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模式.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815992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教学模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中物理教学模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初中物理教学模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任务。要实现这一任务,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就成为摆在我们大家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新课程改革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围绕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优效、高效,进行了较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初步形成了针对不同课型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在此,展现四种最为常见的课型模式,以求玉言斧正。一、新授课课型模式:1、 新课引入 时间:不超过3分钟 方式:以复习、讲评、习题训练、实验、故事、图片、视频等2、 预习交流 导入新课后,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及预习试题,各学习小组围绕教学目标及预习试题进行自学,着重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分析其中的重点、难点及需要讨论的问题,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这段时间,老师穿插巡视各学习小组,观察、答疑、抽查、询问。3、 师生探究 全班进行重点、难点交流,教师因势利导、串讲点拨,组织学生信息加工、实验探究、归纳整理。充分运用实验设备,设计各种活动,实施情景教学。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4、 学以致用 在学生了解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出示相应习题(有一定的层次性:多数为基础题,12题提高题),学生各自独立解题。做好后,小组间互相讲评纠错,基础题组内解决,提高题集中讨论,最后教师点评。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5、 总结归纳 组内交流,总结本节课教学内容(包括知识点、学科思想和有关实验等)、典型试题及解题思路。教师根据情况进行补充、纠正或点评,对表现优秀的师徒予以表扬、激励。最后教师再出示知识体系,作简要的强调。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模式分析:环节一:课前预习设计课前预习题,根据上一节课的旧知识结合新授课的内容设计合理恰当的预习题。注重难度适中、题量适中、题型多样。可以是知识复习、可以是实验,可以是习题。(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环节二:新课导入A复习提问的形式 B预习题展示 C实验引入 D设置情景(多种形式引入新课,以达到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环节三:新课教学1学生阅读:通过阅读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以及自习的能力。2学生动手:通过分组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动手以及合作协调的能力。3集中交流:通过交流来激发学生思考、理解的能力。教师适当纠正有偏颇的思考方向,放手学生去讨论。也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4教师点拨:A概念的关键点 B相关的思想方法 C知识系统化 D物理概念的深刻内涵 E正确的实验方法(通过学生的充分参与、合作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环节四:巩固练习1读、说、写:训练学生理解基本概念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2教学反馈性练习:通过练习再次巩固学生的知识理解。3巩固性实验操作:情景再现。环节五:小结回顾(重在知识要点和思想方法)环节六:发现问题。在小结回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发现提出新问题,为下一步的教学作好铺垫。 可以说,这种课型模式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的引领提升将一堂新授课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全面实现。课型案例: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特点”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2、训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流表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切身体验,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教学设计理念:本节课要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应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和轻松、活跃、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学用具准备:教师:投影仪学生:电池盒1个,开关1个,灯座2个,电池两节,导线若干(共16组)教学过程:课前预习由学生看课本了解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以及自学电流表的使用技能,并能完成当天的预习作业。