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实施有效提问践行智慧教学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06408319 上传时间:2022-06-1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实施有效提问践行智慧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实施有效提问践行智慧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小学语文:实施有效提问践行智慧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文档 仅供参考 学习与交流小学语文论文:实施有效提问,践行智慧教学【精品文档】第 - 16 - 页小学语文论文实施有效提问 践行智慧教学内容摘要:提问是一门艺术,但在我们语文教学中,存在着“简”、“乱”、“空”等问题,本文就如何进行有效提问,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打造我们的高效语文课堂等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关键词:有效提问 学生主体性 学习积极性 苏霍林斯基说:“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从中获得学生情况反馈的重要途径,也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情感的主要渠道。对于教师驾驭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有效的课堂提问、创造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一、目前课堂上的不当提问及剖析通过一系列的调查与了解,我认为目前教师在课堂提问中主要存在如下三方面的问题:1、简 因教师的提问简单、无意义。诸如“是不是”、“能不能”、“对不对”,或“故事发生在何时何地”、“写了哪几个人”、“后来是这样呢,还是那样了”等。表面上看十分热闹,实际上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展。2、乱 因过分讲求启发而引起的提问表达不清,在字面上、情节上兜圈子,不能言简意赅,一言到位。曾见过一位老师上课为了引出一只小熊,做了这样的提问:“你们喜欢什么动物呀?”一时间学生作出了各式各样的回答:小狗,老虎,甚至是老鼠、大象都出来了,最后,老师不得不自己说出了答案,这就让课堂显得杂乱,失去了时效。3、空 因准备不充分而使提问的随意性强,重复、模棱两可。经常有人这样问:课文写了什么?(花)什么花?(XX花)是什么样的花?实际上这三个问题完全可以概括为一个问题。如此在课堂提问中师生之间一问一答,看上去热热闹闹,但有相当一部分问题问得空泛,属于无效问题,白白浪费了时间。一样的教学内容,不一样的提问方法,产生了不一样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二、有效提问方式及例举1、激趣式提问:激发学习兴趣所谓激趣式提问,就是通过有目的、有方向地设置问题,提出引人入胜,耐人寻味的问题,引起学生头脑中的认识冲突,留下悬念,就能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为释疑而探究的动机,进而导入新课。激趣式提问在低段语文教学课堂中运用的最多。案例:只有一个地球教学片段(一)师:美国有家世界著名的杂志时代周刊听说过吗?它是在美国发行的,每年都评出一位新闻人物,评出来的肯定是这一年最优秀的人物。1979年的年度新闻人物是邓小平,因为他发表了南巡讲话,开创了中国的新纪元。1998年,评选了一位特殊的“年度新闻人物”,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知道是谁吗?想知道吗?生:想。师(点击课件,出示旋转的地球)是什么?生:地球。师:吃惊吗?为什么?生:以前都是评选人,为什么选地球?以前什么不选它?生:不是人,为什么选?如果地球是人,也就是全球60亿人,而不是一个人。师:听得懂吗?时代周刊是不是搞错了,想知道吗?真的?答案就在这篇文章里。案例中,老师由美国世界著名的杂志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导入,然后问学生1998年评选的一位特殊的“年度新闻人物”是谁?引起学生的疑惑,也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兴趣。随后教师点击课件出示旋转的地球,几秒钟后又问:“吃惊吗?为什么?”此时老师故做玄虚地说:“听得懂吗?时代周刊是不是搞错了,想知道吗?真的?答案就在这篇文章里。”紧接着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读起了文章。老师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识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与兴趣。2、冲突式提问:创设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是指人的原有图式与新感受到的事件或客体之间的对立性矛盾。一旦引发这种认知冲突,就会引起学生认知心理的不平衡,就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产生解决这种认知冲突获得心理平衡的动机。