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阅读教学中研究能力的培养.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840320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阅读教学中研究能力的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阅读教学中研究能力的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阅读教学中研究能力的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阅读教学中研究能力的培养摘要本文所谓的研究能力,是指学生处理信息,发现问题以及应用有关知识去探求原因、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力图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通过对比、联系、定向、筛选、补充等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使这些训练更科学、更新颖、更富有现代气息关键词阅读教学研究能力培养所谓研究能力,是指学生处理信息,发现问题以及应用有关知识去探求原因、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的研究能力也有一个逐步发展的阶段。对于许多普通高中的学生而言,他们只是初步具有了基本阅读能力,就象是刚刚通过了演习的新兵,还远远缺乏实战的经验;而且他们刚步入理性思维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许多人还不能理清文章思路,准确把握文章大意,更没有完整的阅读知识体系,大部分阅读活动都处于模糊感性的阶段,此时如果让他们研究,不免有好高骛远之嫌。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就应有一个铺垫过程,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可以通过科学的引导和训练,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一、学会对比,发现问题发现问题,是研究的起点,也是研究的动力。我们知道,每个文本都是各类纷繁现象的载体,它们各具特色,又总是暗含规律,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任何问题的产生,都源于对这种特殊性与规律性,试图理解、解释或者加以把握的一种冲动。而这种共性与个性又只有在文章的对比中,才能加以体现。因此,学会对比,学生也就有了发现问题的可能性。而事实是,面对众多阅读资料,学生或者眼花缭乱,不知从何下手;或者东一下,西一下,泛泛而谈,缺乏深度。要想进行对比,首先应寻找统一的对比角度,集中力量进行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对比,并且将各种对比的角度、方式积累下来。如:唐代散文可与宋代散文对比;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在情感上可与为了忘却的记念对比,在语言风格上可与拿来主义相参照;同是宴集序的兰亭集序可在开篇的方法上与滕王阁序比较,也可以就抒写的情感与滕王阁序进行对比;同是分析秦朝的败亡、借古讽今的文章,杜牧的阿房宫赋可与贾谊的过秦论相互比照。然后,结合高一、高二册课文前的单元要求,以及课文讲解中涉及各类对比,让学生整理。学生很快就可认识到文章对比可从那些角度切入:从外部而言,应关注作品的时代、写作背景、作者的处境和心态;从作品本身而言,可从内容、形式(语言、修辞、构思、表达技巧、文体)、主题、风格这些地方进行比较。有了这些最基本的认识后,我们可通过“试误法”,让学生在自我尝试中,领会寻找合理对比角度的重要性,及具体可行之法。以“先秦历史散文”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学生从内容出发,可发现几乎每篇课文都涉及“游说”,在配合读本,确定了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召公谏厉王弥谤等几篇文章后,我以“游说”为话题,要求学生进行个人研究。写作之前,人人觉得有话可说,可一旦动笔,就思绪混杂了。第一次写作的成果,可想而知。接下来,我将学生分为多个研究小组,不管研究方向如何,先把每一个人文章中提及的有关于游说的要点整理出来,而后在课堂上集中、分类,渐渐地“游说的技巧”、“游说的内容”以及“双方的立场”这几个角度就明朗起来。而这三个角度又恰恰从不同方面影响了“游说”的成败。而后又以此次的讨论为基础,重新改写作文,学生很快明白:不能进行“针对性对比”是使研究迷失方向的首要原因。进行研究时,应明确每种现象归属的类别,然后确定自己的研究角度,根据需要选择材料,深入探讨,才能有所发现。对比的结果不外两种:“相同”或“相异”。不同材料中,相同情况的出现,必然隐含着规律性,对规律性的探求,是发现问题的方式。与此相反,相似材料中,差异性的存在,也必然有其内在原因,对深层次原因的思考,也是问题的一种发现。促进学生分析对比结果,探索规律、追究原因,就能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仍然以“游说”为例:为什么游说时,许多人都不肯开门见山?这是对“同”的追问。学生认识到,“消除戒心、博得好感”对游说的重要影响。为什么同是陈述利害关系,却有成败之分?这是对“异”的探求。学生发现,游说双方的智谋与勇气让游说有了许多的变数,却也正是游说的魅力所在。