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关注细节-举轻若重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15907828 上传时间:2022-07-04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20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关注细节-举轻若重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德育:关注细节-举轻若重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德育:关注细节-举轻若重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德育:关注细节-举轻若重德育:关注细节,举轻若重德育:关注细节,举轻若重浦爱东 摘 要:教育上没有小事,校园里发生的一切都可能成为实际的教育行为。小处最不经意,却是最好的切入点。真正以学生为本的德育,应当从日常生活细微之处着眼,注重细节行为,以小见大,知微见著,举轻若重,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藉此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关键词:德育 关注细节 举轻若重老子曰:“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细节决定成败”,小处最不经意,却是最好的切入点。教育上没有小事,校园里发生的一切都可能成为实际的教育行为。教育生活多是由许多看似不经意的小事构成的,而教育的作用以及科学的育人理念,就是通过小事显现出来。真正以学生为本的德育,应当从日常生活细微之处着眼,注重细节行为,以小见大,知微见著,真实可信,真情感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藉此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一、为了心中永不凋谢的玫瑰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关注教育细节,他认为最能体现一个人的道德素养和价值取向的往往不在大是大非的处理和决断上,而是那些并不易被觉察和重视的细节。一个微小的细节,一个不自觉的行为往往才是最真实最自然的情感流露。只要捕捉到这样的教育契机,因势利导,将爱、善良、诚信、正直的种子播撒在孩子心田,就有了真善美品格的萌芽,潜移默化,人的心灵就会变得充实、高贵、美丽,他就有可能站立着,像一个人一样地活着 。在乌克兰帕夫雷什乡村中学,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美丽的玫瑰花,每天都有很多同学前来观看,但都没有人去采摘。 一天清晨,一个四岁的小朋友(就读于该校幼儿园)进入花房,摘下了一朵最大、最漂亮的玫瑰花。当她拿着花走出花房时,迎面走来了该校的校长苏霍姆林斯基。校长很想知道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便弯下腰亲切地问: “孩子,你能告诉我,你摘下的花是送给谁的吗?” “送给奶奶的。奶奶生了重病,我告诉她,学校里有一朵很大的玫瑰,奶奶不信,我这就摘下来送给她看,希望她早点好起来,等奶奶看完了之后,我会把花送回来”,小女孩害羞地说。 听完孩子天真的回答,校长的心颤动了。他搀着小女孩的手,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说道: “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真可谓“小处大文章,细节见功力”。如果苏霍姆林斯基看见小女孩摘下校园里的玫瑰花,便当头棒喝,斥责她破坏公物,并绳之以校纪校规,那么,小女孩心中的玫瑰就会永久地凋谢了。在这里,关于什么是情感教育、爱心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给我们作了最好的诠释。“这个故事长久地激动着我。为了爱的教育,为了我们的学生能像人一样地站立在这个世界上,我幻想着生活中能有这样的美好。”几年前,南京师大附中的吴非老师曾用这个故事的前半段出了一道材料作文题,让学生续写,结果令人大失所望。几百个高中学生,文章的中心内容都是写教育家如何教育小女孩不能损害公物,写了教育家对儿童缺乏良好的道德教育而忧心忡忡,甚至写了教育家对小女孩作出的处罚那些不遗余力从道德高度教训四岁小女孩的种种设计,让人从心底厌恶,更引起有识之士对传统德育的反思。 学校是传递人间真善美的地方,是播撒爱的种子的地方。传统的道德教育往往是板着面孔说大道理,满口的道德规则,缺乏情感的沟通,缺乏人情美和人性美的感悟,因此也就只能培养出缺乏同情心、缺乏爱心的下一代,在他们心中,似乎所有的花都已经凋谢了。英国哲学家洛克有这样一段精彩论述:“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它正和配错了药一样,第一次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和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生洗刷不掉的。”反思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这种“配错了药”的现象比比皆是。有例为证:某次数学考试之前,一学生亲戚找到学校,告诉她,她的父亲在半个小时前因脑溢血突然去世了。该生痛哭起来。这时候某教师来了,先埋怨该生亲戚不该在考试之前把这种消息告诉孩子,“因为这样她会考不好”;然后鼓励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化悲痛为力量”。