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南京城墙结构和相关问题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07465334 上传时间:2022-06-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代南京城墙结构和相关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明代南京城墙结构和相关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明代南京城墙结构和相关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word明代某某城墙结构与其相关问题某某市博物馆 华国荣 王志高 明某某城墙的修建最早可追溯到元朝至正二十年(1360年),该年十二月在城北修筑龙湾虎口城,以抵御北方来敌。而真正大规模的营建是从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开始的,以后便连年不断。文献记载有“洪武二年九月始建新城)、洪武四年“冬十月修京师城垣、六年“六月修筑京师、“洪武十七年三月丁卯修筑京城仪风门,直至洪武十九年(1386年)“冬十二月造通济、聚宝、三山、洪武等门,新筑后湖城才告完成,全长33676公里。其西、南两面利用杨吴时开凿的外秦淮河为护城河,城东“在旧城(金陵府城)东白下门外二里许增筑新城,北以宽阔的玄武湖为天然屏障,充分利用沿线的山岗丘岭,把周围一些军事据高点,诸如石头、马鞍、四望、卢龙、覆舟、龙广等山尽括城中,并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显要位置开城门十三座,又建东西两座水城门,成为一座南北狭长、东西窄短的不规如此巩固壁垒,是明代以降某某战争史上最主要的军事防御线之一,被誉为“高坚甲于海内,成为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古城。 明代某某城墙是利用自然地形而修建的,外廓形状不规整,像这样限于山脉和水系而造成的不规如此形城垣在我国古代都城建设史上不乏其例。除在平原广敞地区筑造的隋唐大兴城(长安城)、某某城与元大都城等少数都城轮廓比拟方正外,其他凡沿山脉湖堤筑就的城垣外形多不规整,如汉长安城北垣、南宋临安城等都城。且北宋东京(某某)与南宋临安外城所开城门亦恰好十三座。纵观某某现存的明代遗存,宫城、皇城和明太祖陵墓“孝陵的选址建设,“风水因素起了关键性的作用,而某某城墙(含城门的设置、方位)的规划和建设如此主要是地理环境、战略需要以与历史传统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产物。 长期以来,因雨水、战争等原因,明古城墙损坏较多,历代均有修补,据统计仅明一代至少就有十五次之多。明初还规定了维修城垣的制度。据明会典记载:“凡京师城垣,洪武二十六年定:皇城、京城墙垣,遇有损坏,即使丈量明白,见数计料,所有砖灰,行下聚宝山黑窑等处关支;其合用人工,咨呈都府行稷留守王卫差拨军士修理。在考舌调查中,亦能发现明代成化、嘉靖、万历、康熙、同治、光绪等不同时期的修城用砖。近年来,随着城市大规模建设的展开,文物考古部门曾先后对某某城墙的一些地段进展了考古调查、勘探和开掘,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资料。本文即依据这些考古资料,并结合文献。就某某城墙结构、西南两面墙垣是否利用旧城以与贴面砖石胶结材料等几个具体问题作一初步分析,以求教于学界师友。一1991年。某某市城建部门为拓宽集庆路,打开出城通道,拆除了城西一段长约48米的城墙,所建城门今已命名为集庆门(图1)。同年89月,某某市博物馆在这段新开的城墙缺口内外两侧进展了考古开掘,弄清了该地段城墙墙基与墙身的结构。 这段城墙之女墙残缺,缺口南北剖面分别残高1米、8米、95米,上宽为156与15米。内外墙面从下至上均用条石包砌,最高达三十二层。这种条石除最低层不太规整外,其余外侧与各咬合面均修琢光滑。条石长60110厘米,厚3840厘米,从下至上逐层内收78厘米。条石内以大小不等的块石拌合石灰浆混浇贴砌,形成两道上窄下宽的巩固防护层。