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893498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上课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教案一、激疑导入:许多同学在初读古典诗歌的诗歌,常因读不懂诗歌的内容而苦恼。自己的理解的意思往往与诗人要表达的意思不同,甚至是大相径庭。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用读散文的方法去读诗了。周振甫先生在诗词例话里说过“诗人玉屑卷六里面提到王安石说的“诗家语”,就是说诗的用语有时和散文不一样,因为诗有韵律的限制,不能像散文那样表达。要是我们用读散文的眼光去读诗,可能会忽略作者的用心,不能对诗作出正确的理解,那自然体会不到它的好处,读了也不会有真感受。”那么应该用怎样的方法读诗才能读懂中国古典诗歌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一话题。(课件: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二、小组合作探究:诵读 理解诗句,把握感情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注释】昼已昏:天已黄昏。渔梁:州名,在湖北襄阳城外污水边。水经注沔水中记载:“襄阳城东沔水中有渔梁洲,庞德公所居。”鹿门:山名,在襄阳。孟浩然在山中建有别业。庞公: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鹿门山。荆州刺史刘表请他做官,不就,后携妻登鹿门山采药,一去不回。岩扉:岩洞的门。幽人:隐士。隐居者,诗人自指。喧,吵闹。【译文】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分各小组诵读,翻译诗句,把握情感,解读预习案探究题。探究讨论学案思考题:1、 首联写山寺黄昏报时的钟声有何用意?此联可引发你怎样的联想?诗人一边听着山寺黄昏中悠然的钟声钟声,一边看着尘杂的人声,感受到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唤起读者的联想,想见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2、 颔联中的“向”和“归”有何言外之意?颔联说世人回家,自己离家去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明自己隐逸的志趣,依然自得。3、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情境?哪些字用的传神,请简要赏析。颔联的上句写夜晚攀登鹿门山山路,“鹿门月照开烟树”,山树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现出格外的宁静、素淡和朦胧。诗人完全被这打字人的美景陶醉了。“忽”字,传达出仿佛在不知不觉中就到了归宿地,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诗人恍然了。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忘却的尘世的杂念和欲望,身心得到的净化。4、尾联诗人为什么要写岩扉的松?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情心境?请简要赏析。谈谈你对“诗如其人”的理解。写松用来表达心志的高洁和品格的高尚。这一句是说,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句中的“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中是多么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此联营造出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人在活动,“惟有幽人自来去”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和仕进无望手发出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闻一多在孟浩然一文,说“诗如其人”,就是说,从孟浩然的诗中可以看出孟浩然这个人。在这首诗中,景色是宁静,朦胧和清幽的,作者的心境、情思也是宁静、清幽的,于是主客体浑然合一,构成宁静、清幽的意境。这宁静、清幽是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也是孟浩然的思想境界,艺术的境界和思想的境界十分一致,所以说“诗如其人”。,5、孟浩然的这首诗歌是山水诗,说说山水诗的情与景有怎样的关系?山水诗,就是写山水之景、游涉之乐的诗歌。一般认为,最早见于南朝宋初。谢灵运在山水诗创作方面有一定造诣,而王维和孟浩然则把山水诗推到新的艺术高峰。谢灵运由于政治上的遭遇而被迫纵情山水。他注重对山水景物的描绘刻画,但这些景物往往独立于诗人的性情之外,因此很难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孟浩然的山水诗,注意诗的整体的浑融完整,一篇之中没有很突出的句子和词语。