理论中培养出对作家、作品以及各种文学现象、文化现象进展理论剖析的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其它学术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