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学科竞赛的建议.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950859 上传时间:2020-04-0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8.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高中学科竞赛的建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对高中学科竞赛的建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高中学科竞赛的真知灼见1.到底我们说的竞赛有哪些?我们一般所说的竞赛是:(按照重要性排序)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这个重要性,也就是北大清华对这些竞赛的重视程度。数学获得加分人数最多,其他学科依次减少。而且我们是特指的国家统一的这些竞赛,数学实际上叫做联赛,简称“高联”;物理化学都叫做竞赛。还有一些其他的竞赛,重要性就没有这么大。比如,数理化都有学科能力竞赛,物理还有力学竞赛(高一春季),应用物理竞赛(高二春季)等。这些竞赛都不太重要,也和升学不挂钩。但是对于学习竞赛的学生,我们还是建议参加,因为这些比赛是难得的练兵机会。比如,物理的力学竞赛、应用物理竞赛和实际上和升学挂钩的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在北京市复赛层面是统一用一样的流程来管理和阅卷的(因为我三个考试的阅卷工作都参加过,所以十分了解)。所以很适合同学们提前适应一下大型竞赛。2.竞赛对升学有用么?有什么用?现在的政策是:国家一等奖(全国前50名左右)可以直接保送进入北大清华。对于北京市,如果进入北京队(北京前十几名),基本可以签约到60分加分或者一本线(高考超过一本线就可以入读北大清华)。省级别一等奖具体看情况,多数同学可以签约到北大清华加分30分甚至更多。也有个别排名靠后的同学签不到的。(签约不到的同学还会有另外一次“金秋营”的机会,如果考好了还是可以签约)对于北京市,省级别二等奖可以获得自主招生笔试资格。除此之外,主要就是众所周知的自主招生、夏令营等有签约机会。里面的考试,也是竞赛知识完全可以覆盖的,但是考试难度会比竞赛明显的低一些。所以总的来讲,如果要达到有用的地步,基本这个科目,得达到北京市的前200左右。(一等奖+二等奖,不同科目人数不同)。另外对于出国留学来讲,如果要达到竞赛成绩本身就被外国大学青睐的地步,需要达到国家一等奖(全国前50左右)甚至国际金牌。而且除了MIT,加州理工等传统理工强校之外,其他大学也不太在意这些竞赛成绩。所以建议有出国打算的同学,竞赛方面按照兴趣和空余时间,酌情学习。更多的是学竞赛、搞研究的经历本身让孩子对于学科、对于研究的更深入的感受,写在ps里面会有一定的作用。3.竞赛投入产出如何?成功率如何?竞赛投入,十分巨大。风险也高,请同学家长们谨慎学习。一定要以兴趣为准。 (乱入:检验物理的兴趣:切忌偏科学竞赛。比如数学竞赛的同学,英语语文不及格,这种情况一定要避免。数学联赛,可能在北京大家更为了解。即使是天赋比较好的同学,也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有希望得奖。而且不建议初中没有接触过竞赛的同学以获得省一为目的,学习高中数学联赛。竞争在所有竞赛中最为激烈。物理竞赛,思维难度、知识难度也都不小。但是相比数学,对思维能力(天赋)要求略低。很多人都是从初三毕业之后开始学习的,包括我自己。甚至有些同学(少数)高一结束了才开始学习竞赛,最后也能获得省级二等奖,甚至一等奖。竞争没有数学那么激烈。化学竞赛,对思维的要求比物理略低,但是对于知识的要求就明显的强于物理。一般学习过程中都要学习很多大学化学的内容。对记忆力,分析能力都有较高要求。和物理类似,初中没有接触过竞赛,也一样可以获奖。竞争更不激烈。北京的情况是,最近几年十一学校占据了化学的多数获奖。因为十一学校比较鼓励物理、化学竞赛的学习。其他学校不太重视化学生物竞赛,和化学竞赛情况类似,也需要学习很多的大学内容。 因为学习的人更少,所以竞争相对更不激烈。信息学竞赛,需要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实际的计算机语言的运用能力。需要经常上机,学习算法等。比较小众,圈子较小。竞争也不是很激烈。多数学校都并不组织学生学习,所以基本都是个体单干。投入产出比,和成功率是个比较难讲的话题。取决于如何定义成功。一般来讲,瞄着省一以上的奖去的,平时的训练量较大,达到了省一训练需求,也做了很多模拟考试、真题的同学里面。约有一半左右可以顺利获奖。比如,学而思的物理竞赛班,学习的目标是冲击省二以上,达到训练强度要求的学生里面有一半左右可以顺利获得省二以上的奖项;CPHO预备队,目标省一,也差不多这个比例获得省一;CPHO队伍,冲击全国决赛的,也基本能有一半左右可以进入决赛。(北京队大部分都在学而思的CPHO队伍培训过)。我也可以分享一下我自己当年同学们学习竞赛的人数,可以让家长和同学们有个感受。初三毕业的暑假,刚开始时候有超过150人来学物理竞赛,暑假结束,剩下40人左右。一个学期过后就7个人了,这7个人坚持到了最后。(目标是冲击省一,和全国决赛,因为当时省一就有保送资格,但是如果要保送北大清华,还是得全国一二等奖才行)。最后这7个人中,3人保送到北大(包括我)。1人通过高考进入北大。1人第一志愿清华(落榜),第二志愿上了哈工大。1人第一志愿上海交大。1人高考也失利,复读了。复读后,第二年进入北大。(乱入一下:学物理竞赛的如果对物理感兴趣一般会对清华比较无爱因为北大理科明显强于清华,清华工科明显强于北大)竞赛直接成功率3/7。这里我多说几句。因为,竞赛这个风险就是很大,而且有运气成分。我当时能顺利保送,也是运气较好。复赛理论我成绩排名在省一靠后,当时以为能保送复旦已经很开心了,但是我实验部分发挥很好,满分,结果总分就进入全国决赛了。用我当时教练的话来说,我是他一生教过的一千多个学生中最幸运的一个。保送的另外两个同学,一个在研究社会学,一个在研究大气科学,都在美国做研究工作,走学术路线。通过高考考上北大的那个同学,竞赛时候运气极差,因为他付出努力最多:从初三就开始学习,平时也是实力基本最强,7人中总第一第二,但是竞赛发挥不好;高考反而运气很好,因为他之前没有想过自己要高考,所以语文英语很差,最后高考超常发挥,进入了北大,现在在剑桥大学读博士做研究。哈工大的同学,也是前几名,鹤立鸡群的感觉,后来去美国深造,回国在上海工作。运气最差的是复读的这位同学。他平时的努力也是很多的,也是比较综合的同学,语文英语也很强。最后这7人在大学成绩最好的就是这位复读的同学,始终在北大院系前三名。顺利出国读博士,然后留在美国工作了。上海交大那位同学,做了黑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没有后续消息事实上,就像前文说过的,人生是场长长的马拉松,谁坚持,谁努力,谁就会获得最多的回报,一时的得失成败真的只能影响一时。总的来讲,建议:1.有兴趣+学有余力=学竞赛。建议只学1科竞赛,根据需要,竞赛班、预备队什么的。要努力,注意不要偏科。也不要被一次两次的成败影响自己长线的努力2.没有兴趣+学有余力=稍微学一点竞赛内容,建议尖端班,应付自招即可,数学物理化学都多学一点3.有兴趣+力不从心=高一要夯实基础。专注兴趣打造优势科目。其他科目尽力跟上。高二努力提升综合排名。4.没兴趣+力不从心=看看其他出路,比如,英语、出国,艺术体育特长,见义勇为(新兴项目,不了解最后教育部的操作情况)什么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