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应当避免“揭了盖子又捅了娄子”

上传人:艳*** 文档编号:110721005 上传时间:2022-06-1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课堂应当避免“揭了盖子又捅了娄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历史课堂应当避免“揭了盖子又捅了娄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历史课堂应当避免“揭了盖子又捅了娄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课堂应当避免“揭了盖子又捅了娄子” 笔者2012年11月初在衢州市高中历史教师执教能力提升培训活动中开设了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课(人民版必修历史专题一第1课),整堂课推进也算顺利,但有一个历史知识点的教学引发了笔者的反思。 当时课堂进程是这样的:当笔者讲授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涉及耕作技术演进到铁犁牛耕之曲辕犁阶段时,首先在课件上展示了曲辕犁构造图,然后提出问题:“曲辕犁的使用被认为是铁犁牛耕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为什么?它的优点何在?”然后接连提问了两个学生,他们都不能回答。之后,考虑到教学时间紧,笔者结合图示剖析了曲辕犁的优势:其一是出现了犁评,通过它可以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其二是犁壁竖于犁铧之上,两者不成连续曲面,既便于碎土,又便于形成窜垄,操作起来比直辕犁灵巧,能适应各种土地和耕种不同田块的需要,以及提高耕作效率和耕作质量。 课后,笔者感到不放心,为了了解曲辕犁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效果便布置了一道作业:“你是否理解为什么曲辕犁的应用是古代农业耕作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并要求学生当天上交。下面摘录部分学生的答案。 答1:不理解,不知道曲辕犁的工作原理。 答2:我不太懂,只知道它提高了农业耕作的效率。 答3:因为曲辕犁与直辕犁相比更利于耕作,生产工具的改进能极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说它是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的一次重大突破。 答4:理解,因为曲辕犁使当时农耕效率大大增加,很好地将人力、畜力相结合。 答5:因为曲辕犁可以运用于不同地方的耕作,耕地的深浅度也可调整,直到今日,铁犁的结构与曲辕犁在本质上也是相同的。 答6:因为曲辕犁提高了生产效率,是农业技术上的一次改革,为后来农耕技术的改进奠定了基础。 答7:因为曲辕犁融合了许多力学理论,提高了耕作效率,使耕作轻松,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以后更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答8:因为曲辕犁能适应不同耕地的需求,提高耕田效率,提高劳动效率。 答9:曲辕犁相对于老式的单牛挽犁更加注重细节的设计,更贴合劳作实际,体现了劳动人民从“能耕田”到“耕好田”的生产思想的突破和对更高层次生产力的追求,同时也能体现出在生产力中以劳动者为主,以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为辅的人本思想。 通过对以上学生的作业情况分析可以看出,这堂课教学的整体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学生对曲辕犁的优点要么一无所知,要么一知半解,抑或只能复述教师的表述,能有一定深度的理解的学生相对较少。这种情况使笔者陷入思索。 思考一: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历史知识点的教学?荀子劝学篇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整体由局部组成,整体的成功离不开局部的贡献。这对课堂教学的启示是一堂课的成功离不开每一个知识点的成功处理。任何历史事物和历史现象都由一系列的知识点和丰富多彩的细节构成,从某种意义上讲,历史课堂就是师生共同参与学习、感悟这一系列的知识点和诸多细节的过程。讲清历史事物的关键知识点,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在于透过情节、故事和细节来说明社会风貌、时代变迁和历史潮流。 而这一课对于曲辕犁的教学又如何呢?从前面的学生作业中可以看出,尽管有一小部分学生借助于教材表述、教师讲解和合理想象对这个问题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但更多学生对曲辕犁的工作原理并不了解,对曲辕犁如何提高了耕作技术一知半解,可见笔者对这一历史知识点的教学是不够成功的。“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的演进,认识工具革新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是课前设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而曲辕犁则是关乎古代农业的耕作技术和生产工具演进的重要环节,本来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然而由于笔者对这一知识点的课堂定位不清晰,从而导致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进程中未认真贯彻教学目标。笔者在教学进程中就这一问题组织课堂互动时,由于准备不充分,考虑不周到,措施不得力,导致在教学交流中师生沟通不畅,其严重后果是“揭了盖子又捅了娄子”。也就是说教师提出了问题,然而却没有解决问题。课堂中既然选择了启发性提问,那么就应该认真对待,采取合适的教学举措,突破难点,而绝不应该草草了事,浅尝辄止。而当时笔者就是用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一套说辞进行讲解,其结果是以启发性问题开场,最后以灌输知识收场。 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仅在思想上重视是不够的,还要做好各种准备,设计各种预案,以便应对课堂里各种突发事件的挑战。