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生活易错点

上传人:精****料 文档编号:110040520 上传时间:2022-06-1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4.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与生活易错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哲学与生活易错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哲学与生活易错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哲学生活易错点集锦: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1、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注意:正确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2、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不都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 1、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注意: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 2、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3、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注意:哲学)(三)基本问题、基本派别、基本形态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注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注意: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3、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注意: 应该是两个根本对立的观点、两个对子)5、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注意: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何者是世界的本原展开的) 7、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中的具体形态也存在程度不同的缺陷,唯心主义也有局部可以借鉴之处。)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注意: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不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才出现的)2、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 (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物质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2、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客观存在”应为“客观实在”。) 3、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注意:是客观实在,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不一样。)4、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共性)5、区别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物理学上的物质(原子、质子、中子等)(二)运动1、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注意:颠倒了二者)2、发展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只有前进行上升性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三)规律1、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水往低处流、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注意: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2、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注意:规律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绝大多数国家的汽车靠右行,极少数国家的汽车靠左行,说明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这里讲的是规则,规则不同于规律) 3、规律是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因此,联系就是规律(注意:规律是事物运动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4、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一切传统观念的束缚( 注意: 对传统观念要一分为二地对待)5、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注意: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6、正确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起消极作用。(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正误之别,其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 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规律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关键是看人们如何利用规律) 7、思维规律是主观的。(注意: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10、自然界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 11、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离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就不能认识和利用规律,就不能按规律办事;是否尊重客观规律才是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或关键) 12、只要实事求是(尊重规律),做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 (实事求是有利于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能否取得成功还要看各种主客观条件等因素的影响。)13、决策者要避免失误,关键要做到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注意:关键是要尊重客观规律)14、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15、 只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注意:还要受客观规律和条件的制约)16、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四)意识1、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注意:是人脑特有的机能)2、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注意: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3、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注意: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而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4、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注意:无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5、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注意: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二重性,也不能直接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意识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才对事物有反作用(注意:不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有反作用)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6、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注意:不一定是正确反映)7、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 8、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 9、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 (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但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 14、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 15、“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 16、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17、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注意:客观实际是出发点)(五)实践、认识1、人们只有在失败后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注意:认识来源于实践,不一定要经历失败)2、认识既来源于直接经验,又来源于间接经验(注意: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认识的两种途径)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注意: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注意:不论认识正确与否,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注意: 唯一来源)3、不同的人对同一现象必定会有不同的认识(注意:不一定是不同的)4、人的认识必须符合终极真理(注意:不存在终极真理)5、实践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注意:改造客观世界)6、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注意:实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活动。不能把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割裂开来。)7、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注意: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17、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注意: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19、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注意: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一)联系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注意:联系是有条件的)2、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前对后错。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3、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 (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联系存在的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4、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两种联系都是客观的) 6、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无条件的。(该说法正确) 7、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注意“一定意义上”才是) 8、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只有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9、整体就是指由事物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注意:还包括其发展的全过程)10、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注意: 必须在一定条件下)(二)发展11、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 (前对后错。)12、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前两句对后一句错。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 13、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盘否定) 14、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5、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注意:判断新事物的标准三个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途。不能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16、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注意: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三)矛盾17、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有条件的,必须处于统一体中。) 18、哲学上的斗争和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整体和部分关系。 (二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9、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人为制造的矛盾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20、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能理解为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1、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说反了,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22、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前对后错) 23、一分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不好的一面。 (矛盾的双方是具体的、多样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好与不好两个方面) 26、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7、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解决主要矛盾只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28、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没有影响。(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而且矛盾的主次双方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2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这是知识的混淆) 30、坚持重点论,就是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就是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缩小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内涵)20、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注意:双方既对立又统一)22、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注意:不能将两点理解为就是优点和缺点)23、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注意: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24、矛盾具有普遍性,因此是永远不以解决的。(注意:矛盾并不是永远不能解决的,只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矛盾分析的方法,就能正确地分析和解决矛盾。)25、矛盾就是事物内部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注意:矛盾也包括事物之间的这种关系。)26、事事有矛盾,就是指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注意: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能构成现实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当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时,才能构成矛盾关系。27、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注意:是辩证否定或称“扬弃”)28、扬弃就是抛弃。(注意:错误,不符合辩证否定的原理,割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实际上否认了事物的发展,犯了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错误。)2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的事物发展。(注意: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48、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没有必然联系(注意: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四、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1、凡是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注意:历史唯物主义才是)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始终是不可割的,社会存在依赖于社会意识(注意:社会存在不依赖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注意:具有促进和阻碍双重作用)4、社会存在的变化和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进行的(注意: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5、社会存在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注意: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6、我国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注意:这是我国的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7、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同。(注意:错,社会基本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都是通过实践加以解决。但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不同,解决的具体方式也不同,在阶级社会里,矛盾是对抗性的,通过阶级斗争去实现;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通过改革来实现。)8、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人们(注意:起推动作用的人们)9、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注意:颠倒了二者关系)10、改造客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注意: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1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注意: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12、所谓价值是指人对事物的积极意义(注意: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13、价值观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注意:价值观不一定都是正确的)17、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实现了集体利益也就实现了个人利益(注意: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实现了前者不一定就能实现后者)18、先进人物只贡献不索取,因而人生价值大(注意:不能将奉献和索取对立起来)19、要实现人生价值就要牺牲个人利益(注意:实现人生价值不等于牺牲个人利益)20、要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最好先实现自我价值(注意:二者不存在先后关系)21、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主要看他的物质贡献,因为物质贡献比精神贡献更重要(注意:哪个更重要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22、不断提高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注意: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23、贡献越多,索取越多(注意:贡献与索取不是对等关系,因为人生价值的真正意义在于贡献,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始终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无私奉献”是我们应该大力倡导的精神。)24、只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境界,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成功(注意:艰苦奋斗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