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古诗词阅读训练.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825734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古诗词阅读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八年级古诗词阅读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八年级古诗词阅读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古诗词阅读训练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 解释下列词句。挂罥 塘坳 忍 漠漠 向 雨脚 丧乱 何由彻突兀 娇儿恶卧踏里裂2、 将此诗分为四层,并概括层意。 3、 划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1、 解释下列词句。具鸡黍 具 郭 开轩 场圃 把酒 桑麻还来就菊花 就2、 判断正误。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到农家做客受到热情款待的经过,描绘了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老朋友之间的诚挚友谊,也流露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写老朋友邀我去做客。“具鸡黍”可谓盛情,又有着“田家”风味,“邀我”表达了朋友之间亲密关系,首联平实、自然,然而情意深切绵长。( )颔联写诗人到故人家里开窗畅饮,亲切谈话的情景。勾画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 )颈联写诗人进村见到的景色,景中充溢诗人激动喜悦之情。(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写和故人相约再来,尾联收束,却又开出新意,更觉老友之间情谊深厚,使人读后回味无穷。( ) 3、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 解释词句。腊酒 豚 若许闲乘月 无时 箫鼓追随春社近2、 填空。 诗中表现了农家的 和 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农民朋友的 。“莫笑”一句表现出农民的 。“ , ”写农村明媚绚丽、变化万千的自然风光,也表现了诗人的心情。此句被后世称为佳句,它往往用来比喻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写出了山西村 的风土人情。“ , ”是写主人殷勤,客人留恋,人还没有离开,就惦记着还要来。此诗作者是 , (朝代)爱国诗人。3、 判断正误。A开头两句写出了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性格。( )B五六句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的热闹情景。“古风存”用浪漫的乡风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C最后两句写主观心境,依恋之情溢于言表,诗人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D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充分表现了作者热爱农村,愿成为其中一分子的强烈愿望。( )4、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 解释下列词句。边声 衡阳雁去 千嶂 长烟落日 孤城 燕然未勒归无计2、 判断正误。这首词表现了守边将士的英雄气概和思乡之情,也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全词苍凉悲壮而又豪放慷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情调和氛围。( )上片写景,“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点了边塞的秋天,“异”字是对塞外景色的概括,异于南方,也异于内地。以下三句再具体写“异”:“ 四面边声连角起”,没有村舍炊烟,没有歌舞升平,有的是四面朔风狂吹树木尖啸和军营号角凄厉。(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远望重重叠叠的关山,苍茫的暮霭中,落日的余晕之下,一座紧闭城门的孤城。这悲壮的氛围,渲染了守边将士的艰苦。( )下片也是写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守边将士的建功之志和思乡之情。(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进一步渲染:将士们都没有睡觉,听着悠悠笛声哀婉动人,满地的霜映照着将军的白发和士兵的泪水,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情景。( )3、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意思是连衡阳飞来的大雁也不愿意留下来。( )B“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的是边塞上引起人们悲愁之情的笛声、马声、号角声等。C“浊酒一杯家万里”的意思是端起一杯浊酒来解愁,却想到了万里之外的家乡。( )D“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将军是作者自称。( )5、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1、 解释下列词句。兰芽 萧萧 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2、 判断正误。A这是一首词,浣溪沙是题目,作者苏轼,宋朝文学家。( )B词的上阙描绘了游览所见,下阙借景抒情。( )C“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描写了生机勃勃欣欣向荣之景。