由于诗人的精神与大自然高度契合,淡淡写出,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例如夜归鹿门歌后四句,景物清幽,情思也清幽,主客观浑然合一。在这里景物其实就是诗人情感外化的产物,写景就是写情。施补华称赞说:“清幽绝妙”(岘佣说诗)。这首诗无论情、境、人都有“清幽”的气象,格外显得韵致高远。三、学生质疑,学生答疑。四、教师点评: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是抒写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表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诗中所写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诗人真实地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动人地显现出恬然超脱的隐士形象,创设出清远的意境和自然平淡的风格。也正因为诗人真实地抒写出隐逸情趣,脱尽尘世烟火,因而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小组合作探究:诵读 理解诗句,把握感情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注释:嵩山:五岳之一,称中岳,地处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面。清川:清清的流水,当指伊水及其支流。清:一作“晴”。川:河川。带:围绕,映带。薄:草木丛生之地,草木交错曰薄。去:行走。闲闲:从容自得的样子。暮禽:傍晚的鸟儿。禽:一作“云”。相与:相互作伴。荒城:按嵩山附近如登封等县,屡有兴废,荒城当为废县。临:当着。古渡:指古时的渡口遗址。迢递:遥远的样子。递:形容遥远。嵩高:嵩山别称嵩高山。且:将要。闭关:佛家闭门静修。这里有闭户不与人来往之意。翻译: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从容悠闲。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1、 首联描绘出怎样的情境?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结合诗句简要赏析。“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沼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2、颔联写“流水”和“暮禽”有什么深意?请结合诗句赏析。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3、 颈联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描绘出怎样的景象?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4、 尾联写“嵩高”和“归来”有什么作用?诗人写“闭关”有什么用意?“嵩高”,即嵩山。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5、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变化中写出了诗人情感的细微变化,结全诗赏析。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名家评论清人沈德潜评此诗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唐诗别裁集)宋末元初方回评此诗说:“闲适之趣,淡薄之味,不求工而自工者,此诗是也。”(瀛奎律髓)6、 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和王维的归嵩山作两首诗的诗境有何异同?它们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有什么不同?在赏析的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两首诗在诗境上的共同之处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高度切契合,景物和感受融合在一起,全诗是浑融完整的整体,恬淡、优美。不同之处是:孟诗多用白描,着墨清淡,比王诗更显淳厚;王诗“诗中有画”,有丰富的色泽和光彩。夜归鹿门歌的意象都是生活中十分常见的,通篇是同一种基调(清幽),意象按照时空顺序来组合,意象间排列简单,跳跃性不大,画面简约。情感单一。归嵩山作意象跳跃性大,色彩不一,情感多元复杂且有起伏变化。据此,我们可以根据意象、基调和色彩,情感的单一和复杂,明确缘景明情两种不同的鉴赏方法:缘景明情总的原则:把握情景,体味情感。好的山水诗或写景诗在注重对山水物的描绘的同时,更是把诗人的性情融入到山水的景物之中,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同化的境地。所以,写景就是抒情,这种诗也叫写景抒情诗。我们在赏析这类诗的时候,就要借助描写的景物体味出诗人的性情,志趣和情操。缘景明情具体的方法:1、连缀意象,再现画面,回味诗境。对篇幅短小,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意境浑成的作品,需要将诗中简单排列的意象连缀起来,在简约、明净的画面中,体会诗人的情感。