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上传人:y****n 文档编号:107463792 上传时间:2022-06-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93.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医基础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医基础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知识点(一)中医基础理论1.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宰。2.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亢则害,承乃制,治则生化”-整体观念的一种反应。3.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素问金匮真言论4.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素问脉要精微论5.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是因为人气始生,病气衰;“夫百病者,多以夕加”,是因为人气始衰,邪气始生;“夫百病者,多以夜甚”是因为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一身;疾病病情随昼夜时间节律而变化,其病“安”的时间是昼。6. 精气概念源自水地说。气的概念源自云气说。精气首见于管子。7.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8. 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9.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俞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10. 阴阳的对立制约:正常:“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反常: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阴虚则阳亢;“阴平阳秘”阴阳的对立与消长。阳胜伤阴。阴阳对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11. 阴阳的互根互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阴损及阳,阳损及阴”“阳生阴长,阳杀阴藏”12. 阴阳的消长平衡:“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盛则阳病。13. 阴阳的相互转化:“物极必反”“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14. 阴偏胜-实寒证寒者热之;阳偏胜实热证热者寒之;阴偏衰(阴虚)虚热证阳病治阴(阳中求阴补阴时适当补阳);阳偏衰(阳虚)虚寒证阴病治阳(阴中求阳补阳时适当补阴)。壮水之注,以制阳光阴偏衰-阳病治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偏衰-阴病治阳;阴虚不能制阳而制虚热者,用滋阴壮水之法,以制阳亢火盛,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称为“阳病治阴”。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而致虚寒者,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内经称为“阴病治阳”。15.五行属性归类五行人体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声变动木肝(魂)胆目筋怒呼握火心(神)小肠舌脉喜笑忧土脾(意)胃口肉思歌秽金肺(魄)大肠鼻皮毛悲哭咳水肾(志)膀胱耳骨恐呻栗五行自然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木角酸青生风东春火徽苦赤长暑南夏土宫甘黄化湿中长夏金商辛白收燥西秋水羽咸黑藏寒北冬血之余为发,筋之余为爪。肝心脾肺肾其华在爪 面 唇 毛 发,其液在泪 汗 涎 涕 唾。15. 相生关系:木-火-土-金-水相克关系:木-土-水-火-金(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五行制化:木-火-土-金-水=相生五行胜复:木-土-水-火-金=相克五行相乘:木-土-水-火-金=相克太过五行相侮:金-火-水-土-木=反克相乘:是指五行中某“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相克反应。“木旺乘土”、“土虚木乘”。相侮:指“反侮”,是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一行进行反侮,所以反侮亦称反克。“木火刑金”、“金虚木侮”16. 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17.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滋水涵木法(滋补肝肾法)、益火补土法(温肾健脾法)、培土生金法(补养脾肺法)、金水相生法(补肺滋肾法)等。理论基础是五行相生。18. 抑强扶弱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法)、培土制水法(健脾利水法)、佐金平木法(泻肝清肺法)、泻南补北法(泻火补水法,即泻心火滋肾水)。理论基础是五行相克。19.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20.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 “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21. 心“君主之官”、“生之本”心主血脉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关系密切具有“壅遏营气,令无所避”作用的是脉主神志(心主神明)君主之官的理论基础;五脏六腑之大主的理论基础心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为火脏。心为人身之日。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22. 肺“相傅之官”、“华盖”、“娇脏”、“气之本”“气之主”、“清虚之脏”、“主气之枢”、水之上源。肺之门户是喉、气机升降之枢纽是脾胃、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肝肺。肺为生气之源,贮痰之器。主气、司呼吸主一身之气体现在生成宗气和调节气机。主宣发和肃降肺所宣发的气是卫气主行水-通调水道依赖肺的宣发和肃降朝百脉、主治节。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肺主一身之气体现在生成宗气和调节气机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体现在生成宗气肺主一身之气的运行体现在调节气机23.脾“仓廪之官”、“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生气之源。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停。脾为生气之源,生痰之源。脾主运化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也。为水液代谢的枢纽作用。脾主统血控制血液在脉中运行。脾主升,以升为健主要在升清和升举内脏。喜燥恶湿。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23. 肝“将军之官。谋略出焉”、“刚脏”、“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罢极之本”、“封藏之本”,“体阴而用阳”。人卧血归于肝。主疏泄-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调畅情志;通调排精与排卵。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作用。肝为刚脏-主升主动,具有刚强、燥急的特点。喜条达而恶抑郁。肝主升发-向外生动,向内发散以调畅气机。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24. 肾“先天之本”、“腰为肾之府”;“命门之火”即肾阳、元阳;“命门之水”即肾阴、元阴;肾者,胃之关也。“气之根”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肾中精气充盛,化生天癸。推动和调节脏腑气化。