总之,对比后的结果,能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深入全面地思考。二、广泛联系,解决疑难发现了问题自然试图解决,通过广泛联系,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获取客观而又新颖的答案,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所谓联系,就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任何一个事物都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条件联系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也需要用联系的思维方法。语句不是孤立存在的,语句的意义也不是凝固不变的。也就是说,文章不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有着种种联系,既互相制约,又互相补充;而且,文章和作者以及时代背景也是有联系的。所以,在阅读过程中,就需运用联系思维的方法,对发现的问题,从文内找信息,从文外寻背景,还要利用已经掌握的各学科知识、根据人情事理社会生活进行思考。这样,才能在多角度的联系之中,比较准确而迅速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此处所讲的联系思维,一方面,是“以文解文”,就是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根据文章本身所提供的信息,或者通过寻找其他相关文章对问题做出解答。滕王阁序中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学生在赏析此句时感到:这一句的壮阔,不是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放;不是“天苍苍,野茫茫”的辽远;也不是“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苍凉;而是于“孤鹜”中见失落,于“秋水长天”中见宽广。为什么会有这看似矛盾的现象呢?联系“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诗歌鉴赏技巧,再结合后文王勃对人生际遇的感慨,不难发现他本身就怀有“宦途失意之悲”与“不甘沉沦之志”这种矛盾的心情。那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于孤寂中见浩然,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另一方面,联系应该具有一种开阔的视野,能够跨跃多种学科、广泛联系,促进学科间的互动,真正做到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因为科技的发展、多种边缘学科的出现,已经使我们认识到,要想有所创新,必须打破学科界限,促进各学科间相互的贯通。联系思维的训练,不只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更能使他们在未来的探索研究中具备开阔的思路。作为基础性学科的语文,也可以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文意领悟,对问题的理解,获取解决问题的至高立点。而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结合语文比较偏重文科的性质,不妨以政治为认识工具,以历史和地理为背景资料,促进学生对问题深刻而客观的理解。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烛之武的一番游说,何处击中要害,可使秦晋联盟顷刻瓦解。了解秦晋争霸的历史背景,秦、晋、郑三国的地理位置,我们发现,秦、晋是貌合神离,而郑是近晋远秦。秦无法攻晋,又吃不到郑这肥肉,自然也不愿便宜晋国。郑在短期内便与秦有了共同的利害关系。而结合政治上国家利益的观点,我们知道“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那么烛之武的成功也就顺理成章了。同样,学生在对游说进行研究时,一致认为决定游说成败的,是游说双方彼此间是否具有共同的利益。可在对比中,又马上发现,吴、越没有共同利益,文种却成功了。而召公与厉王站在同一立场上,劝说却以失败告终。联系政治学中,内因与外因的理论,学生得出,游说双方的智慧、品德,也对游说有巨大影响,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全面。当然,文学作品并不是纯理性的产品。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在联系性思维中,我们也要善于联系生活、联系情感,加深对文章的把握。让学生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或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产生共振,做到体物动情。如果说联系文本和多种学科,可以使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准确、更深刻,那用情感去体悟文章,可以使问题的解决更新颖、更富有人性化。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于行文中,真的只能发现魏征作为“诤臣”的忠勇么?唐太宗并不是第一位得到魏征辅佐的人,为什么对李密、李建成魏征就没有犯颜直谏、坚持到底呢?