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中国古代文明 综合训练(一)

上传人:Sc****h 文档编号:105073712 上传时间:2022-06-1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中国古代文明 综合训练(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新课标)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中国古代文明 综合训练(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新课标)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 中国古代文明 综合训练(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板块综合训练(一)(建议用时:90分钟)一、选择题1(2019南京调研测试)魏晋时陆机在五等诸侯论中说:“于是乎立其封疆之典,裁其亲疏之宜,使万国相维,以成磐石之固;宗庶杂居,以定维城之业。”该观点主张()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解析:选B。“于是乎立其封疆之典,裁其亲疏之宜,使万国相维,以成磐石之固”指的是分封诸侯,故B项正确,A、C、D三项错误。2(2019汕头二模)下图为春秋后期吴国属地淹城的平面图,该城的设计规划突出体现了实用价值。该图反映了春秋后期()A城市商品经济高度发展B皇权至上的观念逐渐形成C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政局D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解析:选C。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吴国的淹城由外城、内城和子城等组成,在外城之外有护城河和外城城墙,在内城外有内城护城河和内城城墙,在子城外有子城城墙。结合春秋时期战争频仍可知,这是为了战争的需要设计的,体现了防御的价值,故选C项;从图中看不出其与经济有关的设计布局,排除A项;皇权至上的观念是在秦朝以后形成的,排除B项;从图中看不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体现不出中央集权制度,排除D项。3(2019济南二模)下表是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据此可知秦朝()名称主要职能名称主要职能郎中令宫中警卫宗正皇室宗族卫尉宫门警卫廷尉司法和首都警卫少府 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典客 少数民族事务 太仆 宫廷车马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和税收 奉常 宗教、礼仪和教化 A.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了贵族政治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D政治体制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解析:选D。九卿是国家的行政机构,但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郎中令、卫尉、少府、宗正等都是主要处理皇家事务的,体现了家国同构的色彩,故选D项;九卿的职责分工表看不出国家是否统一,排除A项;官僚政治是在中央对官员的选拔和任命的基础上建立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贵族血缘和世袭基础上的,九卿的任职来源在表格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制度,无法判断是否强干弱枝,排除C项。4(2019滨州二模)下表为西汉丞相出身表出身 前期 中期 后期功臣 1030功臣子 350外戚宗室 031掾史文吏 082经学之士 0110这反映出西汉时期()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B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C外戚干政导致社会衰弱D儒学政治影响力增强解析:选D。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丞相任用由以功臣、功臣子为主转变为以掾史文吏、经学之士为主,经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表现,这主要反映了儒学政治影响力的增强,故选D项;材料主要涉及西汉丞相出身变化,无法从整体上体现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也并未体现丞相权力的变化,排除A、B两项;根据材料可知,外戚宗室任丞相数量较少,排除C项。5(2019重庆二模)唐玄宗时简选翰林学士入值内廷,承命制诏书敕、批答表疏。德宗时翰林学士陆贽常参与机要,时人“目为内相”;穆宗时宰相李逢吉势倾朝野,“惟翰林学士李绅常排抑之”。由此可知,唐代翰林学士之设()A提高了行政效率B加强了监察机制C保证了决策质量D牵制了外朝相权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参与机要的陆贽被看作“内相”、李绅敢于“排抑”大权在握的宰相,这都体现出受到皇帝重用翰林学士对相权进行牵制,故选D项;材料体现出受到皇帝重用翰林学士对相权进行牵制,但材料并未涉及减少手续,提高效率,排除A项;监察机制是指对机关或工作人员的监督(督促)考察及检举,与材料主旨皇帝重用翰林学士对相权进行牵制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皇帝重用翰林学士对相权进行牵制,与保证决策效果及提高决策质量无关,排除C项。