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华东师大附中高一语文期中试卷(春季).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990120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华东师大附中高一语文期中试卷(春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0年华东师大附中高一语文期中试卷(春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0年华东师大附中高一语文期中试卷(春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0年华东师大附中高一语文期中试卷(春季)班级_姓名_学号_一、现代文阅读(38分)(一)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1-8题:(1)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2)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3)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4)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5)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进行谈判,( )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6)_中国在一九九七年,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八年后还不把香港收回,任何一个中国领导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国人民交代,_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代。(7)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8)我们等待了三十三年,再加上十五年,就是四十八年,我们是在人民充分信赖的基础上才能如此长期等待的。(9)如果十五年后还不收回,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没有别的选择。(10)所以,现在,当然不是今天,但也不迟于一二年的时间,中国就要正式宣布收回香港这个决策。(11)我们可以再等一二年宣布,但肯定不能拖延更长时间了。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_,作者_。2句(5)( )内应该填入的词是( )A商量 B商讨 C商谈 D磋商3句(6)的空格中填入的关联词最适当的一组是( )A如果 甚至 B即使 因而C如果 当然 D只要 因而4句(9)是一个多重复句,其第一层次划分正确的一组是( )/ B/C/ D/5这段文字共有11句,如果分为三个层次,较恰当的一种划分是( )A/B/C/D/6句(11)中“肯定”一词去掉行不行?为什么?_7本段文字的主旨是(用原文回答)_8对本段文字感情色彩体会正确的一项是:( )A热烈而深沉的爱国立场,收回香港的坚定意志和不可动摇的决心B对晚清政府和李鸿章的切齿痛恨C对收回香港的焦虑和期待这情D对中国人民的热爱和不辜负人民信任的决心(二)阅读下文,完成9-13题:科研成果、技术发明,从一般意义上来讲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有的甚至可以彪炳史册,但是在刚刚发明的时候却是不成熟的,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和商业。例如爱迪生发明的第一个用贵金属为灯丝的电灯泡,法国的柯格诺特发明制造的与步行速度差不多的火车,这些技术发明后,都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熟化过程,才转化为实用技术。因此没有一系列的转化工作,技术发明是不能成为生产技术的。我们将一项新产品或新工艺概念由产生,经过(a)、(b)、(c)、(d)到市场销售的整个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称为技术创新。“创新”和发明不同,它的含义更广,它是在经济活动中引入某种新因素。一种新的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于人们的经济活动中的时候才能成为“创新”。对某一具体的技术创新,通常经过实验室研究阶段,开发研究阶段(也称“中试阶段”),产业化或商品化阶段。从技术创新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如果(e)只在理论上和实验上下功夫,成果只停留在样品或样机上,而(f)只管现有的规模生产不进行技术创新,使技术更新换代,或者依赖引进国外成套技术和设备,那么中试阶段就会无人过问,无人投入,形成“中试空白”,造成科技与产业间的“断层现象”。因此,(g)是国家科技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9对技术创新“整个过程”的某些环节即空格(a),(b),(c),(d)排列正确的一项是:A研究 开发 工程化 商品化生产B开发 研究 商品化生产 工程化C研究 工程化 开发 商品化生产D开发 工程化 商品化生产 研究 答: _10技术发明转化为技术创新的条件是:_11依次填入空格(e)和(f)中的词,最恰当的一项是:A实业界 科技界 B产业界 理论界C理论界 实业界 D科技界 产业界 答:_12全文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分别是:(1)_(2)_(3)_13填入文中最后一段(g)中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A重视开发研究,避免“中试空白”B不断进入技术创新,促使技术更新换代C加速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D处理好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 答:_(三)阅读下文,完成14-21题:雨时断时续。我沿着莫干山上幽篁修竹间的小径漫行,沐浴着淋漓的春雨,端详着竹的风姿。一支支茁壮的新竹,拔地而起,高高地向上伸挺,一派箭破云雨的昂然气概;细看那层层的竹节处,还没有消退的白色霜衣,衬托着稚嫩的新绿,不由你不感到一股强劲的活力。在新竹伫立的根邻,有几墩老竹的根桩,它们毫不顾惜自己身躯的离去,乐于供人们享用,而根底连着深扎大地的竹鞭,稳健、坚实如故;地面上残留的,虽然只几簇断茎;却峻削如刀刃。爱偷食嫩竹的猪獾之类也不敢践踏。我走上了一处高岗,放眼看去,周围有更多的丛丛老竹,依然挺立;它们经年累月饱受风雨浸淋的身子,躯干上虽然像有薄薄的尘迹,可是毫不减苍翠的本色,那舒展的枝叶,潇洒自如,别有风致。忽然间,一阵急风急雨吹临,新竹老竹在飘摇之间,相依相偎,随俯随仰,府而复仰;那不绝的萧萧声,似叮咛,也似告诉;呵,是抚慰,也是依恋!雨时断时续。弯弯的竹径看不见尽头,我依旧朝前徐徐而行。面对这苍茫的竹海,我端详,我寻思古人爱竹,或以清逸,或以萧瑟,也以雅洁,更以( )。那些记述、描绘、赞颂的篇章,至今读来,犹生美感,然而毕竟都是历史上的感受,过去时代的寄寓,比之于眼前的竹情竹趣,相去何远!第二天清晨,雨后放晴,我又在竹间小路上流连徜徉,沐浴着朝阳的光辉,呼吸着竹海的气韵雨雾消散了,而缕缕氤氲,起自新竹,也起自老竹,起自竹的枝条、竹的叶尖,伴着嫩竹的悠悠清洒在褐色土地滋生的小草上。