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论文)题 目 施工安全影响因素及管理措施 姓 名 王 宁 教育层次 本 科 学 号 1021101252193 省级电大 沈阳广播电视大学 专 业 土 木 工 程 分 校 沈阳电大 指导教师 佟万泉 教 学 点 沈阳电大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施工安全影响因素及管理措施毕业设计(论文)基本要求与基本内容建筑生产的特点是产品的固定,人员流动,多为露天作业,施工环境条件恶劣,不安全因素多,规律性差且隐患多。既然安全影响因素多,就需要认真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影响因素,把可能发生的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一、施工安全影响因素1、 客观因素。2、 社会因素。3、 企业管理因素。二、 当前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安全控制的措施 1宣传问题。 2加强培训教育问题。 3责任问题。 4制度执行问题。 5治理问题。 6监督问题。 7查处问题。指导教师签字2012年 月 日理工部负责人签字2012年 月 日学院负责人签字2012年 月 日摘 要安全与生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而不是对立的、矛盾的关系,安全与生产的统一性表现在:一方面指生产必须安全,而另一方面安全可以促进生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企业安全生产的工作方针,但现在仍有许多企业对安全生产不够重视,安全投入不足,主要体现在项目领导在项目管理的同时,没有认清安全与企业效益的关系。建筑施工企业在完善企业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应建立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保证企业安全生产和创造效益,创建优良工程,提高市场竞争力。因此,安全生产管理是施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安全是工程建设的“底线”,它关系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关系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立。分析我国建筑业施工安全影响因素及安全现状,提出实现建筑业安全管理的控制措施。目 录1、引言12、施工安全影响因素23、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的现状64、安全控制的措施75、结束语9【参考文献】.10施工安全影响因素及管理措施1、 引言我国的安全生产指导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把安全放在首位,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其次在抓安全工作中以预防为主,着重点放在预知、预测和预防,达到防患于未然,使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卫生和健康得到保障。“安全生产”是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在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安全工作的成败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和命运,良好的安全环境,可以给企业带来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使国家和集体财产免遭损失,职工生命安全得到保障。否则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从脚手架倒塌到塔机失稳事故;从高空坠落到触电事故;从地下工程的塌方到地面的山体滑坡等等,一件一件触目惊心的现实已使我们不能不警钟长鸣。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做好安全工作,再不能让生命付出代价,再不能让财产遭受损失。安全工作不是单一的部门和个人的工作,它是一项社会化工程、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只有企业领导和全体员工高度重视起来加强学习,不断提高安全意识,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行业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实事求是地按照客观规律、扎实的工作,才能避免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施工安全影响因素2.1. 客观因素 ,即指建筑行业特有的、客观的、不易改变的对施工安全有明显影响的因素:2.1.1建筑产品是个性化的,因此决定了施工安全问题也是个性化的。建筑产品是固定的、附着在土地上的,而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块土地;建筑结构、规模、功能和施工工艺也是多种多样的;对人员、材料、机械设备,设施、防护用品、施工技术等有不同的要求;而且建筑现场环境(如地理条件、季节、气候等)也千差万别,决定了建筑的施工安全问题是个性化的。2.1.2动态的施工作业使安全问题也呈现动态。建筑施工是流水作业,更是动态作业,即工作场所和工作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一道工序可以使得施工现场变化得完全不同。在施工过程中,现场可能会从地下的几十米到地上的几百米;同时,周边环境、作业条件、施工技术等也都在不断变化,致使施工安全问题是动态化的。相应地,安全措施就要适应这种动态化。而落实安全措施必需通过一定的管理程序和作必要的工作准备,这常常造成安全措施滞后于施工进展。有时甚至施工作业完成了,安全防范还没有完成。安全防范常常得不偿失,造成人员对安全措施缺乏动力。2.1.3恶劣的工作环境增加了安全风险。建筑施工大多是露天作业,以重体力劳动和手工作业为主。施工作业的高强度,现场的噪音、热量、有害气体和尘土等,以及露天作业环境不固定,高温和严寒,使得施工人员体力和注意力下降。大风、雨雪天气还会导致工作条件恶劣,夜间照明不够,都会增加安全风险。2.1.4建筑物由低层向高层发展,现场由广阔的场地向狭窄的场地变化,使得施工难度增大,危险因素变化大,出现很多不安全性。大跨度、高空间的复杂结构的施工,也增加了施工难度,容易造成事故隐患。2.1.5建筑施工的立体交叉性使保障施工安全的难度加大。不同于在普通制造业中,生产流线是二维的,以平面布置为主;建筑施工是三维的,以立体交叉布置为主,既有平面布置,又有不同高度上的布置。与高度相关的风险因素,如人员坠落和坠物,使协调的难度大大增加,相应地增加了安全风险。