例如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2、 连缀意象,品味语句,想象补充,把握情感。对意象之间跳跃性大,且色彩不一,情绪起伏的诗歌,要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连缀,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然后体会诗人的思路和情感。例如王维的归嵩山作。教师总结山水诗的赏析方法和缘景明情的不同方法。课件展示。置身诗境:反复诵读把握意象联想画面回味诗境缘景明情:品味语句连缀意象想象补充体味意境把握情感诵读涵咏品味语句体味意象想象情景回味意境知人论世把握情感能力迁疑春日即事 李弥逊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译文:小雨如丝一般,似乎是要将春天网住;落花满地,残叶堆积,时间已近黄昏;车马尘嚣不会进入这门可罗雀之处; 在鸟雀的叽喳声中我独自将门掩上。作品鉴赏: 此诗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首句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张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说雨丝如同网丝,将满天丝雨想象成弥天大网,这还是比较平常的联想和比拟,但说雨丝“欲网春”,则是诗人的独特想象。无边丝雨细如愁,这春日的丝雨容易唤起人们春光即逝的寂寞惆怅,而含愁得思绪与小雨丝丝之间又存在某种形象上、意念上的联系。因此由雨丝之网愁绪之网,进一步联想到它欲网春,就非常自然了。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像、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丝雨虽欲网春,但春毕竟网留不住。眼前所见,唯有“落花狼藉近黄昏”的景象而已。落花狼藉,是风雨摧残的结果,也是春天消逝的标志。春残加上日暮,景象更加凄黯,诗人的寂寞愁怅也更深了。第三四句转到诗人自身的处境。“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借指自己的闲居之所,既表现门庭的冷落,更含有对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慨叹。宿鸟反托出冷寂。“自掩门”的“自”,传出了一种空廓无聊赖的意味,暗示这样的寂寞自处、与外界隔绝已非一日。这里虽不免流露出空寂落寞之感,但同时又含有对炎凉世态的不屑之意。5作者简介:李弥逊(10851153)宋代诗人。字似之,号筠溪居士,又号普现居士,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公元1109年(徽宗大观三年)进士及第,调单州司户。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后归隐福建连江西山。寄远 杜牧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对于这类题一定要吃透诗歌所蕴含的感情,抓住关键字的变化。在教材中,这种类型的例子有李白的将进酒。翻译:泛舟南陵,见水面平缓、水流悠长,一会儿,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旅人心情顿时为之一换。赏析:前两句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漫悠悠”,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从第二句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有些清冷了。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后两句写孤苦心境和偶见红妆倚楼。这幅图景中的凭楼而望的红袖女子,究竟是怀着闲适的心情览眺江上景色,还是象温庭筠词中所写的那位等待丈夫归来的女子那样,“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在望穿秋水地历数江上归舟呢?在这里,“红袖凭江楼”的形象内涵的不确定,恰恰为联想的丰富、诗味的隽永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日暮倚杖水边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 漂泊的旅思;谪官的愁思;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年华易逝的伤感;宦海浮沉的厌倦。这种题型在教材上也有例可证,比如杜甫的登高、登岳阳楼翻译:水国秋风萧瑟被西风摇落片片黄叶漂泊在外的我的心绪被撩拨得乱如发丝像是屈原在江边深情吟诵的地方又像是白居易江边送别的时候你们怎么能诋毁中伤我的道义所在我的这份心思只有那苍天才知道苍白的容颜如今又增添了些许白发现在想辞官归隐已经太迟了。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 漂泊的旅思;谪官的愁思;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年华易逝的伤感;宦海浮沉的厌倦。这种题型在教材上也有例可证,比如杜甫的登高、登岳阳楼4赏析据金史河渠志载:“(大定)二十六年八月,河决卫州堤,坏其城。