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苏教版科学三下土壤与生命单元教案表格式单元课时分配1.我们周围的土壤:2课时;2.了解土壤:2课时;3.肥沃的土壤:2课时;4.土壤的保护:1课时1、我们周围的土壤教材分析 本课是土壤与生命单元的起始课,是教师带领、指导学生去亲近土壤,感受土壤的形态,了解土壤里有什么,为后续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这一课主要在室外进行。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引发学生展开关于土壤的讨论,了解学生对土壤的已知情况和想知道些什么,引发学生认识土壤的兴趣。2、指导学生亲近土壤,发现土壤中的物质(如:植物的根、落叶、石头和蚯蚓)。3、指导学生认识土壤中的动物及其生活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土壤。2、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3、能够与同伴交流观察结果。科学知识:1、知道土壤里有什么。2、知道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小动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亲近土壤。2、意识到土壤与动植物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准备教师事先进行实地考察,为学生准备一块泥土地、铲子、放大镜、盛土容器、土壤研究记录纸。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只塑料杯子、一块抹布。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二次备课及效果分析一、导入新课导入: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说说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板书课题讨论: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有哪些想知道的问题?二、学习新课1、自主学习(1)说文解字:“土”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2)小结,激发学生实地观察的愿望。(3)提问:在外出进行观察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师生小结:1、注意安全;2、不要破坏环境,更不能伤害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动植物;3、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对不认识的动植物,可先照样子画下来;4、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里有些什么。 2、外出实地考察,观察校园绿地一角的土壤。教师讲解并提出要求:先观察表层的土壤(颜色形状湿润度等);然后注意观察土壤中有哪些动植物,思考土壤和动植物的关系;最后注意观察表层土下约2厘米处的土壤(颜色形状湿润度等)。 学生分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指导学生边观察便记录,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等。)3、回到教室,交流汇报分组交流自己在观察过程中的发现、收获。各组派代表上讲台前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表层的土壤和地下2厘米初的土壤有些什么不同的地方?有哪些动物生活在土壤里,这些动物在土壤里干什么?三、全课总结,课后延伸今天我们一起去校园里观察了土壤,并有了很多新发现。你们能在回家后能把这些新发现和新感受用清新、优美的文字或是栩栩如生的图画描绘出来吗?也希望大家能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园、田野等更多的地方仔细观察那里的土壤和土壤中的生物,并采集一份土壤样本(下节课带来)。板书设计1、我们周围的土壤表层土底层土植物地上部分植物地下部分田野、树林、花坛、草坪、花盆 土 土壤里有:蚂蚁、蜗牛、蚯蚓 小草、大树的根、落叶、枯枝教后记2、了解土壤教材分析本课主要通过观察各类土壤中颗粒大小的不同及沙子、黏土之间含量不同,了解土壤有不同的种类,并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进一步了解各类土壤的特性,还将通过沉淀法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物质。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1、观察土壤:先用眼睛看,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体会两种观察方法的不同结果,知道工具的重要性,培养仔细观察的能力;另外,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所看到的情况,并采用各种方式做一份有特色的观察记录。2、认识土壤的成分。3、研究土壤的种类:第一:观察比较出三种土壤的颗粒大小不同(重点);第二:通过比较三种土壤的透水性来认识土壤的性质;第三: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摸、看、捻、握、搓)研究沙和黏土的不同。4、拓展部分: 调查自己家乡土壤的种类及适合种植的植物。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科学知识1、 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2、 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3、 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4、 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5、 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2、 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教学重点观察比较三种土壤的颗粒大小等主要特征和性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 、白纸(3张)、烧杯、水、搅拌棒、土块、渗水性实验装置、放大镜、小塑料汤匙。学生准备:自己采集的土样、纸巾、抹布。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二次备课及效果分析一、导入新课谈话:通过上一课的观察,你认为我们周围的土壤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过渡:我们周围的土壤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为什么有的颗粒大,有的颗粒小?