( )D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 ) 6、 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此诗选自 ,作者是 ( 朝代) 。2、解释下列词句。遭逢 起一经 风飘絮 惶恐 零丁 丹心 照汗青 汗青干戈寥落四周星 身世浮沉雨打萍3、 判断正误。A首联叙写诗人身世和四年的抗元生活。( )B颔联先写个人再写国家,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C颈联追述过去两次战斗情景,巧用地名,提示自己惶恐和孤苦。( )D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决心,显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1、 这是一首感兴之作,前四句的写景与后四句的抒情有什么关系?2、 找出颔联中用得精妙的词语并赏析。3、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愿望?4、判断正误。A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登上岳阳楼所看到的波浪壮阔的洞庭湖;后四句写诗人希望出仕,一展才华,做一番事业,委婉地希望张丞相引荐。( )B“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两句写景雄浑壮阔,极富艺术感染力。( )C“欲济无舟楫”写诗人想渡湖水却没有渡湖的车辆和船只。( )D“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两句是比喻诗人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8、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1、“年少万兜鍪”写的是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在词中有何作用?9、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1、“泪空流”中“空”字如何理解?2、本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0、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1、诗的颈联通过一“行”、一“到”、一“坐”、一“看”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情趣?2、诗的尾联说自己“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结合全诗,谈谈对“偶然”的理解。11、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蓬舟吹取三山去。1、 词的上阙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画面?2、 这首词将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作者感叹无处施展才华的句子是: 。4、“九万里风鹏正举,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愿望?九年级古诗词阅读训练1、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解释下列词语。问边 征蓬孤烟 候骑2、从写作题材上看,这首诗是一首气势充沛,景象宏阔的 诗。3、判断正误。A一个“直”字,写出了烽烟升腾在荒漠中所显示的劲拔、坚毅之美。( )B一个“长”字,写出了横贯沙漠的黄河波涛万顷,无边无际。( )C一个“大”字,写出了边疆沙漠的浩瀚无边。( )D一个“圆”字,既写出了落日的形状,又写出了诗人观赏落日感觉到的亲切温暖和苍茫。( )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出使的经过。写奉命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去察看,过居延属国。B颔联描写边塞的情势,可见诗人已到了边关前沿。C颈联写日出时分边关所见,“孤烟”中孤字写其景物的单调。一“长”一“直”一“圆”,似几何图形展现在天地之间,大气浩瀚又沉寂壮美,画面开阔,意境雄浑。D尾联照应试题和开头,作者此行的目的是慰边,但得知都护还在前线,并没有放松警戒。词句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2、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1、解释词句。百花残 晓镜 但愁 云鬓改 殷勤 探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2、选择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相见时难别亦难”,说明两个有情人不经常相见。两个“难”字,凸现两个人情谊深厚。B“东风无力百花残”,是以景渲染、烘托两个有情人离愁别绪,景语即情语。C“丝方尽”隐指“思方尽”,“烛泪”隐指“相思之泪”,曲折丰富地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比喻新奇而巧妙。D“晓镜”二句写男子离别后的担心。既担心容颜变老,又担心女子一人在外,夜读时会为寒气所侵,其中含有两个人要各自珍重的意思。3、判断正误。A这首无题诗大约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写两个有情人不忍分别,分别后彼此思念的心情。( )B“相见时难别亦难”说明两个有情人经常相见,两个“难”,凸现了两个人情谊深厚。( )C颔联运用双关却不露斧凿之痕,“丝方尽”隐指“思方尽”,“烛泪”隐指“相思之泪”,曲折丰富地表达了两个有情人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比喻新奇而巧妙。( )D最后两句是强作宽慰之语,女子明知男子要与之离别到很远的地方,蓬山已非人间之境,但却说是“无多路”且有“青鸟”经常传递信息。( )E首联中的“东风无力百花残”是以景渲染、烘托两个有情人的离愁别绪,景语亦情语。