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师素质大赛理论测试题.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991094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教师素质大赛理论测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教师素质大赛理论测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小学数学教师素质大赛理论测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师素养比赛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选择题。1、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的过程。交往互动 共同发展 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 )。教教材 用教材教 自己创造教材3、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 )联系生活学数学 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4、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 )的教学。概念 计算 应用题5、“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数学思考 过程与方法 解决问题6、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 )的动词。过程性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7、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 )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 自我评价 相互评价 多样评价8、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 )的过程。单一 富有个性 被动9、“用数学”的含义是( )。用数学学习 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了解生活数学0、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认真备课,认真上课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二、填空题1、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 基础性 )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 态度 )、( 价值观 )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2、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 具体化 )。内容标准应指关于( 内容学习 )的指标。3、新课程标准标准提倡以“( 问题情境 )( 建立模型 )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4、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 记忆 )、模仿和( 训练 )转变为( 自主探索 )、( 合作交流 )与实践创新。5、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 基础性 )(层次性 )( 发展性 )( 开放性 )。6、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 组织者 )、(引导者 )和合作者。7、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 生活经验 )和( 已有知识背景 )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 数学知识与技能 )、( 数学思想和方法 )。8、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 学习结果 )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 变化与发展 ),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9、课程标准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充实、调整、更新、重组以后,构建了( 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 统计与概率 )、( 实践与综合应用 )四个学习领域。10、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实现人人学 ( 有价值 ) 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 必需 )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11、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12、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三、简答题。1、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学习评价应怎样转变?答: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个性倾向。2、怎样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呢?答:(1)使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 (2)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统计对决策的影响。(3)了解统计的多种功能。3、对于应用问题,标准是如何进行改革的?答:选材强调现实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题材呈现形式多样化(表格、图形、漫画、对话、文字等);强调对信息材料的选择与判断(信息多余、信息不足);解决的策略多样化;问题答案可以不唯一;淡化人为编制的应用题类型及其解题分析。4、教师理解学生表现在哪些方面?(写六条即可)答:(1)、站在学生的立场,理解学生的心态。 (2)、让全班学生共同讨论决定班级的活动。 (3)、选择班干部时,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公开唱票。 (4)、在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 (5)、鼓励学生大胆发表不同意见。 (6)、给学生机会,给教师提意见。5、简述教师自我更新的主要内容。 答:不断的更新是指在四个基本的生活方面(身体、精神、心智、社会情感)中如何不断的进行自我更新。(1)身体:适当运动和营养,保持健康(2)精神:荡涤心灵尘埃;(3)心智:不要停止自我教育;(4)社会情感:历练待人处事之道。四、论述题。1、请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谈谈新课程对教师素质发展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答:(1)关注专业化理论发展;(2)关注教师的情意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发展;(3)关注教师的人文知识素养和多元知识结构的发展;(4)关注教师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的发展;(5)关注教师心理素质的发展;(6)关注教师学习意识的提高和自主发展能力的提高。2、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有哪些特点。答: 其一是基础性:内容标准的基础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容的基础性,二是“标高”的基础性。 其二是层次性:内容标准的层次性,是指“标准”的实施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分阶段、有层次、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其三是发展性:内容标准的发展性,是对“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注解。其四是开放性:任何人在实践中的创造、发明,都是丰富和发展内容标准的必要素材;任何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和重大的科技进步,都将被内容标准及时地吸收。3、新课程倡导什么样的教学观?答案要点:1.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过程。