它们里面到底有些什么不同?今天我们来研究、了解土壤。板书课题二、探究活动活动一:观察土壤谈话:课前,我们都已经采集了一份土壤的样本,现在请大家拿出来。同桌两人合作,先用眼睛,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样本,一个人观察,另一个人记录,要求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的特征,并把我们看到的情况用图画、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下来。学生分组活动。汇报交流,互相评价(哪组的发现或记录价值、特色)。活动二:研究土壤的成分谈话: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大家都对土壤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那只是凭肉眼或是放大镜进行的初步观察。要想知道土壤里到底有些什么,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现在就请四人一组,做一做下面这个实验,看它是否对你了解土壤有所帮助。投影: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实验步骤:1、把小土块放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2、将土块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在等待过程中用纸巾包住另一些土块,用手使劲握一握,再摊开纸巾,纸巾上面留下了什么?说明土壤里有什么?3、 观察静置后的水杯中的情况,水里有什么?注意事项:1、 土块要轻放。2、 搅拌要彻底。3、 静置时间要长。观察时,杯子也应保持静置不动的状态。4、 始终要仔细观察,记录下每一步骤看到的现象。学生阅读此资料后开始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汇报交流实验情况。请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分析这份土壤主要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活动三:研究土壤的种类1、观察颗粒大小谈话: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三份土壤的样本,请你们仔细观察,首先看看它们的颗粒大小有什么不同。学生分组领取土壤样本,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汇报自己的发现。谈话: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看课本第5页的阅读资料,它会给你一个原因解释。学生阅读资料。师生小结:通过这一环节的观察、阅读活动,对土壤有什么更多的了解。2、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提问:沙土、黏土和壤土的颗粒大小不同,在遇到下雨这样的情况时,它们的渗水性会不会一样呢?你是怎么认为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讨论实验方法,特别是引导学生考虑三个变量的控制:土壤的多少、倒入的水量、倒水的速度要保持不变;不同的条件:三份不同种类的土壤;以及最后怎样获取水量的不同:方法1:倒入量杯;方法2:直接用尺子测量高度。采用后者更方便,也与雨下得有多大中雨量器的使用方法相一致。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汇报交流实验情况,并将结果与刚才的预测相对照。3、用多种感官了解沙和黏土的不同每组一份沙和黏土的样本,请学生参照课本第6页提供的方法来比较沙和黏土的不同。集体讨论:每一种土壤看上去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摸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更硬或更光滑?加点水握一握,哪种可以握成团?激趣:再试着把它们分别放在胶卷盒里摇动,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或者是闻一闻它们的气味是否相同。分组活动,交流。三、课后拓展指导谈话:同学们都已经对土壤有了非常丰富的了解。提问:你知不知道我们南京地区的土壤是什么类型的?有什么特点呢?适合种植哪些植物?学生思考、回答。指出: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什么方法来进行研究?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课后进行资料的查阅、请教专家等。板书设计2、了解土壤由空气、水、沙、黏土、动植物残留物等构成。种类:沙土、黏土、壤土(颗粒大小不同、渗水性不同)教后记3、肥沃的土壤教材分析对植物而言,土壤中的腐殖质是它们的主要营养。对学生而言,腐殖质的形成原因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本课遵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腐殖质及其产生的原因,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土壤。本课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2个部分:1、 发现土壤有肥沃和不肥沃的差异,认识土壤的分层,知道表层土中腐殖质和养分都非常丰富,是植物生长的保证。2、 动手实验(制作肥料袋、给蚯蚓安家),研究动植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2、 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科学知识1、 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2、 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3、 知道什么是腐殖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2、 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学重点动手实验,研究动植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铲子学生准备:塑料袋、吸管、土壤、果皮、韭菜叶、香蕉皮、透明的玻璃或塑料盒。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二次备课及效果分析一、导入新课给每组准备三份颜色差异明显的土壤样本(或图片):仔细观察这些土壤,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分组观察、讨论。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颜色、湿度等方面进行交流)。教师指出这是分别在三个不同地点采集的土壤样本:某农田、某小区、某工地等。让学生将土壤样本与采集地点进行预测配对,并说说理由。教师公布答案,请学生将其和预测结果对照。提问:为什么在不同地点采集的土壤样本会有这么明显的差别呢?