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科学美的教育.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858990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初中科学美的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农村初中科学美的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农村初中科学美的教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初中科学美的教育研究方案新林中学科学课题组一、 课题的现实背景:自然界有很多美的东西,科学作为自然界最生动的因子,潜在着各种各样的美。科学教学应让学生认识自然、感受自然、保护自然。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知识,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合作、实践等方式,积极地理解和建构知识。科学教学不仅要重视在课堂上展示教学中的知识美,还要延伸到课外,融入大自然,展示自然美,达到课堂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一直以来,由于人们对美育和科学教育的狭隘理解,在现行的科学教学中普遍认为科学审美能力的培养与科学教育是毫不相关的。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多数科学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基础知识和解题技能的传授,很少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认为科学只是一些抽象的、枯燥的概念以及定律的罗列和公式的堆砌,对科学的学习也变成了记忆概念和定律进行选择判断,套用公式机械地重复计算。这完全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美育,培养学生的科学审美能力,成为当今素质教育主题下不容忽视的问题。科学美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教学双方看到的仅是符号和公式,而感受不到美呢?原因在于科学美是以事物的内在结构的和谐和秩序而具有的理性美,就其抽象程度而言,它是比自然美、艺术美更深层次的美,接触它,感知它,需要高度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教师应当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设计、调查、分析等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把教学任务扩大到传授知识、技能与提高学生思想内涵、热爱生活相结合上来,让学生发掘科学中的美,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二、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21世纪要求的人才素质不仅在于其掌握理论知识的多少,也不在于其能解出多少难题,更重要的是看他能否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处理现实生活问题,以及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科学教学中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规律、观点和教学艺术等,蕴藏者诸多审美信息,时时刻刻撞击着学生的心灵世界,净化学生的审美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在兴趣的引导和情感的感染下,使学生变“苦学”变“乐学”。同时大自然规律在科学领域中的具体表现,蕴含者科学美的深层理性内涵,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形成完善的科学思维方式,而且通过启发和诱导,增强学生对客观事实和主观意识的美与丑的鉴别和判断能力,唤起他们强烈的是非感和高尚的道德观,激起学生热爱科学的道德情感。科学学习就不但是一种科学认知活动,也是一种审美感知过程。如果在科学学习中,能把求知和审美结合起来,以美求知就会激发学习兴趣,减轻学习负担,增长才干,获得提高学习效率的效果。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了人的生产的共同规律,即“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人不仅要认识世界,而且要按照自己的目的去改造世界。一般的教学规律,认知心理学、建构主义、多元智能理论和美育理论与古今中外的美育经验也是美学教育的理论基础。近年来国家对教育改革的一些重要论述等等。还有人把梁有梁独创的艺术美三原理和科学美三原理作为理论依据。我们认为,审美化教学一方面是美育发展的表现,同时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而这两者是互相作用、互相推动的。它们有着许多共同的哲学背景、思想背景、文化背景和科学背景;各不同层级的理论本身也有相互借鉴影响的过程。 四、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西南师范大学郭成教授负责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审美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则首次将“审美化教学”作为研究对象,带动了全国许多中小学一线教师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在科学史上,相当一部分科学家同时求真求美,甚至由美求真。物理学家韦尔曾经对人说:“我的工作总是力图把真和美统一起来,但当我必须在两者中挑选一个时,我总是选择美。” 可见,很多科学家是自觉依据审美价值尺度,按照美的规律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创造的。五、研究的预期目标和研究内容:预期目标:我们希望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将从以下三方面培养科学美:第一、加强对科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第二,培养学生强烈的科学好奇心。科学美感总是同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好奇心的满足”密切联系着。著名科学家阿西莫夫说;“科学始于好奇。”科学好奇心,通常表现为探索他所注意到的,但尚无令人满意的解释事物或相互关系的认识。这种强烈的愿望升华为科学好奇心,激励人们进行科学探索。第三,培养学生的科学审美意识,根据学科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一是应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能具体运用;二是把所学知识与自然界及社会上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充分挖掘自然素材,采撷教学中的审美媒介,使之对学生产生审美影响。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也要采取一种审美态度,不断积累对科学理论欣赏的审美经验,逐渐养成审美习惯,久而久之,这种审美习惯就可以发展成为审美意识,形成对于科学理论的美学敏感,提高科学审美能力。研究内容:(1)、教师能向学生充分展示科学课程的知识美:主要包括统一美和协调美、多样美和平衡美、适应美和哲理美;(2)、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展现教学艺术美:实验教学的生动美和形象美 、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美和意境美、课外活动中的鉴赏美和创造美;(3)、科学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美的统一。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人员分工课题研究的过程:第一阶段(2011-92011-12)1、申请立项,做好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2、成立课题组,确立课题小组的成员,做好动员工作。3、召开小组会议,制定课题实施计划,确定实施方案。4、开题,颁布实施方案,课题研究开始。第二阶段(2012-12012-7)1、课题组成员借助多种渠道,开展自身的理论学习,递交学习笔记。2、课题组成员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围绕主题开展各种教学活动并及时记录总结活动过程及经验,并向课题组负责人上报课题初步进展情况。3、主持人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阶段性总结,进行交流、研讨。4、主持人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验收。第三阶段(2012-92012-11)课题组成员深入研究,全面推进课题研究。将课题实施的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归档整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撰写论文,递交成果报告。课题成员分工:负责人及执笔:李金金小组成员: 陈李 梁益锋 俞志超七、条件分析:1、本校科学组全体成员对新教学理念的探索抱有很大的积极性。课题组成员均为本科毕业的一线教师。课题组成员中李金金参加过绍兴市级领雁培训,梁益锋老师曾多次在县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得优良成绩。2.课题负责人现任科学教研组长,一直从事一线科学教学工作,近年来主要从事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探索,曾主持过县级课题研究。 3、本课题立足本校、本地区农村中学教学实际情况,力图开辟现代先进的学习模式理论与本地农村教学实际相结合创立新的适合与本地教学模式的新思路。参考文献:1、教育信息报2001年第5期。2、钟启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3、徐志君物理学美与物理教学中的美育2002;30(6)4、刘兆吉美育心理学 1990年2月201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