结果这位学生便没有即刻去医院向父亲告别,而是参加了考试。“结果她取得了85分。如果不告诉她,肯定100分!”那教师惋惜地说。这位学生在考场上解她的数学题时,她的父亲刚刚离开人世几十分钟,她在骤然失去亲人的情况下,仍然能安然地去争取一个85分,而她的老师也竟然把一次考试看得比与亲人的告别更重要,这是多么可悲可叹的事!更令人费解的是,这件事竟被当作一段“佳话”在称赞!读书读到六亲不认,教师和学生都把考试分数看得高于一切,悠悠万事,惟此为大,那么,其后果就远远不是一个“高分低能”所能概括得了的了。而宣传这样的人和事,就是对青少年进行反人道、反人性的教育。大学生硫酸泼熊、锤毙同学,就是人文教育缺失的报应。一个孩子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还能指望他(她)爱人民、爱祖国吗?“培养”这样的学生,还能指望他(她)将来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吗?!教师应当培养学生懂得爱,懂得善良,教师自己必须有爱和善良的情感;教师要教育学生具备美好的人性,心中有一朵永不凋谢的玫瑰,教师自己心中,首先应该有一片盛开的玫瑰花圃,何况:授人玫瑰,手留余香!二、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自信是成功的保证,不可否认,大多数“待进生”是班上的“另类”,他们饱受冷潮热讽和唇齿相讥,感受不到爱的温暖,融不进集体的怀抱,他们可怜的一点自尊、自信在这种冷漠、孤寂、无爱的环境中早已荡然无存,学习无兴趣,人生无目标,公然对抗教师的消极行为也时常发生,这就要求教育者在日常工作中,细心留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找准机会,尽可能地去表扬一个人,让学生切实感到老师对他的了解和重视。要把更多的关爱洒在他们的身上,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战胜自我,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希望,让他们心中即将熄灭的自信之灯重新点燃。著名作家莫言在散文我的老师一文中,介绍了一位令“我”铭记终身的老师:老师是个男的,名叫王召聪,其实他只教过我们半个学期体育,算不上“亲”老师,但他在我最臭的时候,说过我的好话。一个夏天的中午当时学校要求学生在午饭后必须到教室午睡,个大的睡在桌子上,个小的睡在凳子上,枕着书包或者鞋。那年村子里流行一种木板拖鞋,走起路来很响,我爹也给我做了一双,我穿着木拖鞋到了教室门前,看到同学们已经睡着了,我本能地将拖鞋脱下提在手里,赤着脚进了教室。这情景被王召聪老师看在眼里,他悄悄地跟进教室把我叫出来,问我进教室为什么要把拖鞋脱下来。我说怕把同学们惊醒。他看了我一眼,什么也没说就走了。事后,我听人说,王老师在学校的办公会上,特别把这件事提出来,说我其实是品质很好的学生。当所有的老师认为莫言坏得不可救药时,王老师通过一件小事,发现了他的内心深处的良善,并且在学校的会议上为他“正名”,这件事,令莫言什么时候想起来什么时候感动不已,影响和激励了莫言一辈子。关爱每一个学生,有信心教育好每一位学生,特别是那些“问题”学生,家庭不健全的学生。只有在爱的氛围里,在信任和理解中,学生才尽可能地释放出所有的潜能,发展其天赋与个性,具备自主的意识与能力,从而自我教育、自我践行、自我评价,全面健康的发展。教师爱学生,就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用心去感悟孩子们每一丝的变化,用童心感受孩子们的喜怒哀乐,使他们在爱的呵护下幸福成长。北京教科院吴宪正老师曾讲述过下面这则“呵护学生自尊”的育人故事: 记得在刚接一个新班不久发生了一件事,课间十分钟的工夫,赵洁铅笔盒中的五元钱不翼而飞。同学们议论纷纷:“我看见小E一个人偷偷摸摸在教室没去操场玩儿,一定是她,她家可穷了。” “搜身吧。”不知谁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我当时没有发火,也没有清查,只是感到心里沉甸甸的。我把目光一一扫向每一位同学,教室出现了从没有过的安静。当我的目光与小E的目光相对的一瞬间,一种复杂的感情从她脸上掠过,我马上意识到,不能伤害任何一位同学的自尊心,要把坏事变成好事。“同学们,今天我们班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赵洁同学准备买钢笔的五元钱不见了,大家能帮帮她吗?”“老师,我们每个人给她凑点钱。”“老师,我把这支钢笔送给她。”同学们纷纷伸出热情的双手。赵洁挺感动的,我也被这一颗颗可爱的童心感染着。我接着说:“同学们表现很好,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你们都伸出了热情的手给予帮助,使每位同学都感到集体的温暖。不过,我不能断言赵洁的五元钱一定是被某个同学拿走的。但是我完全可以肯定即使拿钱的人的确是在座的某一位同学,那么他一定是遇到什么难事,我想他的心里一定也很难受,五(1)班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集体,每一位同学都愿意做一个诚实的孩子,我不希望再发生这样的事情。”第二天,在我的备课本里发现了一个纸糊的信封,里面除了放着五元钱还夹着一张纸条:“吴老师,我好惭愧,不该做出对不起您和同学的事。妈妈去世后,爸爸带着我和哥哥生活很困难,前几天大哥又生了病。我想给他买药”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随即我写了一张纸条,悄悄地放到了她的铅笔盒中:“小E同学,你是一个善良懂事的小姑娘,生活的重担过早地压在了你的肩头,我多想分担你的忧愁。生活的路还很长,遇到的困难还会很多,切记人穷志不能短,要堂堂正正地做人。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你的路,有困难找你的大朋友,我会尽力帮助你。” 