你们认为这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思考、回答。二、探究活动1、初步了解枯死的植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提问:还记得上节课在校园里观察土壤时看到的情况吗?被落叶覆盖着的土壤有什么特点?没有被落叶覆盖的土壤又是什么样的呢?学生汇报。谈话: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学生作出假设,推测原因。出示一组落叶在土壤表面腐烂、分解的图片,学生分组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指出:落叶落到土壤表面后,会逐渐腐烂。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我们称为腐殖质,它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就越肥沃。激趣:想不想亲自观察一下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究竟会怎么变化?这可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得到结果的,要持续几个星期才行,能坚持下来吗?教师结合课本P10插图,讲解做肥料袋的方法。注意提醒学生: 选择容易腐烂的植物,如:香蕉皮、韭菜叶等。 要记住往塑料袋中放了哪些物品,以便今后查寻、对照。 可在袋中放入一两条蚯蚓。 每隔几天要进行一次观察、记录:看看放入土壤中的蚯蚓和香蕉皮、菜叶有什么变化,还要观察土壤的颜色、松软程度等有什么变化。学生分组制作肥料袋,填写第一阶段实验报告。第2课时2、了解动物的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出示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的阅读资料。学生阅读谈话:经过你这段时间的观察,你认为蚯蚓能担当起这个称号吗?理由是什么?阅读P11资料,了解更多土壤动物对改变土壤肥力的作用。谈话: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提问: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你是否能肯定植物对土壤的肥力有影响?学生汇报。3、了解肥沃的表层土的形成过程。出示P9图给学生观察,说说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观察、汇报。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一定的指导,使其知道:图中有两层内容:一、土壤是分层的;二、表层土的形成是各种土壤动物工作的结果。另外,图中甲虫等小生物的图片使用的是逐一放大的效果,本身并没有这么大。三、拓展活动引导学生思考P11拓展题板书设计3、肥沃的土壤不同地点、不同深度的土壤的肥力不同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统称为腐殖质。腐殖质越多,土壤肥力越强。教后记4、土壤的保护教材分析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探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认识土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影响。引发学生增强保护土壤的意识,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简单的事情做起。本课主要分四部分:1、了解土壤能为人类提供什么。2、研究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3、 认识植被的破坏对土壤蓄水能力的影响。4、 指导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土壤。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样去做。2、 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3、 能够进行环保宣传。4、 能做土壤蓄水能力的对比实验。科学知识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2、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土壤的重要。2、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3、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自己的努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泥土、草皮、水壶。学生准备:事先查找相应的课外资料。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二次备课及效果分析(一)导入新课前一段时间我们一起研究了土壤,你知道土壤和我们人类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吗?(二)谈话交流1、 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1)谈话: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2)重点讨论:土壤里生长的哪些物体直接提供给人类?土壤里的哪些物体被动物利用?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品来自土壤?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课本P65。(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4、了解植物对土壤蓄水功能的影响请学生思考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变量:有草皮和无草皮;公平的因素:土堆的大小、水流的大小、水量的多少等)分组实验、观察水流冲过后,土层的变化和流水经过的痕迹。汇报实验结果和受到的启示。5、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3)小结:除了从自己身边的小事(不乱扔废电池等)做起之外,我们小学生还应该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三)巩固应用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板书设计4、土壤的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人类和动植物共有的家园每个人都应关心、爱护它教后记附送:2019-2020年苏教版科学三下土壤与生命单元教案设计本单元教学内容是根据课标中内容标准地球与宇宙的具体内容标准地球的物质之一:岩石、沙、土壤来组织的,目的是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一个物体,培养学生德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涉及到课标中:科学探究11知道科学探究设计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将自己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12知道不同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探究方法。