它不仅使条石包砌严密,还使墙身各局部融为一体,防止墙体倾塌。防护层内中心部位以小型片石拌土夯筑,以距今地表下2米左右为界,其上分层夯筑,片石层厚1535厘米,其下夯筑层次不明显,厚约5米。 以上是墙身结构。墙基结构可以城内探沟北壁剖面为例,从上至下共有六层(图2、3)。 第一层:厚约19米,为清代与近现代堆积。 第二层:厚1米,为较纯净的黄土层,夹杂少量碎陶片与青花瓷片。第三层:厚约075米,以石块和石灰浆浇结,紧贴墙根,宽约3米,推测是明初建城时,防止城根渗水的措施。第四层:厚13米,以未经修琢的大块石沿墙筑砌一道宽575米的护墙,以加固城基。其内出土的陶瓷碎片,能辨器形的有陶韩瓶、黑釉瓷碗、白瓷碗以与龙泉青瓷盘、罐等。从器形、胎釉看,均为元末明初之物。第五层:厚约08米,以圆木上下平铺两层。上层纵铺,即与城墙方向垂直;下层横铺,即与城墙方向平行。圆木直径3040厘米,露在城外的局部长180厘米,其余伸人墙基最底层条石之下。圆木外每隔50厘米左右打下较细的木桩,以防止其内平铺圆木向外滑斜。这批圆木木质坚韧,至今保存完好(图4)。第六层:厚约08米,为碎砖瓦石等,作为城墙底基铺垫。其下便是纯净的砂土。城内墙基结构已如上述,城外墙基无第三层,第四层块石亦较小,其余与城内墙基结构根本相似。1995年,中华门东缺口因拓宽道路拆除了一段城墙。该城墙底宽198米,顶宽134米,高约205米。除垛口为砖砌外,内外两侧从下至上均用条石包砌。条石内结构与集庆门段城墙相似,两侧亦有厚25米的碎砖石等浇筑的防护层,防护层内城心部位同样以碎砖石与黄土层层夯紧。惟一区别的是:城墙外侧防护层内加砌了另一道厚逾2米的防护层,这应和城门地段的结构有关。明初某某城墙的修筑分为前后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规划指导思想不尽一样,加上某某城墙系沿山脉湖堤筑就,各段墙体所依地基差异悬殊,故各段城墙的结构明显有别。对现存城墙的调查发现,其结构根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类情况。第一类,从今通济门至水西门,是现存城墙中最结实,也是保存最好的一段。除女墙为砖砌外,内外墙面从下至上均以条石包砌。从城墙缺口处发现,条石层内一般也有与集庆门段类似的块石防护层。唯东关头内一段是以砌造整齐的砖壁为防护层。防护层内中心部位亦以碎砖石和黄土层层夯实。第二类,从今解放门东至和平门,依傍玄武湖。这段城墙是第一类以外保存较好的一段,外壁下部以条石包砌七层以上,解放门段城墙据说深达12米仍未见最底层条石。可见墙基之深。条石上为砖砌墙面,防护层为砖砌,中心部位以碎石伴土夯筑。第三类,从今某某门南至解放门东,从建宁桥至定淮门两段,沿线利用山岗丘岭,即方志上所谓“据岗垄之脊。外壁从下到上均用城砖包砌,根底较差,今塌陷较多。内壁情况较为复杂,多亦用砖包砌,局部地段内壁仅砌较矮的护土坡。某某门东城墙转角处亦曾发现底基铺设圆木的现象。墙面之内有砖砌防护层,某某门南一城墙缺口剖面显示出这层防护层宽达5米,以明代城砖层层砌筑。前湖一带城墙中还发现了罕见的“墙中墙。是明代屡次扩建、维修城墙的极好见证,堪称特例。第四类,石头城左右地段。在赭红色砂岩之上砌筑,或在砂岩之外包砌条石、城砖。这段城墙亦保存差,塌陷较多。二由于明代某某城墙西、南两处是以杨吴时开凿的外秦淮河为护城河,故从位置上看这一局部城墙和南唐金陵府城相重叠。长期以来,有很多学者认为这两处城墙是属于南唐或者宋元旧城。地方志有如下记载: “南都城高坚甲于海内,自通济门至三山门一段尤为屹然国初拓都城,自通济门东转北而西至定淮门新筑,通济门以西至清凉门皆仍旧址。然如此前所言巩固巨石者当犹是景之遗植也。 “明初建为京师,乃益廓而大之以上三城(聚宝门、三山门、石城门)本南唐南门、水西、大西诸门也。明初拓城,惟此三门仍旧而更以新名。 “明建都城,惟南门、大西、水西三门尚沿其旧,即杨吴据广陵时徐知诰所建也。 “明建都城,因其南门、大西、水西三门因宋元之旧,更其名日聚宝、石城、三山。 一些前辈学者在研究明代某某城墙时亦沿用旧说,认为西、南两处城墙是在南唐旧城的根底上进展拓宽、加高和贴面而建成的。 “市区东、西、南三面,从东水关经聚宝、三山、石城门到石头山一带,都是在旧的根底上进展加高、增固和贴面。 “明某某城,在南唐都城的根底上,利用它的南面和西面城墙加以拓宽、加高,进而扩大建成明都某某明京城通济门至石城门段,是利用南唐都城而加固的。 南唐都城金陵府城,又称为江宁府城,它除了城门所在地段为砖墙外,其余均为土筑。