新课引入设置情景,激发疑问重视知识的建构过程,从复习旧知识入手,采用有结构的材料,(2.5V的灯泡2个,3.8V的灯泡2个,有的组采用同规格的灯泡,有的组采用不同规格的灯泡)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新课教学 各抒己见,大胆猜想教师不倾向任何一种观点,让学生充分地交流,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营造了课堂的民主气氛。 合作交流,设计实验本环节设计不期望学生的设计方案统一化、标准化,提倡多样化,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实验,收集数据此处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动手机会和观察时间,从而收集到真实有效的数据,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作风。分析论证,得出结论;交流评估,总结反思这一环节体现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并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意识。同时让学生在交流合作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就感,培养自信心。对敢于提出不同意见的学生的及时表扬,实际上表明了教师对如何对待实验数据的态度,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无疑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对整个探究过程总结反思,意在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和反思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整个探究活动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对于培养学生乐于用实验探究问题的习惯具有推动作用。巩固练习学生完成教学案上的巩固练习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小结回顾由学生去完成发现问题今天我们通过实验的方法搞清楚了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那么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又是怎样的呢?教学反思:学生在这一课中沉浸在老师设计的问题中,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等完整的探究过程。如何准确估计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驾驭课堂进程是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事实上,虽然我准备得很充分,但还是差一点被学生的一些看似与课堂内容无关的话牵着鼻子走了,这实际上就是放开学生的“度”的问题。虽然我们为此作了很大的努力,但仍然还是把握不到位。因此,如何引导?如何将一堂课的各个小问题具体细化?这些都是我们在课前要认真考虑、周密安排的事情。二、复习课课型模式:环节一:自主学习(时间15分钟左右)设置前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复习前对所复习知识点先看书复习整理、初步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并查找在本部分学习中还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应基础练习进行自我训练。环节二:新课引入以目标展示为主,并提出复习要求。时间2分钟左右。环节三:合作学习(时间15分钟左右)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协调下对前置作业的知识整理、知识网络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探讨、修正和评分。2各小组推荐好的作业交由教师选择展示,全体学生评价,评分。3各小组对组内成员提出的问题进行初步的讨论。4各小组提出经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组织和引导全体学生讨论作答并评分。5教师根据上面的复习情况,以问题(协进学习部分)为载体,补充本部分重难点知识(包括探究方法等)让学生思考、讨论、作答并评分。环节四:巩固训练(时间10分钟左右)设计所复习知识相关习题(提升学习部分),注重反馈,查漏补缺,对学生知识的缺陷及时纠正,并再巩固。注意训练形式的多样性。环节五:小结整理学生自主小结本课复习知识,领会形成知识的网络。整理和回顾本节课的收获。时间5分钟左右。模式分析:环节一:自主学习一般来讲,教师设计的学案的前置学习部分,应该通过设置系列性的问题或提示帮助学生归纳基本知识,并分析出贯穿整个单元或篇章的主线,也就是复习的总纲,进而找出总纲下的各个目,根据纲目之间的联系,设计出知识结构的图或表。通过回顾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提高了学生总结和梳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能查找到自己还不理解的方面。由于还没有经过进一步的深化和细化,构建完成的知识体系很可能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复习课前预先完成,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相似,提高了复习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环节二:新课引入展示复习目标,提出复习要求。复习目标制定要有准确性、层次性、可测性,要尽可能使用外显行为动词,提出明确教学要求。复习目标是学习的起点和归宿,具有定向、激励、调节的功能。环节三:合作学习通过前面的两个环节,让学生明确了复习目标,为学生创设了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这一环节就要用过程评价等方法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全员参与,主动积极地思考,在探讨和交流中共同提高。只有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复习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真正提高复习的效率。