17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51能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并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点。61会查阅书刊及其它信息源。82能倾听和尊重其它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科学知识16知道环境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影响。18能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它生物的生存。23知道土壤的构成。24能设计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25意识到人类生存与陆地物质的密切关系及保护陆地物质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1想知道,爱提问。13尊重整据。15愿意合作与交流。31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33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本单元包括4课:1我们周围的土壤2了解土壤3肥沃的土壤4土壤的保护 1、我们周围的土壤教材分析: 本课是土壤与生命单元的起始课,是教师带领、指导学生去亲近土壤,感受土壤的形态,了解土壤里有什么,为后续的学习和研究奠定基础。这一课主要在室外进行。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引发学生展开关于土壤的讨论,了解学生对土壤的已知情况和想知道些什么,引发学生认识土壤的兴趣。2、指导学生亲近土壤,发现土壤中的物质(如:植物的根、落叶、石头和蚯蚓)。3、指导学生认识土壤中的动物及其生活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土壤。2、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3、能够与同伴交流观察结果。科学知识:1、知道土壤里有什么。2、知道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小动物。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愿意亲近土壤。2、意识到土壤与动植物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准备:教师事先进行实地考察,为学生准备一块泥土地、铲子、放大镜、盛土容器、土壤研究记录纸。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只塑料杯子、一块抹布。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二次备课及效果分析一、导入新课导入: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说说我们周围哪里有土壤?板书课题讨论: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有哪些想知道的问题?二、学习新课1、自主学习(1)说文解字:“土”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2)小结,激发学生实地观察的愿望。(3)提问:在外出进行观察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师生小结:1、注意安全;2、不要破坏环境,更不能伤害土壤中可能存在的动植物;3、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对不认识的动植物,可先照样子画下来;4、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里有些什么。 2、外出实地考察,观察校园绿地一角的土壤。教师讲解并提出要求:先观察表层的土壤(颜色形状湿润度等);然后注意观察土壤中有哪些动植物,思考土壤和动植物的关系;最后注意观察表层土下约2厘米处的土壤(颜色形状湿润度等)。 学生分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指导学生边观察便记录,及时记下自己的发现等。)3、回到教室,交流汇报分组交流自己在观察过程中的发现、收获。各组派代表上讲台前汇报。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表层的土壤和地下2厘米初的土壤有些什么不同的地方?有哪些动物生活在土壤里,这些动物在土壤里干什么?三、全课总结,课后延伸今天我们一起去校园里观察了土壤,并有了很多新发现。你们能在回家后能把这些新发现和新感受用清新、优美的文字或是栩栩如生的图画描绘出来吗?也希望大家能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园、田野等更多的地方仔细观察那里的土壤和土壤中的生物,并采集一份土壤样本(下节课带来)。板书设计1、我们周围的土壤表层土底层土植物地上部分植物地下部分田野、树林、花坛、草坪、花盆 土 土壤里有:蚂蚁、蜗牛、蚯蚓 小草、大树的根、落叶、枯枝教后记:2、了解土壤教材分析:本课主要通过观察各类土壤中颗粒大小的不同及沙子、黏土之间含量不同,了解土壤有不同的种类,并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进一步了解各类土壤的特性,还将通过沉淀法实验,了解土壤的组成物质。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1、观察土壤:先用眼睛看,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体会两种观察方法的不同结果,知道工具的重要性,培养仔细观察的能力;另外,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所看到的情况,并采用各种方式做一份有特色的观察记录。2、认识土壤的成分。3、研究土壤的种类:第一:观察比较出三种土壤的颗粒大小不同(重点);第二:通过比较三种土壤的透水性来认识土壤的性质;第三: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摸、看、捻、握、搓)研究沙和黏土的不同。4、拓展部分: 调查自己家乡土壤的种类及适合种植的植物。