案例人教版三下想别人没想到的 师:宋朝有个皇帝叫赵佶,他很喜欢画画,常常出一句诗,让前来考试的人画画,以此来选拔人才。有一次,他出了一句“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句。那些考生不是画了一片草地加上一朵红花,就是许多绿叶中插着一朵花。虽然他们的画也符合诗意,但宋徽宗没有一个满意。但他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不禁连声叫好。只见画上画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一位少女穿着一身绿装在林子里荡秋千,只有那张小嘴是红红的。 请问,宋徽宗刚开始为什么不满意?看到最后一张画时,为什么又连声叫好呢?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教学的关键处,不断设计问题情境,从而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这种心理状态是引发学生思维的最佳期。3、铺垫式提问:提供思考支架教师的教学行为是为学生搭建一个学习的平台,提供一个学生自主探究的支架。这样的教学既能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又能保证教学不流于放任自流和无所作为。它关注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使得教学有的放矢,在学生处于“愤”、“悱”之时让学生体验“跳摘桃子”的乐趣。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案例人教版三上爬天都峰师:小朋友,以前我们去过一个很美丽的地方,它有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称,这个地方就是(生齐说:黄山)师:是啊,黄山有三绝:奇石、温泉、怪松。尤其是奇石,(出示图片),这是黄山的哪块石头? 生津津有味地背诵着猴子观海这个段落师出示金鸡叫天都的图片,这是天都峰,是黄山最高的一座峰。今天,有一位老爷爷和一个小孩子要去挑战这座山峰,你们要去看看吗?生:天都峰那么高,一个老人和一个学生能爬上去吗?生:他们是怎么爬上去的呢?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课爬天都峰请小朋友们打开语文书,读一读。在案例中,老师能够根据课本知识,复习原先的课文,让学生能更加熟悉课文,通过复习来知新,有利于巩固记忆、强化记忆,提高了课堂效率。4、迁移式提问:实现知识迁移所谓迁移式提问,就是针对本课的重点或难点换角度提出问题,以达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目的。如在教学两块银元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设计了“两位首长要不要赔银元,孙老汉该不该还银元?”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同质分组,两组展开辩论,但是结果是学生为什么辩来辩去却没有辩出个结果来呢?其中一位听课老师一针见血地提出:这节课之所以失败,是辩论的选择点出现了问题,“两位首长要不要赔银元,孙老汉该不该还银元”不是本篇课文教学的重点,这是一个没有辩论价值的问题,关键的问题是“两位首长在这种可赔可不赔的情况下却选择了 赔,而且是那么主动,那么坚决,孙老汉在这种可还可不还的情况下却选择了还,而且是那么想方设法”这才是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研讨的地方,应而在第二次上课时,我把问题改为“两位首长在这种可赔可不赔的情况下却选择了赔,而且是那么主动,那么坚决,这是为什么?”“孙老汉在这种可还可不还的情况下却选择了还,而且是那么想方设法,这是为什么?”果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5、开窗式提问:打开问题空间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曾说过“教师在课堂上不是给学生垒起一堵墙,而是给学生打开一扇窗”。在课堂上,孩子是游戏者,是创造者,甚至超越者,当孩子的智慧闪现的的时候,教师如果能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引导他们沿着自己的想法走下去实现教学目标,那么在我们的课堂中就会产生美妙绝伦的智慧“火花”,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孩子的学习效果也将事半功倍。案例:教学汉语拼音ai、ei、ui师板书ai。师:现在只有一顶帽子,我该戴在谁的头上呢?说说你为什么给它戴?生1:戴在a头上,我是通过预习知道的。师: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谁还想说?生2:我也认为是戴在a的头上,但不知道为什么是戴在a头上,而不可以戴在i头上。生3:应该是给a戴的,因为i的头上已经有了一点了,如果再戴上一顶帽子会更重的,a很体谅i,所以就把帽子戴在了自己的头上。师:你真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你的想法真特别,老师都比不上你呢!然而,肯定了孩子的想法之后,更大的困难摆在了我的面前。如果沿着孩子的想法走下去,那就和我预设的课堂相差甚远了,而且这并不是规律,ui和iu的标调规则就和孩子说的不一样。正当犹豫之时,突然有了主意。师:是的,a、o、e、i、u、它们这六兄弟都是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a是老大,所以只要有a在的地方,都由它扛着这顶帽子。