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纲要教案-语言的社会功能.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998037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言学纲要教案-语言的社会功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语言学纲要教案-语言的社会功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语言学纲要教案-语言的社会功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目的要求】认识语言的社会功能,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了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第一节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 语言和言语“语言”和“言语”的区分问题是索绪尔首先明确提出来的,他称之为“建立言语活动理论的第一条分叉路。”这就是说要研究语言学,第一件要作的事就是把语言和言语区分开。1.什么是语言? 对于语言,学术界其实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我们这里是这样界定语言这个概念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为全社会服务,它同人的思维有密切的联系,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的本质特征之一,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的特征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这是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思维的工具,这是语言的功能特征。语言的功能特征除了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外,还有人类必不可少思维工具。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是语言的结构特征。 本质特征: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 功能特征:思维工具,交际工具; 结构特征: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的构成语言的构成要素有三:语音、词汇、语法。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也是词汇、语法的表现形式。词汇是语言的材料,语法是语言的结构规律,是语言材料的组织方式。语言三要素(也有人认为四要素:语音、语义、词汇、语法)中最主要的是语法和基本词汇,二者构成语言的基础。2.什么是言语? 言语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的说话行为和说出来的话。这里的“说话行为”是指说话的动作和过程;“说出来的话”是指一连串有意义的声音。语言和言语的关系语言和言语的区别(1)语言是社会的,而言语是个人的。(2)语言是抽象的,而言语是具体的。语言结构要素的各单位及其规则是有限的,而言语却不然,按照语法规则,利用有限的语言材料可以造出数不清的句子。如“这是猫”。“这是我家的猫”。“这是我家邻居的猫”。(3)语言没有阶级性,而言语却是有阶级性的。语言是没有阶级性的,语言一视同仁地为整个社会、为社会各阶级服务。人们交际时仍然必须使用全民共同的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因而并不影响语言作为全民交际工具的本质。语言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全民的,没有阶级性的。但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不同的阶级、阶层,不同职业的人在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时候,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会或多或少地带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也就是说他们在语言使用上存在着差异,从而形成不同的社会方言。2.语言同言语的联系区别是明显的,联系也是非常紧密的,正如索绪尔说的“语言和言语是互相依存的,语言既是言语的工具,又是言语的产物。”(1) 言语是第一性的,语言是第二性的。哪里有言语,哪里就有语言,哪里没有言语,哪里就没有语言。语言是存在于言语之中的。语言是从话语中抽象出来的一套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规则,而说话或话语则是运用语言“生产”出来的“产品”。语言存在于说话或话语之中。(2)言语是运用语言的行为和结果,它是语言存在的形式。任何一个能说话、写作的人都必须遵照语言的规则进行活动。总的来说,语言和言语是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语言在言语中起着规范的作用,言语以语言的共同规则为活动基础,语言在言语运用中概括和丰富自己的规则。言语有两种存在形式: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外部言语是指说出来的或写出来的可以使别人感知的话。内部言语是指没有说出来的内心的话。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都是运用语言的过程和结果,本质上是一致的。内部言语是个人内心独白或深思时才用的,不需要别人明白,没有交际的功能。