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小E已经长大成人,并且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和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从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是经常激发他要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 。要除掉旷野的杂草,最好的办法是在上面种上比杂草生命力更为旺盛的庄稼!我们给予孩子的不仅是一个智慧的头脑,更应为孩子塑造一个美丽的心灵,我们不仅要对孩子的今天负责,更要为孩子一生的幸福负责。试想当初如果吴老师非要查个水落石出,无非使该生在全班同学面前无地自容,被伤害的自尊心,再重新树立起来就太难了,也许她会破罐子破摔,从此沉沦。教育的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当你走进孩子的心灵,当你把自己的生命和孩子的生命融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就会用童心去感受孩子们的喜怒哀乐,那时你就会感到当老师的责任太重太重,处理问题应当慎之又慎。仿照毛主席老人家一句军事名言,我把德育的军事思想概括为:在战略上,举重若轻;在战术上,举轻若重。 三、用榜样的砖块铺砌道德的基础每一位学生身边的成年人,都是学生借以观照社会道德标准和社会道德行为的参照物。教师则是每一位学生道德发展最直接的榜样。正处于成长过程中可塑性极强的学生,迫切需要更多积极正面的、具有道德力量的教育影响,以此促进健康成长。教师要在日常工作中、与学生交往中的小节行为上做出示范,以具体的行动影响学生,表里如一,率先垂范,这是最强有力的教育影响。否则,无论多么正确无误、美妙动人的言辞和理论,也会被某些不经意的不良“细节”行为所销蚀和抵消。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1919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张伯苓酷爱听戏,但为了教育学生不浪费学习时间和防止学生沾染不良习气,他从不进天津戏院听戏;他虽然和梅兰芳等名角颇有交往,但当他们在天津表演时,张伯苓决不前去捧场。张伯苓以身作则、行为师表的故事在南开有口皆碑。 一次修身课上,张伯苓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吸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您不许我们抽烟,您自己为什么还要抽呢,抽烟对您的身体就没有害处吗?”张伯苓顿时无话可说。沉思了一下,他便作出决定,并当场明确表态:“这个问题提得好,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说着,他就把自己随身携带、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杆折断了,在场的全体学生都被感动了,报以热烈的掌声。打那以后,张伯苓再也不吸烟了。在他高尚人格的影响下,南开学校形成了铁的纪律和良好风尚,以致后来所有南开学生包括已经毕业离校多年的,从不在张伯苓面前吸烟。苏霍姆林斯基说:“品德基础的建立不是靠长篇大论的说教,而是因榜样的砖块一天一天的铺砌起来的。”一位合格的教师,就是一盏灯,他的光不一定耀眼,但一定能够长久地照耀着学生一生的道路。要时刻想到,你的工作是无可替代的。你在追求一种幸福,不要简单地把你的工作理解为谋生的手段。如果你想发财,不必误入教师队伍令人担忧的是,不良的社会风气正在悄悄地毁掉一代教师。例如,某地有个教师买了新房,装修的任务请家长“帮忙”,家长心知肚明,几个人一合计,每人掏一笔钱,有的负责买建材,有的负责工程队,有的负责电路电器,房子装修好了,几家的孩子也当上了“三好生”,后来也上了大学。家长可不是傻子,钱是被这老师“讹”去的,现在他们无求于这老师了,便把老师当年的媚态和吝啬到处说给别人听,说得那老师窝心,恨不得把自己的房子扒了!另有一群教师到学生家长开的内衣厂“参观”,临走时老板送每人男女内衣各一包,大家欣然接受。事后该生对同学吹牛:所有老师,不管男女,贴身穿的都是我老爸送的,不信可以打赌!更有一些校长和主任等,为了自己的升迁,甚至讨好在本校就读的权贵子女,有事没事屈尊到班上与这些学生搭讪,媚态百出,斯文扫地。这样的教师师,学生和家长打心底就瞧不起。那些随处释放粗鄙的教师,败坏的远远不是个人的名声。 “校园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为楷模”。教师直接和学生接触,事无巨细,都可能是榜样,言行不可不慎;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示范和引领,因此,学校应成为一片道德净土,一个“精神特区”。这就要求教师用充满爱心和责任感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滋养学生的精神生活。注释:老子德经,黄山书社,2005,147. 吴非.不跪着教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 高万祥.我的教育苦旅.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03.参考文献: 吴非.不跪着教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万祥.我的教育苦旅.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吴宪正.教书育人的艺术.中国教育报,2005,12,30. 杜萍.德育工作细微品性刍论.教育研究,2005,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