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滨海县陆集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1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艳*** 文档编号:112830390 上传时间:2022-06-23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滨海县陆集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1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江苏省滨海县陆集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1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江苏省滨海县陆集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 1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题课型新授课课时1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3、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二、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学习难点: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课前预习学法指导如何提高背诵古诗文的能力化整为零法:先把要背诵的文段按内容或形式特点分成若干小段,然后逐次诵记。如要背诵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第四段为例,如把这四段三句话按内容分为三层,再抓住每一层里面排句、对句的不同特点,这样,诵记起来就容易得多。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采用分合法背诵。分背,就是按一篇文章的段落,一段一段分别背诵;合背,就是在分段背熟的基础上,连贯起来背诵。分背和合背,一般采用“连环背诵法”,就是分别背熟一篇文章的第一、二、三段以后,就把三段连起来背一次,然后单独背熟第四段以后,又把第二、三、四段连起来背一次,依次类推,全篇文章背完以后,从头到尾连贯起来背诵。相关链接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告子。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知识预习一、文学常识填空:1孟子,名 。 时期 学派的代表人物。2孟子是一部记录 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南宋朱熹将孟子、 、 、并称为“四书”。二、你能说出有关“和”的成语、俗语或典故吗?“和”字在当代社会又具有了怎样的新内涵?(参考:成语有“和气生财”、“一团和气”、“和气致祥”、“和衷共济”等;俗语有“家和万事兴”;典故有“将相和”等。在当代社会,“和”字不仅仅是指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且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和谐发展。)课堂探究一、导入课文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一)全体诵读课文,教师再范读。(二)教师巡视,释疑点拨。(三)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2重点词语解释(1)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2)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3)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4)是天时不如地也是:这(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6)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震慑(7)得道者多助得道:施行仁义(8)亲戚畔之亲戚:骨肉兄弟。(9)故(所以)君子(施行仁政的君主)有(要么)不战(10)兵革非不坚(坚硬)利(锐利)也:(11)寡助之至至:极点。(12)委(放弃)而去(离开)之(13)兵(兵器)革(甲衣)非不坚利也(14)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1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巩固。3解释一词多义:道:会天大雨,道不通( )得道者多助( )伐无道,诛暴秦( )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池非不深也( )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4古今异义词。(1)亲戚畔之 亲戚:古义:骨肉兄弟。今义:(2)委而去之 去:古义:离开 今义:5词类活用。(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2)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4) 环而攻之而不胜(名词作状语, 围)6朗读节奏1、夫/环而攻之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7重点语句翻译1、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凭着天下人归顺他的(有利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这样)都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使人民定居不迁到别处去,不能靠边疆的限制;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8特殊句式。三、课文内容理解:1编写结构提纲。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亦极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3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明确:2、3两段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2段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段同样选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归纳: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4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段?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段绝非多余的闲笔。四、归纳全文。1提问: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2)议论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2提问:应该怎样看待孟子得“人和”的主张? 明确: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义”“非攻”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具有进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独见卓识和对人民力量的重视,对于我们今天办好事情也有借鉴。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这一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孟子“人和”的思想穿越时空隧道传到了今天。我想,不管是战争的取胜还是国家的建设,都需要“人和”。联想到我们今天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四化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的前提。让我们牢牢记住孟子的富有哲理的名言:天时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五、拓展延伸1根据文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的内容,联系历史或现实,举一个这样的事例。明确: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这句古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明确: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3、请写出一句与“人和”有关的名言警句,结合现实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人和”的体会。示例一:孟子的这一主张,强调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民心,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但也应当看到,孟子提出“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就使他的观点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时代的局限性。示例二:我觉得,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的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美伊战争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示例三:强权只能横行一时,绝不可能横行一世。世界的政治格局发展到今天,虽然欧美发达国家相对来说仍然处于支配地位,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国的霸权地位已处在江河日下的境地。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正在成为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将会成为21世纪支配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观念。