a不在的时候,当然只能由老二o和老三e扛着了。i和u的年龄差不多,它们商量好,谁在后面就由谁扛着帽子,这样谁都不会太累了。现在,你们来猜一猜帽子戴在谁的头上。通过此案例,我发现,孩子们都能正确地给复韵母标调。效果比让孩子纯粹地记忆儿歌“有a先找a,没a找o e,i u并列标在后。”要好得多了。这样,孩子不需要机械地记忆标调儿歌,就可以把标调规则记牢,并且能快速地灵活运用。三、掌控提问火候及节奏“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充分说明了提问火候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为了突出教学重难点,常常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细心选择课堂提问时机。教学实践证明:提问时机过早,学生因对教材认识缺乏准备,只会使教师启而不发;时机过迟,问题已解决,提问成了马后炮。提问火候我认为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快速连续追问;二是舒缓问题留白。1、快速连续追问高潮迭起把握提问的契机,体现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情”的变化,随时捕捉提问的机会,因势利导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在文章的关键处设问。文章的关键之处,一般是学生疑惑所在。我在教掌声时,读完课文问学生:“一共几次掌声?每一次的掌声有什么含义?”问题如同把盐花撒进了油锅,学生也活跃了起来,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觉得掌声在这篇课文中是一个关键,这样问题的提出既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序性,也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取得了超过预期的教学效果。2、舒缓问题留白思考深度 杜勃罗留波说过:“教师如果把科学的材料嚼得这样细,使学生无须再咀嚼,只要把教师所讲的吞下去就行了。这样,从学生中可能培养出懂知识的猿猴,而绝不是独立自主的人。”从心理学和美学角度来看,“空白”易使人产生一种急于“填补”、“充实”,并使之匀称、完美的倾向,因此,教学中留下的“空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究并解决问题的兴趣,在思考,探索中形成了无穷的意味,幽远的意境。案例:教学山中访友老师先在黑板上板书课题:山中访友。师: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呢?生:作者一定是想去山中拜访他的老朋友,就象寻隐者不遇游园不值一样都是去看朋友。师:是这样吗?请同学们翻开书本自己读一读,看看作者都拜访了哪些朋友?用笔勾画下来。(学生读完以后,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拜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小鸟 )师:这些都是大自然中的景、物,可是作者为什么又称他们为朋友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找答案。(带着问题,动情朗读,品词析句,实现师生、生生与文本多角度对话。)学生从文中许多句子都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深厚感情。教学到最后又回到了前面所设的悬念:为什么作者称“山中的一切”为自己的朋友呢?学生纷纷举手,很快有了答案:在作者眼里,山中的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便成了山中访友。此案例中教师巧设了两处“留白”,第一处读文前与读文后是大相径庭的结果,吸引了学生;第二处目的在于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老师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给出时间、空间,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情感,一层层地叠加,问题的答案已经是呼之欲出,最后交流体会是水到渠成,达到与课文的情感共鸣。可见,语文教学“布白”并非避而不谈,绕而行之,恰恰是避免生搬硬套,让学生经过主动学习后更深入地谈,让课堂显得更充实,更有生机。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共同构建生动和谐的智慧课堂。【参考文献】1.徐敏.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J. 教育科研论坛, 2010, (01) :71-722.尚岩, 唐晓宁. 刍议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审美情趣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11) :174-1753.章晓莉, 张宇清, 杨卫红. 新课改催生高效课堂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06) :84-854王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刍议;成功(教育版);2009.095信伟伟.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