2.2 社会因素,指存在于社会环境中明显影响施工安全的因素 2.2.1施工人员的流动性大,使建立安全意识的难度较大。一个工程完成以后,施工队伍就要去建新的工程。这些新的工程,可能在同一个地区,也可能在另一地区,那么施工队伍就要相应地在不同的地区间流动;同时,施工队伍和人员也因建筑的不同特点在不断地分化组合。人员、队伍间的相互不熟悉,缺乏认同感,使建立安全意识的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因人员的流动性大,企业对招收来的人员的安全培训也只能做做样子,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真正地进行教育,致使施工人员严重缺乏安全施工的科学知识,操作水平低下,自我防护能力差,安全意识就更加淡薄。2.2.2施工过程中存在多个参与方,如规划、市政、建设、堪察、设计、监理及施工等单位,其关系的复杂性、多方参与性决定了施工安全的管理难度较高。施工安全管理是全方面的、整体的、相互制约的,每个参与方都对施工安全有一定的影响。施工安全的主体是施工企业,但施工企业在整个项目流程中并不占据主导地位,对其他参与方的影响力小,而且众多参与方之间的关系复杂,决定了施工企业对施工安全的管理难度较高。2.2.3从业人员的素质相对较低,造成施工人员缺乏安全常识。建筑施工是低技术含量、非标准化作业,又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决定了从业人员的素质相对较低。并且,我国的施工人员大部分是农民工,他们在农闲时出来打工,要进行岗前培训会耽误上班时间和交纳培训费用,会造成一定的经济负担。所以,他们不愿意进行安全培训,这导致了农民工缺乏安全常识,不懂得在劳动中合理地保护自己。2.2.4建设工期被不合理的压缩使安全风险增大。业主常常为了业绩和投资收益,要求项目提前竣工或暗示施工企业压缩工期,而施工企业因处于产业链底层,迫于市场压力不得不压缩工期、日夜赶工。施工人员超负荷工作、疲劳作业;同时,安全措施的落实得不到时间上的保障,施工人员不得不冒险施工,这些必然增大了施工中的安全风险。2.3. 企业管理因素,即指在经营管理、教育培训、思想文化建设等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对施工安全产生明显影响的因素:2.3.1企业的管理人员与基层人员之间的间隔使企业推行安全措施的难度较大。现今建筑业中,项目部普遍独立运营,施工安全的责任大多由项目部承担。但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正式队伍,项目部除管理人员和少数特工种是正式工外,基层人员都是临时招聘的农民工,再加上层层转包,使管理人员对基层人员不熟悉,不能有效地管理。2.3.2利益驱动减少了对安全措施的投入。工程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施工企业处于产业链底端,没有定价权,成本压力大,效益成为最优先考虑的问题。为了追求效益,企业会千方百计地降低成本。在监察力度不够的情况下,就会减少对安全措施的投入,甚至冒着发生伤亡的和职业病危害的危险强行施工。一旦企业因此获得了利润,就会更加忽视施工安全,消极应付检察监督。这种现象在效益较差的施工企业中就更加明显。2.3.3在施工企业中,安全部门的权限不足使安全措施不能及时落实。施工企业通常建立了必要的安全管理制度,但安全部门的管理权限往往不足。现场安全员发现隐患不能直接安排人员整改,要先报告,甚至逐级报告,能否落实还得看施工队或项目经理对安全的重视程度,遇到施工进度与安全发生矛盾时,进度往往占了上风。2.3.4施工人员中普遍存在的临时观念增加了安全风险。安全措施因施工的动态作业而不断变化,而且一般不能持续较长时间,这导致施工人员对安全措施普遍存在临时观念:不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偷工减料,重生产轻安全。这些临时观念无疑增加了安全风险。2.3.5大量的未遂事故造成施工人员的侥幸心理。未遂事故是指仅仅因为侥幸而没有发生人员伤亡的事故。对事故而言,大量出现的是未遂事故,而严重事故所占的比例很小。未遂事故和伤害事故具有相同的致因和机理,因此未遂事故暴露了施工当中的安全隐患。可以通过对大量出现的未遂事故的研究分析,及时提出有效的安全防范措施。但由于大量的未遂事故没有造成实际上的伤害后果,往往被人们忽视,反而产生侥幸心理。3、 我国建筑业安全管理的现状 3.1安全意识淡薄。由于企业领导长期对建筑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抓安全生产形式主义严重,漠视生产工人合法的劳动保障权益,不配备必须的劳动保护用品,肆意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工人长期处于超负荷、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必然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另外,领导对安全工作的重视不够,员工相应的安全意识淡薄,很容易引起因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而造成的安全事故。 3.2安全管理基础薄弱。安全管理基础薄弱主要是由于一些人的安全意识淡薄,理不清安全与速度、安全与效益、安全与稳定的关系造成的。安全管理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建筑安全技术研究工作比较薄弱,解决建筑安全生产关键性技术问题的工作相对滞后.安全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缺少市场化的政策导向和经济激励措施。施工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应用与安全防护措施的研究不同步等;二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安全防护技术、防护用具和机械设备还相当落后.标准化、定型化和工业化的程度很低;三是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和施工队伍素质普遍偏低.安全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对安全管理知识、安全技术规范、安全操作规程、安全防范措施等不懂.无法对施工队进行管理。3.3建筑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落实其安全责任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条款不够具体,操作性不强;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存在着重复和交叉管理的问题;安全规章制度职责不清,管理目标不明确,导致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等。3.4建筑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还不健全。