而外部言语却是个人通过说或写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是要他人理解的,是有交际功能的。因此,内部言语不是很完整连贯,从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言语的过程,就是整理思想的过程,外部言语比内部言语更有条理,更清楚,更完整。二、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信息载体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之一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古至今无时无处不存在着信息。因为有了信息,物质和能量才有其千差万别的性质和状态;因为有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换,物质才有运动,能量才有转换,客观世界才有了时空的延展和组织的秩序。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一直贯穿着信息的传递和交换。自然界的和谐与秩序、生物链的相关与制约,无不表现出信息传递与交换的巨大作用。2、人类社会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和交换。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人的一切行为和社会活动,都要依靠信息的传递和交换。如果没有信息传递与信息交换的功能,无论是作为一个个体,还是一个组织或整个社会,都会陷于瘫痪甚至崩溃。3、大脑是人类的重要信息处理器官。大脑思维承担生命体与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信息处理功能。这些功能包括:组织协调,情感、知觉、反应、态度、支配行为等。4、信息处理、传递与交换,需要载体。遗传信息的载体是DNA;光合作用的载体是叶绿素;同素异构体的信息载体是结构方式;血液中氧的载体是血红蛋白中的铁;人类高级神经活动,大脑思维的信息载体就是语言。 1、大脑思维活动是极其复杂的高级神经活动。它所处理的信息来源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各种“信息接受器官”。因此,人与人互相传递的信息就具有“多样综合性”的特点。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种信息通道,可以单一或互相配合传递信息。2、信息的传递需要载体。实物、手势、表情、姿势、动作行为等,都具有信息载体功能。3、在所有的载体中,“声音”是最方便、最灵活、成本最低的载体。手势、姿势、动作等,都会影响到正常的活动;表情必须在一定的距离内否则看不清; 实物载体太笨重,使用不便,而且有时间限制,例如鲜花、水果等。声音就没有这些限制,可以边走边说,边干边说,即使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也可以说。更重要的是,其他各种载体所能传递的信息量很有限,语音却可以组合成无穷无尽的话语来载负所要表达的一切信息。所以说,有声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信息载体符号系统。4、语言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发展过程。人类学家研究发现,在36亿年的生物史中,猿类出现后经过1800万年的进化,才产生了人类的语言。人类和语言经过近200万年的进化和摸索,才创造了文字。 在人类语言产生后近200万年的历史中,语音语义的结合逐渐形成系统规定的关系。因此,我们看文字产生后所记录的语言词汇,表现出了很严整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这种系统性就是长期“约定俗成”的结果,也是语言符号系统的重要表现。这也是世界上所以会有各种不同的语言事实的重要原因。三、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交际工具是指能传达一定的信息,表达一定思想感情的工具。工具,人们想到的一般都是手拿脚踩的物件,如锄、枪、车之类,不会把语言列入工具一类。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工具是进行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锄、枪、车等固然是器具,语言何尝不是?只不过它不是手拿脚踩的器具,而是口说的“器具”;不是进行生产劳动的器具,而是协调人们生产劳动的“器具”。它比任何器具都简便有效。语言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只要有人群活动的地方就需要语言,人们用它进行交际,交流思想,以便在认知现实、改造现实的过程中协调相互之间的行为,以取得最佳的效果。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语言,生活在一个共同地域中的人群能不能组织成一个上下有别、长幼有序、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相互协调的社会?人类认识现实的成果能不能代代相传继承?教学有没有可能进行?在发生战争的时候有没有可能调动千军万马、协调各军种的一致行动?等等,等等,都没有可能。 可见,语言是组成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条件,没有语言,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就会中断,社会就会解体。所以,语言是人们的一种交际工具。 语言是组成民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一个民族内部,人们还可以分成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阶级和阶层,相互之间还有可能形成尖锐的对立、进行殊死的斗争,但相互使用的语言是一样的。