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压控制LC振荡器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06979299 上传时间:2022-06-1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2.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压控制LC振荡器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电压控制LC振荡器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电压控制LC振荡器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Four short words sum up what has lifted most successful individuals above the crowd: a little bit more.-author-date电压控制LC振荡器电压控制LC振荡器辽 宁 工 业 大 学电子综合设计与制作课程设计(论文) 题目:电压控制LC振荡器院(系):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电子 学 号: 080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签字)起止时间:2011.12.262012.01.06-课程设计(论文)任务及评语院(系):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教研室: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学 号080404学生姓名专业班级电子课程设计题目电压控制LC振荡器课程设计(论文)任务任务和要求:设计并制作一个电压控制LC振荡器。(1)振荡器输出为正弦波,波形无明显失真。(2)输出频率范围:15MHz35MHz。(3)输出频率稳定度:优于10-3。(4)输出电压峰-峰值:Vp-p=1V0.1V。(5)实时测量并显示振荡器输出电压峰-峰值,精度优于10。(6)可实现输出频率步进,步进间隔为1MHz100kHz。进度计划1、布置任务,通过网络,图书查阅资料,理解掌握电路实现的功能。(2天)2、确定方案,设计电路图。(2天)3、建立软件流程图,用Proteus搭建硬件电路并调试。(3天)4、编写软件程序,并编译调试成功。(3天)5、对系统进行仿真,确定参数,分析系统性能。(2天)6、撰写、打印设计说明书(1天)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 平时: 论文质量: 答辩: 总成绩: 指导教师签字: 学生签字: 年 月 日注:成绩:平时20% 论文质量60% 答辩20% 以百分制计算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电子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相互之间交往所利用的通信手段也越来越多,人们不断追求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电子科学的发展尤其是无线通信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工作和生活注入了新的色彩;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享受着无线通信工具所带来的乐趣。实验和课程设计都是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重要的实践性环节,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起重要作用。本次课程设计的宗旨是:教学基本要求,结合目前学校课程设计的实际需求。便宜学生做答,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LC振器是高频中的中要部分,这个设计有利于让学生更好的巩固知识,对LC振荡器有更好的了解。关键词:VCO;单片机;变容二级管;MCU第1章 LC振荡器电路的原理及选择1.1 正弦波振荡器的分类正弦波振荡器按工作原理可分为反馈式振荡器与负阻式振荡器两大类。反馈式三端LC振荡器比较常用的电路形式又可以分为两大类:电感反馈式三端振荡器与电容反馈式三端振荡器。电感反馈振荡电路容易起振,但电感反馈支路为感性支路,对高次谐波呈现高阻抗,故对回路中的高次谐波反馈较强,波形失真较大;另外,由于两个电感元件上的分布电容并联于电感元件的两端,工作频率越高,分布电容的影响也愈严重,这就使得电感反馈式三端振荡电路的工作频率不能太高。电容三端振荡器的优点是输出波形较好,该电路中的不稳定电容(分布电容,器件的结电容等)都是与该电路并联的,因此适当加大回路电容量,就可以减弱不稳定的分布电容对振荡频率的影响,提高了频率稳定度。在这里,我们选择了电容三端振荡器。电容三端振荡器交流等效电路如图1所示。图1 电容三端振荡器交流等效电路此电路为西勒振荡器,该电路具有频率稳定度好,振荡频率较高,波段范围内幅度比较平稳等优点。