-五脏阳气的根本是肾阳(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阴液的根本是肾阴(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本);肾阳(不是肾气)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和宣散作用,肾阴具有凉润、宁静、抑制和凝聚的作用。肾主水。-肾阳的蒸化作用。-肾为水脏。主纳气肾所摄纳之气为清气。肾为气之根-维持呼吸的深度。肾为气之根。主蛰守,具有潜藏、封藏、闭藏的生理特性。-固摄精气,防止精气无故散失。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25. 心与肺-气血方面,体现呼吸吐纳;心与脾-血液生成与运行关系,多见于气血两虚;心与肝-行血和藏血的功能;心与肾-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和君相安位。肺与脾-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肺与肝-人体气机的升降调节。肺与肾-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和阴阳相互资生。肝与脾-饮食物的消化和血液中的藏血和统血。肝与肾-精血同源、藏泄互用及肝肾阴阳相互滋生和制约。-乙癸同源。脾与肾-先后天之间的互促互助。26.六腑生理特点是:受盛传化水谷,实而不能满,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27.七冲门(难经):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幽门、大小肠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七冲门也。28.胆“中精之府”、“中正之官”、“奇恒之腑”贮存和排泄胆汁,主决断。29.胃“太仓”、“水谷之海”受纳和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喜润恶燥30.小肠受盛之官受盛化物小肠主液泌别清浊临床上常用“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31.大肠“传导之官”传化糟粕大肠主津32.膀胱“州都之官”贮存和排尿33.三焦“孤府”、“决渎之官”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三焦为水液运行之道路上焦:一般为膈以上的胸部,主气的宣发和升散,即宣发卫气,而散水谷之精微以营全身“上焦如雾”中焦:一般为膈以下,脐以上的腹部,消化过程中腐熟水谷的状态“中焦如沤”下焦:一般为脐以下部位,主要功能是排泄糟粕和尿液“下焦如渎”34.五脏与六腑的表里关系: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肝与胆,肾与膀胱。35.奇恒之腑是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脑“髓海”“元神之府”与肾关系密切。女子胞胞宫、即子宫、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和心、肝、脾、肾、冲脉、任脉、督脉和带脉有关。36.精的本始含义是生殖之精。37.一身之气的生成,是脾、肾、肺等脏腑综合协调作用的结果。所以说: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38.人体之气的功能:推动和调控作用对于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有推动作用。温煦和凉润作用防御作用固互肌表,防止外邪;正邪斗争,防止损害。固摄作用使血液在脉管中循脉而行,防止逸出脉外。中介作用气能感应传导信息,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39.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肾中精气是元气的先天基础。以三焦为通道流行于全身。元气具有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和官窍生理活动功能。还能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40.宗气:积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之脉,称为“气海”、“膻中”、“虚里”。由自然界清气和水谷之气相合而成。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具有行气血、司呼吸作用、与语言、声音、呼吸强弱有关,是连接“肺主呼吸”和“心主血脉”的中心环节;温养心脉,以维持其运行气血的功能,温养肺和呼吸道,以维持其呼吸和发声的功能。41.营气:是与血共行于脉中的气;是富于营养,故又称“荣气”;营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为“营阴”。营气与血同行,环周不休。由脾胃中的精华部分化生。其功能是化生血液,营养全身。42.卫气:是运行脉外之气,又称为“卫阳”“悍气”。其特性是“剽悍滑利”,即活动力特别强,流动很快,运行于皮肤和皮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有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的功能。43.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血液的生成与脾胃、心、肺、肾相关。心脏的搏动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血液的运行和心、肺、脾、肝的功能活动密切相关。44.形状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皮肤、肌肉和孔窍之中,起滋润作用的,总称为津;形状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和脑髓之中,起濡养作用,总称为液。精液的输布是脾、心、肺、肾四脏的协同下完成的。而津液的代谢以脾、肺、肾功能为主。45.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整体表现的统称。五脏的归属为魂、神、意、魄、志。46.气与血的关系: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47.气与津液的关系: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生气,津能载气。48.精血同源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亡血家不可发汗。49.十二经络体表分布:十二经脉大多循行于皮肉之间在四肢:太阴、阳明在前缘;少阴、太阳在后缘;厥阴、少阳在中线。在头面部:阳明经行面部、额部;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后头部;少阳行于头侧部。躯干部:手三阳均行经肩胛部;足三阳则阳明行于胸腹,太阳行于背部,少阳行于肋部;足三阴均行于腹部。循行于腹部的经脉,由内向外的排列顺序为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50.十二经脉表里关系表里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内踝上8寸之下为厥阴、太阴、少阴。其余部位的顺序为太阴、厥阴、少阴和阳明、少阳、太阳。51.十二经脉流注次序:起于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最后又回到肺经。52.十二经脉走向、交接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指末端走向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三阴经从足趾走向腹腔、胸腔,交手三阴经,这样“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地循行。65、奇经八脉:十二经脉气血充盛有余时,则盛注于奇经。督脉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经。与脑、髓、肾关系密切。任脉阴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阴经。主胞胎。冲脉能调十二经的气血。称为“十二经脉之海”;又称为“血海”。带脉约束纵行的诸条经脉。阴跷脉、阳跷脉分主一身之阴阳,主司下肢运动,司眼睑开合。阴维脉、阳维脉维系联络全身的阴阳经。督脉、任脉、冲脉为同起于胞中,一源三岐。66、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其循行有离合出入的特点,其作用在于: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体表与四肢的向心性联系;十二经脉月头面部的联系;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加强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和心脏的联系。