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上传人:xgs****56 文档编号:9984552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1 天体 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 恒星 星云 行星 流星 彗星 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 天体 恒星特点 自身可以发光 发热 体积 质量巨大 距离遥远 彗星 哈雷彗星 76 周年 比较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 2 天体系统 运动中的物体相互吸引 相互绕转 形成天体系统 河外星系 地球 3 天体系统 总星系 地月系 太阳系 月球 其他行星系 银河系 其他恒星系 4 八大行星名称 水 金 地 火 小行星带 木 土 天王 海王星 距日远近 5 类地行星 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分类 巨 行 星 木星 土星 远日行星 天王星 海王星 6 共同特征 同向性 共面性 近圆性 日地距离适中 形成了适宜生物生长的温度条件 内部条件 体积和质量适中 吸引大气聚集 形成了适宜生命物质呼吸的大气 7 存在生命 地球上有液态水 的行星 安全的宇宙环境 外部条件 稳定的光照条件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 太阳概况 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其表面温度约为 6000K 2 太阳能量的来源 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3 太阳辐射的影响 为地球提供了光 热资源 促进生物生长 维持着地表温度 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煤 石油等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是生活和生产中多种能源的来源 注意 地热 核能 潮汐 地震与太阳辐射能无关 4 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 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5 太阳的结构 由内向外 分别是光球层 太阳黑子 色球层 耀斑和日珥 日冕层 太阳风 6 太阳活动的标志 黑子 光球层 耀斑 色球层 太阳活动最激烈 剧烈 的显示 周期 约为 11 年 7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影响地球的电离层 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中断 影响地球的磁场 产生 磁暴 现象 两极地区产生 极光 现象 影响地球气候 发生异常 主要黑子与降水的关系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速度类型 绕转中心 方向 角速度 线速度 周期 自转 地轴 除南 北极点为零外 其他各地均相等 15 时 由赤道向南北两极 递减 南北极点为 零 同一纬度海拔 越高 线速度越大 恒星日 23 时 56 分 4 秒 地球自转的真正周 期太阳日 24 小时 日常作息时间 公转 太阳 自北 西逆 向南 东顺 近似正圆的椭圆 速度大小不等近日点 1 月初 角速度 线速度快 远日点 7 月初 角速度 线速度慢 恒星年 365 日 6 时 9 分 10 秒 备注 1 地球自转时 最北端 北极 永远指向北极星附近 2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俯视图中 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 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 3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 南北纬 60 的线速度约为赤道的 1 2 赤道 1670km h 30 度 1447km h 60 度 837km h 4 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 也无线速度 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 黄赤交角 自转 赤道 平 面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公转 黄道 平 面 23 26 限制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变大 热 寒带面积变大 变小 热 寒带面积变小 温带面积变小 温带面积变大 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 1 移动方向 夏至日 冬至日 向南移动 冬至日 次年夏至日 向北运动 2 直射次数 南北回归线上 一年各只有一次 南北回归线之间 一年有两次 南北回归线以外的地区 无直射 3 周期 回归年 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 3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交替 1 昼夜产生的原因 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 也不透明的球体 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 2 晨昏线 A 判定 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 如果是由夜进入昼则为晨线 由昼进入夜则为昏线 B 特点 a 晨昏线 晨昏圈 与太阳光线垂直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 00 b 晨昏线 晨昏圈 把各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两个部分 昼弧代表昼长 夜弧代表夜长 如 果昼弧 夜弧 昼长夜短 昼弧 夜弧 昼短夜长 昼弧 夜弧 昼夜等长 赤道上终年昼夜等长 每天 6 点日出 18 点日落 c 只有在二分日时 晨昏线 晨昏圈 与经线圈相重合 全球昼夜等长 全球各地 6 点日出 18 点日落 d 二至日时 晨昏线 晨昏圈 与极圈相切 夏至日时 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南极圈内 出现极夜现象 冬至日时 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e 运动方向为自东向西 3 昼夜交替的周期 太阳日 昼夜交替的时间 24 时 光照图的判读 判断南北极 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 从南极看为顺时针 或看经度 东经度数递增 或西经度数递减 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判断节气 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晨昏圈过极点 