其中振荡频率由C3、C4和L决定,频率计算公式为: 实际上为了能用电压控制频率,C4用变容二极管来代替。1.2 高频功率放大电路的选择高频功率放大器要求能实现对30MHz选频放大,由于功率要求是20mW且设计的VCO输出波形幅度高,我们只设置两级放大,一级为电压放大级,一级为功率输出级。电压放大级采用普通的选频放大器,谐振于30MHz。输出级有几种形式:1、直接放大,如图2(A)。2、推挽式功率放大,如图2(B)。3、开关功率放大,如图2 (C)。图2 (A)直接放大图2 (B) 推挽式功率放大图2(C)开关功率放大图2(A)直接放大型工作于丙类(高频功率放大器一般不工作在甲类或乙类),静态工作点较高,在没有信号输入时仍要消耗一定的功率,效率极低。丙类放大器单管工作,其高次谐波丰富,尢其是在高次谐波中,二次谐波幅度较高。对于选频功率放大器来说,高幅度的二次谐波吸收了一部分的功率,不利于基波的放大和效率的提高,所以此方案不予采用。图2(B)用两只三极管接成推挽式功率放大器,这种电路也叫做D类放大器,靠两只管子轮流导通完成正负半周的放大。该电路静态电流可以置得很小或是完全截止,效率可以做得很高,按理论值,D类放大器的效率可达100%(在低频时)。但是实际上,推挽功率放大器在开关转换的瞬间是存在着较大的导通电流,有一定的功耗,而且功耗随着开关频率的升高而不断地增大,这就使功放的频率上限受到限制了。一般此种功率放大器用于较低频率的放大上,比如调幅广播的发射,而对于30MHz的频率,我们不采用.图2(C)是开关式功率放大器,也叫E类放大器,它和D类放大器一样管子是工作在开关状态。在晶体三极管导通和断开瞬间,由于电感L2的作用,避免产生大的电压或电流,这就减小了器件的开关功耗,效率也得到了提高。这种放大器的主要问题是,由于晶体管工作在开关状态,对于连续变化的正弦波 ,通过开关转换后,出来的是失真的断续的波形;电感L2一般较大,它的存在会降低放大器的速度,但是可以证明,通过在后面搭接适当的LC滤波和匹配网络,可以还原出原始的正弦波信号,也可以使它的瞬态响应达到最隹。放大30MHz的信号丝毫没有问题。经过考虑,我们采用了这种开关型功率放大器.1.3 频率控制方式的选择 设计要求振荡器的频率要用电压来控制,可以采用变容二极管代替振荡回路中的振荡电容,通过改变加在变容二极管两端的反向偏压来改变管子的结电容,从而改变电路的振荡频率。只要我们能控制VCO的输入电压,就可以控制振荡器的振荡频率。我们有以下几种控制方案。方案一:利用电位器分压电路。通过改变电位器的分压比来改变变容管的反向偏压,从而改变振荡器的振荡频率。该电路的优点是电路结构简单,容易制作。但是电位器很难实现对频率的精确控制,且电位器容易磨损,噪声大,受温度的影响也大。方案二:利用DAC芯片输出控制电压。通过单片机输出数据经D/A器件转换成模拟电压控制振荡器的频率。此电路控制的振荡器频率值的步进精度取决于D/A器件的转换精度。该电路的结构也比较简单,频率调节是数码控制,可以大大减小噪声。但是本设计的压控振荡器是用分立元件做成,并不是理想中的压控振荡器,由于存在温度漂移,晶体管直流电位会随温度发生移动,输出频率也就随着发生变化,在固定的VCO输入电压上,输出频率值是有一定的波动的,使得从DAC输出的数据与实际输出的频率不能一一对应。DAC的调节作用要经过单片机的运算处理,这样就有一个延时的过程,导致频率的自动调整滞后,所以此方案不予采用。第2章 系统设计与分析2.1 系统组成本系统主要由单片机控制系统、数字锁相环路、功率放大电路、峰值检测电路等电路构成,系统框图如图3所示图3系统框图2.2 系统工作过程简介图中PD部分集成了R分频器和N分频器,R和N均受单片机控制。基准频率是4.096MHz,为了达到步长100KHz的步进值,我们选取R=2048,得到步长f=2KHz,那么,只要N每增加50,就能得到100KHz的步进值。25MHz的频率对应的N值为12500,35MHz的频率对应的N值为 17500,15MHz的频率对应的N值为7500,我们设置的开机频率为25MHz,以后只要按开关S1,N值就增加50,也就会使输出频率增加100KHz,按S2可使频率变低。从VCO出来的调频信号通过分频器加到单片机的计数器进行计数器,用于测量VCO的频率。在这里,单片机系统实际上作为第二级PLL环路。它把测量到的VCO频率值和预定的频率值比较,得出的差值再加到N的值上以进一步使频率改变,直到测量的频率和预定的频率值相等,这样更使输出的频率精度更高更稳定。峰值检测电路包括峰值检波哭和A/D转换器,峰值检波器把高频率信号转换成直流电平送入A/D转换器转成数字量,再送到LED显示。功率放大器负责放大30MHz信号以满足要求。2.3 压控LC振荡器电路设计(vco电路)如前所述,主振电路采用西勒振荡电路,其交流等效电路如图1所示。完整的振荡电路如图4所示图4压控LC振荡器VCO电路变容二极管D1工作时需要一定的直流反向偏压,在图4中加入C4,避免了电感L2对D1的直流短路作用。为了加强振荡器驱动负载的能力,减弱后级电路对主振回路的干扰,在振荡回路的输出端加入一级射级跟随器。本电路的电压输入要求是1V到8V,变容管的参数是30PF430PF,按图中电路参数算,该振荡器输出频率可从14MHz变化到39MHz,完全可以满足题目的要求。 2.4 峰值检测电路VCO的输出信号经峰值检波电路之后转换成直流电平,通过ADC0809进行模数转换,送入单片机5峰值检测电路2.5 高频功率放大电路的设计由于要求输出的有效功率大于等于20mW,为了兼顾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Po和效率,采用E类开关型功率放大器(见图6),电路分两级,前级主要进行电压放大兼起选频作用,后级开关管用高频管C535或9018均可,后面接入LC网络起到选项频和阻抗匹配的作用。