所以,就语言的性质来说,它对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一视同仁,没有任何偏见,都可以自由地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跟其他人交流;至于不同的人群在语言使用上的特点,例如知识分子说话的时候较多地带有文绉绉的书面腔,没有受过教育的普通老百姓说“大白话”,不会“咬文嚼字”,那是使用语言的人因社会生活条件、文化素养等的差异而带来的特点,与语言可以一视同仁地为社会上的每一个人服务的性质无关。所以,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而且是全民的交际工具,不管是帝王将相、公子王孙,还是平头百姓,他们在语言面前都是平等的,谁都没有垄断语言和改造语言的特权。重要还是次要,这可以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认识。人类的交际工具不止语言一种,其它如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手势表情等也都能实现交际的任务,自然也都是交际工具,但它们与语言相比,其重要性就要差得多了。文字记录语言,打破了语言交际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主要就是教学生识字、阅读、写作。 但是,文字在交际中的重要性远不能与语言相比。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是不能没有语言;没有语言,社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几千年的历史,而语言在文字产生以前早已存在,估计已有几十万年。今天世界上没有文字的语言比有文字的语言多得多。 文字产生以后要适应语言的发展而演变,它始终从属于语言,是一种辅助的交际工具。旗语、电报等交际工具,大多是在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各有其特殊的服务领域,使用的范围相当狭窄,无法与语言、文字的作用相比拟。它们是只适用于某些特殊领域的辅助性的交际工具。 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时候,不但动嘴,而且脸部的表情、手的动作、乃至整个躯体的姿态等非语言的东西也都参加进来。这就是说,交际的时候除了运用语言工具以外,还可以运用一些非语言的交际工具。这一点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被忽视了。 其实,我们平常说话,不可能毫无表情或动作。孩子学话也需要依靠大量的非语言手段的帮助。可以说,语言的交际处于身势等各种伴随动作的包围之中。有些时候,离开某些特定的伴随动作,语言的交际还可能发生故障,不如身势等非语言的交际手段。 例如,鼓掌欢迎,举手为礼,挥手送别,伸舌表示惊讶,等等。用手指刮着脸皮羞人,是汉族人特有的动作;西方人摊手耸肩,表示不知道,据说源于法国。我们平常说的“察颜观色”、“眉目传情”、“暗送秋波”等等都是不用语言的一些特定的交际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语言来表达就显得非常笨拙,甚至难以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 这就是说,这种伴随动作也是一种交际工具,不过使用的范围非常有限,只能起辅助性的交际作用,以补充语言交际的某些不足。它们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总之,在上述的种种交际工具当中,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人类使用最频繁、最广泛的交际工具,它既简便,又灵活,它才是所有交际工具中最重要的。其他方式和语言比起来是辅助性的,次要的,它们只有在语言的基础上,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起一定的有限的交际作用。所以,语言具有其他交际工具无法比拟的基础性和广泛性。(1)基础性基础性指任何非语言的交际工具都建立在语言的基础上。比如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物理化学公式等都需要用语言加以规定和解释。握手,鼓掌,摇头,拥抱等虽然没有与语言直接联系,但是作为一种交际行为,必须在人们的头脑中转换成语言代码,才能被人们接受和理解。(2)广泛性广泛性是说语言作为交际工具使用范围最广泛,其他符号一般在特定范围表达特定的意义。语言使用的范围是没有限制的,不管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不管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人们主观认为的哪怕是及其微妙的情感,都可以用语言表达。当然有时候也可能出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象。第二节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一、语言和思维的关系1、思维是大脑的一种机能,与思想不同。思想是人们运用大脑机能认识现实世界的成果,而思维则是认识现实世界时的一种动脑筋的过程,也指动脑筋时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以认识现实世界的能力。人类面对自然界的现实是相同的,大脑的生理构造也一样,因而具有共同的思维能力。2、语言与思维紧密相联,互相依存:思维是语言通向现实的桥梁,而语言则是人类进行思维最重要、最有效的工具。这种道理从儿童学话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明确的启示,儿童学会语言的过程与他的思维发展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语言是观察思维方式的窗口。语言与思维的紧密联系已经得到了神经生理学的证明。