或与一条经线重合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 是春秋分日 晨昏线与极圈相切 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 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 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 经度由地方时为 12 点的经线决定 确定地方时 在光照图中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 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 为 12 点 夜半球的中 央经线为 0 点 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 6 点 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 18 点 判断昼夜长短 昼长 12 日出时间 2 日落时间 12 2 昼长夜长的计算 2 时差 1 地方时 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 规律 A 经度相差 3600 地方时相差 24 小时 经度相差 150 地方时相差 1 小时 经度相差 10 地 方时相差 4 分钟 B 东早西晚 C 东加西减 D 东大西小 F 同经同时 地方时的计算 所求地方时 已知地方时 两地的经度差 15 东加西减 2 区时 时区的划分 全球共划分为 24 个时区 每个时区跨 15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为同一个时区 每相差一个时区 时间就相差 1 小时 区时的计算步骤 a 求时区 时区号数 已知经度 15 余数部分7 5 0 取商 1 b 求时差 同区相减 异区相加 c 求区时 所求区时 已知区时 时差 的选择 根据 东加西减 原则 日界线 1 人为日界线 原则上以 180 度经线作为 今天 和 昨天 的分界线 把这条分界线叫做 国际日期变更线 现改称 国际日界线 简称 日界线 从东十二区到西十二区 日期减一天 从西十二区到东十二区 日期加一 天 2 自然日界线 即地方时为 0 时或 24 时的那条经线 又称为子夜线 它是前一天的结束和新的一天开始的经线 注意 顺着地球转动 从 0 点到 180 为新的一天 180 到 0 点为旧的一 天 3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的偏移 右图 北半球向右偏 南半球向左偏 赤道上不发生偏向 左右手定则 4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 昼夜长短的变化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书 19 页 规律 同一时刻 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 北两侧递减 太阳高度 角 的计算 简便计算 太阳高度 90 0 两地的纬度差 同半球相减 异半球相加 3 四季更替和五带 1 四季的划分 我国的传统四季划分 四立 欧美国家的四季划分 二分二至日 气候四季的划分 3 5 月为春季 6 8 月为夏季 9 11 月为秋季 12 次年 2 月为冬季 2 五带的划分 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限分为 北寒带 北温带 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 地球的内部圈 1 划分依据 地震波波速的变化 特点分类 传播物质 所经物质状态 共同点 横波 s 波 较慢 固体 纵波 p 波 较快 固体 液体 气体 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 质变化而改变 2 分层 圈层 范 围 特 点 地壳 莫霍面以 上 固态 平均厚度 17 千米 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 33 千米 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为 6 千米 地势越高 地壳越厚 莫霍面 在地面以下 33km 纵波和横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地幔 莫霍与古登堡面间 具有固态特征 主要由含铁 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 铁 镁含量由上至 下逐渐增加 古登堡面 距离地表 2900 千米深处 纵波减速 横波消失 地核 古登堡面 以下 组成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可分为内核和外核 外 核物质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内核呈固态 岩石圈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 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2 地震波的波速变化 莫霍界面 横波和纵波都明显增加 古登堡面 纵波突然下降 横波完全 消失 3 岩石圈 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 地壳 二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主要成分是氧和氮 水 圈 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生物圈 范围为大气圈的底部 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分层 按大气温度随高度分布的特征 可把大气分成对流层 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对流层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降低 原因是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 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都发 生在这一层 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平流层 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 升高 原因是 该层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 适合于高空飞机飞行 1 受热过程示意图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选择性 性 平流层 臭氧 吸收紫外线 对流层 水汽 CO 2 吸收红外线 反射 无选择 性 散射 有选择 性 波长较短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太阳 地面 大气 宇宙空间 2 结论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 最根本 