上命户部侍郎王寂、都水少监王汝嘉驰传措画备御,而寂视被灾之民不为拯救,乃专集众以网鱼取官物为事,民甚怨嫉。上闻而恶之,既而,黜寂为蔡州防御使。”救灾不力,获罪黜官,本属应当,但从作者这首作于贬官蔡州时的诗作中透露出的信息看,其中或有不白之冤,以致诗人如此耿耿于怀,愤愤不平。首联点明地点、时令和心绪。蔡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淮河以北、洪河上游以南的地区,当汴、洛、淮、沔交通孔道,故作者用“水国”代称之。秋风飒飒,万物萧瑟,被秋风轻轻“摇落”的自然是片片黄叶。望着在秋风中回旋、挣扎、最终还是落地化作尘泥的黄叶,联想到自己如同黄叶般枯萎飘零的身世和命运,“日暮依杖水”的诗人,怎能不思潮如涌、心乱如丝呢?这一联,出句是因,对句是果;前句写景,后句抒情,写景具体,抒情概括,使人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被秋风拂动的、郁结在诗人心底的“羁绪”究竟是什么。以下六句,是作者蓄积心底已久的愁思怨意的总爆发,每一联又单独表达一层意思。颔联引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以自况,作者的用意是显而易见的:正直爱国如屈原,忧民忧时如自居易,皆不免被贬逐黜放的命运,何况自己?不过,自己虽然不像屈原、白居易那样含冤至深,但他们所具有的高尚品德、博大胸怀、坚贞节操,自己也同样仿佛一二。因此,颈联就直接怒斥那帮专门罗织罪名、陷己于不义之地的奸佞小人,尽管他们费尽心机,陷害贤良,并且得逞于一时,然而天理自在,道义犹存,鬼神可鉴,苍天有知。如果说,“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是作者借古人写出了自已遭受冤屈、谪官异乡这一事实的话,那么,“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两句,则是作者对这一既成事实的不满、愤恨情绪的直接流露,其中既包含了对陷入于罪的小人的轻蔑,也表达了对自己人格品德的自信。但现实终归是严酷的,尾联即明白无遗地坦露了作者在奸佞当道、君主寡恩、伸冤无望、前途渺茫的事实面前暗悔当初的低沉心绪。自古官场皆为是非纷争之地,有人飞黄腾达,有人含冤受屈,若要解除这些烦恼,辞官归隐、寄情山水不失为一条出路。然而如今的作者宦海沉浮,几经折磨,“苍颜华发”,垂垂老矣。经历了这样身心俱瘁的痛苦后,即使是辞官归隐,作者也嫌太晚太迟,何况获罪之人,羁绊在身,并无辞官之自由呢?作者更深一层地写出了自己贬官失意后的懊悔心情,同颔联,颈联相比,虽然显得压抑沉闷,令人有迟暮之感,但同时也能激起人们对身陷不幸且又衰老憔悴如此的作者更多的同情。从诗题来看,西下的夕阳映照着波光鳞鳞的水面,作者倚杖伫立水边,映入眼帘的景色当远远不止“水国西风小摇落”这一句所能概括。然而作者却无心观景,除了这一句外,全诗几乎没有接触到任何其实就在他眼前的具体景物,由此可知,充塞在他心底的“羁绪”该有多么复杂,多么深沉,以致稍微被外物触动,便同决堤的江河般一泄而出,滔滔不绝。教师点拨升华:“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欣赏古典诗歌,既要“入乎其内”也要“出乎其外”。置身诗境就是“入乎其内”,这以便与诗人取得共鸣。这是无可置疑的。但是,还要“出乎其外”,与作品拉开一定的距离,以便更好地把握作品。“出乎其外”有两种情况,一是“入”中之“出”,一是“入”后之“出”。所谓“入”中之“出”,就是欣赏者置身诗境,沉浸于诗中,一方面联系作者其人和作品背景,即知人论世;一方面联系自己相关的生活经验与艺术经验,从而对作品有更深刻的感受和认识。试想,我们联系了孟浩然、李白、杜甫和韦庄的身世及其所处时代,不是能更好地欣赏这个单元这四位诗人的作品吗?我们把自己游览山林的体验、登临名楼的经历、在江南生活的感受,融会到对这个单元四首诗词的欣赏中去,不是能对四首诗歌有更深的体会和见解吗?所谓“入”后之“出”,就是欣赏者与古诗拉开一定的距离, 以便对作品作出客观的评价与判断。 如果只“入” 不 “出”, 只沉迷于诗中, 就很难对作品作冷静的思考。 鲁迅先生曾批评说:“中国人看小说, 不能用鉴赏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硬去充当其中的角色。 所以青年看红楼梦, 便以宝玉黛玉自居; 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宝玉的身份, 满心是利害的打算”(中国历史小说的变迁)看小说是如此,读古诗也是如此。 所以, “入”后一定要“出”,“入”与“出”要统一起来。 “入乎其内”, 获得 “神与物游” 的审美感受, 领悟作品的个中妙处; “出乎其外”,能与作品保持一定距离, 对作品产生冷静、 客观的评判。再回到开头的话题,由于诗是“空白”艺术。高明的诗人善于以“不说出”来传达“说不出”。诗不在连,而在断,断后之连,是时间的清洗。诗在时间上的跳跃,使诗富有巨大的张力。诗不在面,而在点,点外之面,是空间的清洗。诗之未言,正是诗之欲言。可以说,每个字都是无底深渊。恰是未曾落墨处,烟波浩淼满目前。一与万,简与丰,有限与无限,是诗家语的美学。诗人总是两种相反品格的统一:内心倾吐的慷慨和语言表达的吝啬。正因为诗歌这种奇特的特质,才需要我们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鉴赏方法去探求中国古典诗歌那神奇而瑰丽的秘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