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也可以很精彩

上传人:精****料 文档编号:115909810 上传时间:2022-07-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意外”也可以很精彩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意外”也可以很精彩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意外”也可以很精彩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意外”也可以很精彩(师陶杯论文一等奖)时间:2010-11-23 14:20:19 来源: 作者:居晓波“意外”也可以很精彩浅谈课堂中的生产性资源 常州市武进区三河口中学 居晓波 内容摘要:多年的语文教学一直在追求一种语文课堂的预设的完整性,但现实教学中的课堂往往会出现一些意外,而这意外让人难忘的往往是学生生成问题的那一瞬间。有专家指出:“课堂是涌动着的生命,生成问题的课堂才是最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师要善于抓住意外生成的课堂契机,使课堂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僵化走向灵动,由重复走向创造。 关键词:意外 预设 生成 一、正确理解课堂生成资源的含义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因此我们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而非静止的、僵化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 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一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 生成包括三大要素:原先没有的(即新的);实时形成的;有促进发展价值的有意义的。其中第三个要素最为重要,它是衡量课堂生成价值的主要标准。 课堂生成资源具有以下两个特征: 1、不可预测:是指教师在预设时较难预测到流变的课堂会出现哪些形形色色的情况、事件以及成果。 2、不可重复性:是指教师对发生了的情况要作出立即的反应,“就在这一刻”的调整,应变,使教学朝着更有意义的方向前进。充分运用师生双方的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共同互动、融合,共同生成、重组具有高生命力的课堂。而这一切是不可以重复演练的。 “生成”,是课堂对话情景中师生对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即时性的获得与发展,是教学的本质内涵,是课堂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僵化走向灵动,由重复走向创造的超越。 二、课堂生成资源的发现和利用 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体验,要鼓励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设的要求。 教师、学生本身也是珍贵的教学资源,他们在互动中实时生成着课程资源。一次精彩的即兴发言,一个异于常规的举动,甚至一次看似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只要我们注意挖掘,都有可能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资源。 江苏省新课改是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而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是课程本身及教材理念的根本性变革。新课程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改革课程结构,改变过去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革了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作为刚走近新课改的教师,往往会适应不良,比如,面对内容多,课时紧的现状,不知所措。有时候一节语文课恨不得当两节上,在课堂上浪费时间更觉得是不可饶恕的罪过。新学期刚开始,一群刚上高一的学生带着茫然的眼神看着我在讲台上“做戏”,整个教室静悄悄的,只有我一个人的声音,连最基本的互动都没有,更谈不上什么热闹的课堂气氛。在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请同学起来朗读,下面的同学都悄悄的低下头,害怕被我看到 没办法,只得随便点了一个男生,他怯怯的“读”了一遍,声音小,而且断断续续,让我惨不忍睹。我重新指导他哪个地方该重读,哪个地方语速要放慢然后又哄着他再读一遍,第二遍他读得流利多了,而且也刻意按我指导的读了。其他同学的头好像低得没那么严重,接下来的同学,朗读渐渐流利,且多了感情,“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情渐渐流露出来几遍读来,同学的头都慢慢的抬了起来,有几个男生跃跃欲试,举起了手我不想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于是朗读继续着,他们渐渐找到了乐趣,并试着用他们的理解去朗诵这首试,课堂渐渐热闹起来,他们的脸上多了神彩,有了主动参与课堂的兴趣。当他们班一个从不声响的同学充满激情得朗诵完这首诗歌时,我也不禁为他叫好,真是出乎我意料,他们班居然还藏着如此的朗诵人才!全班也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许多同学举起了手,都想与他一比高下,我选择放弃了继续下面我预设好的教学环节,而是抓住这次课堂的生成,让他们自由的体会语文朗读的乐趣,体会语文的美。一时课堂掀起高潮,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是意犹未尽。这节课不再是我一个人的“独脚戏”,而真正成为了一节全体参与的互动课。 如果按照传统的课堂标准评价,这节课没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没有综合考虑目标的整合教学, 甚至没有完整的教学结构,完全是一堂失败的课。可是,正是这节“失败”的语文课后,这个班好像脱胎换骨一样上课一改原来的沉闷的气氛,许多同学都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成为课堂的主体。到学期末这个班的语文成绩大幅度提高。原本讨厌语文学科的同学也开始有了兴趣。我不得感谢那次“意外”,是那次“意外”破除了我们“一言堂”的坚冰,让我原本高高在上的“教”语文,变成我们大家一起“学”语文。那是一节有缺的课,但我看来,恰是那次意外,使师生共同互动、融合,共同生成、重组具有高生命力的课堂。 在教师的诱导或在某种情境下,学生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知识或产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亮点。课堂亮点是一种珍贵的生产性课程资源,他可分为可预设的和不可预设的两种。可预设的课堂亮点是精心设计、诱导的结果,教师自然善加利用。常被人忽略的是不可预设的课堂亮点。因为是突发的,所以常被人忽视。如何发挥这类课堂生成资源的最大作用?我认为: 将个别人的亮点变为所有人的亮点。教师在课堂中发现亮点后,常用的处理方法是对该生进行一番鼓励,然后仍旧按照原有的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这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在上公开课铃兰花的最后五分钟,课堂只剩下一个“写”的环节,当我正要布置下去时,一个女生举起了手,她问“在写地狱(铃兰花生长的地方)的恐怖时,为什么要写泉水的淙淙声响彻了整个洼地,这样不是不恐怖了吗?”