追问:在当今社会,什么是合乎“道义”的?什么是不合乎“道义”的呢?明确,也许可以这样回答;第一,合乎国家与国家平等的原则,也就是说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第二,有利于维护和平共处,这是鉴于20世纪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受到我们的重视。“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2020年广西百色市中考试题)方略: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补充的是名言还是事例;第二,所补充的事例要与选文的论点相吻合;第三,补充事例时,要用概括的手法,千万不要展开来描写;第四,要选择那些熟悉的事例,确保它的准确性。当然,解答的关键是平时要注重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答案:含义: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相关事例如: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紧密团结,经过八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取得抗战胜利。1998年我国军民团结,取得抗洪救灾的胜利。2020年,我们万众一心,战胜“非典”。2020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冰冻灾害。2020年汶川大地震,13亿中国人手牵手,心连心,共克时艰。六、课堂小结孟子的政治思想对生活在21世纪发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希望大家悉心体会,思有所悟,学有所得。巩固训练当堂练习一、理解性默写: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3、日本某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的哪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4、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5、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6、分析家认为,美国对外武力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已呈“失道者寡助”之势,而中国“和平崛起”的外交战略正呈“得道者多助”之势。(用孟子三章)中两句话填写7、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8、“战必胜”的条件是:“得道者多助”。二、课文内容理解填空。1、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从中可反映出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2、作者在文中指出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然后提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3、从全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道”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天下顺之”4、文中“得道者多助”一句中的“道”是指的什么?施行仁政5、“得道者”的意思是施行仁政的人;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6、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课后作业2020年浙江省绍兴市三、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列题目。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委而去之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B.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者多助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 18文中体现了孟子怎样的治国主张?(3分)答: 15(1)舍弃 (2)限制(限止) (3)震慑(威慑) (4)极点16D17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作战就一定能胜利。18要施行“王道”(“仁政”),实现“人和”,使天下归顺。(或“要体恤百姓,凝聚人心”2020年广东省湛江市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1723题。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4分)(1)夫环而攻之 环: (2)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3)委而去之 委: (4)寡助之至 至: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 得道者多助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以天下之所顺 D寡助之至 天下顺之19请将文中画线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答:20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2分)答:17(1)包围(2)武器(3)放弃(4)极点18C19译文:用天下百姓都归顺于你的这一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说实施仁政的国君不打战则已,如果打战,就一定能取胜。20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020年湖南省郴州市(一)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912题.(8分)9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2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去:亲戚畔之。 畔:10用“/”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11翻译句子。(2分)环而攻之而不胜。译文:12盂子在文中指明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 ,它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 ”(此空用文中原句作答)。(2分)9参考答案:(1)去:离开(2)“畔”通“叛”,背叛评分标准:2分,每小题1分。10参考答案: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或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评分标准:2分。两种答案任答对一种计2分。11参考答案: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评分标准:2分,注意通顺,意对即可。12参考答案:人和 天下顺之评分标准:2分,每空1分。第二空用课文原文回答计1分,否则计0分。二十一孟子二章一、在括号里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夫环而攻之( ) 米s( ) 传说( ) 畎面( ) 版筑( )法家拂士( ) 城gu( ) 百里x( ) hng于虑( ) 子y( )二、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A委而去之(放弃) 而后喻(了解) 池非不深也(护城河)B固国 (国家) 空乏其身(资财缺乏) 得道多助(道德)C举于市 (推举) 饿其体肤(饥饿) 寡助之至(少)D域民 (限制) 威天下(威慑) 人恒过(过失)三、下列句子全有古今异义词的一组A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而后作 B所以动心忍性 生于忧患C望桓侯而还走 环而攻之 D池非不深也 亲戚畔之四、翻译句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委而去之 译:放弃这座城然后到城外去了。 ( )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译:上天将要把重大的使命交给这个人。 ( )3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进来没有大法家和辅佐君王的贤臣,出来没有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要灭亡。 (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译:得到少数人支持的君王到了极点,连亲戚也背叛他。 (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一)故日:_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二)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_,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在横线上默写出原句。2(一)段中的排比何作用是_,从反面论述了_的重要性。A陈述观点 人和 B摆事实 人和C得出结论 仁政 D陈述观点 施行仁政3(一)段中战必胜矣的原因是:A使老百姓安定下来,不要迁到别处去。 B施行仁政,得到百姓的支持。C依靠强大的武力和险要的地势。 D.威慑天下,有正确的战略战术。4(二)段所填的句子依次从_、_、_、_、_等方面来论述_,其中_、_、_、_、_都是使动词。5从(二)段内容看,古话说:1_,也是这个意思。六、写作练习读下列这段文字,结合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写一篇议论文。夫用兵之道,要在人和。人和则不劝而自战矣。若将吏相猜,士卒不附,忠谋不纳,群下谤议,谗慝(chn t)互生,虽有汤、武之智,而不能取胜于匹夫,况众人乎?