6下表反映的是明代内阁大臣在阁年限统计情况。这种状况()年限1年以下12年25年510年1015年1520年20年以上阁臣数(人)3037422512114占比(%)18.6322.9826.0915.537.456.832.49A.促进了官吏队伍的年轻化B反映了明朝官僚机构膨胀C说明了内阁辅助作用不大D削弱了国家政策的稳定性解析:选D。由材料可知内阁大臣在职多为5年以下,其中1年以下也有较大比例,频繁更换内阁大臣不利于国家政策的稳定,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内阁大臣在职年限而非官吏年龄,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内阁大臣而非整个官僚机构队伍,排除B项;内阁对皇权专制起辅助作用,排除C项。7(2019淮南二模)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因时所需,皇帝谕旨,内外条奏,均可定为条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这说明清代司法实践()A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 B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C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 D违背以人为本的精神解析:选B。材料“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而旧例不断修改,新例不断增加”,说明清代司法实践中的例是不断更新的,因而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故选B项;材料仅体现清代司法实践中的例不断更新,无法从中得出清代法律体系完整和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排除A、C两项;清代司法实践中的例不断更新,是为了让司法更公平公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排除D项。8(2019安庆二模)著名学者何怀宏对明清八股取士有这一论断:“八股(文)虽然并不具有总能把最好的人推到最高位置的确定性,但它还是把大量的庸才挡在了门外。”表明该学者()A认为八股取士制度有其合理性B仅从政治角度诠释八股取士C肯定八股取士选拔了实用人才D忽视了八股禁锢人才的问题解析:选A。根据材料“虽然并不具有总能把最好的人推到最高位置的确定性,但它还是把大量的庸才挡在了门外”可知,该学者肯定了八股取士在选拔人才方面的积极意义,故选A项;仅凭材料信息不能得出“仅从政治角度诠释”的绝对化结论,排除B项;根据材料“它还是把大量的庸才挡在了门外”可知,八股取士一定程度上有益于人才的选拔,但选拔的是否是“实用人才”,材料不能表明,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看出作者是否忽视八股禁锢人才的问题,排除D项。9(2019德州二模)清初规定“国俗衣冠,一沿旧式”。但由于满族女性的传统架子头华美程度远逊色于汉族女性的花钗凤冠,于是与凤冠近似的满装“钿子”便应运而生。“钿子”的形成()A体现了统治者的民族压迫政策B符合满洲贵族维护民族性的需要C反映了服饰变革的政治化倾向D说明习俗变化能够影响政府政策解析:选B。据材料“满族女性的传统架子头华美程度远逊色于汉族女性的花钗凤冠”“与凤冠近似的满装钿子便应运而生”可知,满洲贵族对华美的汉族花钗凤冠没有直接使用,而是改造出与凤冠近似的满装,体现了满洲贵族维护其民族性,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满洲贵族综合满汉服饰特点制出新的服饰,与民族压迫无关,排除A项;从材料“由于满族女性的传统架子头华美程度远逊色于汉族女性的花钗凤冠,于是与凤冠近似的满装钿子便应运而生”看不出服饰变革与政治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政府政策,排除D项。10(2019包头二模)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中原地区人地矛盾的缓和B田庄的管理方式较为落后C个体农户精耕细作的特点D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现象解析:选C。根据图示画像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是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体现,故选C项;画像砖仅反映了耕作方式,不能体现中原地区人地矛盾的缓和,排除A项;田庄采用集体耕作的方式,与图示信息不符,排除B项;明清时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具有雇佣关系,排除D项。11我国古代农业发达。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这些措施体现出()朝代 农业措施 西周 休耕制 战国 “尽地力之教”秦汉 “地可使肥,又可使棘”唐宋 禁捕青蛙 明清 “桑基鱼塘”A.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B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C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D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解析:选D。