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方法

上传人:z**** 文档编号:114311492 上传时间:2022-06-28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18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滨水区概述研究对象研究范围2. 国内外滨水空间设计研究国内滨水空间探究发展历程发展趋势浅析规划设计方法国外滨水空间探究发展历程发展趋势浅析规划设计方法小结国内外滨水空间设计优缺点对比可借鉴方法设计原则3. 滨水空间形态设计要素空间形态水体尺度其他物质影响景观环境建筑体量滨水界面场地特征小结4. 规划方法探讨.不同用地类型与滨水空间设计研究滨水商业空间设计滨水居住空间设计休闲娱乐下的空间规划不同开发形式与滨水空间的研究生态保护与景观处理生态保护的技术和手法研究滨水景观设计小结5. 结论1. 滨水区概述研究对象城市滨水地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系指“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 筑,亦即城镇邻近水体的部分。”空间范围包括200300m的水域空间及与之相邻的城市陆 域空间,其对人的诱惑距离为l2km,相当于步行1530分钟的距离范围。根据毗邻水体的 不同可以分为滨江、滨海、滨湖等。城市滨水区笼统地说就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称”,一般由水域、水 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美国学者安妮布里恩和迪克.里贝根据用地性质的不同,将城市 滨水区划分为商贸、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和环境、居住、历史、工业港口设施六大类。另 外,按其在城市中的功能及其与城市关系来分,有旧工业区改建的滨水区、与居住区相连的 滨水区、与市中心相连的多功能滨水区、旅游休憩的滨水区、新开发的滨水区、生态保护 的滨水区等。研究范围本次研究以滨水空间为研究对象,在对其概念的理解和范围的确定后明确研究主要内 容。通过对国内外滨水空间发展历程、发展趋势和规划设计方法的浅析,具体以多伦多中 央滨水区公共空间设计方案案例分析,对比总结出国内外优缺点,并归纳总结出城市滨水 空间可借鉴的设计手法和规划思想。在滨水空间形态要素研究方面,把握空间形态、水体 尺度对设计的影响,同时联系景观环境、建筑体量、滨水界面、场地特征。总结以上的内 容,深入对不同用地类型的滨水空间设计方法研究。包括滨水商业空间、滨水居住空间、 滨水休闲娱乐空间。结合生态保护与景观处理,研究滨水景观设计。2. 国内外滨水空间设计研究国内滨水空间探究发展历程时期发展阶段主要内容空间特征水畔聚落时期自然形态的依存满足人类饮水灌溉及生存等基本 需求;航运和农垦的便利成为聚洛形成 的首要条件;成为聚落门户。自然特征明显,生存需求为 最主要社会功能,公共空间 多为自发形成而非规划。农业社会时期自然形态的发展扮演水源供应,排水,运输,防 御等多重角色;聚落逐渐兴起商业活动,航运发 展使水运更具便利性。城镇范围 逐渐向陆地发展。自然需求本能和社会活动需 求的结合,空间的社会动能 和社会价值得到提升,规划 建设重点为滨水美化和水道 利用。工业社会时期江河湖海的 航运和生产 原料功能占 主导地位码头,仓库,工厂占据城市滨水 区的大部分岸线,生活岸线少;城市用地开发急剧扩张,防护护 岸隔绝了人与水的关系,工业及 生活污水使水体污染严重;岸线环境恶劣,进入了治水,弃 水阶段。生产需求占较大比重,空间 的社会属性忽略了人对自然 的需求,空间处于有意识的 人为状态,以满足经济利益 的获取,多将滨水空间作为 工业区。工业社会中后期到信息社会现代滨水区 发展(亲水再生)针对过度开发,对城市发展及规划观念反省问题;致力于公共开放空间营建,更注 重人工空间的生态价值和文化内涵 重新得到重视,人们自发性 地赋予其社会性,使呈现2发展趋势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城市滨水空间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环境人工化。城市滨水空间在物质环境方面人工化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与此同时, 脆弱的生态环境难以承载潜在经济价值所驱动的大规模的商业开发和建设。科学发展观和 以人为本理念是滨水空间建设的基础。物质环境的人工化正呼唤着非物质环境的理性化,管 理的现代化是非物质环境理性化的一个具体体现。因此要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依赖非物质 环境的建设来保障基本功能的实现。(2)结构复杂化。结构复杂化不仅表现在不同层次空间数量的增多,还表现在相互作用的 频度、强度和广度的增加。城市滨水空间的整体结构是一个由自然生成要素和扩展生成要 素组成的复杂系统,这其相互作用决定了城市滨水空间的存在状态和运行演化模式来以适应城市这个有机体各方面不断变化的要求,其结果就是结构的复杂化带来的系统稳定性。(3)功能多元化。未来城市滨水空间在继承了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其特色将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生态功能、景观功能、休闲功能、文化功能、商业功能和旅游功能。浅析规划设计方法国内关于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研究较为丰富,诸多学者分别从用地配置、空间布 局等总体层面对此进行探讨。根据城市滨水空间用地的存在问题,提出滨水空间的更新设 计应强调岸线的共享性、立体化设计和多功能利用的用地模式。从区域空间结构、用地结构、道路交通、实体景观、开敞空间方面研究城市滨水空间 的形态整合。从历史文脉、自然梯度开发、生态系统以及水上旅游体系对滨水景观规划设 计四要素(文化、空间、生态和载体)进行阐述。