( )F颈联笔锋一转,不写自己的相思之苦,却设身处地地揣摩心境意趣,设想她早起对镜梳妆,为年华易逝而感伤愁苦;又担心对方夜间吟诗为寒气所侵。( )G尾联借用美丽的神话传说,表达作者的喜悦的思想感情,因为有了为他们传达音信的仙鸟,离愁别绪荡然无存。( )3、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1、本词是一首感时伤怀之作,作者是 , (朝代)词人。“浣溪沙”是 。2、被称为“天然奇偶”传诵千古的佳句是 , 。这首词是 派词的代表作。3、判断正误。词中“独”字突出了凄凉寂寞之感。( )词中“徘徊”一词,将词中对美丽春天、大好年华及美好事物的无限依恋之情携带淋漓尽致。( )“去年”“旧”婉转而含蓄地表达词人的感伤怀旧之意,暗含物是人非、时光不再的悲叹。( )“燕归来”“花落去”为实笔,与“似曾相识”“无可奈何”相联系,深蕴着生活的哲理。( )这首词通篇写情,但字字皆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起句由景即情,无端的伤感弥漫在字面上。( )夕阳西下是眼下的景,但词人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透露出对美好景物及难以忘怀情事的流连,同时不免流露出对光阴流逝的无限惆怅。(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被誉为“天然奇偶”,“无可奈何”表现出对落花怀有深深的叹息,“似曾相识”表现出对归燕带有迷离的思绪。( )“小园香径独徘徊”更为直接地抒写寂寞与忧伤。“独徘徊”可见词境中只有词人独自一人,独自饮酒,独自伫立亭台。( )句中“独”字突出了凄清寂寞之感。“徘徊”一词,将词人对美丽秋天、大好年华及美好事物的无限忧伤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季节、时间的角度看,这首词写的是作者暮春傍晚时的生活和心情。( )这首词通过对旧亭台、夕阳西下、花落去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年华流逝,好景不常的感伤之情。( )此词表现了作者的豪放风格。( )4、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解释下列词句。把酒 宫阙 琼楼玉宇 何似 绮户 恨 何事 婵娟何事长向别时圆2、判断正误。词前的小序,叙作词的原因,领起全篇,。“子由”即苏洵。( )词的上片,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象。( )开头词人因思亲情切而生寂寞之感,不由把酒问月,并想象着月宫今昔的情景。(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是自慰之句,意思是:在温暖的人间起舞,只有清冷的影子相随,怎么比得上在琼楼玉宇的月宫呢?( )词的下片写词人月下“无眠”的情状及对人生的沉思探求。( )下片第一句“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把月光拟人化,写出了月光流动的感觉。同时也带出因离愁别苦而“无眠”的月下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作者的宽慰之语,这是人生和自然的规律,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所以实在用不着特别的悲伤。( )词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惟愿别离的人们各自珍重,远隔千里,一同欣赏中秋明月之夜美好的景色。( )这首词虽没有感伤情调,但却使人感到难堪的压抑,词人的豁达胸襟仍处处可见。( )词人问天问月,归根结底是问人生。可见寓抒情于哲理中,是这篇词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首词充溢着浪漫情怀,又抒写现实感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词人乐观旷达的情绪。( )3、按要求回答问题。A词前的小序的作用是 B词的上片的大意是 C词的下片的大意是 4、理解文中划线的句子。5、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上片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象,下片写词人“无眠”的情状及对人生的沉思探求。B全词上片问天,下片问月,但归根结底是问人生,是词人对人生的探索。C这首词是因怀念亲人子由而作,因此全篇充满了伤感的情调。D“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道出了自然和人生共同的规律,同时也展示了词人乐观对待人生的胸襟。6、对这首词欣赏有误的一项是( )A上片写词人把酒问月,萌生了“乘风归去”的奇想,而天上的高寒又使他转向对人生的喜爱。B下片写词人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在词人眼里,月圆人团圆是一种自然常理。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明情意的想通不受时空的阻隔,这是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D全词以“明月”贯穿,咏月兼怀亲人,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情致。7、从表达的侧重来看,这首诗的上阙重在 ,下阙重在 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1、解释下列词语。涕泪 涕 却看 却 漫卷诗书 漫2、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首联写听到消息惊喜的情形。刚一听到消息,诗人就老泪纵横,洒满了衣裳。这泪里既有面对胜利的喜悦,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 )“剑外”“蓟北”两个地名表明想个数千里之遥,“忽传”表现消息来得突然,又极为迅速。“初闻”是刚一听到之意,“涕泪满衣裳”尽写悲喜交加,酸甜共涌之态。( )颔联,颈联写全家人欣喜若狂,准备还乡的情景。(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意思是:回头一看妻子和儿女往日的忧愁早已消去,正在喜不自禁地收拾书籍、诗篇。