从材料中各朝农业措施中都有保持地力、休耕、套作等保护环境的内容可知,这些措施体现了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故D项正确。12(2019黄山二模)汉赋蓝赋记载:“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织物染料作物)为业,蓝田弥望,黍稷不植。”据此可推断汉代()A农业地位的下降B民间纺织业渐成规模C商品经济的发达D农业专业化现象开始出现解析:选B。材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织物染料作物)为业”,说明汉代民间纺织业有一定规模,故选B项;中国古代农业以粮食种植为主,仅凭这一地区手工业发展,不种植粮食,不能得出农业地位下降,排除A项;“发达”说法不准确,可以说商品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排除C项;“开始”说法错误,由材料中的个例我们不能得出这个结论,排除D项。13(2019泰安二模)下表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前期冶金业发展的重要史实。据此可知()春秋晚期发现人工冶炼的铁器,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冶铁遗物秦朝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了约4万件青铜铸造的兵器,铁兵器很少汉朝汉武帝推行冶铁业官营,汉代冶铁使用煤为燃料,用水排鼓风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制作的兵器更加坚韧锋利A.铁器的出现不应早于东周时期B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C军事战争导致冶金技术的突破D官营制度推动冶金业服务社会生产解析:选B。“秦始皇兵马俑坑出土了约4万件青铜铸造的兵器”“汉武帝推行冶铁业官营”表明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故选B项;不应早于东周时期的是人工冶炼的铁器,排除A项;冶金技术的突破是生产力发展导致的,排除C项;推动冶金业服务社会生产的是民营冶铁业,排除D项。14(2019广州二模)考古学家在今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A东亚风俗深受西方文化影响B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C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D中国与东罗马建立了外交关系解析:选C。据材料“辽宁朝阳、韩国庆州地区79世纪的墓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这些西方的人只有通过丝绸之路才能到达朝鲜半岛,故选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东亚风俗,排除A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的结论,排除B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5唐代陈鸿祖的白话传奇东城老父传记载,唐玄宗时期,长安城内“卖白衫、白叠布(即棉布)行,邻比廛间”。材料反映了当时()A官营棉纺手工业技术先进B商品的买卖突破时空限制C棉布产量和运销数量增多D讽刺类长篇白话小说盛行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官营手工业产品不流入市场,故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唐长安城内棉布交易状况,不涉及时间地域,故B项错误;材料“卖白衫、白叠布(即棉布)行,邻比廛间”反映了唐长安棉布交易普遍,说明棉布的产销量增加,故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棉布交易状况,而不是“白话传奇”,故D项错误。16(2019兰州二模)南宋陈耆卿曾说:“古有四民士勤于学业,则可以取爵禄;农勤于田亩,则可以聚稼穑;工勤于技巧,则可以易衣食;商勤于贸易,则可以积财货。此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这反映了陈耆卿主张()A农本商末B重农抑商C工商皆本D四民皆本解析:选D。陈耆卿主张“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说明他认为士农工商都重要,故选D项;题干中“四者皆百姓之本业”说明“商”也是本业,排除A项;重农抑商与农本商末思想一致,排除B项;工商皆本思想是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来的,排除C项。17(2019滨州三模)下表为明万历六年(1578年)各地田赋税收情况表(表中的北直隶相当于今天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河南、山东小部分;南直隶相当于今天的江苏、安徽和上海)。据此可知()南直隶浙江江西北直隶实征收麦数(石)943 707152 86488 072178 642实征米数(石)5 068 1542 369 7642 528 270419 986田地数(亩)77 394 67246 696 98240 115 12749 256 844每亩平均米麦数(升)7.775.406.521.22实征麦占总数百分比20.49%3.32%1.91%3.88%实征米占总数百分比23%10.76%11.47%1.91%A.各地经济结构差异显著B区域一体化初露端倪C南北粮食结构逐渐分化D江南地区重要性凸显解析:选D。