答案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姓名 学号 成绩一、(2020年河南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8-21题。(共10分)(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二)越王句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焦思:焦虑思考。胆:即胆囊,胆汁极苦。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二、(2020年四川攀枝花非课改区试题)阅读孟子二章,完成8-11小题(15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 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受苦9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属予作文以记之B环而攻之而不胜 杜少府之任蜀州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曹操比于袁绍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择其善者而从之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2分)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11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9分,每小题3分)(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三、(2020年北京市海淀区试题)阅读文言文,完成2023题。(12分)舜发于畎亩之中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20. 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 ;得出的结论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3分)21. 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段为例加以具体分析。(3分)22. 选文第段紧承上文从正反两方面加以推论,其中从正面推论的是哪句话?(3分)23. 孟子在选文第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炼。下面列出的名言中,与之意思相近的是( )和( )这两句。(3分)A. 古人大业成,皆自忧患始。B.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C.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四、(2020年沈阳市课改区试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015题。(15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死于安乐。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2分)11.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2分)(1)举: (2)任 :12.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2分)A. 舜/发于/畎亩之中 B. 曾益/其所不能C.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 入/则无法家/拂士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1)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2)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4.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大意。(2分)15.这篇选文对你今后的学习或生活有怎样的指导意义?(3分)五、(2020年贵阳实验区试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1821题。(10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18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2分)故: 是:19用现代汉语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2分)20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3分)21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3分)【相关链接材料】“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唯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到,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六、(2020年四川遂宁市中考试题)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三) , , ,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战必胜矣。”1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B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1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1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七、(2020年山东泰安市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甲人恒过,然后能改;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郑之鄙人学为盖 鄙: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文的主要观点:共同特点:八、(2020年山东威海市中考试题)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完成59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而死于安乐也。5.给下边句子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曾益其所不能( ) 入则无法家拂士( )6.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两组是( )和( )(4分)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 何苦而不平(愁)B.曾益其所不能(增加) 斟酌损益(利益)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 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一鼓作气(振作)7.文中缺漏了一处文字,把缺漏的文字补出来。(2分)答:8.文章第一段写舜、傅说等六人的经历,是为了证明 这一观点。(2分)9.写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意思。(2分)答:九、(2020年山东淄博市中考试题)阅读下面有关“忧患”的两个文段,做1213题。(6分)(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 ,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12解释加点的字。(3分)衡( )于虑 而后喻( ) 以光( )先帝遗德13(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是: , 。(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 。(乙)文中,作者解决“危机”的办法是 。(3分)十、(2020年湖北咸宁市中考试题)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2024题。(15分)天时不如地利故曰, ,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必胜矣。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池非不深也( ) 委而去之( ) 故君子有不战( )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A得道者多助 策之不以其道 惨无人道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 去留两便C寡助之至 比至陈 无微不至D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 始龀,跳往助之22在文中的横线上填写原文句子。(2分)2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24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这一观点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具体体现?(4分)十一、(2020年重庆中考试题)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15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11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于声,而后喻B国恒亡 人恒过,然后能改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大计亦死D入则无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13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 ,行为上要 。(用原文回答)(2分)1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4分)十二、(2020年天津中考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20题。