( )颈联写作者一释积郁,豪放地饮酒唱歌,在春天里带着妻子和儿女踏上了还乡的路途。( )“愁何在”写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光;“喜欲狂”生动地表现了诗人一家在突然到来的喜讯面前感情的巨大变化。( )尾联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瞬间而至,瞬间而过,写诗人带着家人行程很快,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同时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 )全诗是诗人感情的真情流露,没有丝毫的修饰和矫情,形象地抒写了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以及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 )3、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有排山倒海之势,喜极而泣,泪如雨下,沾湿了衣服。B颔联进一步从行动上抒写内心的喜悦之情,回头看自己的夫人愁容不见,自己随便地收拾诗书喜极欲狂。C颈联“放歌”“纵酒”的狂态,这对流离艰辛的老诗人来说,是很难得的。青春,指春季。D尾联那意气飞扬的憧憬跃然纸上,只是还家的路线有些颠倒,这虽有悖于常理,却是表达激情的一种特殊手法。4、判断下列对这首诗解说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A首联写诗人听到了官军已经收复了叛军的老巢河北东北部地区后惊喜的情形。( )B颔联颈联写全家人欣喜若狂、准备还乡的情景。( )C尾联真实地再现了诗人在回乡途中迅捷如飞的情景。( )D全诗是诗人感情的真白流露,没有丝毫的掩饰和矫情。( )6、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如梦令”是 2、文中用了 、 修辞方法,“红”指 ,“绿”指 ,“肥”指 ,“瘦”指 。3、指出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表现了闺中女主人憧憬着美好生活、关切着美好的事物、无忧无虑、敏感多情。B文中描写了花叶神采的句子是“应是绿肥红瘦”。表现了女主人不同凡响的文采。C词人在喝完酒后立刻写这首词,因为词中有酒字。7、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1、解释词语。行人: 可怜:2、翻译句子。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此词是诗人抚今追昔即景明志之作。( )“菩萨蛮”是题目“书江西造口壁”是词牌名。( ) 上片控诉金兵的入侵,对北方领土和抗敌军民表示了深切的怀念。( )一句“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写水是清的,却充满了历史的血泪,这是感慨,也是控诉。( )“多少行人泪”极写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言简而意深。(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向北方的唐朝的都城长安望去,可惜被无数青山遮住了视线。此句表达了对北宋盛时的追念和对它的失去感到惋惜。(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意思是:青山能遮住北望的视线,却挡不住军民收复失地之心,作者用“东流去”的赣江水喻军民抗敌收复失地之心,它是不可阻挡的。(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这是诗人间接表露自己的心迹。“愁”是愁其国破家亡,是忧国忧民;“闻鹧鸪”表示要像鹧鸪鸟“但南不北”那样投奔南宋,决不向北方的金人屈膝,坚定了自己的报国志向。( )8、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解释下列词语。窈窕 好逑 流 寤寐 思服 悠哉悠哉 友 芼 钟鼓乐之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兴”和“重章叠句”B该诗在情感特质上主要体现为“以礼节情”。小伙子虽然非常爱慕“淑女”,但他没有让这种爱泛滥,虽然追求不到心上人而异常痛苦,使情感始终没有超越伦理的制约,正如孔子所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C这首诗出自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夏到春秋时期的300首诗歌,因而也称“诗三百”。D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常用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因而有诗经“六义”之说。3、 判断。A第一章用雎鸠鸟的叫声起兴,写一个男子对心目中的女子的向往之情。( )B第二章以采荇菜起兴,写对心中的女子日日夜夜都在追求。( )C第三章也以采荇菜起兴,直接抒写男子对心中的女子追求不到的苦恼。( )D第四五章皆属于幻想,表现了男子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9、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解释下列的词句。历历 悠悠 乡关 烟波 晴川历历汉阳树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A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E诗的首联用典故引出黄鹤楼。( )F颔联“一去不复返”,仙去楼空,流露出诗人消极悲观的思想感情。( )G颈联诗意一转写在黄鹤楼所见大自然之美景,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H尾联写烟波江上日暮怀乡之情,在结构上回应那种秒不可见的境界。( )H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颔、颈、尾联成起承转合之势,深得格律诗的要领。