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正式导学.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865634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正式导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正式导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正式导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苏州园林导学案编写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 温馨寄语: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航行,自信是船,勤奋是帆,毅力是风,你们是舵手,而我是水手,只有我们师生齐心协力,不畏艰险,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轩榭、败笔、邱壑、嶙峋、镂空、蔷薇、明艳、因地制宜、重峦叠嶂”等词语,掌握其音、义。2、整体感知课文, 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抓住事物特征,由总到分的说明顺序。学习重点及难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本文的说明顺序。学法指导:熟读全文,联系题目和开头,把握全文说明中心;找出每段中心句,分析和全文说明中心的联系,从而理清说明顺序和文章结构。知识链接:课文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诸”字是许多的意思,就是说,这篇课文不是单独讲某一个的,而是总的讲苏州园林。“拙政园”是苏州园林的四大名园之一,还有沧浪亭、狮子林、留园。“寄深眷”表明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深切眷恋之情。本文是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作者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因此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作为一篇说明文,它不仅介绍了苏州园林的特点,而且文字生动、优美,从写作构思到语言运用,都值得我们借鉴。 一、导案自学(一)解决字词障碍1、给画横线的字注音,根据读音写汉字。池沼()模样() 丘壑()镂空( )xunxi( ) lnxn() jinshng( )zhnzhu( )qing wi( )重峦叠zhng()2、借助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因地制宜: 自出心裁:败笔: 嶙峋:(二)文学常识苏州园林的作者_,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名_,字_,代表作有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 ,童话有 。他创作态度严谨,语言洗练优美,风格朴素自然,有“优美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三)课文初探朗读课文,标记段落序号,了解大概内容,感受文章要点。1、这篇说明文是从_角度来概括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A建筑学B园林历史C导游D欣赏者2、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是: 。二、合作交流(一)整体感知(1)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的?(2)文章的第3、4、5、6段的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3)文章的第7、8、9、段的内容与第2段是什么关系?(4)文章的第十节是否是多余的?(5)本文说明事物的顺序是怎样的?从全文看,文章的写作顺序是由 到 ,即先总说后分说。从各部分看,写作顺序是由 到 ,由大到 。本文结构: (二)品读赏析细读文章第4段,说出本段的说明中心及结构层次,体会说明顺序。1、本段的说明中心是:2、第一句中的“假山”和“池沼”两个词能否互换?3、这段文字结构上的特点是什么?在书上划出层次。(三)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本文说明内容。(四)拓展延伸假如你向外校好友介绍我们的学校,你会从哪几个方面介绍,采用什么顺序?三、自悟自得: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四、反馈达标:(一)黑体的字注音全对的是( )A 池沼() 嶙峋()砌砖() 着眼()B 琢磨()邱壑()镂空() 蔷薇()C 轩榭()庸俗() 模样() 松柏()D 斟酌( )一幅画()对称()阑干()(二)没有错别字的是( )A 败笔 蔓延 玲珑 盘屈嶙峋B 堆叠 闲适 映衬 自出心材C 明艳 阅历 彩绘 因地治宜D 鉴赏 工细 雷同 俯仰生姿(三)根据句意,依次填空最恰当的是( )1 谁如果要( )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2 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 )。3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 )不同。4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 )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A 欣赏 榜样 个各 插B 赞赏 模范 个个 栽C 观赏 代表 各个 种 D 鉴赏 标本 各各 补(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里说着“如在画图中”的。1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 设计者和匠师们修建成功的园林各各不同。B 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C 设计者和匠师们的一致追求。D 苏州园林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2 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A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B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C 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D 苏州园林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3 这段文字可分为三层,请在原文中用“”标出层次,并写出层意。(1)_(2)_(3)_4 这段文字的结构形式是( )A 总分 B 总分总 C 分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及作用,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2领略我国江南园林建筑的风貌,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并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学习重点及难点:掌握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及作用,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学法指导:熟读每段,把握各段主要内容,找出所用说明方法。联系前后文具体分析所用说明方法的作用,体会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生动性。知识链接:说明方法特点作用举例子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用具体例子作例证。具体说明被说明对象的特点。作比较通过与同类及相关的事物作比较,显示彼此异同。突出说明被说明对象的特点。打比方凭借事物间的相似点,把此物比作彼物,从而突出此事物。形象说明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准确说明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引用引用文献资料、名人言论、古今诗词、农谚俗语来说明事物的特征。充分说明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下定义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揭示事物的特有属性。科学说明被说明对象的特点。作诠释用概括的语言对事物的某一方面作解释。详细说明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分类别把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小类,然后逐类加以介绍。眉目清楚、条理清晰说明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列图表是文字说明的一种辅助方法。简明清晰说明被说明对象的特点。摹状貌如同描写一样的表示说明对象的外部特征。生动形象说明被说明对象的特点。一、导案自学(一)读第3、4、5、6段,找出运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作用。打比方例句: 作用:作比较例句: 作用:引用- 例句: 作用:摹状貌-例句: 作用:举例子-例句: 作用:列数字-例句: 作用:(二)以第5段为例,说说都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试举例说明。二、合作交流(一)本文语言特点是用词精练、准确和周密,品味下面各句中的加点词的作用。“(1)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3)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4)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二)揣摩加点词语的意思,说说加点词语的意思和区别。(1)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2)谁如果要鉴赏(观赏)我国的园林艺术,苏州园林就不应该错过。(3)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4)可是墙壁上有各式的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四)拓展延伸在叶圣陶老先生的带领下,我们周游了苏州的著名园林,领略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勤劳,同时掌握了一些说明文的知识,下面请同学们以所学知识介绍一下自己的居室或我们的教室。要求有一定顺序,运用两种以上的说明方法。三、自悟自得: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样的收获?四、反馈达标:(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说明方法。(1)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2)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蔷薇木香。( )(3)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4)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二)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1)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2)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4)为什么说第7段中的“栽”、“蔓延”、“补”几个动词用得好?(三):选做: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绿地是城市之肺。科学测验表明,每人呼吸需氧量由150平方米的绿叶面积提供,也就是说每人须依靠一株枝叶繁茂的乔木的产氧量而得以健康生存。在绿树成荫的城区,空气中的细菌可减少3至6成,二氧化碳、二氧化氮、氟化氢等有害气体被绿色植物、,灰尘减少10%至27%,城市噪音减弱。清洁、安静的绿色世界有利于心脏病、高血压、神经衰弱患者调养和康复,人均寿命可延长2至3岁。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的都市人,在园林化的环境中,中枢神经、呼吸、血流得到调节,视、听、嗅觉和思维的灵敏性得到增强。人的生命与绿树的生命本是交融一体的,绿树是人类生命之源。那些为眼前利益而肆意伐树毁绿的人们,可曾意识到他们的举动无异于操利刃戳杀自己的心肺,残害自己的身躯啊!据专家估算,我国某个大城市每年因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工作日损失为620万个,经济损失达4亿元。如增加城市绿化,无疑可大大减少这笔损失。(1)选段的三个空格里,依次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A过滤阻挡吸收B过滤吸收阻挡C吸收阻挡过滤D阻挡过滤吸收(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3)“据专家估算”中加粗词删去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回答。(4)文中画线句使用了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为了说明_。(5)精读全文,请列举出城市绿地的作用。(至少答出6点)(6)“人的生命与绿树的生命是交融在一起的”一句中“交融”一词能否换成“交织”?为什么五、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