的能量来源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 直接的热源 二 热力环流 1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 成因 地面冷热不均 根本原因 地球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3 形成过程 结论 一般而言 近地面热低压 冷高压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削弱作用 用 大气逆辐 射 高空和近地面气压状况正好相反 同一地点 海拔越高 气压越低 高压低压指同一水平面而言 气流由高压 指向低压 等压面高压向上弯 低压向下弯 4 几种现象的解释 注意结合图 海陆风 山谷风 城市风 三 大气的水平运动 1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方向与等压线垂直 由高压指向低压 2 三种情况 一力 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 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 方向与等压线垂直 由高压指向低压 二力 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 这种情况只在 高空中 出现 三力 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 风向最终和等压线斜交 这种情况在 低空中 出现 3 风力大小的判断 等压线越密集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风力越大 4 识记 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 不改变风力大小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从图上可知 一 形成 1 气压带 1 分布规律 共 7 个气压带 南 北对称相间分布 2 成因 热力原因 赤道低气压带 原因 气体受热膨 胀上升 极地高气压带 原因 气体受冷收缩下沉 动力原因 副 1006 1008 1010 hPa 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地转偏向力 1006 1008 1010 hPa 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2 风带 共 6 个风带 0 0 300为信风带 30 0 600为西风带 60 0 900为极地东风带 3 移动规律 气压带 风带移动方向随太阳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 夏季北移 冬季南移 2 大气环流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二 北半球冬 夏季气压中心 备注 1 总的而言 北半球气压带呈断块状分布的原因在于 北半球海洋与陆地相间分布 而南半球 气压带呈条带状分布就在于 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 性质比较单一 均匀 2 亚洲低压形成的原因 夏季 陆地升温比海洋快 气体受热膨胀上升 形成低压 亚洲高压形成的原因 冬季 陆地降温比海洋快 气体受冷收缩下沉 形成高压 补充 季风 1 概念 盛行风向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 称为季风 2 分布地区 夏季 冬季 成因 东亚地区 东南风 西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季风形成的重要原因 南亚地区 西南风 东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 风带的季节移动 全球气候类型 气温带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分布规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热带雨林 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南 北纬10 之间 非洲刚果河流域 亚洲印度尼西亚等 地 南美亚马孙河 流域 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 盛行上升气流 热带草原 气候 全年高温 干 湿季明显交替 湿季多雨 干 季少雨 南 北纬 10 20 之间 非洲中 南部 澳 大利亚北部和东部 南美巴西等地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 替控制 热 带 T最冷月 15 热带季风 气候 终年高温 雨季多雨 北纬10 25 之 间的大陆东岸 亚洲中南半岛 印度半岛等地 受气压带 风带季节移动和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或受夏 气流状况 亚洲大陆 北太平洋 北美大陆 北大西洋 1 月 冬季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高压 冰岛低压 7 月 夏季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低压 亚速尔高压 旱雨季分明 季风和冬季风交替控制 热带沙漠 气候 全年高温少雨 20 30 大陆内 部和西岸 非洲北部地区 亚 洲阿拉伯半岛和澳 大利亚大沙漠区 终年受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 带控制 亚热带季 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低温少雨 南 北纬 25 35 间的大 陆东岸 我国秦岭以南 北 美大陆 南美大陆 和澳大利亚大陆东 南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亚热带 T 最冷月 0 15 地中海气候 夏季高温少雨 冬季温和多雨 南 北纬 30 40 之间的 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 南 北美洲大陆西岸 非洲大陆和澳大利 亚大陆西南等地 受副高和西风的交替控制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 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温带季风 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北纬35 55 之 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华北 东北 俄罗斯远东地区 朝鲜半岛和日本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 即 受夏季风和冬季风交替控制 温带大陆 性气候 冬冷夏热 降 水稀少 南 北纬 35 60 之间大 陆内部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 陆的内陆地区 全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距海 远水汽难以到达 温带 T最冷月 