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到孟子》导学案、教案、巩固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875130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孔子到孟子》导学案、教案、巩固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孔子到孟子》导学案、教案、巩固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从孔子到孟子》导学案、教案、巩固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板浦高级中学高三年级语文 选读导学案课题:从孔子到孟子 主备人:审核人: 使用时间: 一、基础知识积累:.给加点字注音:盍()裘()肱()叶()箪()不得与()长沮()桀溺()耰()袒裼()()裸裎()()浼().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敝之而无憾愿无伐善,无施劳蹴尔而与之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写出下列加点字的通假字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而谁以易之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可以速而速由射于百步之外也二、课文探究导引:.概括每则的主要内容:(请写在自己的书上)自我思考、探究:结合课文,谈谈孔子是怎样评价自己的? 孔子与“楚狂接舆”、“长沮”“桀溺”等人的志向有和何不同? 孟子总结古代的圣人有哪几种?为什么说孔子是集大成者?孟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三、自我拓展、发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两则谈谈自己的体会、看法、评价等。四、提出疑惑:通过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列出来。板浦高级中学高三年级语文 选读巩固案课题:从孔子到孟子 主备人:审核人: 使用时间: 一、基础过关检查:.选择题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A.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B.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故患有所不辟也 C.为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 D.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下列句子中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C.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D.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下列各项中,对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表达了孔子坚持正义,不慕宝贵的节操)。 B.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孔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不为身边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C.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这是孔子为自己订的人生目标,却没能达到)。D.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孔子有时也羡慕隐者,本和接舆说话,但拉舆避而不见,孔子很是失落)。 2、在下列横线上填上缺的句子(名句填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老者安之,。 不义而富且贵,。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来者犹可追。 ,丘不与易也。 天之生斯民也,使先觉觉后觉。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 !吾何为不豫哉?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二、综合拓展提升: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板浦高级中学高三年级语文 选读教案课时编号:001 课题:从孔子到孟子 第一课时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2013年8月30号 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孟子简况。2、识记:(字音)盍、裘、肱、 叶、箪 (词义)女同“汝” 尔同“耳” 奚、知“智” 辟同“避” 箪、嘑同“呼” 蹴、 得同“德” 乡同“向”3、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以及他们这种为人与境界,给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帮助。4、背诵和默写名句。教学重点1、疏通字词、理解孔子、孟子的人生境界及其原因。教学难点1、理解孔子的人生境界及其原因。学法指导诵读、质疑、合作讨论教 学 过 程个人复备一、导入新课 1、导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四书”“五经”,大家想必都知道吧,而“四书”中的论语和孟子,又可以说是经典中的经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论语孟子中的精华,以期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论语和孟子记载了孔孟的言行、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充满了人生的智慧,是中国人的道德必修读本,更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式经典。这门学科并没有提供多少知识,而是提供了人生智慧。怎样学习这本书?首先把握其主要内容,让学生认真读注释,借助工具书(如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和孟子译注)把握孔孟言论的基本意思;其次了解孔孟的伟大智慧,反复诵读其中的精彩语句,从而理解中华文化精神;最后对其中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重点研讨、反思,探究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们尤其注意,教学中要体现选择性,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突出每章的重点,不必面面俱到,本专题从孔子到孟子包括“夫子自道”“天之未丧斯文也”两个板块,谈的是孔孟的志向、生平以及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在教科书中具有导论的性质。因此,要重视之。二、说说孔子与孟子(让学生作介绍、教师可以补充)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就是说做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为了实现“礼”,孔子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即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达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名正言顺,贵贱有序。 (2)孔子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抱有敬而远之的态度。孔子并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他明确表示:“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他还认为“不能事人,焉能鬼神”、“未知生,焉知死”,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3)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比较进步。他还提出“有教无类”,认为不分贫福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主张“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2、孟子 (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思想和主张: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并有所发展。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凡人都可以为尧舜,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王。他宣传仁政,抨击暴政,提出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儒家政治思想。他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反对发动不义战争以及剥削人民、危害人民利益的人与事。这种强烈的民本思想正是社会变革中时代精神的体现。孟子有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也有有所不为的操守,他提出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成为封建时代士大夫进退的准则。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孟子重视人民,却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他说:“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还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三、初读感知、翻译疏通课文、理解内容(以下都先由学生解决,教师点拨): 1、检查课文自学情况。