竹无分新老,叶的碎影,枝的碎影,茎的碎影,重叠错落,把竹的多形的绿映照得深浅明暗,变异万千。这变幻的色、跳跃的形,岂不是竹的欢舞,绿的喧闹吗?我在竹径上流连,寻思,端详新竹和老竹本是同根生,它们在共生中交替,协调中生灭。就这样,竹,生命的律动昭示着和谐的美。新老原无常,在流逝的时间里,会转化,更有消失。然而,亘古以来,在这竹的世界,生命延续的历程里,又有多少的抚慰,多少的依恋,还有那舒情的欢舞,快意的喧闹,它们代代相传,绵绵相继,至于永远。14文中与“竹”字意义相同的一个字是_15把文中划线的双重否定句改成肯定句_16对第段中详写老竹的原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老竹比新竹有更多值得赞颂之处。B新竹毕竟还稚嫩,少用些笔墨即可。C也许作者是个老年人,出于自身心境而为之。D新老并存,老竹容易被忽视,应多用些笔墨。17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气宇轩昂 B虚怀有节 C翠绿可爱 D虚怀若谷18“眼前的竹情竹趣”具体指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_19对文章结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B C D 20文中最能表达文章中心的句子是_。21文中描绘的新竹、老竹相互抚慰,依恋的图景,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这图景象征了_。二、文言文(22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8题: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_。余方心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1解释加点的字(1)适( ) (2)动( )2句子中“而”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其它三句的是( )A徐而察之 B涵淡澎湃而为此也C废而为丘墟 D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3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至莫夜月夜 B枹止响腾,余韵徐歇C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D召有司案图4词性活用不同于其它三句的是( )A乃使其从者衣褐B粪土当年万户侯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5加点词古今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余固笑而不也B臣之妻臣C其后秦伐赵,石城D自以为得6与“如乐作焉”的“焉”字用法相同的是:( )A且焉置土石B叫人焉得不伤悲C微波入焉D硿硿焉7补出文中空缺的一句话并翻译:补原句:_。译文:_。8这段文字选自课文石钟山记,作者是_,与其父亲、兄弟_、_同为“唐宋八大家。”课文中揭示主旨的一句话是_。(二)阅读下文,完成9-15题: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捶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捶,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流血满面,帝令小黄门(太监)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惊。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及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蔽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宣悉以诸吏( )(2)即以头击,流血被面( )(3)因强项令出( )10“大言数主之失”的“数”字和下列句中的“数”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B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C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D范增数目项王。 答:_11“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一句译文正确的一项是:A皇帝命令小太监扶着他,使得董宣向公主磕头谢罪,董宣不肯,于是就强迫他磕头。B皇帝命令小太监扶着他,要董宣向公主磕头谢罪,董宣不听从,于是就强迫他磕头。C皇帝命令小太监坚持董宣向公主磕头谢罪,董宣不听从,于是就强迫他磕头。D皇帝命令小太监牵着他,要他向公主磕头谢罪,董宣不听从,于是就强迫他磕头。答:_12短文中湖阳公主提到的“文叔”是指:A汉武帝刘彻 B汉高祖刘邦 C汉光武帝刘秀 D汉景帝刘启 答:_13“枹鼓不鸣董不平”一句的意思是:A董少平敢于打击横行不法的豪强,所以社会秩序安定,人们不用到洛阳令署门去击鼓鸣冤。B即使鼓槌不响,董宣也了解情况,能明判是非和罪恶。C如果鼓槌不响,董宣怎么能为民作主,主持公道惩办豪强呢?D即使鼓槌不响,董宣也能秉公判案,为民伸冤。 答:_14“宣悉以班诸吏”一句中“悉”字和下列哪项“悉”字的意义用法相同。A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B子其悉心雪耻,毋怠。C随时变改,难可详悉。 D越王悉召群臣议。 答:_15这段短文主要是赞颂:A董宣为官清廉,执法严明,不畏权贵,敢于打击豪强,具有宁死不屈的精神。B董宣具有硬骨头的“卧虎”精神。C董宣一生公正不阿,一世清贫,具有大义凛然的斗争精神。D董宣具有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大无畏精神。 答:_三、作文:(40分)生在上海,长在上海,每天都会与上海人打交道,日子久了,难免生出许多感慨来;请以“呵,我们上海人”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700字。答案一、(一)1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邓小平2B 3A 4D 5C 6不行。强调了“不能拖延更长的时间”7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 8A(二)9A 10技术发明被应用于人们的经济活动 11D12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 13C(三)14篁 15你一定会感到一股强劲的活力。 16D 17B18“新作老竹在飘摇之间相依相偎。随俯随仰,俯而复仰;那不绝的萧萧声,似叮咛,也似告诉;呵,是抚慰,也是依恋。19A20就这样,竹,生命的律动昭示着和谐的美。21(象征意义的回答可宽泛些)老年人、青年人相互沟通、理解;或老干部、新干部相互尊重、支持;尊老爱幼的社会新风尚。二、文言文:(一)1(1)到去 (2)惊恐题号23456答案ABCAC7原句或曰此鹳鹤也译文有人说这就是鹳鹤吧8苏轼、苏洵、苏辙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二)9(1)分发 (2)柱子 (3)皇帝的诏书、命令题号101112131415答案CBCAA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