15 0 温带 海洋性气 候 0 温带海洋 性气候 全年温和湿润 南 北纬 40 60 大陆西 岸 西欧 北美大陆和 南美大陆西海岸狭 长地带 新西兰 全年受盛行西风控制 北 纬 60 附近 亚寒带大 陆性气候 冬季漫长严寒 暖季短促 降 水少且集中夏 季 北纬50 70 之 间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 陆的北部 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 苔原气候 全年严寒 降水少 分布在极地附近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纬度高 太阳辐射弱 受极地气团和冰原气团控制寒带T 最 热月 10 冰原气候 全年酷寒 分布在极地 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内陆地区 纬度高 太阳辐射弱 受极地气团和冰原气团控制 高山气候 垂直变化明显 分布中 低纬度 的高大山地和高 原 青藏高原 南美安 第斯山等地 地势高 地势起伏大 气候类型的判断 根据气温 降水判断气候类型 以温定带 以水定型 特殊气候类型的成因 从地形 洋流 风是否来自海洋 主要大陆东岸考虑风 如果形成的特殊 气候比理论上的气候降水多 考虑的因素 位于迎风坡 暖流 风来自海洋吹带来丰富水汽 如 果形成的特殊气候比理论上的气候降水少 考虑因素 位于背风坡 寒流 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的区别 从全年降水总量看 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为 1500 毫米 2000 毫米 热带草原气候年降水量为 750 毫米 1000 毫米 孟买的雨季月降水量可达 600mm 而巴马科却只有 250mm 从年降水量来 看 孟买大约是巴马科的两倍 从雨季上看 热带季风气候雨季偏短 为 6 月 9 月 且集中在夏季 热带草原气候雨季偏长 为 5 月 10 月 干 湿季明显 从降水过程看 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过程具有突变特点 热带草原气候降水过程具有渐变特点 从降水的集中程度来看 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更为集中 季节变化大 5 从最少月降水量上看 热带季风气候没有为零的月份 所以 生长乔木 热带草原气候可能 出现为零的月份 所以 生长一年生草本植物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一 锋与天气 1 气团 水平方向上温度 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 叫做气团 2 锋面 当冷暖两种性质不同的气团在移动过程中相遇时 它们之间就会出现一个倾斜的交界面 叫做锋面 锋线 锋面与地面相交的线 一般把锋面和锋统称为锋 3 类型 类型 冷锋 暖锋 准静止锋 锋面示意图 锋面符号 过境前天气 晴朗 晴朗 晴朗 过境时天气 阴天 刮风 下雨 降温 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天气 气温 湿度下降 气压升高 天气转晴 气温 湿度升高 气压降低 天气转晴 降水位置 锋后 锋前 降水时间 强度 时间短 强度大 时间长 强度小 连续性降水 代表性天气 夏季的暴雨 沙尘暴 寒 潮 一场春雨一场暖 梅雨 二 低压 气旋 高压 反气旋 与天气 类型 高压 反气旋 气旋 低压 气压状况 气压中心高 四周低 气压中心低 四周高 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 从中心垂直指向四周 从四周垂直指向中心 由中心向四周呈顺时针方向辐射下 沉 由四周向中心呈逆时针方向辐合上 升 气流 北半球 流向 南半球 由中心向四周呈逆时针方向辐射下 沉 由四周向中心呈顺时针方向辐合上 升 控制天气 晴朗 阴雨 我国典型天气 我国秋季 秋高气爽 的天气 长江流域 7 8 月份的 伏旱 夏秋季节东南沿海地区经常 出现的 台风 天气 暖 气 团 冷 气 团 冷 气 团 暖 气 团 三 锋面总是出现在低压槽处 对于锋面气旋而言 东侧一般为暖锋 西侧一般为冷锋 北半球 掌握锋面气旋的结构 冷暖锋判断方法 降水位置 1 锋面气旋 地面气旋一般和锋面联系在一起 称 锋面气旋 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 尤其 锋面上气流 上升更强烈 往往产生云 雨 甚至暴雨 雷雨 大风 天气 2 锋面的位置 锋面出现在低压槽中 与槽线重合 3 锋面类型的判断 以槽线为界 高纬来的是冷 气团 低纬来的是暖气团 标出气旋水平 方向气流 的流向 北半球逆时针辐合 南半球顺时针辐合 依据冷暖气团的移动判断冷暖锋面 如果冷气团主动 移向暖气团 形成冷锋 如果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 形成暖锋 标出雨区 冷锋降雨在锋后 暖锋降雨 在锋前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1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 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 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 二氧化碳 甲烷 氟利昂 森林的破坏严重 火山爆发等 2 全球变暖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影响水循环过程 3 全球变暖可的应对措施 应对措施 多使用清洁能源 植树种草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 相互联系的水体 1 水圈特征 连续但不规则 2 组成 地球上的水体 海洋水 陆地水 大气水 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 陆地水分类 河流水 湖泊水 沼泽水 土壤水 地下水 生物水 冰川水 地球上淡 水主体是冰川 淡水 理化性质 咸水 海水 气态水 数量最少但分布最广 形态 液态水 水量最大 分布次之 固态水 仅在高纬 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海洋水 最主要的 96 53 水圈主体 大气水 存在空间 河流水 地表水 湖泊水 陆地水 冰川水 2 3 淡水主体 浅层地下水 地下水 深层地下水 补给 类型 补给 季节 补给 特点 我国分 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以我国为例 雨水 补给 我国以 夏秋两 季为主 水量变化 大 时间集 中 不连续 普遍 尤 以东部季 风区最典 型 径流变化与降水量变化一致 具有明显的季 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季节性 积雪融 水补给 春季 季节性 水量稳定 连续性 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河流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形 成的春汛和降水补给形成的夏汛 冬季气温 低河流封冻 冰川融 水补给 夏季 有明显的 季节 日变 化 水量较 稳定 西北地区 青藏高原 径流变化与气温变化密切相关 