根据题干中的表格可知,南直隶和浙江在田赋税收的各方面都比北直隶多,再联系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高度发达可知,南方经济的发展程度比北方要高很多,即江南地区重要性凸显,故选D项;题干提及的是田赋收入,不涉及经济结构问题,排除A项;题干涉及的是南直隶、浙江、江西、北直隶四个地区的田赋收入情况,没有涉及区域一体化问题,排除B项;通过表格可知,南直隶地区实征的米和麦都比北直隶地区要多很多,这不能反映出南北粮食结构的分化,排除C项。18(2019兰州二模)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材料表明()A清朝加强防范中外交往B清朝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C宁波与广州贸易地位一致D中外贸易冲击原有管理体制解析:选D。题干中“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表明中外贸易冲击原有管理体制,故选D项;题干中乾隆帝批示灵活处理英商在浙贸易,排除A项;乾隆帝时期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排除B项;“闭关锁国”政策下,清廷只开放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且题干中“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说明广州的贸易地位高于宁波,排除C项。19(2019泰安模拟)孔子曾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孟子也说:“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董仲舒也认为:“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据此可知,三人都()A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B体现了不同时期儒家思想的治国之道C承认、遵循和信奉仁义之道D提升了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解析:选C。据材料“何莫由斯道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仁人者,明其道不计其功”结合所学可知,三人都是强调仁义是正道,故C项正确。20(2019银川二模)孔子反对贫富过于悬殊,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孟子也抨击过“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食人也”的社会现象。这反映了先秦儒家()A对专制体制的不满B对社会正义的诉求C过于理想化的追求D不符合统治者需求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孔子注意到社会公正问题,反对贫富过于悬殊,孟子严厉批判了战国中期的社会不公,这反映了先秦儒家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故选B项;材料没有体现对专制体制的不满,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合理诉求,并非过于理想化,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非先秦儒家不符合统治者需求,排除D项。21中国茶道讲究茶的自然、清新的特性,这有助于人们养成清新、恬淡的良好心态,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反映了中国茶道蕴含着()A“天人合一”思想B“无为而治”主张C“知足常乐”观念D“以德治国”理念解析:选A。根据题干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茶道蕴含着“天人合一”思想,故选A项;“无为而治”是一种政治主张,要求最高统治者不过分干涉国家事务,排除B项;“知足常乐”指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以德治国”是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对人们的思想道德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是一种政治思想,排除D项。22(2019唐山二模)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记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这反映出()A小说三国演义影响百姓历史认知B理学有助于正确历史认知的形成C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D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解析:选C。根据材料“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知,宋代儒家伦理观念影响人物民间形象形成,故选C项;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排除A项;材料中的历史认知缺乏客观的立场,排除B项;明清时期封建政府文化专制政策日益强化,排除D项。23(2019淄博二模)李贽在著作中把一向被斥为“聚敛之臣”的桑弘羊列为富国名臣。在叙述桑弘羊的主要理财措施盐铁、均输(调剂运输)、平准(平抑物价)、酒榷之后,对昔日史家作出的“民不益赋(增加赋税)而天下用饶”的评价,李贽一再赞叹道:“真,真!”材料反映了()A桑氏理财措施促进市场竞争B汉朝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弛C明朝工商皆本观念开始出现D李贽重民安民的民本思想解析:选D。