(14分)天时不如地利,战必胜矣。16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池非不深也 园林池沼宽畅 B兵革非不坚利也 可汗大点兵C然而不胜者 不以木为之者 D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17用“/”标出下边句子朗读时应停顿的地方。(2分)夫 环 而 攻 之,必 有 得 天 时 者 矣18各写出两个含有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成语。(4分)(如每词能写三个以上,另加1分)多助之至:失道者寡助:19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3分)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A. B. C. D.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十三、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而死于安乐也。1孟子是 家的经典之一。你还知道该学派的哪些经典?请再举三部:2第一段“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的意思是什么?3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4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5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十四、(2020年苏州中考模拟练习)阅读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必胜矣。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1)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2“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 )A正确的道理 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 D统治的方法3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4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相同?( )和(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木兰诗)B委而去之 去国怀乡(岳阳楼记)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E多助之至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桃花源记)5“得道者”的意思是 ;文中与它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 。6用文中语句填空。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7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孟子两章中考题集萃参考答案一、18.(1)奋起,指有所作为 (1分) (2)经常(1分)(共2分)19.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写出句子大意 1分,“苦”字解释正确1分。共2分)20.(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 (一点1分。共2分)21.(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用自己的话解说也可)(一点1分。共2分)(答出是否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2分)(共4分)二、8A 9D 10C 11(1)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多;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帮助他的人很少。(或:施行仁政的国君,有很多人帮助他;不施行仁政的国君,很少有人帮助他。) (2)用天下归顺的力量,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要背叛的国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国君不打仗则已,如果打仗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3)(在)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大臣和能够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关键词语译漏译错一处扣1分)三、20. 治理国家(1分,意思对即可);忧患可以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和国家萎靡灭亡。(2分,意思对即可) 21. 这段文字以“先必”二字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构成一组排比,读起来一句紧似一句,非常有气势;且这组句子句式较整齐,以短句为主,和前后较长的句子搭配起来,使全段句式富于变化,读起来节奏感很强。(3分,意思对即可)22.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3分)23. A D(共3分,每项1.5分)四、10.孟子告子下或孟子 11.(1)被选拔 (2)责任,使命 12.D 13.(1)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2)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意译亦可) 14. (举例)论述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磨炼的观点。 15.从磨炼意志;知错能改;做事要有原则;要提出好的建议等方面回答。五、18所以 这种(每个1分) 19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20略(所举事例要实事求是,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每点1分) 21略(不论考生就一点来谈或两点结合起来谈,不论考生持什么观点,只要所言有积极意义,符合情理即可)六、11C 12B 13B 14C 15D七、5同“弼”,辅佐 边境 6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天旱的时候就准备船,天热的时候就准备皮袄。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防患于未然 卒章显志八、5.zng b 6.A B 7.人恒过,然后能改。 8.生于忧患 9.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而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九、12通“横”,梗塞,不顺;明白,了解;发扬光大。 1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侍卫之臣 忠志之士 开张圣听(或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十、20池:护城河。委:放弃。有:或,要么。21B 2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3(这样)都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他的君主。 24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要素中,孟子认为人和是最重要的,也就是要赢得民心的前提是“得道”,而这个“道”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仁政”。所以孟子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实际上就是在说明他的“仁政”主张。十一、11B(3分) 12(1)(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2)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本题共6分,每小题3分)13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本题2分,每空1分)14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言之成理即可)(本题4分,超过20字扣1分)十二、16.(2分)C 17.(2分)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18.(4分)如获至宝、至高无上、至理名言等;曲高和寡、孤陋寡闻、寡廉鲜耻、孤家寡人等。 19.(3分)D 20.(3分)让老百姓定居不能靠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服天下不能靠武器的精良。(每句1分)十三、1儒 论语大学中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2“增加”或“增”。 3围绕“成才离不开主观努力”来答即可;能写出原句的意思亦可。 4围绕“痛苦和磨难可以造就人才”来答即可;答“生于忧患”亦可。 5围绕“物质生活优裕了,仍然需要忧患意识”或“因有忧患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来答即可。十四、1(1)兵器 (2)限制 (3)通“叛”,背叛 2C 3B 4A B 5施行仁政的人 君子 6得道 天下顺之 7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2020广西百色市阅读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913题。(13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委而去之 (委: ) (去: ) 亲戚畔之(畔: )10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属予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