这座土城的修筑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贞明二年(916年)吴升州刺史徐知诰治城市府舍甚盛至贞明六年(920年)十一月“吴金陵城成,陈彦谦上费用之籍,用四年时间筑城二十五里四十四步;第二阶段是“天成三年(928年)八月徐知诰广金陵城二十里,且营宫城以备吴主迁都。因此,金陵府城实际长四十五里四十四步。宋代沿用此城,称江宁(建康)府城;元代继续沿用,称建康(集庆)路城,局部城门一直沿用到明洪武十九年。 一般而言,前后花费二十余年修筑起来的明代都城,不会简单地在原来旧土城的根底上拓宽、加高、贴砖。清代甘熙白下琐言载:“客座赘语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谓自通济门至三山一段为李景所作。府志亦谓明建都城,其南门、大西、水西三门因宋元之旧而更其名,语皆未明,析盖三山、聚宝、通济-17杨吴始行创筑,收淮水于城内。逮明初开拓城基周围四十余里,惟此三门因其旧址而重建之耳。认为明城墙是在旧址之上重新修建的。 从考古开掘分析,处于城西的集庆门段城墙墙基直接铺设于砂层上,并以圆木铺底。其上城墙内外两壁以条石包砌至顶,内有石砌防护层,城心以片石拌土夯筑,勒脚处还有石筑护墙,城基、城身构筑浑然一体,地层清晰明确,均为明初遗存,根本未见南唐土城的痕迹。 又据资料,1977年拆除水西门,1981年新建龙蟠里至某某门段城西干道,1995年中华门东缺口因拓宽道路而拆除了一段城墙。这三段城墙均处于明代某某城墙西、南两面,但调查发现其结构皆与集庆门段城墙相似,即为明代新建。 此外,前述现存的各段城墙中,后两类情况城墙根底差,今塌陷较多。而前两类情况,墙体结构较为近似,墙底皆以条石包砌,保存最好。其中尤以城西、某某济门至水西门一段最为雄伟壮观。对此,前人赞誉为“自通济门起至三山门止一段尤为屹然,聚宝门左右皆巨石砌至顶,高数丈。吾行天下,未见有坚假如此者也。据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二载:洪武十九年“冬十二月造通济、聚宝、三山、洪武等门,新筑后湖城。说明上述两段城墙在同一时期修筑。分析当时的背景,社会经济恢复,政治稳定,国力雄厚,完全有能力和条件把西、南两面旧土城推倒重建。同时,这两段城墙分别依凭外秦淮河和玄武湖,即均外傍水系,是某某历来水患最为频繁的地段。从防X水患考虑,也有必要把城墙筑造坚实,故其墙基铺垫大量圆木,底以条石贴面,历六百余年而巍然屹立。 明代某某城墙在六朝建康城外,一些地段城墙之中曾发现六朝或其他朝代用砖。这可能是因明初建城遇与前朝墓葬、建筑,或者拆除旧城时,将这些建筑用砖夹含其中。显然不能据此认为明代城墙沿用了旧城。另外,中华门地段发现的南唐以与宋元南门人城砖砌路面,说明城门基址方位未变,并不能证实明代城墙利用了旧城。综上所析,明代某某城墙西、南两面应是明洪武十九年于旧址之上重建城墙。三 我国古代建筑砖石墙体的垒砌,初期多是干摆。后来为了提高砌体的强度和稳定性先后使用黄泥浆、石灰胶泥等多种胶结材料。用石灰胶泥作粘结材料虽在东汉时已采用,但为数极少,到宋代才较普遍使用石灰。某某地区东晋、南朝大中型砖室墓葬虽然经常能发现石灰,但差不多都是铺设在砖室的外顶与外壁用于防潮,砖墙的砌筑仍然使用黄泥浆,直到明初石灰胶泥才真正大量运用在墓葬与其他各类建筑墙体的垒砌。而在石灰胶泥中掺合桐油、糯米汁、白芨等有机材料如此是胶凝技术进一步开展的结果。因其具有更高的耐水和防水性能,一般运用在水井、桥梁等潮湿环境下小型建筑砖石砌体的勾缝。一些大型建筑工程如秦代长城等的修建尽管也有使用糯米的传说,但多未能得到现代科学分析的证实。 明代某某城墙贴面砖石胶凝材料同样流传着在石灰中加糯米或秫米(黏高粱)灌浆的说法。这一传说在某某可谓妇孺皆知,其最早的来源可能是凤凰台记事:“筑京城用石灰秫粥锢其外,上(明太祖)时出阅视。监掌者以丈尺分治。上任意指一处击视,皆纯白色,或稍杂泥壤,即筑筑者(工匠)于垣中。但是既高且厚的某某城墙长达33公里,假如用糯米或秫米,其数量之巨简直难以想像。因此,学术界对此颇为怀疑。 同明代某某城墙胶结材料相关的还有当时盛行的浇浆墓浆料。所谓浇浆墓是指以石灰、土和细砂(合称三合土)等拌掺黏合剂形成的混合浆料作为建材构筑墓室的一种墓葬类型。浇浆墓因为密封性能好,能有效地隔潮防腐,且与大型砖石墓相比,所费不巨,简便易行,“大稍有力者皆可为之,其结构又固假如金石,能防止盗挖。