同时,为了适应不同的负载,功率输出部分采用双端输出形式:一端为直接输出见图10的A端,用于接纯电阻负载。另一种是感性输出见图10的B端,用于接容性负载。图630MHz功率放大器第3章 测试方法与测试数据3.1 测试参数说明3.1.1 主振频率LC振荡器的输出频率称为主振频率或载波频率。用数字频率计测量回路的谐振频率,高频电压表测量谐振电压,示波器监测振荡波形。测试点如图中各点所示,即C点测电压,E点测波形。A点测频率。由于数字频率计的输入阻抗较低,所以要接入电容,一般取等于几十皮法。3.1.2 频率稳定度主振频率或载波频率的相对稳定性用频率稳定度表示。虽然调频信号的瞬时频率随调制信号改变,但这种变化是以稳定的载频为基准的。若载频不稳,有可能使调频信号的频谱落到接受机通带之外。因此对于调频电路,不仅要满足一定频偏要求,而且振荡频率必须保持足够高的频率稳定度。图示的克拉泼电路,其可达到,测量频率稳定度的方法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如1小时)内或温度范围内每隔几分钟读一个频率值,然后取范围内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则频率稳定度为0.00013.1.3 调制灵敏度单位调制电压所引起的频偏称为调制灵敏度,以SF表示,单位为kHz/v,即式中的频率变化量,由于变容二极管部分接入谐振回路,则引起回路总电压的变化量为频偏较小时,与的关系可采用下面近似公式,即调制灵敏度可以由变容二极管特性曲线上处的斜率及式计算。越大,调制信号的控制作用越强,产生的频偏越大。3.1.4 输出功率高频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是指放大器的负载RL上得到最大不失真功率。对于本设计由于负载RL与丙类功率放大器的谐振回路之间采用变压器耦合方式,实现了阻抗匹配,则集电极回路的谐振阻抗R0上的功率等于负载RL上的功率,所以将集电极的输出功率视为高频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测试:高频信号发生器提供激励信号电压与谐振频率,示波器监视波形失真,直流毫安表测试集电极直流电压,高平电压表测量负载RL的端的电压。只有在集电极回路处于谐振状态时才能进行各项技术指标的测量。3.2 测试仪器 TDS2002型数字示波器. 3515A型数字频率计. +5V、+12V稳压直流电源. 高频数字毫伏表.3.3 测试指标 (1)VCO输出频率范围的测量 可见压控主振级振荡输出信号频率范围足够宽 (2).输出电压峰峰值的测量 用TDS2002型数字示波器直接检测振荡器输出信号的峰峰值得1.14V. (3).输出频率步进的测量 从按键到系统稳定,单步调节间隔为100kHz。 (4).接锁相环时VCO输出频率范围的测量 通上电源复位,锁相环预置值为25MHz按S2减小频率,最小可以小到17.12MHz按S1增加频率,? 最大可以增到40.23MHz由结果知道频带上移了。在变容二极管上并上一小容量的电容器后再测,最小频率降为14.21MHz,最高频率降为36.43MHz.功率测量: 调整频率到30MHz,测得空载电压有效值为2.6V。3.4 数据的测量及结果4m接50纯电阻负载时功率放大器输出功率与效率的测量。用交流毫伏表测得电阻两端有效电压值为1.6V,计算得功率为54w.负载改为50电阻与20pF电容串联时输出有效功率与功率放大器效率的测量, 用交流毫伏表测得电阻两端有效电压值为1.2V,计算得功率为28.8mW。第4章 课程设计总结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具体训练和考察过程. 回顾起此次课程设计,我感慨颇多,的确,从选题到定稿,从理论到实践,在整整两星期的日子里,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这次设计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最后在老师的辛勤指导下,终于顺利完成。在次我表示衷心的感谢!附录:器件清单 参考文献1 徐亲知,陈淑华.石油经济学.第二版.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8-135 2 米契尔卡特,罗德尼马多克.合理预期理论.余永定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88:43-85 3 张文中.论石油价格与石油工业发展.世界石油经济,1990(2):14-214 齐中英,叶元煦.对我国能源问题的回顾与思考.邱大雄.市场经济与中国能源发展战略论文集.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2:53-585 黄良君.大庆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4。26毕满清主编电子技术实验与课程设计.第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7 陈晓文主编电子线路课程设计.第1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