( )I首联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鹤归去引出黄鹤楼乃是仙人所留下来的,起笔就让黄鹤楼充满了神秘色彩。( )J自古以来写思乡情愁的诗作大多充满哀怨,黄鹤楼虽意境深远壮阔,但也不例外。( )K“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思归乃是人之常情,江水烟雾笼罩更增添了浓浓的乡愁。( )10、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解释词语。水面初平云脚低 争暖树 乱 没马蹄 行不足2、诗中通过春水初平、 、燕啄春泥、 、浅草没蹄的画面,描绘出西湖一派清丽明快生机勃勃的早春景象。3、若把诗中的“几处”改为“处处”,“谁家”改为“家家”好不好?为什么? 4、在前六句诗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了“绿杨阴里”外,诗人未作任何解释,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孤山寺北贾亭西”起笔交代了诗人观景的处所。“水面初平云脚低”写出了春天湖面的特点,春水初涨,天空中白云一片,因湖面广阔,远远看去云彩显得低低的。( )颔联用“莺争暖树”“ 燕啄春泥”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诗人所创造出的美好的意境给人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把春天的美写活了。( )“乱花”写出了春花盛开的景象,“迷人眼”则写出了春花的鲜艳美丽。写初长的野草,作者则直接写草的碧绿。( )尾联是写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诗人的行踪由孤山寺北贾亭西来到了西湖东部的白沙堤上。( )此诗的结构十分巧妙,前两联是先写观景的处所,再写所见之景;后两联也是先写观景的处所,再写所见之景,体现出一种结构美。( )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穷形尽相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正所谓“象中有兴,有人在”“随物赋形,所在充满”。( )这首诗的语言清丽中透着豪放,平易里蕴含着雄壮,充分地体现出白居易诗歌的语言风格。( )6、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A“水面初平云脚低”写出了春天湖面的特点,春水初涨,天空中白云一片,因湖面广阔,远远看去云彩显得低低的。B“乱花”写出了春花盛开的景象,“迷人眼”则写出了春花的鲜艳美丽。C写初长的野草,作者则直接写草的碧绿。D尾联是写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诗人的行踪由孤山寺北贾亭西来到了西湖东部的白沙堤上。7、“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 和 点明是在早春。8、这首诗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9、从诗歌体裁上看,这是一首 诗。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青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来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意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春意盎然。11、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这首词的题目是 。2、写太守出猎声势浩大的句子是 。3、 句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的强烈愿望。4、判断正误。A全词以一“狂”字贯穿,上阙写出猎之“狂”,下阙写请战之“狂”。( )B本词中写出了自己亲自射杀老虎的壮观场面。( )C本词表现了苏轼豪放词风的特点。( )D本词作者暗露了自己等待朝廷重用之心。( )E这是一首抒发爱国豪情的词作,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豪情洋溢、壮志冲天的将军形象。( )F“左牵黄,右擎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一个猎人的形象。这里的“黄”指的是猎鹰,“苍”指的是犬。( )G“锦帽貂裘”写的是诗人的装束,“千骑卷平冈”则是写出猎的人很多,气势浩大,全城的人纷纷追随诗人。( )H“亲射虎,看孙郎”是诗人以孙权自喻,表明急于建功立业的心志。“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也是用典故希望像汉代的魏尚一样,有冯唐为之请命,能够担当重任,建功立业,报效朝廷。( )I“何日”写出了诗人急切盼望的心情。“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用高度艺术化的语言,表现了诗人豪放的气概。( )J词的上片描绘打猎的威武场面,下片抒写立志为国效命的情怀。( )K上片中的“老夫”即作者苏轼自称。( )L这首词表面上看写的是一次出猎,实则表达了诗人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 )M“左牵黄,右擎苍”一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塑造了诗人出猎时左手牵黄犬,右手擎苍鹰的豪迈潇洒的形象。( )N“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一句描写猎队武士的装束打扮,并以千骑飞驰的勇武气势来烘托亲率猎队的诗人自己。( )O“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以冯唐自比,企盼有朝一日得到信任和重用,戍边杀敌,报效朝廷。( )P“西北望,射天狼”,用代表“贪残侵掠”的天狼星暗喻屡犯边境的辽和西夏,表达了诗人渴望抗敌戍边的雄心。( )Q“为报倾城随太守”是为我通知全城官员武士都随太守前去打猎。这里的“太守”是苏轼的好朋友。( )R“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贯穿全篇。