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技论文:课堂融四心动态显生成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03335224 上传时间:2022-06-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2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劳技论文:课堂融四心动态显生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劳技论文:课堂融四心动态显生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劳技论文:课堂融四心动态显生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化课论文课堂融四心 动态显生成【摘 要】:积极响应“课堂动态生成”的新课程改革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储备专业知识、修炼提升教学智慧,文章叙述了通过课前精心预设, 课中悉心捕捉、赏心激励,课后静心反思的实践,促进了有效生成,使课堂充满了智慧的火花和生命的活力。【关键词】:精心 悉心 赏心 静心 生成“课堂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该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探求者、发现者。因此, 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为学生的自主活动腾出必要的时间和空间。然而, 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充满了多元性、不可预测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其中生成的内容有可能是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但也有可能是无效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思路和目标指向的同时进行课前精心预设, 课中悉心捕捉、赏心激励,课后静心反思,以便更好的提高课堂效率。一、 精心预设,预约生成没有预设的教学是不负责任的教学,没有生成的教学是不成熟的教学。因此,在备课中,教师要精心研读教材和学生,多创设一些情境,多搭建一些预约生成的平台。对预案设想得细些,把可能出现的问题估计得充分些,对各种资源的整合考虑得周全些,设计出能扎实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感受到数学学习乐趣的预案。我在执教指数函数概念一课中,在讲完概念后运用练习进行巩固时,我设计了如下一组练习题:(1) (2) (3) (4)(5) (6) (7) (8) 让学生判断上面哪些是指数函数?其实作这样的设计是基于一次听课后的反思,一位老师在指数函数概念教学后给出相应的练习让学生来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同一函数,由浅入深给出一组问题,学生的表现为直观的能较好判断,但是需要转化后判断的就显得比较棘手,大部分判断错误。仔细思考,如何在问题的设计上能让学生容易想到转化,那就容易达到我们预设的。于是在预设时我取用了前4个问题,把(5)、(6)、(8)的数据进行了改写,使得转化后和前面直观题是一样的,最后在问题呈现时我又把位置上进行了调整,使以不同形式呈现的同一问题上下对应。显然,当学生完成前4题后,在回答后4题的时候,有生1发言:(8)也不是,(8)和(4)是一样的,因为=,有了这位学生转化的思想,其他同学也开始思考其他问题的转化,生2发言:5)转化为如下形式 =,那就和(1)完全一样,生3紧接着发言:(6)也可以这样转化和(2)一样。在完成判断后生1:我还想补充说一下,其实(a0且a1),只要n0,都是指数函数。就这样,在学生自己的争辩中把指数函数的判断顺利的完成了。师总结:很多时候,不能只看其基本形式,有些形式看上去一样也许就是错误的,但有的形式好像不一样,但实质却是。所以,在我们的学习中,大家要学会运用全面、辩证的思想去解决问题。可见此处的生成正是教师课前对问题的精心预设:同一问题以不同形式成对出现;由(4)和(8)两者简单的转化想到其他组的转化由多个形式的转化实行推广得到(a0且a1),只要n0,都是指数函数;由结论归纳衍生到对学生的辩证思想的教育。虽然我们无法预测课堂教学中的精彩生成,但我们的教学预设却可以为之提供舞台。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但同时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为动态生成预留“ 弹性时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 预设得越充分, 生成的就越精彩。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准备得越充分,设计得越到位, 考虑得越全面, 就越容易抓住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教师的预设是为了生成更具有方向的规范,更具有成效性。 正如叶澜所说:“ 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 会为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二、悉心捕捉,展开生成所谓“ 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课前准备得再充分,考虑问题再仔细,面对纷繁复杂的课堂,意外防不胜防,但出现“ 意外”并不意味着是坏事, 它恰恰反映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甚至是荒唐可笑的错误,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生成问题。所以我们教师要充分尊重学情,同时更要善于抓住学生课堂上出现的“意外”,合适拓展,展开生成。如在积、商、幂的对数教学时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得到了积、商的对数的运算规则 只听见有个别学生就在下面嘀咕:积的对数等于对数的和,商的对数等于对数的差,是否有,?