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科学知识1、 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2、 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3、 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4、 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5、 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2、 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教学重点:观察比较三种土壤的颗粒大小等主要特征和性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 、白纸(3张)、烧杯、水、搅拌棒、土块、渗水性实验装置、放大镜、小塑料汤匙。学生准备:自己采集的土样、纸巾、抹布。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二次备课及效果分析一、导入新课谈话:通过上一课的观察,你认为我们周围的土壤有哪些特点?学生回答。过渡:我们周围的土壤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为什么有的颗粒大,有的颗粒小?它们里面到底有些什么不同?今天我们来研究、了解土壤。板书课题二、探究活动活动一:观察土壤谈话:课前,我们都已经采集了一份土壤的样本,现在请大家拿出来。同桌两人合作,先用眼睛,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样本,一个人观察,另一个人记录,要求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的特征,并把我们看到的情况用图画、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下来。学生分组活动。汇报交流,互相评价(哪组的发现或记录价值、特色)。活动二:研究土壤的成分谈话: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大家都对土壤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那只是凭肉眼或是放大镜进行的初步观察。要想知道土壤里到底有些什么,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现在就请四人一组,做一做下面这个实验,看它是否对你了解土壤有所帮助。投影: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实验步骤:1、把小土块放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2、将土块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在等待过程中用纸巾包住另一些土块,用手使劲握一握,再摊开纸巾,纸巾上面留下了什么?说明土壤里有什么?3、 观察静置后的水杯中的情况,水里有什么?注意事项:1、 土块要轻放。2、 搅拌要彻底。3、 静置时间要长。观察时,杯子也应保持静置不动的状态。4、 始终要仔细观察,记录下每一步骤看到的现象。学生阅读此资料后开始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汇报交流实验情况。请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分析这份土壤主要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活动三:研究土壤的种类1、观察颗粒大小谈话: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三份土壤的样本,请你们仔细观察,首先看看它们的颗粒大小有什么不同。学生分组领取土壤样本,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汇报自己的发现。谈话: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看课本第5页的阅读资料,它会给你一个原因解释。学生阅读资料。师生小结:通过这一环节的观察、阅读活动,对土壤有什么更多的了解。2、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提问:沙土、黏土和壤土的颗粒大小不同,在遇到下雨这样的情况时,它们的渗水性会不会一样呢?你是怎么认为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汇报交流实验情况,并将结果与刚才的预测相对照。3、用多种感官了解沙和黏土的不同每组一份沙和黏土的样本,请学生参照课本第6页提供的方法来比较沙和黏土的不同。集体讨论:每一种土壤看上去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摸上去感觉像什么?哪一种更硬或更光滑?加点水握一握,哪种可以握成团?激趣:再试着把它们分别放在胶卷盒里摇动,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或者是闻一闻它们的气味是否相同。分组活动,交流。三、课后拓展指导谈话:同学们都已经对土壤有了非常丰富的了解。提问:你知不知道我们南京地区的土壤是什么类型的?有什么特点呢?适合种植哪些植物?学生思考、回答。指出: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得出的。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什么方法来进行研究?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课后进行资料的查阅、请教专家等。板书设计2、了解土壤由空气、水、沙、黏土、动植物残留物等构成。种类:沙土、黏土、壤土(颗粒大小不同、渗水性不同)教后记:3、肥沃的土壤教材分析:对植物而言,土壤中的腐殖质是它们的主要营养。对学生而言,腐殖质的形成原因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本课遵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腐殖质及其产生的原因,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土壤。本课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2个部分:1、 发现土壤有肥沃和不肥沃的差异,认识土壤的分层,知道表层土中腐殖质和养分都非常丰富,是植物生长的保证。2、 动手实验(制作肥料袋、给蚯蚓安家),研究动植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2、 能够把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用图画或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科学知识1、 知道死了的动植物遗体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2、 能够认识到蚯蚓在增加土壤的肥力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3、 知道什么是腐殖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2、 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学重点:动手实验,研究动植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小铲子学生准备:塑料袋、吸管、土壤、果皮、韭菜叶、香蕉皮、透明的玻璃或塑料盒。