如果复习课就是做习题,尤其到了期中或者期末复习阶段,讲义满天飞,题目盖地来,学生做得怨声载道,教师评讲得疲惫不堪,这种缺乏针对性策略,面面俱到,泥沙俱下,大量的练习题不加辨别,不经筛选,拿过来就用,试图用机械反复的操练来替代理性的思考和研究,用量的扩张来求得质的保证,缺少了灵动的思维,增加了呆板的操作。其效果犹如大海捞针,收效甚微,同时让学生心理上反感,兴趣丧失,直接影响学习效果。不过必要的典型例题不可缺少。环节四:巩固训练通过安排有适当难度、具有一定综合性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提高技能。设计的问题在内容的呈现上和思维要求上都最好有层次性、梯度性,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练习不但为了巩固,也为了反馈,为了更进一步的发展。通过收集和处理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强化正确的反应,促进知识的正迁移,纠正错误的反应,抑制知识的负迁移。在上述学习基础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主体能动性,用自己的语言和经验比较知识体系中的特定内容,通过在已知领域内再发现和解决新问题,进一步深化和细化知识,在更高层面上感悟、体会,进一步丰富完善认知结构。环节五:小结整理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回顾合作学习和巩固训练中反映出来的共性或代表性的问题,进一步及时矫正,形成网络。即让学生从全局的高度回顾内容,把握知识体系,并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实现内化的目的。课型案例-力 期末复习学习目标:1.理解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3.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构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力。4.知道弹力、重力、摩擦力这三种力,知道弹力大小与弹性形变有关,重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5.能区分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了解摩擦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6.知道势能、弹性势能、重力势能自主学习(15分钟左右)基础知识 1.力的概念:_对_的作用。两物体互为_(1)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2)力是在两个物体或者一个物体的两个部分间发生的。2.力的作用效果:(1)_(2)_. 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力的三要素): (1)_; (2)_; (3)_ 3.力的表示:力的示意图力 4.力的测量: 原理:_。弹簧 使用:(1)观察_和_。测力计 (2)校正_。 (3)拉力方向要沿弹簧轴线方向(4)读数,_必须与刻度盘垂直。 5.力的相互作用: 举例:_ 6.常见的力:_、_、_等1.产生条件:物体发生_形变所产生的力。_、_、_等都属于弹力。弹力2.弹力的大小:与_有关。3.弹力的方向: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相同(垂直作用于受力面) 1.产生:物体由于受到_的吸引,即重力的施力物体是_重力 2.大小:G=_;g N/kg,它的物理意义是: _;手缓缓托起两只鸡蛋的力约为_。 3.方向:_,应用:_ 4.作用点:在受力物体的_。(均匀规则的物体,重心一般在物体的几何中心)三种类型 物体在_时,接触面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滑动摩擦力)1. 物体在_时,接触面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滚动摩擦力) 物体_时,接触面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静摩擦力)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_;(2)_。 3.滑动摩擦力的测量(间接):根据_的原理。摩擦力 增大有益摩擦:(1)_(2)_。4 减小有害摩擦: (1)使接触面 _ 和 压力;(2)_ _;(3)_。5 应用:_。基本练习1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攻门,球飞入网窝这时施力物体是_,受力物体是_运动员的头也感到痛,施力物体是_。上述事实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的;用摩擦过的塑料笔杆靠近碎纸屑,碎纸屑被吸引,其施力物体是 ,受力物体是 。碎纸屑对塑料笔杆_吸引力,因为_。2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 B两个物体只有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C发生力的作用时,一个物体既是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D用弹簧测力计或天平均可测量出物体所受的重力3如图的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 N,它的分度值是 N,图中所挂物体的重力是 N。该物体的质量约为 kg。4暴风雨来临前,狂风把小树吹弯了腰,把落叶吹得漫天飞舞。从力的作用效果来看,风力使小树发生了 ,使落叶的 发生了改变。5我国探月工程计划之一是向月球发射月球车。 (1)月球车的车轮凹凸不平,目的是为了 摩擦力。(2)就质量和重力两个物理量而言,月球车到达月球后,质量_,重力_。6某初中生的体重最接近于下列数据中的哪一个? ( )A50N B50kg C500N D500kg7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做了以下3个实验: 1. 用弹簧测力计拖动木块在水平木板上运动 2用弹簧测力计拖动木块在垫有棉布的水平木板上运动 3用弹簧测力计拖动放有砝码的木块在水平木板上运动 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回答问题:(1)拖动木块应做什么运动?_,此时拉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因为。(2)实验1、2可得出的结论是:_。(3)实验1、3可得出的结论是:_。8作出下列各题所指明的力的示意图。(1)掷出手的质量为4千克的铅球在向前飞行过程中所受到的力(不计空气阻力)。