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的“基准线”法 则,即水系景观轴、沿岸线视觉走廊和交通廊轴线以及垂直岸线向外辐射角度视觉走廊和 交通轴,可作为滨水区规划组织空间秩序的基本骨架。城市滨水区是自然水域和城市空间双向渗透的区域,其设计应从社会、经济、环境及 历史文脉等多角度进行系统分析,依据遵从自然过程的系统化设计途径,对滨水区进行多 目标的,包括水系、土地利用和历史文化解释系统的规划设计,主要集中在河道疏通、防 洪设施、空间形态整合、交通组织、绿化及开放空间体系、度假旅游及重现历史人文景观 等方面。滨水建筑的风格应是轻盈的、通透的,具有海韵建筑、亲水建筑品味的,但具体的建 筑设计处理手法则应从具体的城市大环境、大风格中去寻求协调。遵循滨水城市天际线的 特性,塑造滨水城市天际线的以及注重群集效应、节奏韵律感、层次感、屋顶形式和色彩 等创作手法。国外滨水空间探究发展历程国外(主要为西方国家)城市滨水区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即资源经济时代、工 业化时代和后工业化时代。城市滨水区作为紧邻城市中心区的空间地块,经历了兴起、繁 荣、衰败以及复兴,由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向消费空间转变。时期发展阶段主要内容空间特征工业革命 以前的资 源经济时代自发的发展态势满足灌溉功能、生活供水与排水功能、便利舟楫往来功能;影响城市选址;成为人口集聚和商品交易的中 心,并在国内长距离贸易和对 外贸易体系中有重要地位形成港口与城市生活混合的空 间形态,同时也作为贸易枢纽、军事要塞发挥作用,兼具港口功能和公共空间工业革命后的工业化时代资本集聚地,生产和交通的核 心,内河运输和 铁路运输占主导交通运输功能、工业供水和排水功能;工业污水、废气和垃圾的排放 也使滨水地区出现严重的污染产业空间存在形式,工业区向 滨水区聚集,确立了产业资本 对滨水空间的控制,生活功能 受到排斥。如美国的纽约、波 士顿、巴尔的摩以及加拿大的 家特利尔等城市后工业化时代滨水地区改造与再生游憩和景观功能。随着“以人 为本”的价值回归,滨水地区 已成为环境优美的城市公共活 动核心区域。生态环境、旅游休闲,及文化的重新重视,使得空间层次上更具丰富化和理想化发展趋势1. 治理污染水源一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关键干净的水源是现今大多数城市滨水区再开发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要使滨水地区成为城市 经济、文化、娱乐中心,成为城市最有活力的地带,首先取决于滨水环境,而构成滨水环境最 主要的是水域及邻近水陆域的环境状况如何,所以不管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其它发展中国家, 都很重视对河流及陆域环境的综合整治。目前世界上已有许多治理水体的成功经验。2. 滨水地区科普娱乐设施的逐渐增加在当今的城市滨水区开发中有一个明显的倾向:新的水族馆等科普娱乐设施日益增多。其 中波士顿(1969)和巴尔的摩(1981)开了这方面的先河,这些设施对于全世界新建水族馆的风 格和内容都有重要的影响。加拿大的蒙特利尔滨水区将世界博览会留下的法国馆、魁北克 馆改造成赌场,将美国馆建设改造成为“水生态馆”。与此同时,私人投资运作的娱乐设施 也在悉尼和巴塞罗那得到实现。3. 文脉继承的观点日益受到重视滨水地区考古资源的保护也许没有水的保护那样来得迫切、那样明显,但是历史古迹和 古建筑的再利用正日益收到重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在对城市滨水区进行规划的过程中 提出有关“真实性”的问题一一即城市历史文脉的继承。他们认为,如果缺少“真实性”, 今天的滨水区开发建设就是一种空洞的浪漫主义。这种理性的认识对一些重要的特色历史 地段和建筑景观有着很好的保护作用。浅析规划设计方法通过多伦多中央滨水区公共空间设计方案来探讨国外滨水区规划方法。该方案是2003年6月对多伦多中央滨水区进行的最新规划,其中着重构建了整个中央 滨水区公共空间的框架。方案将中央滨水区分成:一条贯穿东西的滨水步道:16个城市节点: 和14个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的公共开敞空间(以及93个小空间,由此形成了发便、快捷、 可持续发展的公共空间网络。对今后的细部设计和实施工作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规划目标1. 定义具有特色、尺度相宜的公共空间网络;2. 在以往滨水公共空间的基础上,根据TWRC的发展计划和城市二次规划的方向再增加500 英亩新的滨水公共开敞空间;3. 为下面的分区规划和细部设计提供一个总体的纲领;4. 确保整个滨水地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繁荣和相互协调;5. 作为公共空间设施行动的开端;6. 推荐合理的公园和公共空间的投资分配,健使有关机构认识到这些公共空间。指导细部设计的10个原则1. 设计一个连续的、公众易达的、精彩的水滨;2. 要求所有的滨水公共空间都经过精心的设计;3. 设计能很好地利用我们城市的历史古迹,体现多伦多特有的文化:4. 所有的公共空间都要有很高的环境标准;5. 加强滨水地区东西部的联系;6. 将已存在的社区和即将出现的滨水社区、滨水公共空间有机地连接起来;7. 提高水生植物的生存环境,同时促进水质的提高;8. 在设计中运用多种因素和手段;9. 调整水的运用,使之配合经济、娱乐和环境的发展;10. 创造一个吸引世界和多伦多市民眼光的公共空间网络。详细规划1. 滨水步道在现有的基础上,创造出一个高质量、安全、连续的、多功能和经过精心设计的连接整个中央滨水区的滨水散步道。如图12. 城市节点。16条南北向的道路和滨水步道的节点构成了一系列与众不同的公共空间。通 过利用各具特点的文化、考古遗迹建立起一条条通向水边的绿色走廊。公众从城市的任何 一个角落都可以乘坐公共绿色交通或步行到滨水公园和散步道,具有很强的可达性。同时, 这16个城市节点也是举行滨水文化活动的极好场所。如图21 2 33. 