目前,我国有效的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机制还未形成,与国际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安全监督方式和管理手段无法适应日益增大的建设规模,难以深入地开展建筑安全监督工作。4、安全控制的措施4.1宣传问题。建设主管部门、施工企业全体员工要对有关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内容深思熟记。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克服单调枯燥的方法,变传统说教方式为寓教于乐,采用安全演讲、知识竞赛、报刊、安全漫画展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广泛深入地宣传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并把基本精神广泛宣传贯彻。4.2加强培训教育问题。培训教育的重点是要加强对一线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并对各级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操作规章和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而且要加大安全科技创新和安全技术改造方面的投入,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实现本质安全。4.3责任问题。建筑安全生产工作要紧紧咬住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不放松。建设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规定办事,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将安全控制指标层层分解,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4.4制度执行问题。安全生产工作离不开制度的落实和执行。因此,建设主管部门、施工企业要认真落实好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建筑意外伤害保险制度等。没有安全许可证、没有办理建筑意外伤害保险的企业坚决不允许施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事故防范能力,保障一线操作人员的合法权益,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减少损失,分散企业风险,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还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安全工作例会、安全巡查和不良安全行为记录公式等制度。4.5治理问题。要控制事故的发生,就要从源头做起,搞好专项治理。从近几年各地建筑施工伤亡事故的种类来看,主要是高处坠落、施工坍塌、物体打击、机具伤害、触电等。故要定期开展企业项目部、班组检查制度,要做到查问题、找隐患、对存在危险源的地方设置安全警示牌、标志牌,发挥其警示作业人员促进安全的作用。事实表明,针对薄弱环节实施的专项治理是遏止事故发生的最有效手段。4.6监督问题。建设施工安全,加强监督是大事。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继续完善安全监督体系,建立健全安全执法机构,配备一定数量和专业齐全的执法监督员,对施工现场进行执法检查;各地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应切实履行职责,监督人员要时刻牢记质量、安全重于泰山的神圣责任,努力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监管水平。要不断提高安全监督人员的执法水平,严格执行四不放过原则,强化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培训,提升安全监督档次。4.7查处问题。对施工企业和从业人员要建立安全信用体系,并对其安全生产不良行为进行记录,凡有章不循,违规不纠,屡出事故的企业应追究法人代表和有关人员的责任。另外还要视其情节轻重及责任大小,给予降低企业资质等级、吊销执业资格或停止投标的处罚。典型案例要进行新闻媒体曝光,真正起到警示教育促进工作的目的。5、结束语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始终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作为主要产业之一的建筑业更是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建筑业将面临更多的机会,也面临更激烈的竞争。但是,我国建筑业落后的安全管理必然会影响整个建筑业的形象和竞争能力。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在建设工程中是一项极其重要、不能缺少的,要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施工安全管理不仅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头等大事,同时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前提与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体现了我国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代表着我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做好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稳定社会全局。 【参考文献】1 赵仲琪主编 建筑施工组织 1999. 82 焦红,王松岩.现代建筑施工技术与项目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3 纪明波.当前我国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6):46.4 元福,李慧民.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及其思考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1619.5 方东平,黄新宁,黄志伟.建筑安全管理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l(2):2532.6 方群。新形势下施工安全管理的方法和措施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5.(07)15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