( )5、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江城子”为词牌名。B上阙首句中的“老夫”为自称。C词的结构表达了作者迫切为国杀敌立功的壮志。D这首词和晏殊的浣溪沙都是豪放派词。6、解释词句。左牵黄,右擎苍 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 天狼7、“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愿望? 8、“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9、诗人用“ ”“ ”来表现“少年狂”,突出了豪放的气势,一个“ ”字刻画出了冬猎队伍像飓风,威武雄壮的场面。10、“亲射虎,看孙郎”中的“孙郎”,指的是 ,诗中作者以此自比,表达了 的情怀。11、全词以一“ ”字贯穿,上阙写 ,下阙写 。12、本词暗露了 之意。13、本词表现了苏轼词风 的特点,是较早的一首 派词的奠基作。14、词的上片以 为主(表达方式),写 ,词的下片以 为主(表达方式),写 。15、词的下片运用典故,词人以 自比,希望朝廷能 ,以给他机会 。16、结句词人借天狼星表述自己企望能为国 的壮志,表现了词人 的精神。12、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解释下列词语。珍馐 直 茫然 今安在直挂云帆济沧海2、比喻“行路难”的诗句是 ,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使用了 修辞,表现了诗人 。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体现了李白诗歌的 风格,其特征是 , 。5、判断。A诗歌想象丰富雄奇、手法高度夸张、气势纵横开阖、语言激情澎湃,充分显示出浪漫主义特色。(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透露出诗人内心深沉的苦闷和迷惘,尤其是四个动词,生动地刻画出诗人深深地沉入悲愤郁闷中无所适从的自我形象。(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个典故的运用十分灵活,一隐一仕,互为补充。与前两句连接,四个意象揭示出人生遭遇的变幻莫测、意象之间的跳跃,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心情的变化。( )D诗歌利用比兴手法描写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 13、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1、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重天:皇帝的宫阙,这里代指皇帝。 B肯:肯定C弊事:有害的事,这里指迎佛骨的事。 D秦岭:指终南山2、“雪拥蓝关马不前”的意思是 3、判断正误。A诗的颔联用“流水对”,十四字形成一个整体,紧承上文,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令人有浑然天成之感。( )B诗的颈联宕开一笔,写景抒情,情悲且壮,“云横雪拥”境界雄阔,“家何在”三字中有他的血泪和愤怒;“马不前”流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C全诗叙事、写景、抒情融合为一,诗味浓郁,诗意盎然,风格近似杜甫的“飘逸俊美”。( )D此诗虽追步杜甫,但能变化而自成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 )E首联含蓄地写出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 )F诗中五六句就景抒情,情悲且壮,于苍凉的景色中有诗人自我的形象。( )14、咏煤炭凿开混沌得乌金, 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 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 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1、煤蕴藏极大的热能,但埋藏在地层深处,需开采才能为人类利用。请将体现这一意思的诗句写出来。 , 。2、“鼎彝元赖生成力, 铁石犹存死后心”这一联有什么象征意义?3、判断正误。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先以“乌金”称煤炭,再以“阳和”借指煤炭,足见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喜爱,并极写埋藏之深,储藏量之大。( )“洪炉照破夜沉沉”一句形容煤炭燃烧给人们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爝火燃回春浩浩”一句炉火火势之大能冲破沉沉的黑暗,显示了大手笔的大气势。( ) 颈联象征意义丰富,寓意甘为国家利益而自我牺牲的人,乃国之根本,民之福星。此句自然还有另一层意思,朝廷必须依靠臣民的衷心。尾联诗人借所咏物表达了为了老百姓享温饱,愿意像“出山林”的“乌金”一样熊熊燃烧自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至死也要为国家出力的丹心。本诗也含蕴表现他清正廉洁。( )本诗仅仅为咏煤而作。( )本诗托物言志,表现了诗人爱国忧民的思想和甘愿为国为民献身的高风亮节。( )4、解释下列词语或句子。混沌 乌金 阳和 爝火 浩浩 鼎彝 元 赖凿开混沌得乌金, 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 鼎彝元赖生成力, 铁石犹存死后心。15、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 解释下列词句。何时了 朱颜 几多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问君能有几多愁?2、那句抒发了作者对故国深深的思念之情? 。3、判断正误。本词的题目是“虞美人”。( )作者以自然景物起兴,抒发了故国不堪回首的凄凉感受。( )以春水为喻,形象地表现词人文思涌动。