公共区域整个公共开敞空间的框架是以区域观念为出发点,共有13个相对独立的滨水公 共区域。一些地方,例如约克城堡,侧重于挖掘其潜在的资源,吸引有效的公共投资。另外一 些区域,如中央沙滩则主要依靠扩展新的地界。为了更好的进行细部设计和后续发展,每个 区域都规定了一些相对的领土范围。在此基础上,还确认和命名了 93 个现有或新挖掘的公 共空间,并对每一个具体的地点提出的整改或重新设计的基本意见,为进一步的设计指明了 方向。如图3从加拿大多伦多滨水地区的规划理论和相关实践中,我们得到了一系列如何营造个性化 滨水空间的启示:1、遵循一切水域(包括海洋、湖泊、河流等)的自然规律,确保其新陈代谢功能的正常进行, 维护流域内生态系统的完整,是一切滨水区开发的根本;2、应该结合与水域相关的科学原理来制定开发计划;3、滨水地区是城市的一部分,在规划时,强调滨水地区与城市的连接性,力求用有效的规划 设计手法来加强城市和滨水之间通畅的视觉联系和便捷的可达性。4、滨水地区的开发首先要解读该地区的自然特征、社区特征和历史文化(特别包括当今滨 水地区在开发前的工业及航运文化)。在本地区真实的历史基础上,来形成记载历史发展过 程的滨水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滨水地区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自然小结当今,我国的滨水开发活动日益频繁,但毕竟由于起步较晚,在很多方面都还有很大的欠 缺。所以,在立足于挖掘当地特色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是非常必要的:即应从 本地区挖掘内在性质特点,这样才能形成富有个性的滨水空间。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具 有自身独特的历史和自然演化进程。即使在国内不同的地区,经济和文化背景也有较大差异, 世界上成功案例的经验彼此并不完全相同。因此,不能轻易照搬和移植国外开发建设模式, 而应因地、因时、因具体对象而发挥规划设计和开发运作的主观能动性,并充分挖掘本土文 化内在的特质,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教训。国内外滨水空间设计优缺点对比优点缺点国内滨水空间设计1突出滨水区在城市公共 生活中的作用;2注重亲水空间的创造, 重建市民与水体的联系;3重视滨水空间的可达性;4保护与再开发滨水历史 地段;5强调滨水空间环境的整 体性1滨水区的空间尺度把握方面。处理 不好私密空间和开放空间的空间感, 以及对滨水空间与整体的关系处理不 好。2景观概念规划方面,缺乏对滨水区 改造和发展的整体研究。3历史文化遗存方面,没有发挥出来 它应有的价值。4滨水景观面貌方面。现在城市的滨 水景观面貌都是千篇一律,没有思 想,没有中心,缺少整体概念、自然 美感和地方人文特色,目标单一、手 法单调,无法展现水滨特色和城市风 格。国外滨水空间设计1恢复生态环境,保持可 持续发展2修缮历史建筑,保护传 统文化3优化交通组织,实行人车分流4重组用地功能,开拓公 共空间5精心设计滨水景观,构 建城市亲水区1用地功能混杂问题,新旧企业混杂 公共活动空间不足,高楼大厦造成实 现不通畅,空间轮廓线平淡,抢景败 景现象严重;2特色文化的失落问题,人们已很难 再找寻到历史文化的踪迹;3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城多数污水直 接排入河道,向河内倾倒垃圾的现象 时有发生,导致环境恶化,影响群众 生产生活;4城市滨水空间的交通问题,滨水空 间与城市区的道路网没形成系统,缺 乏市区交通与滨水空间交通的联系,缺乏交通可达性;5.防洪技术与景观不能很好的融合起 来,形成技术上和景观上的双赢。6城市滨水空间界面处理问题,城市 沿江轮廓线平淡,缺少层次变化,缺 乏城市特征,建筑物将整个滨水区围 合起来,景观渗透不进城市。可借鉴的方法1. 恢复生态环境,保持可持续发展要想使滨水区开发成功,治理水体、改善水质、美化环境是基本的保证。首先是选择合 适的植物种类改造介质,恢复退化的陆生生态系统,尽可能保持生物和生态多样性,形成 滨水绿色植被景观;综合设计生态驳岸,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 功能,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同时具有一定抗洪强度。建立、完善城市污水和废水处理系 统,对水体清污治理,利用引水冲污、疏汲底泥、充氧曝气等综合性治理措施,恢复退化 的水生生态系统。滨水区生态环境的整治,促进了新的滨水区开发投资。例如,在伯明 翰,直到中心运河疏浚洁污之时才有人去投资开发。2. 修缮历史建筑,保护传统文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以文化旅游为导向,重新审视历史建筑和景观保护改造。 例如,悉尼邻近港湾的岩石区,不仅很好地保护了历史遗存,而且还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和丰富的物质景观有效地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而伦敦则将泰晤士河畔一处正对着圣 保罗大教堂轴线的热电厂改造成泰特现代艺术博物馆。在当今滨水区开发中,水族馆等娱 乐和科普设施日益增多,波士顿和巴尔的摩开了这方面的先河,而蒙特利尔滨水区则将世 界博览会留下的法国馆、魁北克馆改造成赌场,将美国馆改造成为水生态馆。3. 优化交通组织,实行人车分流鼓励步行者,建成连续的开敞空间系统。尽量减少穿越滨水区的主要交通干道对滨水区 的影响,通常的做法是将其地下化和高架处理。同时,创造一种宜人的幽雅的滨河步行系 统正成为一种时尚和共识。只有吸引更多的步行人流,沿街的商店和广场才能增加人气, 起到带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例如,奥斯陆滨水区把繁忙的交通干道用隧道方式穿越用地, 目前上海外滩交通改造也是采用地下分流的方式。4. 重组用地功能,开拓公共空间在滨水区开发中,对用地功能进行重组,注入一系列新功能,包括公园、步行道、餐 馆、娱乐场,以及混合功能空间和居住空间。