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叙永县永宁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艳*** 文档编号:113165138 上传时间:2022-06-2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叙永县永宁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四川省叙永县永宁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四川省叙永县永宁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9课《土地的誓言》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 土地的誓言 【预习指导】一、预习要求:1熟读课文3-5遍,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能够在文中找出“土地的誓言”的具体内容。3能够在原文中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二、预习检测:1 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 )代著名作家、小说家,原名 ( )2给加横线的字注音,理解下列词语。炽痛( ) 嗥鸣( ) 斑斓( ) 亘古( ) 蚱蜢( ) 怪诞( ) 默契( ) 田垄( ) 污秽( ) 镐头( ) 泛滥( ) 谰语( ) 蕻 ( )3解释下面词语。炽痛: 泛滥: 谰语:怪诞: 亘古: 默契: 污秽:三、自学方法指导:1.利用教辅资料,了解相关背景知识。2朗诵法一读准字音,解决语音障碍。二读熟读课文,要求读3遍。3圈点勾画法。勾出每一段的关键词。勾出文章表现情感的词语。四、本课与前阶段学习内容的勾连:本单元五篇文章全是在战争年代体现爱国主义的文学作品,但是其表达不一样。黄河颂是以歌词的方式呈现爱国,最后一课是法国作家都德以小说的方式呈现爱国,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土地的誓言是以散文的方式呈现爱国,木兰诗是中国古代以乐府的形式体现爱国。土地的誓言里的呼告手法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变化人称是第二次出现,初次出现在第一册我的老师【课堂建议】一、教师的教学预设1学情预设:本文在理解文章的情感上会有障碍,对于一些隽永的语句的理解也会有障碍。2教学课时:2课时二、重难点突破1.教学重点感知文章整体内容,并理清作者行文思路。2.教学难点:精读重要语段,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教师解决重难点的方法与手段1诵读法。让学生自由读,找出优美句子读,找出关键句子读,找出抒情句子读,通过读,明白作者的情感。2圈点勾画法。理清作者的思路。3精讲法。四、学生怎样展开自主合作学习环节一:自主学习1 课前按预习要求进行自主预习学习。2这篇文章写了一个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解决方法:填空全文分为两段,第一段的内容:通过描绘(哪些事物) ;抒发了作者的 感情。这些感情在第一段中通过(哪些词语来体现的)第二段的内容:本段写在故乡的土地上,留下 。为主要叙事线索,表达我对故乡的 之情,文章中有八个字可以概括。他们是 。3“土地的誓言”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环节二:合作学习,展示交流。合作学习的内容品味鉴赏:本文的语言优美,饱含深情,请找出其中几处进行赏析。(结合课后练习一) 合作学习的指导方法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合作学习操作步骤1先自主学习,找出文中你认为优美的句子进行赏析。2小组内交流互赏3全班展示交流。环节三:质疑学习,老师精讲。1呼告的作用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激动,他有一种倾吐的欲望,对土地以“你”相称,使抒情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2文中人称变化的好处。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五、课堂微检测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相同之处?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明确:结构的相同之处:都是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进行回忆,最后直接抒情。内容上的相似之处: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第一段:“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 怪诞的狂风。”第二段:“在故乡的土地上多么丰饶。”)表达了“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仿佛使人谛听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到热血的沸腾。【拓展延伸】建议一:仿写训练当我 , 当我 , 当我我想起 , 我看见 , 我听见 ,我看见 。建议二: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其用意是什么?并进行仿写训练:“碧绿的白桦林”“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建议三:总结这篇文章的写作特征。答案(1)运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倾诉了对土地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的对象拟人化,还通过多次反复,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发学生产生共鸣。(2)选取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3)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增强气势。(“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4)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素材链接】1写作背景资料的介绍。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战争。当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北大营南约800米的柳条湖附近,将南满铁路一段路轨炸毁,称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日军以此为借口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9月19日上午8时,日军几乎未受到抵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此后,日军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直至现在,9月18日在许多非正式场合都被称为“国耻日”。2作者生平资料的介绍,端木蕻良(1912.9.251996.10.5)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原名曹汉文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风景,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3端木蕻良笔名由来的认识说法一:随养父姓中国著名国画师端木梦锡的孙子端木小明说的,内容是说端木梦锡先生曾经和端木蕻良在一次笔会上相遇,因为同姓,所以问及到家世,然后端木蕻良先生说自己本不姓端木,是随养父改的姓,后来用这个笔名发表了短篇小说鴜鹭湖的忧郁。说法二:避免迫害闽南日报2002年10月9日吴桂玲所写的短文战争与作家的笔名,里面说“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曹汉文为了掩人耳目,避免遭到迫害,所以给自己取了 端木蕻良这样一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名字。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东北红高粱中的红粱移作名字。这样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红粱。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所以,他灵机一动,就将端木红粱中的红字改为蕻了。但是端木蕻粱又不像人名,就又把粱改作了良。这样端木蕻良就成了曹汉文的笔名”。在亲属中也并无姓端木者。是在1936年经郑振铎推荐给文学杂志发表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鴜鹭湖的忧郁时,想取一个不与别人犯重的笔名复姓“端木”、名“红梁”(他的家乡至今管高粱叫红梁)。责编王统照嫌“红”字在当时惹眼犯忌,建议换成一个较生僻的“蕻”字。后觉“蕻梁”二字组合起不理想,便又改为“蕻良”。(设计说明:督促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并调动学生课外学习语文的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