1思维与思想 所谓思维是指人脑能动的反映客观现实的机能和过程。思维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机能,与思想不同。广义的思维就是指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狭义的思维就是指抽象思维,也是语言思维。在多数情况下,思维主要指抽象思维。对于人类来讲,抽象思维固然极为重要,但实际上思维是复杂而多形态的,在人的身上同时并存着几种不同形态的思维,它们交织在一起,彼此渗透。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人类面对自然界的现实是相同的,大脑的生理构造也一样,因而具有共同的思维能力。2思维与语言任何复杂的现象不同民族的人都有能力认识它。这一点不应该有任何怀疑,宣扬民族有高低优劣之分的言论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但是,不同民族有共同的思维能力不等于他们有共同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思维能力指能不能认识现实,这一点不同的民族没有什么差异,即思维能力是全人类相同的,而思维方式是指如何实现这种能力,这一点不同的民族是不一样的,即思维方式具有民族的特点。 语言和思维形影相随,互相依持:思维是语言通向现实的桥梁,而语言则是人类进行思维的工具。 这种道理从儿童学话的过程中也可以得到明确的启示:儿童学会语言的过程与他的思维发展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当他只会说“妈妈”之类独词句的时候,他的思维是混沌一团,无法表示一种确切的意思,如妈妈可能表示我要吃奶,也可能是要妈妈抱,或者是要什么玩具,只有和他生活在一起、熟悉他所处的具体环境的人才能知道他的独词句的确切意思。 一旦熟练地掌握了一种语言,能清楚、准确地表达一种意思,他的思维能力也就得到了有效的开发,能自由地运用一种思维方式思考他的智力所及的各种问题。 我们可以说,语言是观察思维方式的窗口,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唯一的窗口。语言与思维的紧密联系,随着科学的发展,现在已得到了神经生理学的证明。这一点,可以参看教材的相关部分。二、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儿童习得语言,一般分为六个阶段:咿呀学语阶段(babbling stage):儿童语言习得的初级阶段:3个月6个月时能理解面部表情和语调,能运用发音器官发出各种声音,但不会说连贯的话语。胡言乱语阶段 (nonsense word stage):儿童语言习得的第二个阶段,一般为69个月,这时能对手势作出反应,在自身刺激的情况下不断地进行语音的胡乱组合。单词句阶段 (holophrastic stage):指儿童学话过程中使用单词句的阶段,一般为12个月左右开始,到一岁半前后结束。能对外界影响作出积极的反应,并作重复的言语游戏。双词句阶段( two-word stage):15个月左右时,儿童开始能够使用双词句进行交谈;能把外界谈话的成分编成随便的言语。语法发展阶段 (developing grammar stage):此间儿童已开始对成人的语法有所感知,逐渐意识到语法是一个系统。儿童会出现语法类化现象(over generalization),儿童会根据一定的构词规律和词语组合规律造出一些成人语言中所没有的词或词语组合,并能在实践中快速完善其语法系统。类成人语法阶段(near-adult stage):三岁以后,儿童会纠正自己说话的错误,或者对他人的错话进行修正。并开始有意识地克服语法类化现象,由儿童的特殊语法向成人语法转变。成熟阶段(full competence stage):这一阶段大约是从六岁到少年期结束。在这一阶段中,儿童逐渐完善自己的语言系统和语言运用能力,掌握一些较难的语流发音形式和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迅速扩充词汇量,发展出各种语用技能。在一定的教育条件下,书面语也有较为可观的发展、并对口语发生重大影响,使之逐渐趋向规范化。这一时期,儿童语言已经与目标语言没有多大差别,语言发展趋于成熟。三、儿童及聋哑人的思维上面讲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一个重要的观点是,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儿童的思维和聋哑人的思维,也就是说,儿童在没有学会说话之前,有没有思维,不会说话的聋哑人,有没有思维。对于这个问题,书上已经有了详细的讨论,请大家仔细阅读。在这里,补充一点。乔姆斯基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的区分。语言能力是指理性的语言使用者对自己的语言的种种规则的了解,而语言运用则是其了解的知识在实际话语中的实现。语言能力是说话者能够创造出并理解无限多的句子,能够识别语法错误和词语歧义。一个人的语言能力是稳定的,但它的语言运用却往往要受心理及社会因素的影响。比如,一个人的语言知识可能完美无缺,但有时候,由于紧张、沮丧、焦急或是尴尬等各种各样的原因,他运用语言的效果并不怎么好。一个人说话时可能会犯语法错误,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懂语法规则。假如给他看一个不合语法的句子,他可以看出它不合语法。问题是,一个人的语言运用并不一定与其语言能力相匹配。乔姆斯基认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理想的语言运用者的语言能力,而不是他的语言运用。另外,乔姆斯基还提出了天赋假设(innateness hypothesis):认为儿童生来就具有掌握语言的生物天赋,认为,在人的大脑中存在着一些语言结构,这些语言结构使得人脑的与动物的大脑从根本上区别开来。由于这些结构的存在,使得婴儿在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家庭或朋友的指导下获得复杂的语言能力。 