所以这一类型的墓葬自明代中期以后在某某地区久盛不衰。 甘熙在其所著白下琐言卷九中对浇浆墓的备料、加工、构筑等有甚为详尽的记载。关于备料,甘熙说:“其法视穴(墓坑)之大小,备土之多寡。大率以三分石灰、二分土、一分砂为准,而其土即以本山穴土为之。三者先行槌细筛净合而为一,择穴旁平地堆存,以篷翼之。同时以“羊桃藤熬浆纳诸缸内,俟其浆冷定,搅之如胶漆牵连不断,斯可用矣。用时将三合土摊平地上约五寸厚,一人以木帚蘸浆匀洒,两人各持木掀对面翻拌。捏不拢者太干,再洒浆汁;撒不开者太湿,再加石灰。一次拌成,另堆篷内。未拌者照前法拌之。又说:“羊桃藤出徽宁二郡,江宁朱门乡(今江宁陆郎)山中间有之,今苏浙一带如此用蓼叶浆。浙之长安镇,此物大行。其叶类榆有香气,似樟脑者,真可以辟蚁。水浸五日,浆自出,稠黏异常,较羊桃藤尤善。 甘熙所言虽是晚清时的情形,然与明代浇浆墓浆料竟十分相似,其浆料不用糯米汁或秫米汁,而是用江、浙、皖一带常见的“羊桃藤和“蓼叶两种植物的浆汁。某某板仓徐俌夫妇墓所用的浇浆块曾进展过拉力、承压、抗渗三项试验,所得数据与现代水泥砂浆相比,承压低于水泥,拉力、抗渗两项均高于水泥,具有良好的韧性,史载:“坚凝骨硬,刀斧亦不能开。 1995年,中华门东缺口因扩建道路拆除了一段城墙。仔细观察发现,这段城墙砌墙条石与防护层不同部位使用胶泥的颜色、质地和成分都有一定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五类: 1贴面条石勾缝胶泥,厚近3厘米,为石灰间杂细石砂粒,色白而质细,断面呈白色片状。 2为黄褐色砂土间杂极细白石粒,厚达9厘米。外观似岩石,极坚硬,不易破碎。此种胶泥最为多见,用于防护层内砖石间混浇。 3胶泥分上下两层,上层厚3厘米,呈白色片状,下层同前类,厚约6厘米。用防护层内砖石间浇结。 4胶泥亦分两层,上层为白色片状石灰,下层为石灰掺杂极细砂粒。此种胶泥较为少见,用于防护层内砖石间浇结。 5胶泥分三层,厚约9厘米。上下层为石灰掺杂细白砂料,厚约15厘米,中间为一层黏土。主要为城墙内侧防护层内所用。 某某大学现代分析中心对这几类胶泥标本作了红外光谱定性分析,结果明确,样品主要成分为:2、3、5类胶泥含大量硅酸盐与少量碳酸钙,1类胶泥主要含碳酸钙,4类胶泥主要含氢氧化钙和碳酸钙。这些胶泥在外形上与前述浇浆墓三合土浆料极其相似,观察、分析的结果亦明确其主要成分同样为石灰、土和细砂。明太祖实录卷十九记载,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曾下令禁种糯米,其原因是“曩以民间造酒醴,糜费米麦,故行禁酒之令。今春米麦价稍平,予以为颇有益于民,然不塞其源而欲遏其流不可也。其令农民今岁无得种糯,以塞造酒之源。巧合的是,正是在这一年大规模改筑应天城。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用糯秫作为修筑城墙的胶结材料几乎是不可思议的。有理由相信,某某城墙胶结材料同浇浆墓三合土一样使用了羊桃藤、蓼叶等非食用类植物的浆汁。当然,由于某某城墙各段墙体结构差异显著,所用胶结材料应远比中华门一段所得标本复杂。显然,上述推论还有待于今后更多的考古材料来充实,还待于更详尽更科学的化学分析检测来验证。注释:明史地理志。明太祖实录。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二。1982年某某市文物古迹普查资料汇编。陈作霖金陵通纪卷九。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科学,。1985年。单士元等编明代建筑大事年表。季士家明都某某城垣略论,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年第2期。首都志引顾炎武肇域志。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五。陈文述秣陵集明都城图考。光绪重刊江宁府志卷十二。蒋赞初某某史话,某某人民,1980年。X泉明初某某城的规划与建设,中国古都研究第2辑。景定建康志卷十二。季士家某某中华门建筑述略,文物资料丛刊第5辑。甘熙白下琐言卷九。某某市博物馆明徐达五世孙徐俌夫妇幕,文物1982年第2期。季士家、韩品峥主编金陵胜迹大全,某某,1993年。7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