我一愣,这并不是我预设的环节,但我也总不能跳过她的问题吧。于是灵机一动,请其他同学来思考解答她的问题。其他同学在回答她问题的同时,又生成了其他问题,最后五分钟就在热烈的讨论问题中过去了。可我暗自着急,这堂课的教学环节还没有完成啊,于是在临下课的前几秒,我还是把我设置的“写”的环节抛了出去。在评课的时候,前辈们肯定得最多的反而是最后那五分钟学生的问题讨论时间,认为我及时有效的抓住了课堂上出现的教学契机,点燃了学生求知的火花,燃烧了学生的情感之火,开启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智慧大门。他们鼓励我充分利用年轻的优势,课堂教学中紧张抓住这些生成的东西,发挥自己的机制,将教学引向更深处。而我自认为追求的课堂环节的完整(“写”的环节)反而更像是“狗尾续貂”。细细想来,语文教育“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能力和潜在能力”,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阅读时人类和文本的对话,是具有智慧的对话。的确如此,当初与其把同学们的思维再拉回“写”的环节,不如让他们在问题的讨论中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见解。而我完成了我预设的环节,不过是一种机械的完整,反而比不上课堂上生成的自然。 我抓住这次课堂生成之后,如果能放大它,让个别的创造变成全体的创造,让星星之火得以燎原,那么比完成预设环节,将更有意义。 三、生成性资源要注意的问题 1、不要期盼意外 教学过程是意义建构的过程,具有很强的生成性。因此,有人认为,课堂生成是一种及时性的,非预见的获得与发展。这里的“非预见”,被一些老师理解为不可预测的,甚至不可预设的。加之不少优秀教师在公开课上,都能把握住那些非预见性的意外情况,巧妙地将那些不和谐的“音符”,转化为课堂教学主旋律的“辅助音符”,甚至由此促进学生学习情感、语文知识、学习能力、文学素养等在课堂上的有机生成。因此,便有教师提出“无法预约的精彩”,“课堂教学期盼意外”、“期盼更多的意外”的观点。 但礼记中庸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机遇总是厚爱有准备的头脑,好的教学效益来自于由精心预设而导致的自然生成。我们应该对课堂上有可能发生的情况从多方面进行估测,并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策略库,以备在课堂中能迅速调用,教学中才能从容应对,收放自如,使课堂出现“神来之笔”,使教学环节的断裂之处生成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璀璨花朵。我们切不可寄希望与课堂中一刹那的灵光闪现,而忽视课前的充分准备;切不可因为“期盼意外”,而放弃对文本的深入钻研和对教学方案的精当预设。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把课堂生成寄托于“留白”,寄情于“意外”,更不可因此放弃对语文教学目标的追求。新课程讲究课堂的开放和灵动,但不是放任自流,没有预设的“放羊式”的“生成”,产生了“脚踏西瓜皮滑到哪算哪”的局面,致使学生毫无节制地盲动,导致语文教学活动出现了断裂甚至杂乱无章。这种所谓的“人文性”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意外,还是不要追求、不要期盼的好。 2、不可剥离文本 “文本”是包含教育资源的,可供学生、教师与之对话的阅读材料的总和,是与学生、教师相并列的不可或缺的语文教育要素之一、不管是凭借统一“教材”,还是发掘校本课程,语文教学总离不开承载知识的“文本”。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有准备地、从积极的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施加影响,即以精心安排的一个或一系列事件来支持或促进学生的内部学习,使其价值取向成正态方向发展,而不可剥离“文本”去进行所谓的“生成”、“拓展”。 3、不要囿于预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学习,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习,并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考虑教学的预设性目标之外,还要关注在教学中生发出来的生成性目标。相对于预设性目标而言,生成性目标是一种内生的及时性目标,它使得教学目标不再是僵化、固定的,而只是提供路标式的指导。面对“意外”生成的材料,应善于从教学目标出发,迅速判断这一材料的教学价值,采用科学的反馈策略,应该在尊重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并积极评价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指导、引领的作用,促进学生的有效思考。 一切教学活动都毫无例外地具备下列特征老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习本质上是由学习者内部需要引起的,是学习者的自觉行为。教学,应是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领和激励下,积极主动地去对话文本,吸纳新知,寻求发展的心理过程。因此,实施教学预案不应生搬硬套,机械执行,而应以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积极学习,主动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和情感的有机生成为依据作及时的有机的调整。 然而,长期以来,教师们已习惯于把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看作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时间充裕,就让学生充分发挥,“尽情”展示,时间紧了,学生的自主权,甚至发言的权利就被老师“收回”了。如一个特定的教学内容预设两节课完成,就一定得完成。为了保证这一点,一是“拖堂”,二是干预强行制止学生思维,或者直接提供结论。 总综上所述,预设是教学的内在要求,生成是教学的必然结果;没有生成,课堂教学就是封闭僵死的操练,没有预设,课堂教学就是杂乱无章的盲动。预设应以生成为目标追求,应为生成留下广阔的空间。“生成”应该是有机的,但不是随意的;“生成”应该是开放的,但不是放任的; “生成”应该是对“文本”的超越,但不是丢弃“文本”去任意拓展;语文课堂的“生成”,应该是发自于“丰富和发展学生语言”这一本源,而不是背离语文学科去恣意玩乐;“生成”应有高水平的思维和智力加工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与创造热情的勃发。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预设与生成同构共融,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效的,我们的语文课堂才是有血有肉的,才是丰满鲜活的,才具有生命活力。 大千世界,凡生动之法,皆不可传,只当神往心摹,融会贯通,方可通透明白。从来就没有什么通行标准,有的只是事物的内在规律,而这种规律只存在于了悟者的心中。 参考文献: 1、焦顺华对语文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冷思考 2、预设与生成共同演绎课堂精彩 3、杨淑华不曾预约的精彩关于课堂预设与生成 4、解恒俊追求语文课堂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