如果乔姆斯基的假设是正确的话,或许,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儿童以及聋哑人的思维问题。 虽然儿童在一段时期内不能象正常人那样自由自在地说话,虽然聋哑人也不能象正常人那样说话,但是,他们都有思维。这是不是说,他们就能离开语言进行思维了呢?我们认为,不能这样说。因为,虽然他们不能够象正常人那样说话,也就是他们的语言运用不完善,但是,他们的语言能力是和正常人一样的,因为,正常的儿童经过一定时间能够习得语言,而一旦聋哑人恢复或者获得了听觉,他们也可以逐渐学会说话。另外,虽然聋哑人不能够象正常人那样用话语交谈,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语言”手势语,有人把这种语言称为“视觉语言”并对此进行了系统研究。因此,思维离不开语言,是不是应该理解为语言能力,而不是语言运用。四、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是各民族不同的。1、思维是大脑的功能。人类大脑的生理构造都是一样的,没有民族性,因而大脑的功能思维能力也没有民族性,全人类都一样。不同民族的人都有能力认识相同的事物。但思维能力相同不等于思维方式相同,相反,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往往有很大差异,因此,语言具有民族性的特点。例如,汉语中的“婶婶”、“舅妈”、“姑姑”、“姨母”、“伯母”等,在英语中只用一个单词“aunt”表示。这反映出人类不同的思维方式,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了不同的形式。2、但不管思维形式同哪种语言形式相联系,它总要同一种语言形式联系起来,不能脱离开语言。正是因为思维可以与不同的语言形式相联系,人类的语言才如此丰富多彩;正是因为有共同的思维基础,人类的语言才可以互相翻译,不同民族的交际才有可能。在此想介绍一下乔姆斯基关于“普遍语法”的假设。该假设认为,每个说话者都掌握一套语言的原则和参数,这些原则适用于所有语言,而参数因语言而异。根据这种理论,习得一种语言,就是将普遍语法的原则应用与某一具体的语言,如英语、汉语等,并学习哪个参数具体取什么样的值。虽然现在关于“普遍语法”到底是什么样子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各方都认可的模式,但是,我们可以从儿童学习语言的实际情况对这一假设进行证明。一个中国儿童,如果他从小在英语的语言环境中长大,那么,他就只会讲英语而不会说汉语;反之,如果一个美国儿童从小在汉语的语言环境中长大,那么他就只会说汉语而不会讲英语。 “经验”普遍语法(UG) 个别语法(PG) PGUG图中表示后天经验这个变量,由于参数的变化(即儿童所处的语言环境的不同),“普遍语法”实现为各种具体语法。比方说,当a时,UG可能就是汉语语法,而当b时,UG可能就英语语法。如果把“普遍语法”理解为人类共同具有的语言能力的话,把这一点和上面讲的思维同语言的关系结合起来,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来理解。思维能力是全人类所共同具有的,这是人类经历了几百万年进化而获得的,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之一;语言能力也是这样,是人的物种属性之一。而“语言是各民族不同的”中的语言指的是个别语法,是语言能力在具体语言社团中的具体化和参数化,因而,各个民族都有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语言。补充内容一、思维及其类型所谓思维是指人脑能动的反映客观现实的机能和过程。广义的思维就是指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狭义的思维就是指抽象思维,也是语言思维。在多数情况下,尤其是在传统的说法中,思维主要指抽象思维。当然,对于人类来讲,抽象思维固然极为重要,但实际上思维是复杂而多形态的,在人的身上同时并存着几种不同形态的思维,它们交织在一起,彼此渗透。根据思维活动的不同形态,可以把思维的类型相对地分为以下三种:1.直观动作思维。是指思维时直接感知思维对象,并通过思维者自身的动作去影响思维对象的一种思维活动。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就表现在感知并作用于思维对象之中。比如乒乓球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时根据球的方向、速度做出击球动作就是一种直观动作思维。司机在驾车时紧急刹车运用的也是直观动作思维。此外,如工程师、机修工等的思维活动都有直观动作的特点。2.表象思维。或称“形象思维”。表象是指事物被感觉时在脑中留下的形象。表象思维就是思维时在头脑中唤起表象并在想象中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思维活动。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表现在新形成的表象和表象的组合中。比如画家作画时对于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表象进行艺术创造就是运用表象思维的过程。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也要把他所创作的人物形象建筑在以往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的基础上,所以我们说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品中人物的言谈举止都反映了生活原貌,但又不能和实际生活完全划上等号。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地运用表象思维,例如,着手布置房间之前,我们就用表象组合的方式思考着房间布置的方案。3.抽象思维。是指以语言为工具,运用逻辑形式来进行的思维活动。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表现在概念、判断和推理之中。