联系魏征处于隋末,时事动荡,空余壮志,却不被重视的人生经历,将心比心,学生感到:年过四十、屡遭坎坷的魏征,竟然遇到了一位能够不记前嫌(魏征曾经力劝李建成早早除掉李世民)、赏识他、信任他、采纳他意见的君主,他对太宗怀有的恐怕不仅仅是臣子对君王的忠贞,而更多的该是对知遇之恩粉身碎骨也无以回报的感激和亲近。所以,他能够在“十思”中,思思有现实指向。“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所体现的不一定是敢于直谏的勇气,而更可能是语重心长的劝告。对一篇文章于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三、面对信息,搜集整理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而阅读研究的有效展开,依赖于学生对于众多材料的搜集和整理。所以,对于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可从搜集、处理材料入手。(一)定向聚焦,广泛搜集如前文所说,学生在进行对比后,会发现许多问题,在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后,隐约的也会有模糊的答案。当学生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时,他必须多方面寻找资料,去求得结论,并使之更准确、更可信。但资料又往往多如牛毛,盲目入手,只能事倍而功半。这就需要学生针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分析研究课题所包含的各种影响元素,从而确定应寻找哪方面的资料,即“定向聚焦”之后,才有可能集中精力、解决问题。以滕王阁序为例,学生在与岳阳楼记进行比较阅读时发现:同样是政治失意之作,岳文侧重说理,而滕文重在抒怀;一个是深沉凝练,一个是率性铺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该从哪些方面寻找资料加以解决呢?于是,学生展开讨论认为:作者的创作风格应该是决定因素,而对于其风格形成的影响元素又可从人生经历、社会背景、文学发展阶段(即当时的文化主流)、个人的文学主张等角度入手,于是合理分工,对于资料的搜寻就目标明确了。需要指出的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在,除了利用传统的书籍、报刊之外;利用互联网,也是有效的寻找信息的手段。在互联网上,学生可凭借搜索引擎,汇集相关资料;也可通过论坛、电子邮箱,交流信息,在各自分工的同时,也能积极互助,分享阶段性发现。使整个搜集资料的过程严密而有富于灵活性。(二)树立科学精神,理性筛选补充当把众多的资料汇集到眼前时,对于信息的处理还仅仅是开了个头。收集到的资料虽然丰富,却往往因为头绪繁多,而无法使重点突出,甚至在细节上与客观事实颇有出入,对于问题的解决并不都有积极作用。此外,在对问题进行处理时,现有的资料并不周全,也需要适当的补充一些相关材料。所以,处理信息时,必须针对问题,将要点归类整理、分清主次、而后筛选补充,思路才有可能逐渐清晰、认识才有可能深入。在分析岳阳楼记和滕王阁序两文的风格差异时,学生找到了很多资料,从个人经历上就发现:王勃少年得志,但历练不足;范仲淹自幼丧父,生活艰辛。王勃是个诗人、文学家;而范仲淹还是个政治家;王勃作文时正是青年,而范仲淹写文章时已经是中年。当然,这些不同,都能够解释两人文风上的差异;但若仅仅从这一角度回答,或花大量的篇幅解说这一发现,有可能使解释流于肤浅或狭隘的。所以,虽然这类材料非常繁富,但我们也应忍痛割爱、择其一二即可。反之,王勃处于大唐兴盛之时,文风酝酿变革之际;而范仲淹则身处北宋内政外交步履唯艰之际,文风大定之时(宋文多重说理),这类材料对问题的解决更有深远意义,即便在理解上有一定困难,也需要花大力气从历史、政治多个学科中,寻找补充必要的材料。使认识趋于深入全面。总之,应有一种相对科学的态度,依附于辨证唯物的哲学观、历史观,以影响问题的主要因素为标准,决定材料的取舍。此外,资料的处理过程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在沿着一个方向寻找资料的路上,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比如对同一现象的不同解释、或者对于某些观点的可靠性产生疑问。这些都将促使我们不断地去补充新的资料,去印证或改变已有的观点。必须帮助学生树立一种科学态度,用运动的观点看待处理资料的过程:在预想和事实之间总会有差距,寻找材料就是为了使答案更接近真理,预想可以转变,但绝对不能为了答案而去寻找答案,无端地将有效资料剔除或采用了不确切的信息。其评判标准就是:一旦有了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不应该只适用于自己研究的文本,还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学生必须多方位、多角度寻找相关作品,验证观点的正确性。研究滕王阁序的时候,发现了古典作品中意境营造技巧:声色、动静、空间(上下、远近)、虚实之美;就要能用它来赏析魏晋、唐宋、明清等多个时代的作品,如:杜甫的绝句、王维的山中。在阅读教学中,通过科学的引导和训练,能有效地促进初高中的衔接,培养学生处理信息、发现问题、以及应用有关规律和知识去探求原因、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同时也可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以及对相应阅读技巧的扎实掌握、熟练运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