材料“民不益赋(增加赋税)而天下用饶真,真”表明李贽对桑弘羊的理财措施的肯定,桑弘羊的措施重视工商业发展,没有剥削民众,体现了李贽重民安民的民本思想,故选D项;桑弘羊的理财措施是促进商业流通,不是促进市场竞争,排除A项;汉朝奉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工商皆本是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提出的,排除C项。24(2019永州二模)王夫之反对“存天理,灭人欲”,同时又主张“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这体现了()A对宋明理学彻底批判B开始质疑传统的统治秩序C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D代表市民阶层的政治诉求解析:选C。根据题干可知,王夫之反对理学对人性的压抑与束缚,但同时也主张顺从传统儒家伦理等级秩序,这体现了他对儒家的批判与继承,故选C项;“对宋明理学的彻底批判”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对传统统治秩序的质疑,排除B项;维护等级秩序不符合市民阶级的政治诉求,排除D项。25(2019滨州模拟)明清时期通俗小说蓬勃发展,据下图可知()A直接阅读是小说传播的主要方式B明清小说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特点C小说是明清文学传播的主要载体D市民阶层阅读小说侧重于曲艺传播解析:选B。根据图片可知明清小说的传播方式有版籍传播和曲艺传播两种方式,传播途径呈现多样化,故选B项;根据图片可知明清小说的传播方式有版籍传播和曲艺传播两种方式,排除A项;材料主旨为小说的传播方式,未涉及文学传播的载体,排除C项;根据图片可知间接读者阅读小说侧重于曲艺传播,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26(2019福州高三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刘邦一入关中就宣布废除秦朝苛政,与民约法三章。惠帝四年,“省法令妨吏民者”,除挟书令。高后五年,“驰商贾之律”。文帝五年,“除盗铸钱令”,十三年,“除肉刑法”“除田之租赋”。汉初萧何在秦律的基础上增删修订成九章律。另外汉朝的法律有律、令、科、比等各种形式,律是已经成文的东西,如九章律以及汉武帝时期的六十篇等。而令则主要是皇帝的诏令,它的法律效力高于律。汉宣帝时,廷尉杜周办案,“不循三尺法,专以人主意指为狱”。别人指责他时,他理直气壮地回答:“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出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之是,何古之法乎?”摘编自车佐贤从出土简牍看秦汉法律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材料二1904年,清廷设立了修订法律馆,开始删改旧律,订定新律。其中,钦定大清刑律的修订,立法耗时最久,争议性最大。以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礼教派认为修订新律应“浑道德与法律为一体”,尤不应偏离中国数千年相传的“礼教民情”。沈家本等人主张大力引进西方近代法律理论与制度,运用西方国家的“通行法理”,主张彻底改革中国旧有的法律体系,被称为法理派。经过激烈的争论,新律引进了资产阶级法律原则、制度,建立起了近代法律体系,钦定大清刑律主张尊卑、良贱、男女在法律上平等。同时,在礼教派坚持下,礼教在新律中也得以体现。这场礼法之争总体上以法理派的胜利而告终。摘编自肖明明清末“礼法之争”与法律文化认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初统治阶级的法律思想,并分析其影响。(2)根据材料二,比较清末修律过程中论争双方法律思想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这场“礼法之争”。解析:(1)“废除秦朝苛政”“驰商贾之律”等内容体现了汉代法律减轻刑罚和与民休息的法律思想。“令则主要是皇帝的诏令,它的法律效力高于律”体现了汉代法律强化君主权威、令高于律的法律思想。再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稳定、专制政治、经济发展等方面回答其影响。(2)根据“尤不应偏离中国数千年相传的礼教民情”可知,礼教派立足于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引进西方法制;根据“运用西方国家的通行法理,主张彻底改革中国旧有的法律体系”可知,法理派主张全盘西化,对旧有的法律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造。再从清政府修订法律的原因、“礼法之争”的实质和结果方面进行评析“礼法之争”。答案:(1)法律思想:法令由一统(强化君主权威);约法省刑(减轻刑罚);与民休息;因时而治(令高于律)。(任答三点即可)影响:有利于汉初社会稳定;维护君主专制政治;推动经济发展和“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2)不同:礼教派立足于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引进西方法制,实行渐进式法律改革;法理派则主张全盘西化,对旧有的法律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造。评析: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试图通过仿效西方法制,实行变法以挽救统治危机。“礼法之争”实质上是中西文化碰撞过程中的法律理念的冲突(体现了中西法律文化传统的正面冲突)。