( ) 此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愁喻水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这首词前六句的章法 是三度对比看,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此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低沉慢速的调子,描绘词人悲恨相续的心里活动。( )16、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解释下列词句。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 八百里 麾下 五十弦翻塞外声 五十弦 翻 点兵 弓如霹雳弦惊 天下事 生前身后名2、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破阵子”是这首词的题目,表达了作者杀敌立功的决心。B这首词是写给好友陈同甫的,抒发了作者的抗金壮志。C“塞外声”是指塞外边境的悲壮粗犷的战歌。D末句“可怜白发生”表达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遗憾。3、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这首词是一首寄赠之作,全篇以壮语贯穿始终。运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在次里描绘了一个现实中雄壮兵营的生活画面。( )首句“醉里挑灯看剑”形象地显示出杀敌的壮志,词一开篇,词人悲愤焦灼的形象,渴望早日奔赴杀敌前方的心态便跃然纸上。“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句有声有色绘了沙场点兵的壮盛军容。( )“沙场秋点兵”五个字紧凑有力,渲染出战争浓烈的气氛,一个“秋”字更给整个场面增添了肃杀之气。(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既摹写了战争的惊险场面,也表达了词人希望自己能够驰骋沙场、冲锋陷阵的愿望。(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是和朋友的互勉之语,也是词人的壮志。“可怜”两字极为沉痛,为壮志难酬表示出极大的愤慨。( ) “醉里挑灯看剑”用了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有“无声胜有声”的表达效果。( )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构成了这首词悲壮的感情基调。辛弃疾自称“壮词”,全篇以“壮”语贯穿始终。(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爱国主义的豪情壮志,但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词意急转直下,与前九句酣畅淋漓的格调极不协调,削弱了主题的表达。( )这首词意境开阔,在内容上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开拓了词的题材,表现了慷慨纵横,自由奔放的艺术风格。( )4、“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沙场秋点兵”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6、对此词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A本词是作者用自己年轻时参加抗金起义所体验到的战斗盛况和雄心抱负来勉励好友陈亮,抒发悲愤之情。B作者最后回到现实之中,可惜已是满头白发!壮志难酬,悲愤难当。C本词虽写出了作者的悲愤之情,但字里行间充满了豪迈和壮观,是一首豪放派的词。D作者是想学陈同甫一样,“醉里挑灯看剑了却君王天下事”7、那句抒写了作者的壮志豪情? ,那句表现出作者的壮志难酬? 。8、请用一个字概括本词的语言特征 9、表现作者壮志难酬,使整首诗的风格由雄壮变为悲壮的一个词是 1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词描写了看剑、闻角、分炙、奏乐、点兵、杀敌等多种军营生活。B这首词展现了醉态、梦境、往事、理想和现实等多层面的人生境界。C这首词前九句追忆往事,豪情满怀;结尾一句,词意陡转,点出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等多重矛盾。D这首词成功地运用了“八百里”“五十弦”“沙场”“的卢”“霹雳”等多个历史典故。11、这首词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了起来,一扫只把离愁别绪作为词的唯一抒写主题的词风,是一首意境开阔的 词。1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A作者根据他三十年前的抗金的战斗经历和他矢志收复中原的理想,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在词里描绘了一个幻想中雄壮兵营的生活画面。B词的上片选取前方将士宴饮和阅兵这两个场景,出语雄壮悲凉。一个“秋”字给整个场面增添了肃杀之气。( )C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充分表达了词人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D词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因年老再不能上战场杀敌建功的遗憾之情。( )诗句默写填空训练(一)识记性默写1、 ,却话巴山夜雨时。 2、无可奈何花落去, 3、老夫聊发少年狂, , 。 4、台痕上阶绿, 。5、 ,五十弦翻塞外声。 6、 ,儿女共沾巾。7、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 。8、 ,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9、蒹葭苍苍, 。所谓伊人, 。10、水何澹澹, 。树木丛生, 。11、 ,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12、 ,风正一帆悬。13、 ,归雁入胡天。14、 ,闻道龙标过五溪。 15 ,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