1 2 月份径 流出现断流的原因 气温低于 0 冰川无 融水 湖泊水 补给 全年 较稳定 对径流有 调节作用 普遍 地下水 补给 全年 稳定 一般与河 流有互补作 用 普遍 河流水与湖泊水的相互补给关系 枯水期 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丰水期河流水补给湖 泊水 河流水 湖泊水与地下水间的相互补给关 系 当河流 湖泊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 河 流水 湖泊水补给地下水 反之 地下水补 给河流水 湖泊水 特例 黄河下游为 地上悬河 河水补给 地下水 二 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 概念 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 大气圈 岩石圈 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 过程 2 分类 海陆间循环 环节 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 3 过程 图 4 意义 促进了地球上各种水体的更新 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水循环是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第二节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 概念 海洋中的海水 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 叫做洋流 分析关键词 常年 稳定 一定方向 大规模 2 分类 暖流 高温指向低温 低纬朝向高纬 性质 寒流 低温指向高温 高纬朝向低纬 风海流 洋流的最主要的类型 动力 风力 成因 密度流 大西洋与地中海之间的洋流 补偿流 秘鲁寒流 上升补偿流 画图 南 北半球 并引出暖流是从低纬到高纬 寒流从高纬到低纬 3 熟记洋流模式图及各大洋的洋流 参照课本 4 分布规律 洋流形成因素 盛行风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动力 洋流前进时还受陆地形状的限制和地转偏向力的 影响 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参看课本 P57 图 3 5 掌握各大洋洋流分布及洋流名称 中低纬度以副热 带为中心的大洋 环流 北顺南逆 大陆东岸 即大洋西岸 为暖流 大陆西岸 即大洋东岸 为寒流 中高纬度以副极 地为中心的大洋 环流 北逆南无 大陆东岸 即大洋西岸 为寒流 大陆西岸 即大洋东岸 为暖流 北印度洋季风洋 流 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 海水向西流 形成逆时针流动的洋流 夏季 受西南季风影响 海水向东流 形成顺时针流动的洋流 冬逆夏顺 5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参看课本 P58 60 对气候的影响 参看课本 P59 案例 1 类型 概念 对地理环境的 影响 举例 暖流 由低纬流向高纬 水温比流经海域 高 增温增湿 北大西洋暖流使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于 55 70 N 大陆西岸 呈现森林景观 北极圈 内出现不冻港 如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港 寒流 由高纬流向低纬 水温比流经海域 低 降温减湿 受秘鲁寒流影响 南美西海岸形成了狭长的热带 荒漠 对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 渔场名称 成因 形成条件 北海道渔场 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 纽芬兰渔场 墨西哥湾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 交汇 北海渔场 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冰洋南下冷 水交汇 寒暖流交汇处海水受到扰动 将下层营养 盐类带至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饵料丰 富 两种洋流汇合形成水障 阻碍鱼类游动 鱼群集中 秘鲁渔场 盛行上升流 受离岸的东南信风影响 深层海水上涌把营 养物质带到表层 对海洋航行的影响 顺洋流航行可以节约燃料 加快速度 寒暖流相遇易形成海雾不利航行 洋流 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海 对污染的的影响 加快净化速度 扩大污染范围 3 洋流流向和性质的判读方法 步骤 根据等温线分布判断南北半球 水温向北递减为北半球 向南递减为南半球 判断寒暖流 依据 暖流流经的海区 海水等温线向高纬凸 寒流流经的海区 海水 等温线向低纬凸 即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相同 由低纬流向高纬的是暖流 有高纬流向 低纬的是寒流 例如 右图中 从等温线的分布特点可判断是南半球 流经 AB 附 近的是暖流 等温线向高纬凸 此海域水温比同纬度相邻海域高 也可根据流向是从低纬流向高纬来判断 流经 CD 的洋流是寒流 第三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 水资源及其分布 1 水资源 2 分布特点 地区差异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各大洲的分布 亚洲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 大洋洲最少 各国的分布 巴西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 我国居第六位 3 我国情况 很不均衡 南多北少 东多西少 空间 措施 跨流域调水 夏秋多 冬春少 时间 措施 修建水库 4 我国最缺水的地区 华北平原 原因 自然原因 处于我国的半湿润地区 降水量较少 降水集中且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 人口众多 城市密集 经济发达 需水量大 污染水 浪费水的现象严重 二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关系 1 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2 水资源的质量也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3 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 水资源的数量 质量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三 合理利用水资源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合理利用水资源措施 淡水资源总量有限自然 原因 时空分布不均 人口剧增和工农业生产规模扩大 使水 资源需求量增大 人为 原因 水资源污染 浪费严重 开源 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 