在巴黎,塞纳河的滨河位置曾经被工业、交 通所充斥,而现在的西段已经建成雪铁龙公园,东段则将原先的铁路站场用于国家图书馆 建设。纽约甘特里广场州立公园,19世纪50年代曾经是居住区,后来围绕轮渡码头和火车 站发展商业,1950年以后逐步改造为公园。5. 精心设计滨水景观,构建城市亲水区城市滨水区临水傍城,有良好的区位优势,滨水区多数是展现当地特色建筑文化和城市 景观的窗口,许多城市的滨水景观本身就是城市的标志和旅游形象,因而城市滨水区的景 观在国外城市滨水区开发中备受重视。如旧金山的渔人码头一带,就是步行绿带、商业广 场、节日广场等公共空间。大量案例说明,滨水区的开发体现了人们对亲近水的一种共同 要求。设计原则城市滨水区规划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原则:创造系统的城市空间一一整体性原则地域、视觉和文脉的交融一一延续性原则城市滨水区是公众的空间一一共享性原则灵活的功能布局一一多样化原则便利的交通及各类辅助设施一一可达性原则营造和谐自然的生态空间一一自然性原则美好景观的形成一一审美性原则 营造可接近的滨水空间一一亲水性原则3. 滨水空间基本元素组成水体形态根据城市板块与水体的相对关系,城市滨水空间一般有以下3种类型:1沿水沿水型的滨水空间:该类滨水空间主要特点是城市板块位于水面的一侧或两侧,陆地与水面的边沿呈带状展开。根据水的性质不同,又有沿河、沿湖、沿海以及夹江等类型。例如:纽约炮台公园区、上海沿黄埔江两岸地区、三亚亚龙湾地区、沈阳浑南新区滨水地带2.环水环水型的滨水空间:即城市板块包围水面、或者接近包围水面,陆地与水面的边沿大致 呈环状。根据水的性质不同,又有环湖、环海湾等类型。例如:巴尔的摩内港区、杭州环 西湖地区、北京什刹海地区等;3.水网水网型的滨水空间:即大量水道呈网状相互交错,将城市板块切割成若干块,陆地与水 面的边沿也呈网状分布。例如:水城威尼斯、苏州古城等。水体尺度1. 大尺度临水大尺度水面的滨水空间:河道较宽,基本没有滨水两岸之间的视觉联系,水面起到隔 离的作用,如果陆地被水面包围的话,则可以营造私密、安静的孤岛氛围;如果在城市 中,由于防洪、水运等原因,一般会修建硬质护堤,河岸的亲水性差,仅可称之为“临水 空间”;范围从水面至防洪堤,其空间形态为顺护坡跌落伸向江面的开敞空间,具有水陆 互动的特征。以创造人为的亲水戏水空间,常见的是亲水步道,景观形态除了大量的水滨岸线林带和岸边绿篱、护岸垂直绿化等植被形态以外,还要包括适量的休闲坐椅、亲水平台、护栏活着在水位稳定的水滨设置滨沙滩等。2. 中尺度亲水中等尺度水面的滨水空间:河道宽度适中,滨水两岸之间有视觉联系、但没有对话交 流,水面的隔离作用不明显,可以修建一定的亲水设施,营造“亲水空间”;水边给人的 感觉不同于城市其它区域,因为水域存在一种视觉的愉悦感、舒适感,看到水总是令人开 心的。人具有亲水性,人一般都喜爱水,和水保持着较近的距离。亲水性是滨水空间特点 与优势,突出亲水性是滨水空间设计的重要内容,滨水区必须吸引人,而吸引人原则是满 足人的行为和心理需求,人在滨水环境中行为心理总的特征就是亲水性,当然这是以自 然、清洁的水体为前提的。亲水空间创造了人的活动与水环境全方位、多样化的接触(可 视、可感、可触、可闻)。形成多样的滨水生活和亲切的滨水岸线。在滨水区开发中要尽 可能做到“可见”、“可近”、“可触”水。3. 小尺度乐水小尺度水面的滨水空间:河道较窄,滨水两岸不仅有视觉联系、而且可以进行对话交 流,水面成为两岸联系的纽带,可以修建较为丰富的亲水设施,形成“乐水空间”。其他物质影响景观环境植物是滨水空间重要的造景元素。要使植物配置达到完美效果,应注意:植物种类的 选择。植物的尺度应适于人的近距离观赏。植物的配置,植物的组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滨 水景观的效果。水生动物在水中养殖具有观赏性的鱼类和禽类,可以形成专门的观赏动物的主题景 区。构筑物设置亭廊,以及一般的基础设施,如坐凳,体现了人性化设计的理念,小品的 尺度要与整体的环境相适应。景观桥分为钢制桥,混凝土桥,原木桥,仿木桥等。小尺度 空间一般以木桥,仿木桥和石拱桥为主,体量不宜过大。水景上的桥多是装饰性的景观桥 还要特别具有诗情画意,设计上做出许多变化,如拱桥、折线桥。雕塑在小尺度空间水景 中,单单通过水体自身来营造景观效果的很少,大部分水景都会与山石,植物以及各式各 样的雕塑组合成景,这样才有回归自然的感觉。建筑体量滨水区的建筑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商贸、金融、办公、会议、旅游服务设施功 能为代表的大中型公共建筑;另一种则以庭园住宅、公寓、别墅为代表的小型居住建筑。一 般来讲,高层建筑对整体空间会产生吸纳和排斥的影响。因此,对于滨水风景旅游区的旅 馆、酒店等公共建筑,结合视线组织和构成景观轮廓的需要,可以利用局部区域点缀高层公 建来加强滨水整体环境空间的形态特征,使之成为视觉焦点和空间构图中心;而其他区域更 适宜采用以多层或典式建筑表现水平伸展特点为主。此外,度假别墅本身是低层且体量小, 设计应注意顺应地形和观景的需要及组织形式与密度的分布。值得注意的是,滨水大道周围 的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体量布置应体现紧凑与疏朗相结合,尽量避免过大的面宽形成高墙而封 闭滨水岸线,以保持滨水与陆域间彼此眺望的视野。滨水建筑界面滨水建筑界面要针对高层布局分别确定高层建筑界面线、多层建筑界面线及底层的控制界 面。滨水建筑界面控制总体上应表现连续感,但在重要的视廊区间应断开,应防止形成一排 封闭感很强的墙。结合巧妙的滨水手法和空间的穿插变化及细部处理而取得良好的空间景 观效果,是滨水建筑界面控制的主要目的。场地特征地形地貌是景观设计最基本的场地和基础,是滨水空间景观地域性设计的基本元素是连 接景观中物质元素和空间关系的主线。景观设计与地形地貌密不可分,巧妙合理的利用当 地的地形地貌,适当的处理原有地貌会有不同景观特色,合理选择和利用地形地貌特征也 是表达滨水空间景观的手段和方法。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应在遵循和合理利用原有土地的基 础之上,安排布置其他景观元素,并对其加以改造,做到理解自然,尊重自然环境,注重本 土。