这样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2.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3.新课程把过程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方法的地位。因此,教学中,既要重视结果,又要重视过程,教学活动的设计不只是关注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经历、探究、创新、实践等过程后得到的体验、尝试和机会。4、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要点:1.数学学习的主题应当是基本的、重要的数学观念,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活动(如标准中所列举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推理能力、应用意识等)。2.从本质上说,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建构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过程。3.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获得经验、对经验的分析与理解、对获得过程以及活动方式的反思至关重要。具体的说,学生的有效数学学习活动有如下特点:1.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2.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3.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富有个性、体现多样化学习需求的过程。5、你认为问题设计要注意哪些问题?答:(1)要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第一,要创设一种宽松、愉悦的民主学习空间。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空间中,学生的心态才能得以放松,思维才能得以自由的施展,个性化的观点才有了生长的基础,问题的产生才有可能。第二,要致力于挑战性、竞争性学习环境的营造,让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第三,要设置一定思维障碍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促使学生产生问题和提出问题。第四,要营造一种对话、交流、质疑的课堂环境,让学生的对话、研讨成为可能。第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提问技巧的培养。 (2)向学生提供成功体验,正确对待学生的每一个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横向比较中的确有好坏优劣之分,然而对于学生自身来说,每一个问题都不得是其思考的结果,都不得是他对自身的一种超越。学生的问题要么是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要么是他们孜孜以求后的收获,要么是他们灵光闪现的惊喜发现。教师必须能够透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发现学生提出这些问题的过程,才能理解这些问题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必须善待学生的每一次提问,正确分析学生的每一个问题。五、案例分析。1、案例描述:“5的加法”新授课。教材编写的意图是:渗透算法多样化的理念,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那么老师又是怎样理解使用教材的呢?请你结合新课标评析。师:算出一共5只,是用什么方法算?生1:4+1=5。生2:4和1组成5。师:为什么用加法?生:(无人举手)师:昨天学习加法,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现在,要把4只和1只合起来,所以该用加法。师:算式4+1=5中的4、1、5表示什么?生:(略)师:5只鸟,可能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生:(脱口而出)用加法。(教师想要的方法没出来,于是教师要求学生讨论)师:请四人小组讨论。生:(学生讨论)师:谁来汇报“5只鸟,可能用什么方法算出来?”生1:用加法。生2:想组成分解。(这时教材上列举的三种方法,学生只想到“组成”这一种。于是,教师继续引导)师:有不同的想法吗?你是怎么想的?生3:心里想的。生4:5-0=5(这时,学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师:请你说一说怎样想出等于5?生5:4和1组成5。生6:跟他一样是心里想的。(学生仍然想不出“数数”的方法,这时教师干脆直截了当地“导”)师:在心里怎样算?先数几?生7:先数4。师:再数几?生7:再数5。(至此,“用数数的方法来计算4+1=?”终于出来了)【评析】实际上城市的一年级新生,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幼儿园期间对10以内的加减法已达到了脱口而出的程度,教师用这么长的时间、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说出用数数的方法计算“4+1=?”。因为这种方法教材上出现了。有些教师以为教材提倡算法多样化,就必须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每一种方法。这说明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尚未理解,仍然是“以教材为本”、“以教案为本”。这样的教学,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哪个维度来衡量,都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反而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课改的基本理念提倡造性地使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在“五个字”(调、改、增、组、挖)上下功夫。调:调整认知目标,调整教学内容,调整练习题;改:改变情境(问题情境、游戏情境、活动情境)、改变例题、习题;增:增加让学生探索创造的活动;组:重组教学内容;挖:挖掘教材中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因素。像前面举的这个例子,当学生列式计算之后,教师可让学生说一说:“4+1=5,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能想出几种就几种,勿强求。接着教师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笑笑也在学习5以内的加法,可2+3=?他给忘了,你能帮他想办法算出这题的得数吗?然后可设计游戏和一些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练习。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生活中哪些事可以用5的加法来表示?如果班级学生的基础较好,可以把5以内的加减法合在一起上,甚至也可以不教学这部分内容。这样的设计,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发展需求,较好地体现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2、阅读下面的教学片断,说一说造成这位教师教学“尴尬”的原因何在?在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时,一位教师设计的新课导入:(1)有6个桃子,分给唐僧和孙悟空两个人,有几种分桃子的方法?1 2 3 05 4 3 6师:哪种比较公平?生1:分成3和3的那种,每人同样多就公平。生2:分成3和3的那种也不公平。因为,孙悟空干活多,唐僧不干活。(2)八戒又来了,要把有6个桃子分给三个人,每人可以得到几个?2 1 12 2 12 3 4师:他们对哪种分发最满意?为什么?生1:分得同样多,不用抢。生2:分给师傅1个,分给猪八戒2个,分给孙悟空3个最合适。因为师傅不干活,孙悟空贡献最大。生3:这样分猪八戒不乐意,因为他饭量最大,嘴又馋。此时,教师已无法控制局面。答案要点:1.教师只是想通过学生熟悉的故事情节入手,从任意分过渡到特殊分法(平均分),理解同样多就是平均分。但对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识预料不足。2.教师的用语“公平”一词不恰当,容易使学生造成歧异。3.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估计不足,因为在这个学生熟悉的故事中,学生对其中的人物的认同感是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这就很难达到老师想要的“公平”,即分得个数同样多。4.老师提的问题指向不明(他们对哪种分发最满意?为什么?)。致使学生不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是从个人的喜好出发思考问题,做出选择。