修建水库 开渠引 水 海水淡化 人工增雨 植树造林涵养水源 节流 控制人口增长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 水意识 改进农业灌溉技术 提高工业用水的重 复利用率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 内力作用 1 能量来源 地球内部 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水平运动 为主 形成断裂带和高大的褶皱山脉 如喜马拉雅山 东非大裂谷 大西洋 垂直运动 为辅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 迁 对地表形 态的影响 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的高低起伏 3 影响 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 外力作用 1 能量来源 地球外部 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 表现形式 风化 侵蚀 搬运 堆积作用 外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分布 风化作用 在温度 水 生物等的影响下 使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 形成许多碎屑物质 如石蛋地形 棒槌山 普遍 侵 蚀 作 用 流水侵蚀 喀斯特地貌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河流流经的高原 山地 风力侵蚀 风蚀蘑菇 风蚀柱 干旱 半干旱的沙漠地区 冰川侵蚀 冰斗 角峰 U 形谷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 高纬度地区 海浪侵蚀 海蚀崖 海蚀柱 滨海地带 搬 运 作 用 流水搬运 泥石流 湿润 半湿润地区 风力搬运 沙尘暴 干旱 半干旱地区 海滨地区 冰川搬运 物质迁移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 高纬度地区 海浪搬运 物质迁移 滨海地带 堆 积 作 用 流水堆积 冲积平原 洪积 平原 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 沉积物颗 粒大的先 沉积 颗 粒小的后 沉积 具 有一定的 山口处 河流中下游 分选性 风力堆积 黄土高原 沙丘 干旱的内陆及临近地区 冰川堆积 冰碛地貌 沉积物大小不分杂乱堆积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 高纬度地区 海浪堆积 海滨沙滩 滨海地带 3 影响 削高填低 使地表状况趋于平缓 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 岩石分类 岩浆岩 岩浆活动 喷出型 玄武岩 有气孔和流纹结构 侵入岩 花岗岩 沉积岩 外力作用 石灰岩 砂岩 页岩 砾岩 含有 化石 变质岩 变质作用 大理岩 板岩 石英岩 片麻岩 2 物质循环 图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一 褶皱山 1 褶皱 顺地形 背斜成山 如喜 落基山脉 安第斯山脉 背斜 向上拱起 逆地形 背斜成谷 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 常被侵蚀成谷地 2 褶曲 顺地形 向斜成谷 如金沙江谷地 澜沧江谷地 向斜 向下弯曲 逆地形 向斜成山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 不易被侵蚀 反而成山 岭 注 1 背斜中可以找到石油 天然气 向斜中可以找到地下水 2 修建隧道 应在背斜中 原因 背斜的岩层走向类似于石拱桥 能保证工程的安全性 斜构造不利于地下水储存 不会发生塌方 安全稳定 工程建设选址 应避开断层 以免诱发地震 滑坡 渗漏 坍塌等地质 灾害 2 板块构造学说 组成 六大板块名称 板块相对移动 边界类型 对地貌的影响 举例 岩浆 岩浆岩 变质岩 沉积岩 D 张裂 生长边界 裂谷和海洋 东非大裂谷 红海 大西洋 碰 撞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 撞 消亡边界 巨大褶皱山系 喜马拉雅山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碰撞 阿尔卑斯山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 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 撞 消亡边界 海沟 造山带 安第斯山 马里亚纳海沟 亚洲东 部岛弧 世界两大地震带 地中海 喜马拉雅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 二 断块山 1 断层 岩体发生破裂后 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就形成了断层 水平运动 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 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2 运动方向 上升 地垒 断块山 如华山 庐山 泰山 垂直运动 下降 地堑 谷地或低地 如渭河平原 汾河谷地 三 火山 1 地貌 2 组成 火山口和火山锥 四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首选的是公路 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交通运输线路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呈 之 8 字形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1 河流的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课本 P77 图 4 17 P78 图 4 18 作用类 型 地貌类型 分布 成因 地貌特点 V 型谷 河流上 游 向下和向源头侵蚀 河谷深而窄 谷壁陡峭河流侵 蚀作用 U 型谷 河流下 游 向河谷两岸侵蚀 河谷宽而浅 洪积 平原 山前 水流流出山口 由于地势 趋缓 流速减慢河流搬运 的物质堆积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 冲 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降低 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 河漫滩 平原 中下游 地区 河流凸岸堆积形成河漫滩 河流改道或继续下蚀 多 个废弃的河漫滩连接 地势平坦 河流堆 积作用 冲 积 平 原 三角洲 入海口 处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入海处堆积 地势低平 河网密布 2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的作用 提供生产 生活用水 交通运输通道 方便对外联 系和运输 提供丰富农副品 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课本 