小结:滨水的空间形态的研究主要研究空间形态三个种特征、水体的三种尺度级及有关的 其他影响因素等方面,在建筑设计的时候可以从以上这几个方面着手,根据建筑与滨水的 关系合理的利用水体。4. 规划方法探讨不同用地类型与滨水空间设计研究城市滨水区空间类型按照土地使用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城市滨水住宅区、城 市滨水商业区、城市滨水文化区、城市滨水工业区、城市滨水综合活动区、城市滨水历史 文化保护区、港口区、城市滨水公园区,城市滨水自然风景区等。而本次我们研究的主要 对象是滨水商业区、滨水住宅区、滨水公园区的空间设计。滨水商业空间设计研究1. 滨水商业区的概述:定义:滨水商业区是指临近水域的以商业、餐饮娱乐为主包含旅游、住宿等多种功能的商业 区,且商业区与水系之间没有城市交通道路阻隔,在区域内活动的人群能步行在无车辆交 通干扰的情况下到达水岸。界定:滨水综合性商业区的范围应该在人步行到达水边感到疲劳的最大行走距离200到 300 米内,考虑到购物行为以及环境设计的良好效果,将步行环境变得生动、令人愉悦,可以 使步行最大距离达到500 米左右。所以500 米应当是商业区最远点离水岸的大致距离,超 过这个距离人到水岸的步行可达性会变差,从而影响商业效益。商业区界限的界定大致应 遵守距水岸 500 米的距离,具体边界根据项目和基地的具体情况而定。(图示)分类:按水系形态分可划分为江滨商业区、湖滨商业区、海滨商业区。按水岸的利用分类可分为双面岸线利用、单面岸线利用。按开发内容分类可分为城市内高密度滨水商业步行街、城市外低密度的滨水旅游渡假 商业区。开发意义及发展趋势:开发意义:当城市滨水区不再有物质生产的功能意义,且人们对滨水区景观及公共交 往活动的要求日益提高时,人与滨水空间的关系的改变就需要城市滨水地区进行土地置 换,水资源进行污染治理等措施。滨水商业的开发能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促进城市滨水 区的更新。废弃的码头区改建为商业用途是一种直接的商业促进滨水区更新的方式,不仅 能提升该区域人气,带动周边地块开发,形成以商业为龙头的综合性滨水社区,提升滨水 区活力。成为拉动城市旅游的驱动力,带动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同时对城市环境面貌进 行改善。改变滨水地区水体的生态环境,增加滨水公共活动空间的活力,创造引人入胜的 滨水景观。发展趋势:滨水综合性商业区以商业为龙头,区域内包含文化、休闲娱乐、旅游住宿 等多种功能,形成功能复合型多元化、注重社会公平与土地混合利用的滨水社区,它是集 购物、休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商业场所。滨水商业空间进行规模和功能拓展的 同时,与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互补与融合己经成为滨水地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滨水广 场、公园等高质量的滨水公共空间与商业空间的一体化的趋势反映了城市功能的优化和重 组,给商业空间和城市滨水公共空间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模式,形成一种以公共 社交、休闲活动为中心的强调综合利用的新型公共活动场所2. 滨水商业区空间设计方法滨水商业区的设计的内容包括:空间布局模式、视线走廊、滨水断面的处理方式、商业 建筑与滨水区关系、滨水驳岸局部因素手法设计等空间布局模式1. 沿水岸线性布局这种布局方式适合于较平直岸线的利用,且利用效率较高。线性布局的滨水商业,沿水 岸设置商业步行街,对于单条滨水步行街不满足商业需求时,除滨水步行街外,在外侧进 深方向需要设置一条或多条非临水的商业步行街,外侧的非临水步行街通过滨水广场或局 部开敞的视线通廊与滨水步行街联系起来,使进深较大的商业内部获得滨水景观。如图南 京夫子庙商业街,商业沿秦淮河一线沿岸布置,在夫子庙前做开敞广场,连接内部商业 街,使之获得滨水景观。2. 向水面延伸多见于美国滨水废弃码头建筑改建,它是一种利用废弃的向水面延伸的港口码头改造 为商业建筑,进行商业开发的模式,因此商业空间呈现向水面延伸的线性空间,它的优势 在于商业空间深入水系中被水体包围,景观视野极为开阔,同时码头建筑改造的商业建筑 让消费者在其中有新鲜感,对顾客有强大的吸引力。如图美国芝加哥海军码头的改造后码 头西部与城市衔接的主入口处做大面积开敞绿地,整个码头新建商业建筑的风格也都与保 留的建筑相统一,并在高度和宽度上都不超过保留建筑的轮廓线,形成了码头商业的整体 形象,新建建筑的底层平均退离岸边9 米,保证人们在户外的亲水活动,滨水步行道设置 了一些临时性的亭阁等建筑物和构筑物作为室外咖啡厅等功能使用,丰富了滨水步行空间 的风貌特色。3. 内港式利用滨水内湾的原始地形或者人工开挖水系而形成内港式的滨水商业区,如图阿联酋 阿布扎比的 Al 湾商业中心,内港式的滨水商业区由于水岸内弯,滨水岸线长度加长,增加 了对水资源的利用面积,商业建筑对水面的围合形成向心形的空间形态,与笔直岸线的线 性空间相比空间层次更加丰富。4. 利用人工岛屿或堤岸分割水体利用人工岛屿或堤岸向水面争取商业空间可以增大商业建筑面积,获得更优越的水景 景观,增加滨水岸线长度,获得更丰富的空间形态。如图苏州园区月光经济商业街在南面 水系建设弧形人工岛,使整个商业街获得三条滨水岸线,人工岛屿用滨水步行道在东端与 入口广场相连,西端与滨水开敞的公共空间联系,直接引入外部人流。同时岛屿与滨湖岸 线间形成一条狭窄水系,在空间序列上从入口围合广场到狭长的水体再到开阔的湖面,形 成了一条极富变化的空间序列。视线走廊视线走廊是指在滨水商业局部位置与水岸方向正交的视线通廊,保证对视线的无遮 挡。目的在于滨水商业内为城市保留足够的面向水系的视线开口,使通向水面的视线不受 商业建筑阻隔,营造丰富的景观层次,同时将城市人气引入商业空间。为保证滨水景观的通透性和层次性,以及滨水环境自然风的组织,滨水区的建筑群体 布局不宜过于密集。一般认为,滨水建筑密度以 2535之间为宜,以采用“前疏后 密、疏密有致”的做法较为相宜,在城市中心区可以高一些。同样滨水容积率的控制也要 比一般地段低一些。一味追求容积率只能损坏滨水自然环境的优势。建筑密度和容积率的 控制与建筑高度、水体的尺度相关,并与建筑邻水面宽度、建筑间距统考虑。