于是在自己的纸上比划着。这可是一个在日后作业中学生常会出错的现象,把该生的猜想呈现出来,不失为一个好的机会。于是我便首先充分肯定这位同学很有创意,请他写下两个新的运算公式,鼓励他把成果在黑板上与大家一起分享。果然一看到这两个公式:有好多同学都在称赞。就在同学们赞同他的时候,我紧跟着追问:他猜想的这两个公式正确吗?你们都没有疑议?学生发:和前面两个比较,形式对称工整,应该正确的。我也没有急于否定这种错误,而是以好奇的心态请学生分析给我听:从形式上观察好像应该是正确的,但我还是有点不确信,请你们用具体的实例给我解说一下好吗?学生们纷纷开始用实例在纸上验算着。生1:老师其实我刚才说的是不对的。如:生3:对呀,不对的。我也验算了(这时,有更多的同学急于要把他们验算了不正确的实例拿出来,推翻如上的猜想)在此教学过程中,生1根据自己所得新知的特征,提出了延升的思考,是他创新学习、发散思维的表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把随时捕捉的“错误”信息进行展开,为学生搭建了个体经验交流的平台,并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加以指导和培养,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分析了自己的见解。这样所形成的知识,学生的记忆也会更加的深刻,掌握的也会更加的扎实。 在我们的课堂中有很多的意外,有的是意外的行为、有的是好奇的提问、有的是特殊的思考、错误的猜想;这都需要我们教师善于捕捉、筛选、利用学生动态生成的资源,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课堂才能彰显活力,才能真正提升。三、 赏心激励,创造生成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方式给予他们激励、唤醒、鼓舞。那些鼓励的话就像“兴奋剂”使学生精神振奋,学习信心高涨;也像一股暖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温情,满足他们的成就感,使课堂氛围更加热烈。如在积、商、幂的对数习题教学中我给出一组练习:求函数 的定义域现象:大部分同学都能完成求定义域的第步:即需要满足 ,接着关于求解不等式组时,有部分同学开始就棘手了,也有部分在认真的思考着。生1:(黑板上扮演) 生2:(老师我觉得他写的有点麻烦) 在定义域内为增函数 又0 8 又0 原函数的定义域为原函数的定义域为 师:(非常满意的点头)两位同学都写的比较好,但生2你计算的很快(我也想不到有什么简单的方法)你一定有独到之处,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生2:嗯,我是这样思考的(直接将上面对数式改成指数式,不等号还是不变就可以了) 即一听如此解说,学生开始在下面议论了,对呀,这样求解很方便呀:你的方法好!师:(竖起大拇指)老师也没想到,你说的很好,方便了很多。接着同学们便开始求解第2个小题。于是得到了两类结果: 也有的得到0生1:我觉得这种方法不可取。因为是减函数没有考虑。生2:对呀,是还要考虑函数的单调性,那我们在碰到是减函数的时候只要把不等号方向改变一下就可以了。师:对呀,说的非常有道理。生1:我总觉得还是有问题,好像没有那么简单。那如果把不等式作如下修改可否?生2:一样可以,x在那边还是放在不等号的哪一侧,就有,如果是减函数则改变方向。师:解说的非常好。可是我们很多同学也很难想到用这方法呀(很多学生在下面应和着)生2:开始我也只是觉得等式可以由对数式改写成指数式,那不等式的也可以直接改写得到,所以直接出来如上的解法。通过生1的推翻,我发现确实需要考虑函数的单调性,如减函数时再把方向改变即可。同时我还觉得这样求解更简洁明了,转化为同底数的对数我们还不是很熟悉,但是将对数式转化为指数式却比较容易。在学生提出富有价值的解法时,我们要善于运用各种鼓励方式,如体态语言:满意的点头、竖起大拇指鼓励性语言:独到之处、老师也没想到、非常好情境语言:学生的赞同、感叹等!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思考,使学生对问题有了更完整的理解,从而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四、静心反思,升华生成课堂是在预设中生成,在生成中调整预设的。因为生成并不等同于有效,有时学生的生成也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麻烦。所以课后要认真进行教学小结,反思课堂生成与教学预设的“吻合”程度;反思课中及时调整对课堂生成的促进程度;反思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和课前教学预设的差异等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修改和完善的方案。完善预设,升华生成。努力促进“平行班”教学的更加“精彩”的生成,或者为下一次的生成做更精心的预设,当然随着教案的再次实施,上述循环可再次重复,得到的教案也会更加完善。如有时候一个班讲完后,老师把反思的东西放到第二个班,真是就非常顺了。没有一句废话,推导是自然的,学生的反应也是自然的。所以有机会教两个平行班,教三个平行班,对老师特别有好处。新课程给了这样的机会,如在我们以专业为主的职校,数学文化课周课时一般都为4节,多数教师都教三个平行班,这对我们老师的成长非常有利。孟子说:“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想让我们的课堂学习富有生命活力,我们必须提升教学理念,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储备专业知识、修炼提升教学智慧,使课堂彰显生命的活力。参考文献:【1】童裕华. 对数学教学预设与生成的理性思考M.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1)【2】曾 超. 构建富有活力的生命化职高数学课堂J.新课程研究,2012,(5)【3】干永春. 和谐预设与生成,彰显学生本位J.现代阅读,2012,(7)【4】童晓花. 让数学课堂在智慧预设中有效生成J.现代阅读,2011,(10)【5】傅钦志. 构建数学生命化课堂的探索J .中学数学研究,2011, (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