其结果是传播西方近代法律思想,建立起近代法律体系,中国法律在中西融合的轨道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7(2019青岛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世纪,英格兰拥有373个市镇,根据规模和功能分为三种类型:一种300400人口的小城镇,市场的影响所及为周围几英里的农村;第二种是人口在6001 000 人口的市镇,几乎所有的郡都有6个这样的市镇;最大的市镇在郡府所在地,英国东南部五大郡中各有两个彼此竞争的郡城,具有悠久的自治传统,在经济和思维方式上影响着广大农村。徐浩中世纪西欧市场和市集制度探析材料二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第七章(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中、英两国市镇发展的异同,分析促进英国市镇发展的因素。(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英市镇经济发展的不同结果,并简析其原因。解析:(1)第一小问异同,相同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规模大小与人口的关系、小规模市镇的发展等方面回答;不同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市镇交通方式及管理方式的不同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原因,联系16世纪的时代背景并结合材料从经济、政治等角度回答。(2)第一小问不同结果,结合中英两国的时代背景思考,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第二小问原因,从近代的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回答即可。答案:(1)同:规模大小与人口有关;小规模市镇环绕大规模市镇。异:市镇间交通方式不同;市镇管理方式不同。因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殖民扩张刺激商业发展;自治体制保证城市发展自主权。(2)不同结果:中国市镇经济孕育出的资本主义萌芽夭折,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最终没有孕育出资本主义经济;市镇经济发展促进英国资本主义长足发展,英国最终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原因: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重农抑商”及“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抑制商业;古代商业的自身缺陷;传统观念限制商业发展。(答出两点即可)英国,殖民扩张扩大市场;城市自治体制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形成;圈地运动增加城市人口。(答出两点即可)28(2019泰州模拟)明清时期徽州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土地政策紧密相连。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明中叶以后徽商开始达到鼎盛,相当一部分人在外经商致富,即回家乡购置土地,因此,民间的土地纠纷,告争者纷纷。漏报、少报土地户籍以及增多及减少和管辖不明的弊端较多。官府为了加强对土地的严格管理,于万历九年制定了田亩丈量条例,并动用官银刊刻成书,各里发给一部,以作宣传和在土地管理时使用。 徽州官府丈量土地前,首先组成丈量人员,丈量人员由各图之中推选出公证人一名,书手两名,号手两名,算手两名。规定一日限丈量二百亩,一个月内丈量完成。徽州所属之各地同时进行田地山塘清丈,以村镇编成都图及字号,并根据顺序编号编制成“都图册”,土地清丈根据“都图册额”及丈量结果再编制成鱼鳞册。鱼鳞册分草册、正册各一部,草册由公证人或土地持有者收存保管,正册均送交官府,每页印后存档以便官府复查及日后赋税之用。 摘编自朱英寿谈明清两朝徽州土地管理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指出万历年间为什么要制定“田亩丈量条例”?概括官府编制鱼鳞册的程序。(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下列两个论述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 观点1:徽商购买土地的原因在于明朝商品经济不发达。观点2:徽州官府编制鱼鳞册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由“民间的土地纠纷,告争者纷纷。漏报、少报土地户籍以及增多及减少和管辖不明的弊端较多”,可归纳为土地纠纷越来越多;漏报与少报户籍。第二小问程序,由材料“组成丈量人员,丈量人员由各图之中推选出公证人一名,书手两名,号手两名,算手两名。规定一日限丈量二百亩,一个月内丈量完成。鱼鳞册分草册、正册各一部”,可归纳得出。(2)本问是开放性问题,言之成理即可。答案:(1)原因:土地纠纷越来越多;漏报与少报户籍。程序:先组织丈量人员,规定丈量进度要求;再制定各地都图册额作为依据;最后根据都图册额编制鱼鳞册图草册与正册。(2)观点1:判断:观点错误。理由:商品经济发展壮大了徽商经济实力;土地买卖频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徽商购买土地并不是因为商品经济不发达。观点2:判断:观点错误。理由:徽州官府编制鱼鳞册的目的是增加税收;便于加强对农民的管理;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没有直接关系。- 1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