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上3《古诗两首》第一课时课案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02975254 上传时间:2022-06-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上3《古诗两首》第一课时课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4上3《古诗两首》第一课时课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4上3《古诗两首》第一课时课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课案课型新授课时第一课时执教 大公镇古贲小学 解其梅理论支持简简单单教语文,朴朴实实教语文。明确教学目标,抓住重点内容,把握整体联系,追求教学环节清清爽爽,学生学得明明白白,教师教得轻轻松松。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以情施教,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世界进行感受和体验性阅读,进而开展探究性阅读,达到明诗意,悟诗情,教师、学生、文本三情共振,实现阅读教学三个维度的交融。树立资源意识,打造有效课堂。在望洞庭教学中,积极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追求实实理论支撑在在的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想象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精美绝伦。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课前准备1搜集刘禹锡的生平事迹,洞庭山水的美丽风光与神奇传说。2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设 计 内 容一、课前自主预习1.读一读:认真练读望洞庭,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2.找一找:搜集刘禹锡的生平事迹,洞庭山水的美丽风光与神奇传说。二、课内精讲精练教学步骤教 师 引 导学 生 活 动设 计 意 图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二、一读,整体感知三、再读,理解品味四、三读,感悟意境五、品味洞庭文化六、书写洞庭七、布置课后作业1昨天我们学习了送别诗水调歌头。我国古代的诗歌异彩纷繁,你还知道哪些类型的诗呢?指名交流。2.今天我们要穿越时空,跟随唐代诗豪刘禹锡望洞庭。(板书课题)3你从题目中知道了关于这首诗的哪些信息?相机结合学生搜集的资料介绍洞庭湖,理解“望”(远看)。4读了诗题脑中出现了哪些问题呢?1我们来一边欣赏画面一边聆听。(配古筝曲平湖秋月,师范读。2你看到了那些景象?多媒体出示诗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3此时洞庭湖给你什么印象?4自读全诗,明确要求。5指名读(正音: 螺、磨)。过渡:吟诗的关键是要吟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要先了解诗意。1用心再读一读这首诗,想想:哪些字、词、句你读懂了,哪些还不懂或是有疑问。2指导交流探究。A.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1)你读懂了哪些字、词、句?(2)这让你想到了什么词语?湖水 秋月 湖光秋月(师引说,相机板书词语)(3)多么和谐啊。第二句你读懂了什么呢?(4)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没有打磨过的铜镜给人什么感觉呢?(5)能完美地描绘读到的美景吗?(指名交流,师相机点拨)(6)眼前的画面给我们什么感觉?指名回答。(宁静、和谐、迷蒙)(7)诗中的哪一个字概括了月夜洞庭湖的这种美?指名回答。(8)宁静的夜晚,望洞庭湖光秋月,一片迷蒙、和谐之美,于是,轻轻地吟诵指名读,小组读。(给生配乐)(9)为什么潭面像镜未磨一样朦朦胧胧呢? (一、月光下不真切;二、浩阔湖面,涟漪轻起;三、遥望只能看到大体轮廓。)过渡:秋月之下遥望洞庭,诗人产生了奇丽的想象,妙语连珠,你听B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1)用你会发现美的眼睛欣赏,看你能发现什么。(2)请个同学来把自己发现的美读出来。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象:白银盘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想到哪些赞美的词句呢?(3)你想到了哪些词句?(4)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青螺”又是指什么?(5)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你知道吗?(6)君山撑起了神话的天空,给我们无限遐想的空间。水白山青,相依相伴,多么像白银盘里点缀着一颗小巧的青螺,如同精妙绝伦的工艺珍品,于是,诗人轻轻地吟诵(7)学到这你还有什么疑问吗?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如果你就是诗人,漫步在洞庭湖边,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美景?用几句话描述一下。2请用诗中的一个字概括月夜洞庭湖的这种美。(和)指名交流。3好一片奇丽、柔美、和谐的洞庭湖啊!你能把这种美读出来吗?自己试试看。4一切景语皆情语,让我们透过这首诗来了解一下诗人刘禹锡。你了解刘禹锡吗?指名交流。5刘禹锡虽然被贬却依然满眼美景,这让你感觉到诗人刘禹锡是个怎样的人?6这首诗就表达了他对洞庭湖秋夜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相信同学们再来读这首诗会有更加独特、更加深刻的感受。过渡:洞庭湖的柔美与神奇引来了许多文学才俊,写下了许名篇佳作。于是,洞庭湖的水波荡漾着诗意。1课件出示:选择诗句填空,然后有感情地诵读。2总结。请大家在书签或扇面上默写望洞庭,写之前先看清本课字形,尤其是本课的生字。(配乐)写一写这首诗描绘的景色。预习峨眉山月歌。1. 生交流。2.书空课题,有感情地朗读。3.学生交流。4.学生交流1.欣赏画面和朗读。整体感知美。2.交流。3交流感受4按要求自由读。5读。1同桌互读,交流,讨论。(1)理解“秋月”“和”和谐、协调。(2)交流。(3)交流理解“镜未磨”。和诗句的意思。(4)交流感觉。(模糊、朦朦胧胧)(5)生描绘。(6)交流。(7)交流。“和”。(8)个人有感情朗读,小组有感情朗读。(9)交流。(1)交流理解。(2)听,想象。(3)交流。(4)交流。(5)讲搜集的君山传说。(6)一名学生读,评议读,男生齐读。(7)质疑,释疑。1听,想象,指名交流。2交流。3生自由吟诵古诗。交流,评议读。4交流。5交流。6自由读,齐读。朗读,选择填空,再朗读。吟诵背诵,配乐书写。全班欣赏,品评。认真听。从孩子熟悉的古诗入手,通过对洞庭湖的述说,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学生质疑,由问设疑,由问激趣,更激发了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优美的诗句,动听的旋律,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入了诗的境界。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诗意做了很好的铺垫。调动学生主动探究诗文的兴趣,吸引并引导学生通览全诗,直面作品,自主读书,探究阅读,把与文本对话的权利还给学生。一首诗就是一幅画,通过想象画面,丰富古诗内容,体会古诗的用字简明却意境深远,抓住字眼,多角度解读。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为了使学生对古诗有更为具体的直观感受,设置了一个想象的情境,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切实体会到这个比喻的精妙,并且在读中培养语感。 简单的话语,倍增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一板块重在体验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这是古诗教学的一个难点。体会望洞庭的意境,我是通过画面、音乐、想象,引领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去欣赏这幅美景,体会诗的意境。把诗中刘禹锡看到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他们在读悟结合,移情体验的过程中不断释放自我潜能,实现各对话主体在互动交往中的超越与创新。让学生在诗人的日常生活与情感世界里走几个来回,透过古诗了解作者,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这首诗,还原作品,既品出本诗的写作之美,又悟出作者为人之美,实现学生、文本、作者的多角度对话。每篇课文的学习都仅仅是一个原点,如何让这个原点生发一个面积较大的圆,让它成为学生阅读经验的有效区域,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对课文进行拓展,以诗中“洞庭湖之美”这一主题为原点,向外画圆让学生感受众多诗人笔下多姿多彩的洞庭湖。以上环节就是基于此而设计的。精美的卡片利于提高学生写字的兴趣,益于激发学生把字写好的愿望。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和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这必须在每一节语文课中持久注意提醒、纠正,才会逐渐养成习惯。体验诗的意境,培养表达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增加积累,为学习下一课做好准备。板书设计: 望洞庭 和 遥 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