2、翻译课文。3、理解内容:通过夫子自道,表现他们各自怎样的为人与境界。(1)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2)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3)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4)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5)伐:夸耀。 (6)施劳:施,表白。劳,功劳。 (7)少者怀之:让少者得到关怀。 (8)夫子自道:指本意是说别人而事实上正说着自己。 四、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3、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1)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2)孔子及其弟子们自述志向,主要谈的还是个人道德修养及人为处世的态度。 (3)孔子坦言自己的忠信并不是最突出的,而是非常好学。 (4)孔子安贫乐道,不求不义之富贵。 (5)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 (6)孔子以君子之道自省。 (7)孟子自道,君子应“舍生取义”。 文本探究比较孔孟的义利观。.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注释】孟子,名轲,字子舆,生于公元前372年,代表作孟子。极力主张王者以仁义治理天下,认为使百姓得以温饱与教育才是国家强盛之本。他被公认为孔子儒家学说最具影响力的继承人,被誉为“亚圣”。这一章是孟子的自我期待和评价,讲的是一个大丈夫的行事准则。【提问】孟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什么?答:义!即合宜的道德、行为、道理。五、练习巩固 1、结合课文,谈谈孔子是怎样评价自己的? 2、孔子与“楚狂接舆”、“长沮”“桀溺”等人的志向有和何不同? 3、试概括“斯文”一词的含义。 4、孟子总结古代的圣人有哪几种?为什么说孔子是集大成者? 六、积累与应用 1、记诵、默写名句: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附: 文本研读例析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注释】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曰:“吾十有(同“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自立),四十而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而知天命(天道的自然运行规律及对人的支配能力),六十而耳顺(一切都能听之入耳,不凭主观偏见拒绝或接纳,而是靠智慧来判断真假是非) ,七十而从(遵从的意思)心所欲,不逾矩(越过规矩,达到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评析】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激疑:孔子认为达到这些境界,要经历怎样的过程?附“巩固案”中选择题参考答案:.D B. .B板书提要教学反思板浦高级中学高三年级语文 选读教案课时编号:002 课题:从孔子到孟子 第二课时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2013年8月30号 使用时间: 教学目标1、识记:(字音)与、 长沮、桀溺、耰、袒裼、裸裎、浼(词义)怃然 、横暴 、内同“纳”、而同“则” 由同“犹”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以及他们这种为人与境界,给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帮助。3、背诵和默写名句。教学重点1、疏通字词、理解孔子、孟子的人生境界及其原因。教学难点1、言为心声,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与境界,以及他们这种为人与境界,给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有益的启示和帮助。学法指导诵读、质疑、合作讨论教 学 过 程个人复备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夫子自道”,请问“夫子自道”表白了那些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通过学习提高自身修养、仁爱天下、勤奋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义之富贵不取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下一课。 二、初读感知、翻译疏通课文、理解内容(以下都先由学生解决,教师点拨): 1、检查课文自学情况。2、翻译课文。3、理解内容:(由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1)至于斯:到这儿来。 (2)二三子:你们。 (3)斯文:指古代传下来的礼乐文化传统。 (4) 与: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5) 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6) 耦而耕:两个人合力耕作。 (7) 执舆:即执辔。 (8)辟:同“避”。 (9)耰:音,用土覆盖种子。 (10)怃然:怅然,失意。 (11)路问:在路上问。 (12)淑同“叔”:取,拾。 (13)何事非君:为什么不能侍奉不好的君主? (14)使先觉觉后觉:让先觉的帮助后觉觉悟。觉:使觉悟。 (15)集大成:指具备了事物的各个方面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 (7)孟子对孔子的高度评价孔子是古之圣人中的集大成者。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讨论解决疑难。 (8)以封人对孔子的佩服与赞美。 (9)孔子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表达出对自身的自信和对天命的认可。 (10)孔子宽大为怀,谦虚好学。 (11)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关于社会改革的主观愿望和积极的入世思想“以天下为己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顽强信念。 (12)表现出孟子“以天下为己任”“舍我其谁”的高度自信。 (13)孟子强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本部分表现孔子、孟子他们对自身修养的自信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抱负。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句。 2、总结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3、总结文中的特殊句式。 五、积累与应用 1、记诵名句: (1)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4)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 2、学习孔孟之言行,对你有什么启示? 附: 文本研读例析【原文】 95 子畏于匡(1),曰:“文王(2)既没,文不在兹(3)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4)不得与(5)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注释】 (1)畏于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畏,受到威胁。公元前496年,孔子从卫国到陈国去经过匡地。匡人曾受到鲁国阳虎的掠夺和残杀。孔子的相貌与阳虎相像,匡人误以孔子就是阳虎,所以将他围困起来。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开国之君周武王的父亲,是孔子认为的古代圣贤之一。 (3)兹:这里,指孔子自己。 (4)后死者:孔子这里指自己。 (5)与:同“举”,这里是掌握的意思。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样。 【译文】孔子在匡地被围困受到威胁,他说:“周文王已经死了,文化不在我这里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这个后来的人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想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评析】 本章,就是著名的“子畏于匡”的故事。史记中也有所记载,孔子周游列国,路过匡地时被匡人所围困,这对孔子来说已不是第一次受难,虽然这次是一场误会。但是当时的确很危险,匡人是用兵士来围困孔子一行人的,并声言要杀了他们以报仇恨。但孔子有自己坚定的信念,孔子自言五十而知天命,对一切世事已经洞明于胸、无所畏惧,但其弟子当时很害怕,所以孔子这样说可能是为了安慰他们,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孔子大无畏的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精神。 由这一章记述的孔子的故事,不由得可以想很多的历史典故,足以佐证孔子所言不虚!刘邦脱险鸿门宴,毛泽东脱险于重庆会谈,何其相似的历史故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而且,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周游列国之行,就是一个传道之旅!为了能够将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传统继承、发扬下去,孔子可谓是劳苦功高!想想毛泽东的诗词:具往矣,属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板书提要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