词语表达概念、句子表达判断和推理,这就是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抽象思维的过程。由于语言与抽象思维之间的关系密切,每一个掌握了语言的人同时也就获得了抽象思维的能力,而每一次抽象思维的过程,又必须在语言的基础上进行。比如当我们看到地面、屋顶和树木都湿了的时候,我们可以做出判断说:“下过雨了”。这种思维方式是我们人类独有的,也是起主导作用的思维方式。其他的动物却没有这种能力。应该说,人类发展至今不能否认其他思维方式的存在和作用。在语言出现前的种种思维方式的概括能力是有限的,是思维发展的初始阶段,这个阶段现在看来似乎并不是人类所独有的。婴儿和某些动物具有直观动作思维和简单的表象思维,婴儿的简单分类能力和借助外物的能力有些动物也有。大家一定都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了动物有低级的思维能力。但语言一产生,情况就不同了,现在人类完全脱离语言的思维几乎是不存在的,任何一种思维方式都有语言或多或少的参与。而且人类社会在语言产生之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语言为工具的抽象思维组织和制约着几乎全部的思维过程,在人类的复杂的思维系统中,抽象思维是占有主导地位的。抽象思维的参与使人类的直观动作思维和表象思维不同与其他动物的这两种思维方式,明显的要高于其他动物。所以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二、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对语言与思维关系问题的代表性看法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讨论由来已久。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是十分复杂的。语言和思维之间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语言是人们用以交流思想的符号体系,人们要表达和交流思想,自然离不开语言,但是人们在自己的大脑内进行思维以及思维后形成的思想是否可以离开语言呢?无论就人类种系的发展,还是就个体的发展而言,语言和思维是否同时产生?如果不是同时,是先有语言还是先有思维?语言和思维是否有各自的发展规律?如果有,它们之间有没有相互影响?是什么样的影响?语言在思维的形成中有些什么作用?围绕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这个问题,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长期进行了热烈的争论,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下面是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1.传统的“统一论”。认为语言和思维虽然是不同的范畴,但二者互相依赖,密不可分。不存在脱离开思维的语言,也不存在脱离开语言的思维。这种统一论中,最有代表性、最为流行的一种观点是:语言是人们的交际工具,也是人们的思维工具,人们不仅在交际时使用语言,就是在进行思维时也要用语言。因此这种统一论的观点也常被称为“工具论”。由于他们坚持思维只能在语言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所以如果一定要分出先后,那应该是语言先于思维。持这种观点的人有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法国的笛卡尔,德国哲学家赫德尔,甚至于20世纪初的美国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认为语言是出声的思维,思维是无声语言,离开语言就无思维可言。这种观点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界影响很大。统一论的观点似乎正好说明了为什么只有人类才有语言,同时也只有人类才有思维,也说明了在儿童身上所看到的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智力的发展相平等的情况。但统一论解释不了一系列常见的现象,如说话过程中常有不合语法的现象,人们在说话中常感到某些词似乎就在嘴边,可是一下子想不起来;人们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仍能把听到的某人的谈话大意复述出来,但却不是原话。这些现象表明,持统一论的人忽视了非语言思维的存在和是否存在着先于语言的思维活动的问题。后来也正是这个问题成为众人争论的焦点。语言和思维的联系语言和思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可以说是相依为命的(这里所说的思维是指抽象思维)。(1)语言和思维是互相依赖着存在的:1)思维的存在依赖语言的存在,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都表现在概念、判断和推理中,而概念、判断和推理必须依赖语言中的词和句子来形成。同时,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才能使交流成为可能,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语言文字的记载和传播,先人的思想和技术怎么会传到现在、我们又如何进行交流呢2)语言的存在依赖思维的存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了思维活动的过程、没有了思想,那么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当然也就没必要存在了。(2)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赖着发展的1)语言的发展依赖于思维的发展。语言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意义的发展上。