以这一课为例,笔者课后就设想了多种替代方案:其一,采用中央电教馆出版的详细讲解曲辕犁的构造和功能的辅助教学材料;其二,将曲辕犁和直辕犁进行对比分析讲解;其三,制作耕犁的历史演变资料和图片,从历史纵向演进视角帮助学生理解;其四,由学生搜集资料,做出曲辕犁的模型并在班级演示。当然,这一切对于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而言,已经于事无补,但却有利于未来的课堂教学。 思考二:如何在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历史认识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发展,即收获历史知识,增长历史智慧,提升人文素养才是历史教学的归宿。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的基础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出发点,这个因素在教师教学设计时要充分重视。然而笔者在备课时更多地考虑教学进程推进的流畅和时间的安排,因而没有认真思考学生在这一知识点上的基础。事实上,从课后笔者的抽样分析来看,学生在电视或电影中见过铁犁牛耕的仅占总数的72.4%,亲眼见过铁犁牛耕的只有25%,而从来没有见过的占8.3%。无论来自城乡,绝大多数学生都没有亲眼见过铁犁牛耕现象,他们既缺乏犁田耕作方式的感性知识,更不了解中国古代千百年来牛耕技术的演进情况,因此学生在匆忙之间难以理解曲辕犁所带来的所谓“农业耕作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自在情理之中。由于笔者没有顾及这些学情,课堂提问前缺乏必要的知识铺垫和准备,提问也缺乏针对性,结果遭遇“冷场”就在意料之中了。可见,合理的教学设计显然不能忽略学生的知识基础。只有以学生的基础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学生的学习难点作为教学的侧重点,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成教学目标。 思考三:如何因“材”制宜地选择教学策略?在这堂公开课中,之所以出现教学进程中教师自演自叹,学生作壁上观的情况,其原因之一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曲辕犁这一知识点的特点认识不清、分析不够,因而造成教学策略选择也不恰当。曲辕犁这一知识在教材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这节课的课标内容为“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古代中国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经历了耜耕阶段,至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演进到铁犁牛耕阶段。从此,铁犁牛耕作为我国古代传统农业的最主要耕作方式,贯穿古代历史两千多年,而曲辕犁的使用是铁犁牛耕这一耕作方式日臻成熟和完善的标志。也就是说,曲辕犁既是犁耕技术走向成熟的至关重要的突破,又属于农业生产工具的重要革新。搞清了这一历史演进的规律,教学时依照铁犁牛耕技术的历史演进逻辑来选择教学策略,效果也许就会大不相同。 另外,曲辕犁之所以得名,是相对于直辕犁来说的,这一特点也被笔者忽视了。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假若选择比较分析的策略,学生的理解肯定会容易许多。事实上,耕犁到汉代已经普及了,而使用的是直辕犁。假如教学中把直辕犁和曲辕犁的构造图进行对比,那就不难发现曲辕犁的优点在于:一是结构合理,使用轻便,克服了汉魏以来长直辕犁耕至田角边时“回转相妨”的情况,回转灵活,便于推广;二是通过犁评的操作调节犁头的倾斜角度,从而能够控制耕土的深浅,耕作平稳;三是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既提高耕作效率,又提高耕地质量。总而言之,对于教材知识来说,依据知识本身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这是课堂教学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思考四:如何看待课堂教学的完整性?这堂课中出现对曲辕犁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草草了事的局面,主要是由于笔者因担心时间不够而破坏课堂教学的完整性造成的。 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成功的呢?教师表面上完成了教学任务但学生却未完成学习任务,教学并未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难道是成功的教学吗?事实上,新课程理念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打破了过去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观念,转向了“以人为本”。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中的“以人为本”呢?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一切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笔者在这个知识点上的处理恰恰违反了这一原则。在教学进程中较多地考虑了课堂教学的预设性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而忽视了学生认知过程的生成性和灵活性。 诚然,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它的主体是人,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并不在于忠诚地执行预设的教学目标,更要充分考虑学情因素,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机应变地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总之,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的是学生认知的逻辑性,而不是历史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性;更加重视学生认识过程的完整性,而不是课堂形式上的完整性。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