佛山东平 河滨水商业地段的视线走廊设计是这方面很好的范例,它通过三条城市道路以及一条宽阔 步行街把森林公园与滨水商业联系起来,使商业滨水景观向城市共享。滨水商业区横断面处理手法根据滨水断面开敞程度的不同,以滨水双侧利用的商业步行街为例分析滨水断面的几种空间模式。商业建筑与滨水区关系(手绘)1. 建筑与水体的关系a. 建筑与水体相离建筑与水体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建筑与水体之间形成一个过渡空间。形成近建筑端的静 态行为空间和近水体端的动态行为空间。在这种交接模式中要特别注意建筑的与水体的距 离,当建筑与水体的距离超出了人们视觉对整体感体验的阀值,此时建与水体就很难形成宜 人的空间感。b. 建筑与水体相接建筑高度与水体宽度的比值应在合理范围内,否则会使滨水空间产生压迫感和比例失调。 建筑底层空间的营造显至关重要,在实际设计中往往采用架空和退台的处理手法来实现建筑 与水体空间的过渡。c. 建筑与水体相合有建筑或建筑群体包含水体和建筑位于水体之上。水作为空间元素被引入建筑或建筑群 内部,增强空间营造的趣味性和自然性;而对于建筑位于水体之上的形式,建筑的主体脱离岸 线直接或通过小块水上陆地置身于水体之上,与岸线脱离或仅以狭长交通连接,此类建筑往 往成为滨水空间的视觉焦点甚至是整个滨水城市的标志性建筑。2. 建筑形体的控制(1)滨水商业区内临水筑体量不要过大,大体量建筑如影院、大规模的商业卖场等应布置 在离水较远的位置,在建筑的高度和体量上应向河岸渐次跌落,保留一定的开敞空间,同时 遮挡腹地远眺水域的视线。通过大面积的玻璃通窗的设置,滨水建筑可拥有良好的临水视野 而对于具有室内水空间的临水建筑,玻璃通窗可使其与室外水域产生视觉联系,从而形成室 内外空间的一体化。(2)对于建筑群体要保证尽可能多的建筑能看水域景观,在立面形态上,滨水建筑高度应具 有梯度感,较低的建筑靠近水面,较高的建筑离水面远些。在平面布局上,滨水建筑应保持前 后错落布置,以争取了最大临水视角。竖向梯度布置,横向梯度布置3. 滨水建筑界面的处理滨水商业建筑的界面是滨水商业空间中的主要建筑界面,商业滨水界面是由每个独立 的商业建筑实体所组成的,商业要求个体项目本身应当具有独特的性格特征以吸引顾客, 但在滨水商业整体开发时应注意滨水建筑界面的整体性的营造,在建筑的体量、位置,立 面的材料以及相似形体的使用上达到统一效果。如图 4-33,在苏州国际风情水街中不同商 业建筑使用相似的玻璃盒子与外廊穿插的形体组合以及相同的玻璃及砖石面材达到统一效 果。4. 建筑高度的控制建筑高度的控制主要是为了形成优美的天际线以及良好的空间尺度。首先通过对滨水 建筑高度的控制,使连续的滨水建筑界面有高低起伏的变化。建筑界面外轮廓所形成的天 际线线既不能过于整齐而显呆板,无人情味;又不能过于繁杂,失去控制。通常可以把一 个滨水界面分段处理,如图 4-34,每个阶段内可以有一个较高点突出,其它保持平齐或有 微小的错落。对建筑高度的控制可以形成良好的空间尺度,首先建筑高度的控制要以滨水原有建筑 物、水的尺度、景观视线分析等为依据,通过滨水建筑高度的控制使建筑向水面空间逐次 跌落,使水面获得一个较好、减少视线遮挡的空间。如图 4-36,一般认为高度控制应保证 H/D11, H/D22, H/D33 为宜。5. 建筑色彩与滨水区关系为烘托滨水开敞的纯净空间氛围,滨水建筑应当以色彩调和为主,色彩对比为辅,宜采 用低明度低纯度的颜色,用高明度、高纯度的色彩点缀局部,形成醒目、热闹的商业气 氛;临水建筑宜采用柔性界面,以及人性化材料,不宜采用金属板材等反光强烈的材料, 建筑亲水部分谨慎使用玻璃,防止悬光。滨水驳岸局部因素手法设计1. 岸线选择:水具有可塑性,通过对岸线的曲折形状的处理可以改变水体的平面形状。通过 岸线收放变化增加水岸的空间层次,增强亲水性。结合商业以及游憩活动的特征来改造岸 线,不仅增加了临水边界的长度,创造了丰富的景观,并且在功能上具有更好的实用性。2. 驳岸设计:根据驳岸的断面形态分类可以分为整形式和自然式两类。整形式驳岸即用采 用石料、砖或混凝土等砌筑整形岸壁的驳岸形式,自然式驳岸常采用自然式山石与园林绿 化结合的驳岸形式。由于人的活动量较大以及防洪等方面要求,滨水商业空间中的驳岸形 态多为整形式驳岸,整形式驳岸设计应当与商业步行街以及街边休息设施结合设计,增加 驳岸空间的亲水性。自然式驳岸一般布置在人流量不大,但景观视线要求高的沿岸地段。3. 滨水开敞空间设计滨水开敞空间为人们提供了这样的休闲交往的场所,同时在较高密度的商业建筑中提供 一个比较开阔的看水环境也有利于区域内环境景观建设。滨水开敞空间根据“点、线、 面”的空间形态不同可以分为亲水平台以及点景建筑、滨水绿地以及亲水步行道、滨水广 场。a. 亲水平台以及点景建筑节点通常位于滨水商业步行空间中人流活动较为密集、有较好的景观视线的位置,节 点本身也具有被看的功能,并且兼有集中与交汇的双重特性。典型的节点如亲水平台、水 边以及桥头的点景建筑等,如图,它们面积相对较小,功能也只限定在暂时驻足休憩与观 景。亲水平台及节点建筑滨水绿地以及亲水步行道b. 滨水绿地以及亲水步行道滨水绿地开敞空间一般选择自然式驳岸,达到绿地与驳岸相统一的自然形态;亲水步 行道一般选择阶梯式的驳岸,上层是滨水商业步行街,下层为亲水步道,增强驳岸空间的 亲水性,在适当位置设置休憩空间,使滨水线性空间成为既有散步游览功能的流动空间又 能聚集人气的休憩场所。c. 滨水广场滨水广场一般设置在出入口附近的水域开敞处,有开阔的景观视野.这些空间应能容纳 不同的人群和休闲活动,而且有助于提高对城市的宽容度和社会凝聚力。它是商业空间中 的休憩与观景的场所,因此休憩设施与亲水空间的设计是重点所在;同时它会有游艇等水 上活动项目,广场陆域上要相应留出足够空间,这就需要在平面形态组织上,尽可能地使 边沿界面的“线”状组合向区域化的“面”状组合转化。使公共活动不会因界面的过多阻 碍而无法到达水滨。而在滨水空间断面组织上,则必须重视到达水滨的视觉走廊的连续与 通畅。包括绿化系统的高低、疏密配置,邻水构筑物的合宜尺度与通透,滨水建筑物底层 的架空等。滨水广场随着城市滨水区的开发,滨水环境的不断改善,滨水地段人气的提升,滨水商业的发 展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城市建设趋势,在不久的将来滨水商业会对城市滨水区的功能以及城 市滨水形态产生较大影响,滨水商业空间也将成为城市中比较重要的公共空间之一。