P80 图 4 21 河网密布耕地破碎聚落规模小 我国南方 河流少耕地连片聚落规模大 我国北方 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课本 P81 图 4 22 河流中下游城市密集 平原低地聚落沿河成线状分 布 山区河谷中聚落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地带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 组成要素 大气 水 岩石 生物 土壤 地形等 形成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 生物循环 大 气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 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 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 关系 相互渗透 相互制约 相互联系 3 联系纽带 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4 主要方式 A 水循环 B 生物循环 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 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具体作用 a 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和有机物 b 绿色植物参与水循环 改善了陆地的水分状况 c 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C 岩石圈循环 D 大气循环 5 循环结果 形成相互渗透 相互制约 相互联系的整体 二 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 生产功能 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 平衡功能 三 自然地理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 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2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变化 也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 陆地自然带 陆地上不同地区 因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不同 水热组合不同 形成不同的气候 类型 又形成与之对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 相应的气候 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 呈 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三种地域分异规律 课本 P91 94 分异规律 定义 主要成因 主要分布地 区 由赤道到两极的 地域分异规律 地表景观和自然带与纬线大体 平行 伸展成条带状 沿着纬 度变化作有规律的更替 即南 北更替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 两极递减 以热量 为基础 低纬和高纬地 区 从沿海向内陆的 自然景观和自然带大致与经线 由沿海向内陆干湿 中纬度地区 地域分异规律 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沿着从 沿海向内陆的方向更替 即东 西更替 状况差异大 以水 分变化为基础 山地的垂直地 域分异规律 自然景观和自然带大体沿等高 线方向延伸 从山麓向山顶更 替 从山麓到山顶水热 状况差异大 低纬的高山地 区 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 陆地环境受海陆分布 地形起伏 洋流等非 地带性因素影响 使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表现得不很完整或很不鲜明 称为非地带性分布现象 例 如 沙漠中的绿洲 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气候缺失 南美洲安第斯山南段 东侧是沙漠 西侧是温带森林 4 陆地自然带与气候的对应关系 课本 P39 图 2 16 P91 图 5 6 表 1 气候分布规律图 表 2 陆地自然带 雪线分布的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雪线是指高山区和高纬度的永久积雪区以及季节性积雪区之间的界限 也就是常年积雪的下界 1 雪线的分布高度与气温成正相关 气温高时雪线也高 2 降水量与雪线高度关系 降水量越大 雪线越低 降水量越小 雪线越高 3 地貌因素对雪线高度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山势和坡向上 从山势上看 陡峻的山地 积雪易下滑 不利于保存 雪线偏高 坡度较小的山地 有利于积雪沉 积 雪线偏低 在海拔高度相同的山坡两侧 向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多 气温偏高 雪融化较快 雪线位置较 高 背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少 气温偏低 雪线位置也较低 大陆西部 大陆中部 大陆东部 冰 原 气 候 苔 原 气 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温带海洋 性气候 地中海气侯 温带大陆 性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 带 雨 林 气 候 温带季风 气候 亚热带季风 气候 热带季风 气候 大陆西部 大陆中部 大陆东部 温带 荒漠 带 冰 原 带 苔 原 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带 热 带 荒 漠 带 热 带 草 原 带 热 带 雨 林 带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雨林带 对于北半球而言 南坡 西坡日照多 冰雪消融量大 雪线偏高 而北坡和东坡的雪线位置较低 4 具体到某一山区 主要看气候与地貌两方面对其影响的强弱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向阳坡 又是迎风坡 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 因此 降水 量丰富的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干燥少雨的北坡雪线告诉要低 北坡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 受喜马拉 雅山的阻挡 印度洋的水汽难以达到过饱和 必须海拔升高 气温继续降低 才可能形成降雪 故 北坡雪线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