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中地理选修Ⅵ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教案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05706705 上传时间:2022-06-1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高中地理选修Ⅵ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22年高中地理选修Ⅵ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22年高中地理选修Ⅵ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高中地理选修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教案余姚四中 郑伟大一、教材分析与课标解读环境保护共分五个专题,模块的知识结构如下环境问题资源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治理环境管理概述部分探究部分提升部分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集中表现为“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的生态破坏”,而这些问题又与人类广泛地、大规模利用资源相关联,因此,资源、生态、环境是当前人类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可见,本章“生态环境保护”是本模块重点研究的问题之一。其基本内容如下: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平衡生态系统的受损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水土流失土壤侵蚀沙尘暴洪涝灾害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森林匮乏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农业保护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保护工建环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 教材特点:(1)知识脉络清晰,层次分明;(2)阅读和活动篇幅较多,说理与实例结合,实践性强。与本章教材对应的课标有五条,具体内容如下:课程标准内容课标含义和要求教材内容举例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举例说出”是指通过具体的实例,来理解“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并能在相似的情境中判断环境问题的类型。第二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内容包括: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几种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类型。以某种生态环境问题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要求:对某个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案例进行分析,理解“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过程”及“与周围环境的联系”。第二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重点安排了“水土流失”、“荒漠化”形成过程分析内容,并通过活动的方式进行探究。举例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要求:从环境的整体性角度,理解生态环境问题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种影响不只局限于本区域,还会波及到相邻甚至更广的地区。第二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P48)黄土高原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直接导致当地土地资源破坏、土地生产力下降,而且危害中下游河道瘀塞、河床抬高、洪水泛滥;(P50)荒漠化不仅使当地土地退化,还引发沙尘暴灾害。读图说出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要求: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征,知道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不同表现,及其与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相关性。第二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P47、P48地图)显示我国水土流失、荒漠化问题的主要分布地区,作为分析产生生态环境问题的地理背景来了解。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要求:针对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采取不同的相应措施,通过具体措施的落实,理解这些措施对保护生态环境的实际作用。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有“保护植被”(生态农业和工程建设环保评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动植物园区)说明:第一,教材的第一节内容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课程标准没有具体要求。编者可能是考虑到生态系统知识作为生态环境问题学习的背景和基础知识,是必需的,加上高一学生还没有系统地学过有关生态系统的知识,放上这部分内容,体现知识的完整性。第二,在教材编排上,与其他章节不同的地方还表现在:不是一条课标对应一块教材内容,课标与教材的对应性不显明,表现为交叉和综合的特点。如生态环境问题的表现、分布、产生原因、形成过程及对其他区域的影响,整合在某一具体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下,有机结合、综合阐释。第三,对“某一区域”、“某一生态环境问题”的选择比较精简,与其他版本教材比较如下:湘教版中图版人教版第二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破坏”“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产生原因、形成过程及影响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生物物种减少”“森林资源破坏”“湿地减少”。第二节荒漠化的产生与防治包括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防治措施第一节森林及其保护、第二节草地退化及其防治、第三节湿地干涸及其恢复、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二、教学指导意见说明第一节 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了解层次:说明种群、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区别;知道生态系统的四个组成部分;了解生态平衡的含义,描述生态平衡的主要特征。 