时间发展历程空间特征滨水居住空间设计研究1. 滨水居住区的概述:定义及分类滨水住区是滨水地段以居住功能为主的人类生活住区,具备各种滨水物质空间要素,满足 城市居民日常生活、活动需要,各类设施齐全的综合区域。也是城市滨水区的一项重要组 成部分。按照滨水住区与滨水的关系,我们又可以把滨水住区划分为如下几种类型:滨海住区;滨 江住区;滨湖住区;滨河住区;水乡。原始社会定居点靠近自然水系,黄河流域 多驻扎在咼台地上,长江沿岸多 靠近水墩沿河住宅表现为网状的前街后河布局特 点,形成水乡居住风貌八十年代以前主要满足一般性生活要求,没有 利用滨水区景观、生态。气候优 势,缺少地域文化功能单一,层次少,布局简单随意当今社会滨水空间的共冋开发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视和对亲水、近水、乐水居住品质的需求多种滨水区功能的共同发展,互相渗透,空间层次上的丰富和多样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开发特征:滨水住区地块划分1. 沿水一字展开的大地块。这类用地布局一般会形成较为大气的规模形象,但是在开发控制上,由于开发商利益最 大化的视角,不会考虑太多的公共利益。因而,这类地块开发,若缺乏控制,很容易妨碍 滨水空间形态和使用的舒适度。且沿岸建筑布局也有可能形成较为连续封堵的水岸“墙 面”,阻碍滨水空间景观与腹地内部的视觉联系,也不利于发挥水域资源对城市的生态环 境作用。1. 沿水展开的小地块。这类小地块小规模开发的模式有利建立沿岸视线通廊和形成良好的通达性。小地块的开 发,也容易控制了沿岸的建筑布局,形成建筑之间的强制分割,保留城市腹地与河岸空间 之间的联系。无论在景观、视线、城市空间整合,还是水域生态、小气候调节等方面,都 是较好的一种开发模式。2. 滨江居住区空间形态模式:1.平行水岸展开型(线性关系)建筑为了争取更多的江景视线资源,这种方式往往在前排的建筑低、后排建筑高,后 排的建筑无论是板式还是点式都以百米高层形式出现,而基地地面的自然地形的高差相对 于百米高层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而高层建筑轮廓线的起伏变化又是滨水景观中的主要构成 要素。平行江岸展开的规划设计模式就容易形成了呆板的城市天际线和挡墙式的建筑空间 形态,单一线型空间所产生的单调效果,不注重塑造更为丰富的空间感受,缺乏空间层次 感。平行水岸型 包围型 全包围2. 包围型(前后关系)这种模式适合于用地面积较大,进深较深的地块形式,考虑后排高层居民视线都希望 前方不被遮挡,加上最曲折的方式是能够获得最大景观面,所以沿着内部三个界面用百米 高层布满,将地块原有的一个边的观水面变成了三个边的观水面,大大的增加了地块的水 景视线资源。城市空间很不利,影响城市景观的三个面的建筑轮廓的呆板,加上角对角布 置的间距很小,形成了三面建筑挡墙,对城市的景观视线和空间构成及大影响,容积率较 高还会影响住区内部的视线空间。这种方式还不利于城市的通风。3. 全包围型(院落关系)围合型的布局模式多应用于滨江块状用地的住区开发中,住区被道路分割成小的组 团,建筑沿组团用地边缘围合形成较为内向化的院落空间,主要是高层院落空间的尺度的 营造,但对部分业主的观景有阻挡。3. 滨水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法对滨水居住区设计方法研究,主要内容为地形的利用形式、建筑布局及界面控制、与城 市天际线关系、视线通廊控制、水景景观面打造和经济开发商因素。1地形的利用(地形高差大、高差小)地形高差较大就意味着有更多的观水可能,更利于后排的建筑观景,前排的建筑规划要 为后排的观江留出空间。而地形高差较小就会形成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最大限度的扩大后 排建筑的观江面,形成半包围模式,另外一种就是前后排建筑依次升高,两者之间形成沿 江面平行展开布局。高差大的利用方式 高差低的利用方式(手绘)2. 建筑布局当前滨水住区开发中最典型的特点在于对水域沿岸资源的开发利用,尽力把滨水资源引 向社区,同时尽可能的延长水域岸线,作为滨水住区内部的一种潜在天然资源,现代都市 滨水住区往往会把建筑布局于水边,增加建筑的临水面。对于临水一线的建筑,一般采取 点式布局,并预留一定的空间廊道,尽量不遮挡腹地的观景视线,把水域空间很好的渗透 到社区内部,确保资源共享。对建筑高度控制,目前主要有两种做法:一、为保证水域和 岸线资源的公共开发利用,采取建筑由水边向腹地逐渐升高的方式。二、建筑平行于岸线 高层布局,只保证临水一线住户的利益,而不顾及腹地内部更不顾及水域空间形象和空间 感受。这类案例到处可见,缺乏城市设计的思维和开控制。正确 错误3. 建筑与滨水区关系建筑高度控制滨江住区建筑高度控制的一般做法是以水体尺度与临岸建筑的 DH 比值作为依据。一 般认为D/H在23之间时,视觉感受较为舒适。建筑高度小于24米对于沿江高度小于 24米的建筑,可以联排和采取板式建筑布局。但是联排和板式建筑临江面的面宽不得大于 100米。建筑高度介于24米和80米之间对于建筑高度大于24米且不超过 80米的沿江建 筑,联排和板式建筑临江面面宽不得大于60米,且联排建筑不得超过2栋,而对于联排建 筑的高度差也不得小于10米,以此来确保沿岸建筑天际线高低错落的空间景观。建筑高度大于80米对于建筑高度大于80米的沿江建筑,建议采取点式布局,且临江面建筑面宽不 得大于40米。建筑后退距离控制蓝线是规划的水陆用地的分界线,控制蓝线和控制街道退后红线一样重要。建筑后退蓝 线距离即建筑物至水岸的最小距离,与水体尺度、滨水地形地貌有关,应满足滨水公共活 动空间和绿化的组织。一般来说,后退蓝线应大于建筑高度,即DH,当然各地的规定也 会因水体尺度、滨水地貌等有所不同。4. 与天际轮廓线的协调:a是注意节奏韵律的把握。宜将相近高度的建筑布置在同一个区域,并注意彼此之间的 位置、形式协调,有助于形成大尺度高低错落、起伏有致的整体轮廓。b. 是确立统率全局的标志。在对轮廓线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也要确立重点的建构筑物, 或者与背景形成对比,或者占据突出的空间位置,以对轮廓线起到统率的作用。c. 是协调近远景观的关系。