承载意义的基本单位是词,而在任何一种语言里许多词义的发展、新词的产生都是在思维的发展、新概念的产生下促成的,比如“下海、炒股、上网”等新词汇都是在社会的迅速发展过程中,为反映新的客观现实、承载新的概念才生成的。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而且这种创造新词,用原来的词表达新的概念的语言现象今后会越来越多。2)思维的发展依赖于语言的发展。思维只有在语言的基础上才能体现,才能巩固,思维发展产生新概念时,也要依赖于语言的发展。高名凯先生在语言论一书中举了个非常好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他说“当我们看见天上有飞行着的机器的时候,我们可以下一个判断说这是在天上飞行着的机器,但这是运用旧有的词和旧有的概念来思维的。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们的脑子里已经想到这是个新事物,但不明确它是什么,或许是飞机、风筝。只有等到我们听到或说出了火箭这个词的时候我们的脑子里才真正的发展出一个新的概念。”高先生的这段话很清楚地说明了思维中新概念的形成和固定是要依赖于语言中新词的产生的。2.语言和思维的区别语言和思维互相依赖着存在和发展,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是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的,但是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它们又是绝不能等同的,把它们当成是一回事是绝对错误的,它们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1)它们所属的范畴不同,各自的职能不同:语言属于物质的范畴,是思维的工具;思维属于精神的范畴,是工具的运用者。(2)它们的构成方式不同。思维要运用概念、按照逻辑规律构成种种不同的判断推理;而语言则是运用词语和语法规则组成种种不同的句子。当然,概念要用词语来表达,判断要用句子来表达,但表达者和被表达者各有自己的构成方式,不能因为它们有表达和被表达的关系,就把二者混同起来。 (3)语言是民族性的社会现象,思维是全人类性的社会现象。语言是人们的交际工具,它是某一具体的全民社会团体全部成员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随着该全民社会团体的特殊环境创造出来而用来在该全民社会团体内部进行交际的工具。无论在语音、词汇还是在语法方面,各种语言都各自有其特点。思维的全人类性是指思维的形式和思维规律是全人类共同的,并不因民族的不同而异。思维是人脑的一种机能和过程,凡是正常的人,不管他属于哪个民族,他的大脑都有这种能力,都能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都有运用这些思维形式按照思维规律认识世界的能力。例如:不同民族的人都能认识各种各样的人所共有的本质属性,形成“人”的概念,从而把人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又如:不管是哪个民族的人,如果从生活的经验中认识到“一切金属都是能够熔解的”,又认识到“铁是金属”,就都能得出“铁是能够熔解的”这个正确的结论,因为三段论推理这种思维形式各民族是共同的。思维的规律也是全人类共同遵守的。不管是谁,要想得到正确的认识,都必须遵守思维规律,否则,就会产生谬误,闹出笑话。如大家都熟知的“矛和盾”的故事就叙述了一个楚国人违反形式逻辑的不矛盾律的情况。这个楚国人的两句话不能同时成立:第一句话肯定了他的矛最锋利,第二句又把自己的话否定了。不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叙述问题时,严格遵守逻辑规则,即对同一事物、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不能既肯定又否定。这个楚国人就违反了这个规律的要求。任何人,不管他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只要说出象这个楚国人说的这种话,那就一定是错误的,因为不矛盾律全人类都得遵守。综上所述可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系统,而思维形式和思维规律却是全人类共同的,并不因民族而异,不管是谁,要想得到正确的认识都要遵守思维的规律,否则就会产生谬误。(4).语言和思维各有各的发展规律语言是随着运用语言的人民的历史、交际环境、文化、思想的发展而发展的,思维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认识能力的精密化的提高而发展的,语言的发展表现在随着社会的分化或统一而在语音、词汇、语法系统上的分化或统一;思维的发展则表现在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改善或扩大、抽象化的提高和精密化的加深上。我们现代人就比原始人具有更强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总之,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赤裸裸的思维是不存在的。”但它们又是不同的,我们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这个问题。当然,关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问题,至今人们仍在探讨之中。2.语言相对论。这是由美国人沃尔夫提出来的,是一种语言决定思维的观点,也称为“语言决定论”。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决定思维的方式,所以叫“相对论”。但对语言和思维关系的这种看法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赫德尔和19世纪的洪堡特。洪堡特认为: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他们的精神,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他们的语言。