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二次备课及效果分析一、导入新课给每组准备三份颜色差异明显的土壤样本(或图片):仔细观察这些土壤,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分组观察、讨论。汇报交流(引导学生从颜色、湿度等方面进行交流)。教师指出这是分别在三个不同地点采集的土壤样本:某农田、某小区、某工地等。让学生将土壤样本与采集地点进行预测配对,并说说理由。教师公布答案,请学生将其和预测结果对照。提问:为什么在不同地点采集的土壤样本会有这么明显的差别呢?你们认为这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学生思考、回答。二、探究活动1、初步了解枯死的植物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提问:还记得上节课在校园里观察土壤时看到的情况吗?被落叶覆盖着的土壤有什么特点?没有被落叶覆盖的土壤又是什么样的呢?学生汇报。谈话: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学生作出假设,推测原因。出示一组落叶在土壤表面腐烂、分解的图片,学生分组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指出:落叶落到土壤表面后,会逐渐腐烂。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我们称为腐殖质,它是植物生长的必需肥料。腐殖质越多,土壤就越肥沃。激趣:想不想亲自观察一下枯死的植物在土壤中究竟会怎么变化?这可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得到结果的,要持续几个星期才行,能坚持下来吗?教师结合课本P10插图,讲解做肥料袋的方法。注意提醒学生: 选择容易腐烂的植物,如:香蕉皮、韭菜叶等。 要记住往塑料袋中放了哪些物品,以便今后查寻、对照。 可在袋中放入一两条蚯蚓。 每隔几天要进行一次观察、记录:看看放入土壤中的蚯蚓和香蕉皮、菜叶有什么变化,还要观察土壤的颜色、松软程度等有什么变化。学生分组制作肥料袋,填写第一阶段实验报告。第2课时2、了解动物的生活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出示蚯蚓是“土壤天然的犁”和“改良土壤的能手”的阅读资料。学生阅读谈话:经过你这段时间的观察,你认为蚯蚓能担当起这个称号吗?理由是什么?阅读P11资料,了解更多土壤动物对改变土壤肥力的作用。谈话: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提问:通过这段时间的观察,你是否能肯定植物对土壤的肥力有影响?学生汇报。3、了解肥沃的表层土的形成过程。出示P9图给学生观察,说说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学生观察、汇报。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一定的指导,使其知道:图中有两层内容:一、土壤是分层的;二、表层土的形成是各种土壤动物工作的结果。另外,图中甲虫等小生物的图片使用的是逐一放大的效果,本身并没有这么大。三、拓展活动引导学生思考P11拓展题板书设计3、肥沃的土壤不同地点、不同深度的土壤的肥力不同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统称为腐殖质。腐殖质越多,土壤肥力越强。教后记4、土壤的保护教材分析: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探究土壤和人类的关系,认识土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影响。引发学生增强保护土壤的意识,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简单的事情做起。本课主要分四部分:1、了解土壤能为人类提供什么。2、研究人类应该怎样保护土壤。3、 认识植被的破坏对土壤蓄水能力的影响。4、 指导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土壤。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 能够对某些行为做出是非判断,并思考和表达应该怎样去做。2、 能够对失去土壤的后果进行预测。3、 能够进行环保宣传。科学知识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2、知道人类的许多活动是破坏土壤的行为,知道垃圾对土壤的危害,知道废电池对土壤的破坏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产生感激土壤的情感。2、愿意为保护土壤做出自己的努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泥土、草皮、水壶。学生准备:事先查找相应的课外资料。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二次备课及效果分析(一)导入新课前一段时间我们一起研究了土壤,你知道土壤和我们人类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吗?(二)谈话交流1、 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1)谈话: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2)重点讨论:土壤里生长的哪些物体直接提供给人类?土壤里的哪些物体被动物利用?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品来自土壤?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课本P65。(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4、了解植物对土壤蓄水功能的影响请学生思考做这个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变量:有草皮和无草皮;公平的因素:土堆的大小、水流的大小、水量的多少等)分组实验、观察水流冲过后,土层的变化和流水经过的痕迹。汇报实验结果和受到的启示。5、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3)小结:除了从自己身边的小事(不乱扔废电池等)做起之外,我们小学生还应该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三)巩固应用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板书设计4、土壤的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人类和动植物共有的家园每个人都应关心、爱护它教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