当河流较宽、视点较远时,城市轮廓线往往表现为最外层的 边界轮廓线,是剪影式的、单一层次的;而当河流宽度较窄,或者当乘船接近对岸、视点 较近时,对岸景观就变为由“表层轮廓线”和“衬景轮廓线”、或者更多层的轮廓线共同 组成,前排和后排的建筑清晰可辩,这时不仅要把握各层轮廓线的节奏韵律,还要协调好 远近景观的关系,否则不能生成优美的整体城市轮廓。d. 是促进建筑与山体的和谐。应尽可能利用山体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创造出人工与自 然和谐有序、有机结合的轮廓线。5. 视觉通廊的控制滨水住区的通透性可通过视觉走廊的控制来达到,并且通过控制间口率(建筑面宽/基 地面宽),以保证滨水住区景观的通透性和层次感。高层建筑可用面积和视线分析等来控 制,避免对景观遮挡严重的板式建筑。创造丰富有序的滨水轮廓线,多层次和连续性的外 部形态是滨水住宅区建设的“外部目标”。一般规定临水建筑的间口率必须在 710 以 下,即建筑临水面宽不应大于 70,以此可以基本确保滨水地区的通视性。6水景景观面的打造滨水住宅建筑群体要有好的内部景观组织,以达到空间的通透性,保证与水域联系的良 好视觉走廊。而住宅建筑群体的外部景观形态也为具有广阔视野的滨水区提供了展示特色 景观的机会。视线通廊 (手绘) 观景角度7经济方面的考虑通过业态的合理组合,将小高层这一建筑形态去除,形成洋房有其品质、高层有其景观 的双赢模式。住区内部空间营造比较注重住区空间的围合和住区的独立性的营造,打造大 大小小的院落空间。要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滨水住宅一般是档次比较高、套型比较好 的住宅类型。一般按与水面的关系排列为独立别墅、连排别墅、多层住宅、小高层住宅及 高层住宅。离水面较远的地方住宅高度相对比较高,以保证有尽可能多的住户有观水的可 能。4. 滨江居住区利用原则:滨江住宅区建设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滨水住宅区与滨水区之间应加强联系。综合滨水区的开放性,滨水住宅区应适当打破城 市用地的界限,把居民的活动延续到水边,保持城市原有肌理,使整个滨水区成为城市公 共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2.特色原则:城市滨水区包括滨水住宅建设应根据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内 在的特制,以地方特有的传统建筑形式及空间模式为依托创造居民喜闻乐见的住宅形式, 从而强化滨水区域的地方特色。3.可持续原则:滨水住宅区的建设也应根据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采用动态的、循序渐进的、可持续的且 具有一定弹性的开发策略。应先局部后综合发展,来促进周边区域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及土地价值的升值。4. 公众参与原则:“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给市民创造更舒适的生活环境、更吸引人的场所,住宅区的开 发有必要引入公众参与的方法,尤其像城市滨水住宅区这样的重点地段。休闲娱乐下的滨水空间规划1. 滨水区休闲娱乐空间的概述含义滨水休闲空间是一个面的概念,而不仅仅是滨水岸线的带状空间。因此并不是所有滨水 区休闲空间都必须和水发生关系或在空间上离水很近,只要是在滨水地段的区域内,以休闲 为目的的空间都可以称为滨水区休闲空间。建设的现状我国城市滨水休闲环境开发建设手段一直都比较落后,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在实 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是在城市的工业、居住、商贸、行政、交通等功能分区用地规划基本定 局以后,再按照有关的编制规范去安排城市绿化用地,在关于城市滨水休闲空间的考虑上是 比较少的,城市规划与城市休闲绿地建设相脱节的状况时有发生。滨水区休闲空间的构成要素从具体空间形态上考虑,滨水区休闲空间主要包含以下儿个组成要素(图):1. 水体边缘:水体及亲水空间2.滨水步行活动场所:游憩空间3. 宾水城市活动场所:滨水区的职能空间4. 滨水绿化:自然空间滨水区休闲行为的类型随着城市岸线由生产岸线向生活岸线的转化,交通可达性的提高,城市滨水区作为休 闲空间的价值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城市滨水区中的休闲功能虽然与水、陆两空间功能 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已不再是两侧功能直接的延伸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从性质上我们可 以把这些活动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体育性休闲活动:如武术、攀岩、骑马、散步、跑步及沙滩捧球、排球等球类运 动。(广场、步道、球场等)(2)娱乐性休闲活动:如跳舞、打牌、游戏、交谈、放风筝等。(广场、绿地、小型 的室内娱乐场所)(3)自然性休闲活动:如野营、野餐、日光浴、沙浴、纳凉、观鱼听水、风景观赏 等。(绿地、沙滩、观景平台、露台游泳池)(4)文化性休闲活动:如水边或水下展示,自然与历史考察、摄影、写生等。(观景 平台、绿地等)2. 休闲娱乐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方法从体育性和自然性来做又分别以广场和绿地来阐述。一滨水休闲广场定义一种位于水体边缘的城市广场,瘦水体气候因素(波浪、水温、密度、和光照条件)和 当地水文地址条件影响的滨水区域,起空间具有开敞性、流动性、方向性和连续性等特 点,是城市活动的中心和体现滨水城市景观风貌的重要场所。分类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可分为市政广场,纪念广场、历史文化广场、商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