理解层次:发展层次: 说明 因为没有课标的明示,本节教学要求定位在最基本、最简单层次,只让学生了解有关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术语,为后续学习提供便利。教学时,不需要深入展开,更不要拓展深化,系统讲授生态系统的平衡原理。在后续教学中,适当联系生态平衡的概念即可。生态环境问题,从体质上讲,是生态系统的受损或失衡。第二节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了解层次:说出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及主要分布地区;了解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知道生物多样性减少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理解层次:分析水土流失的自然、人为原因;认识人类活动对土地荒漠化的影响。发展层次:以土地荒漠化为例,描述其形成的一般过程;以水土流失为例,说明水土流失对当地和邻近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说明 本节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教学要求的目标层次很分明。对于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和区域分布、环境问题的现状及生物多样性减少,设定在了解层次。理由是这些都属于“在哪里”“是什么”的地理事实性知识,要求学生了解、知道即可。对于生态环境问题形成原因的分析,属于“为什么”的理解性、综合性知识,要求学生掌握,定位在理解性层次,并根据教材内容,限定对“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两类生态环境问题。对于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过程、对其他区域的影响等属于“怎么样”的原理性、规律性知识作为发展层次,并要求以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为例。教学时希望能恰当把握。第三节 生态环境保护了解层次:了解生态农业概念及相应措施;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途径。理解层次:理解保护植被对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作用。发展层次:结合实例,分析并提出综合治理某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说明 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考察,最终目的是要落实保护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上。本节的教学要求不高,主要是了解保护的措施和实施途径,其中最基本的一条措施就是保护地表植被,尤其是森林,它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对于植被对调整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没有具体展开,只是提示保护方法和途径。对此可以从生态环境问题产生机理得到启示。老师教学时,从形成的人为原因上加以引导分析。如,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现象很大部分是由于人类对土地的粗放经营、迁移农业、过度垦殖等不合理利用引发的,因此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需要针对人类的这些不合理行为,提出建议。 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各方面的协作和共同努力,因此,发展要求能结合实例提出综合治理的措施,而不是限于空泛的说教。三、教学建议和案例1突出重点。第二节是重点和难点集中的内容。教材没有按标准条款,采用线条式垂直结构,而是采用了块状结构,即用综合的案例剖析的编写方法,以便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获得比较完整的认识。因此教学时,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对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要足够重视。可以分三个专题展开探究:(1)森林匮乏草场资源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2)水土流失,(3)土地荒漠化。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学生对目前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或多或少知道,但不会很具体,尤其对形成机制,因为缺少经验知识,理解上有困难,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采用多种方法,为学生提供相关问题的“背景资料”和“典型情境”。下面以第二节“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土地荒漠化”为例。本目教材除了正文部分外,还按排了三幅地图(图片)、两个活动、一篇阅读。关于“地图(图片)” 对于“我国土地荒漠化分布”图(P48)需要指导学生阅读:了解我国荒漠化土地的分布地域,概括分布特点:(1)荒漠化是一种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可联系必修III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广义的荒漠化还包括:石漠化、盐碱化。(2)集中分布在西北地区。(3)与(P47)“我国各省区水土流失面积”对比,发现两者之间的一些相关性,即水土流失地区,由于土壤侵蚀,出现土地肥力下降的退化现象,如石漠化现象和红色荒漠等。图片“风沙肆虐”展现荒漠化的典型景观,风沙吞噬土地的景象;图片“沙尘暴”是由荒漠化引发的次生灾害,表现为荒漠化对其他区域环境的影响。两幅图片可以对应起来运用,比较区别:前者是土地侵蚀退化,后者是气象灾害,两者之间存在内在的因果相关性。关于“活动” P49活动,要求对土地荒漠化形成过程进行因果推理。活动形式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具体方法可以采用(1)按课本提示编序排列;(2)也可制成图框连接;(3)有可能让学生根据课本提示绘制连环画简图(略),表达荒漠化形成过程。P50活动,要求对北京遭遇沙尘暴袭击进行地理条件分析。沙尘暴是沙源环境和气象条件配合作用产生的,本活动要求学生:(1)寻找北京沙尘暴的沙源地;(2)分析北京遭遇沙尘暴的气象条件。对于沙尘暴的危害、利弊不是本活动的主要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分析,可以结合本目的阅读材料。关于“阅读” P50阅读材料“影响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沙尘暴的传输路径”,建议结合上例活动,作为沙尘暴的地理背景知识来了解,教师可以提供“我国沙尘传输路径图”,结合地图,说明北京遭遇沙尘暴的地理因素。余姚四中郑伟大:高中地理选修第三章生态环境保护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