67、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称为十五络脉或十五别络浮络。十二经的别络多从肘、膝一下分出,循行于身体浅表部位。其作用是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68.经筋:结聚于骨骼和关节附近。有约束骨骼、司关节运动的功能。69.手足三阴经交于胸部(不是腹部)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交接于目内眦;既到目内眦又到目外眦的经脉是手太阳小肠经;起于目内眦的经脉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经与足少阳经循行过程中经过气街环绕口唇的经脉是:胃经、肝经、冲脉、任脉素问气穴论称其具有“溢其邪、通营卫”作用的是孙络70.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起止络属关系络相联系的脏腑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止于食指桡侧端交于手阳明大肠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止于对侧鼻翼旁交于足阳明胃经属大肠络肺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止于足大趾内侧交于足太阴脾经属胃络脾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止于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属脾络胃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止于小指桡侧端交于手太阳小肠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止于内眦交于足太阳膀胱经属小肠络心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止于足小趾外侧端交于足少阴肾经属膀胱络肾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止于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属肾络膀胱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止于无名指尺侧端交于手少阳三焦经属心包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止于目外眦交于足少阳胆经属三焦络心包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止于足大趾后丛毛处交于足厥阴肝经属胆络肝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止于肺交手太阴肺经与肺、胃、脑有经络联系71.风邪性质及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点,故属阳邪。常可见引起头痛、汗出、恶风等症;风性善行而数变:风邪治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征,称为“行痹”。风性数变是指发病具有变化无常,发病迅速的特点。风为百病之长:72.寒邪性质及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邪直中脏腑,则脘腹冷痛、呕吐、腹泻。寒性粘滞;主痛气血阻滞不同则多见疼痛。寒性收引。经脉拘急,可见肢体屈伸不利。73.暑邪性质及特点:暑为阳邪,其性炎热;见壮热、心烦、面赤、脉洪大等。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汗出过多,有气短乏力。暑多夹湿:常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74.湿邪性质及特点:湿性重浊;留滞于经络关节,引起关节疼痛“湿痹、着痹”。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留滞体内,常困脾阳。湿性粘滞;多缠绵难愈,病程长或反复发作。见于湿疹。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水肿以下肢为主。75.燥邪性质及特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见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咳,或喘息胸痛。76.火(热)邪性质及特点: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易扰心神,见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火易耗气伤津;火易生风动血;火易致肿疡。77.疠气致病的特点是:发病急骤、病情重、传染性强、症状相似;其影响因素有气候、环境、预防不当和社会因素。78.情志所伤,以心肝脾和气血失调多见。77. 怒伤肝、怒则气上;喜伤心、喜则气缓;思伤脾、思则气结;忧伤肺、悲则气消;恐伤肾、恐则气消,惊则气乱。过喜见精神不集中,失神狂乱。过悲见气虚乏力。78.素问五脏生成篇:“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79.劳神过度,易伤心脾;房劳过度,易伤肾精。80.痰饮和肺脾肾及三角的脏腑气化功能功能失调有关。痰饮为病,易于上逆,蒙蔽清窍、扰乱心神。81.瘀血致痛,多为刺痛,固定不移。出血颜色紫暗,伴有血块。J82.结石致病与饮食不当、情志内伤、服药不当、体质差异、久病损伤有关。易于阻滞气机,损伤脉络。83.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84.伏而后发者: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85.继发:原发病的基础之上,继而发生新的疾病。合病和并病:两经或两个以上部位同时受邪而出现病证。86、决定病证虚实变化的主要病机是正邪的盛衰87、实证常见于外感病的初期或中期,基本病机为邪气亢盛88、虚证的概念是以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低下为主的病理反映89、实邪结聚于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形成的病理变化是真实假虚90、正气虚弱,脏腑经络之气不足,推动激发功能减退,运化无力形成的病理变化是真虚假实91、阴阳不相维系,可出现阴盛格阳、阳盛格阴92、真热假寒的病机特点是阳盛格阴93、临证指南医案说“内风“产生之机理为体内阳气之变动94、“寒从中生”是指阳气虚衰,温煦功能减退;主要机理是:脾肾阳气不足,阴寒内盛。95、血燥生风的病因是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96、阴虚风动的病因是热病后期,阴津亏损。97、正治(逆治)逆其证候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逆是指采用方药或施术的性质与疾病的性质相反。98、反治: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疗的一种治疗方法。从是指采用方药或施术性质顺从疾病的假象。方法: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至虚之病、反见盛势真实假虚:大实有赢状、大实之病、反有赢状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用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反见热象的真寒假热证。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用寒凉的药物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里热盛极,阳盛格阴,反见寒象的真热假寒证。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用补益的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适用于因虚而闭阻的真虚假实证。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适用于食积腹痛,泻下不畅,热结旁流;瘀血所致的崩漏;膀胱湿热所致的尿频、尿痛等证。适用于真实假虚证99、亡阳:多见大汗淋漓,肌肤手足逆冷、蜷卧、神疲、脉微欲绝等危重证候。100、亡阴:多见喘渴烦躁、手足虽温而汗多欲脱的危重证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