在一定意义上说,讲不同语言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之中,具有不同的思维体系。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沃尔夫是美国著名的人类语言学家萨丕尔的学生,所以直接对沃尔夫的观点产生影响的是萨丕尔。萨丕尔指出:“人并不是孤立地生活在客观世界中多半要受到语言的支配真实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筑在人们的语言习惯上的。”沃尔夫曾在一家火险保险公司做调查失火原因的工作,他发现导致失火的原因除了客观环境外,还有人们对语言的错误理解,如人们看到汽油桶往往十分小心,怕着火爆炸,但看到空汽油桶就以为是空的而不大在意,以为很安全,但实际上空汽油桶充满可燃气体,可能更危险。很多类似的现象使他受到启发,他又在萨丕尔的指导下对比英语和美洲各种印第安语。最后他认为,对说话人说,语言主要是一种背景知识,这种知识因语言而异,没有共同的规律。任何人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思维时,都在无意识地运用这种背景知识。一种语言的背景知识系统就是该语言的语法,它是思想的塑造者,是个人心理活动、分析和综合思想材料的纲领和指南。思想的形成不是独立的,是和语法分不开,在不同的语法中思想的形成也有不同。因此人们往往把语言学中这种相对论观点称为“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应该承认这种观点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语言习惯对思维活动确实有一定影响,如对相同的事物,不同的民族在语言表达上会有不同,甚至是有很大的出入,如亲属称谓系统,汉语就比印欧语复杂得多。汉语的颜色系统中“青、蓝”是两种颜色,但英语中却用一个词“blue”来表示。印弟安的霍皮语中没有时间、速度、物质等概念,有延续时间的概念,没有物理学中的时间概念,要表达“他呆了五天”的意思,只能说“他第五天离开的”,所以一个欧洲人和生活在亚利桑那的霍皮人是无法谈物理的。而且我们的世界似乎是建立在我们的词汇上的,世界是一样的,不同的人表达出来的世界就会有一些细小的差异。但有的人甚至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罪恶,有这么多的杀戳,就是因为这个世界上种种语言中都有这样不好的词。这就有些过分了。是这样的吗?有一句话“真理和谬误往往是一步之遥。”,沃尔夫他们把语言对思维的影响无限地夸大了,这显然是走向了极端。语言决定论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历史观点。语言是在历史发展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它们并非独立的实体,不能决定人们的思维。如果语言可以决定世界观,那么同一社会内的工人和资本家都说同一种语言,应该有相同的世界观了,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世界上那么多的语言,按沃尔夫的想法,那应该是各民族的思维方式全都不同,但事实是各民族的思维方式基本是共同的,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各门科学的建立就是证明。各民族用以表达思想的语言虽有很大差别,但其间也有很多共同点。如对于颜色的识别,各种语言中都有红、黄、蓝、绿等基本色。人类生活的这个客观世界是基本一致的,人类的大脑机制也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而思维是人类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不同语言的语音、词汇或是语法虽不同,但这些形式所表达的思维内容,也就是思想是相同的。要不然语言与语言之间怎么可以进行翻译呢?3.认知论。这种观点认为思维和语言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并非密不可分:在儿童习得语言过程中,思维先于语言,思维决定语言;在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二者是形影不离的,但仍有无需语言的思维。最早提出这个观点的是苏联的心理学家维戈茨基和瑞士的皮亚杰。上世纪60年代以来赞同此说者日益增多。维氏认为思维的发展要受到语言的制约,另一方面又认为思维可以脱离语言。他把语言和思维比作两个不同心的圆圈,它们有一部分是重叠的,他称之为言语的思维,但是有言语思维并不包括全部思维在内。他认为在儿童语言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前思维阶段,在儿童的思维发展中也存在前语言阶段。到两岁之后,分别发展的语言和思维才开始汇合,这时语言才成为儿童的思维工具。词义在思维与语言的关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它随着儿童的成长和思维发展而发展。皮亚杰则认为儿童语言和思维的发展过程可有这些阶段:第一阶段:肌动阶段,从一岁半到两岁,这时儿童开始产生智力,但还没有思维,也没发展语言。第二阶段:符号思维阶段,从两岁到四岁,儿童学说话,开始使用符号,他不仅使用语言,而且也用语言之外的其他手段来进行思维。第三阶段:直觉思维阶段,从四岁到七岁。儿童逐步发展形成概念的能力,但这还是建立在根据观察而作出的直觉判断的基础上,儿童这时爱用自我中心的言语。第四阶段:具体操作阶段,从七岁到十一岁,儿童开始进入初期的逻辑思维,形式操作阶段,这是儿童思维发展的最后完成阶段,从十一二岁开始。儿童在这时学会逻辑推理,无须依靠直接经验就能作出判断。认知论把语言中思维关系的研究推进了一大步,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十分复杂,就是认知论对很多问题也没能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