因此,造成了课堂失控的局面。3、案 例 分 析(一)以下是“画线段图解应用题”的教学片断,请你从数学思想方法的角度进行分析。引出例题:妈妈买了9个苹果,5个桃子,苹果比桃子多买几个?教师叫学生先画一画,再列式计算,学生各自画成实物图(图示略);学生画出以后,教师再指导学生用表示苹果,表示桃子,再画一画。学生就画出如下示意图: 此时,学生已开始感觉到画和比画苹果、桃子容易得多,在此基础上,当学生解答下面一题时,教师叫学生画一画,再解答:科技小发明展览会上,小学生有科技小发明50项,中学生有科技小发明64项。中学生的科技小发明比小学生的多多少项?此题数据较前一题大,当学生感到画起来很困难时,教师指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学生画出线段图后,都感到画线段图比过去画实物图和示意图更方便。他们在随后的解题中,凡能画出线段图的都先画出线段图,再解答。答:该老师采用的是数形结合与数学建模思想。所谓数学建模:就是把某种事物系统的主要特征、主要关系抽象出来,用数学语言概括地近似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其一般步骤如下:本案例中老师先提出了一个“妈妈买了9个苹果,5个桃子,苹果比桃子多买几个?”的实际问题,然后用和代替苹果和桃子,构造出 “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数学模型问题,并通过画图来求解出数学模型的解,从而还原使用实际问题得到解答。在此基础上再提出第二个实例让学生构造数学模型(用线段图来表示),然后通过推理求得数学模型的解,再还原求得实际问题的解。通过两个实例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思想,获得数学建模思想方法。4、案例描述:平行四边行的面积教学片段教师演示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随着演示活动的进行,教师随即提出以下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是沿着什么将平行四边形剪开的? 生:高。 师:我们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了哪两个图形? 生:(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 教师把三角形平移到梯形的另一面(并大声强调了几遍“平移”这个词),拼成一个长方形。 师:这个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么样? 生:相等! 师:为什么? 生:面积既没有多也没有少。 师:很好!那长方形的长、宽分别对应着原来平行四边形的什么? 生:长方形的长对应着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高对应着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师:现在你能说出如何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了吗? 生: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为了强调可以沿任意一条高剪开,老师又重复地操作了一遍,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直角梯形,转化成长方形。由于问题的提问与前面相仿,笔者不再赘述)教师又出示了大量变式练习进行提问与训练,学生进入习题操练过程 问题探讨:1、从提问目的、层次、开放上分析上述教学你认为怎样?2、这样的教学是否表明学生们已经很好地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方法?3、这样的教学与新理念比较你认为怎样?案例分析:从提问的目的分析,教师主要是为完成知识点的教学这一任务而设计的。更多的是关注自已的教学。从层次性来分析层次的展开主要针对知识点的各个要素问题始终归于一个平面。从开放上讲,这不算什么开放因为它始终围绕着教师的提问展开教学。而学生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没有自已动手操作,探索知识。不能表明学生已掌握了知识。由于课堂上对平行四边形的:“割补”是由教师示范完成的。而并非学生的独立发现,一旦出现较复杂的情况,一部分学生就会因此陷入困境。这样的教学与新理念差距还很大。新理念关注的是学生自身发展,以学生为本。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师自已的教学。教师在这里让学生的思维跟着自已走,没有给学生的开放学习以更多的空间。没让学生自已去剪拼,而是自已在示范操作,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推理,交流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发展了。5、案例评析:(1)出示问题:假期里,我们班将组织25名优秀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夏令营,学校安排面包车、小轿车两种车接送。其中面包车每辆限乘8人,小轿车每辆限乘3人。假如你是老师,你将如何派车?(2)学生独立思考后并在小组内交流。(3)学生汇报:生1:派2辆面包车和3辆小轿车,算式:28=16(人) 33=9(人)。师:掌声鼓励!生2:派4辆面包车,留7个坐位放行李。算式:84-7=25(人)生3:派5辆面包车。师:说说你的理由。生3:每辆面包车坐5人,留3个坐位放行李,算式:55=25(人)师:也可以!生4:派6辆面包车,其中5辆面包车每辆坐4人,一辆坐5人,空位放行李。学生海阔天空的答,而教师不管学生如何回答,都一一加以肯定,以示教学的民主,体现“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待过了20分钟,学生说出了11种派车方案(其中有8种方案空位超过一辆车的坐位)时,教师小结并布置了练习:同学们真能干,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案,每种方案都有自己的特色。如果增加4位教师,共有29人,你又会怎样派车呢?案例分析(从解题策略多样化要注意的有关问题的角度分析):答: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是对几十个人去解决同一个问题而言的,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要求能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因此,对于学生个体来说,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学习能力低的学生只要求能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学习能力高的学生要求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过于追求算法多样化,往往会造成学生对每种算法的理解不够深入,思维仅仅停留在横向的比较层面上.而现在一般强调的算法要优化,实质是为了使学生的思维能够纵向地,深入地发展,同时算法的优化也有利于更好完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如本课寻求租车的多种方案的目标.因为优化的方法往往是已经公认的,适合大多数学生掌握的,有推广和使用价值的方法,学生只有在掌握优化方法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去完成熟练的技能. 6、案例描述三年级上册需要多少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教学片断: 出示买卖的情境图(图标有泳圈的单价12元,篮球的单价15元)。 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探索算法多样化。师: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算式怎样列?生:153=师:应该怎样算呢?生1:我用加法15+15+15=30+15=45(元)生2:我用乘法103=30 53=15 30+15=45(元)生3:把15看成3个5,共有9个5,得45(元)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生1:用加法。师:用加法也可以。生2:用乘法。师:好的。练习133 705 242 135 313 342 244师:你喜欢用什么方法就用什么方法。学生练习时有7位小朋友所用的方法,其中有4位是采用加法的案例分析 (主要从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层面上加以分析):要点1)这种解题策略多样化,是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允许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是正确的。2)从科学的角度看,各种不同的解题方法都有优点和局限性。3)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获得适合自己的最佳解题策略,实现方法的最优化。建国学校小学数学教师素养比赛材料 201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