(2)重2牛的茶杯放在水平桌面上受到的力 9通过自主复习,觉得还存在的问题:合作学习(15分钟左右)对前置学习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相互订正,自我释疑,寻找问题所在。教师巡视指导,解决个性问题,搜集共性问题。最后教师再组织全班学生围绕共性问题集体研讨,重点是难点解疑、方法点拨和举一反三。巩固训练(重在对重点知识、难点知识的再认识和进一步理解。10分钟左右)1.某人从井里向上提起一只拴有细绳的水桶,手受到向下的作用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 )A.地球 B.水桶 C.手 D.细绳2体育课上,小明用力将铅球向斜上方推了出去,球在空中运动了一段弧线后落到地面上。 (1)铅球受到小明的推力后,由 变为 ,是因为_。(2)铅球以某个速度落向地面,这是受到 作用的结果,铅球落地后会向前运动,是因为_,运动一小段距离后,最终会因受到地面的 而停下来,保持静止状态。3钟表里卷紧的发条具有 能。三峡大坝上游的江水与大坝下游的江水相比具有 能。4你留意过以下事实吗,如:划船时,桨向后划水,船才会向前行驶;溜旱冰时,相对静止的两个人,只要一人用力去推对方,两人会向相反方向运动;将吹足了气的气球嘴松开并放手,球内气体从气球嘴泄出的同时,气球会向相反方向运动清归纳出上述现象所共同遵循的物理概念或规律(只要写出两条) (1) 。(2) 。5甲、乙两球的重力之比为5:4,甲的质量是60kg,则乙的质量与重力分别是 ( )A48kg,470.4N B470.4kg,470.4N C48kg,48N D75kg,735N6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磁铁吸引铁块时,铁块并不吸引磁铁 B只有当磁铁与铁钉接触时,才会产生力的作用C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 D马拉车时,马只施力而不受力,车只受力而不施力 7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同学们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A与物体的重力大小有关 B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C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有关D与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次数木块放置方式木块运动快慢弹簧测力计示数1平放很慢1.2N2平放慢1.2N3平放较快1.2N实验室有一个较长且光滑程度一致的木板、一个带钩的长方体木块和一只弹簧测力计可供使用。小娟同学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进行三次实验,如图所示。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1)表中数据可以验证猜想_(填序号)的正确或者错误。(2)实验中要匀速拉动木块的原因是:_(3)就利用现有器材且保持木板水平,还可以验证猜想 _(填序号)正确或者错误,请你把验证这个猜想的实验操作过程叙述出来: 8试通过计算判断:一根最多只能承受5105N的钢绳能否吊起体积是04m3、密度为25103kg/m3的石块?三、习题课课型模式:环节一:对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进行复习回顾。环节二:例题讲解 展示例题,师生共同分析,教师点拔,指出解题注意点,归纳解题技巧、方法。环节三:巩固训练 对典型例题适当变形拓展,通过学生训练,巩固知识要点,掌握解题方法技巧。 (环节二、三可交替进行)环节四: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解题方法、技巧进行总结归类。模式分析:环节一,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己进行归纳,然后在课堂上与老师归纳的内容进行比较,互通有无。可能学生一开始不能归纳得全面、有条理,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和熟悉之后,他们将逐渐形成自己的归纳方式。环节二的例题讲解,要体现 “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这一块可以是放在前置学习中,所谓的前置就是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好,即作为前一晚的家庭作业;也可以是课堂上在教师回顾知识点之后,学生当堂独立完成。一般地,在这一块内容中,所选的例题都是比较基础和典型的,保证几乎80%的学生可以答对。它所起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记忆并理解知识点。在这一部分完成之后,我们会让小组内成员相互批阅,有不同意见可以相互陈述意见。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评价,学生从评价他人到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这样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并产生学习的积极情感。让学生以被评者和评判者的双重身份在这一互动过程中不断进行交流,产生碰撞,积极思辨,来推动学习的深入。让学生在争论中体验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接下来是教师或者学生公布答案。大家再次对照,梳理自己的答案,或者提出问题,大家思考解决。老师适时引导,并最终给出明确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及时整理思路、拓展思维的能力,以及学会思考,勇敢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的习惯。“合作探究”,我们将精选几条稍有难度的典型例题。让学生在掌握基础题型的前提下,进一步开拓思维,引申更深层次的应用。因为难度的限制,这一块内容组里只有部分同学能够完成,所以我们在一段时间的独立思考之后,就需要组内的合作探究了。目的在于让成绩好的同学不仅自己能够做得出题目,还能够把原先不会的同学讲懂。既避免了部分后进生厌倦了老师的讲解而懈怠,又让成绩好的同学再次得到锻炼。当然,教师在这一环节结束的时候也会适当点拨与讲解,也就是“引领提升”的作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如何讲解更合理。当然,也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发表,因为往往一条题目并不是只有一条思考路线。然后的环节三巩固训练,针对预计到的学生容易犯错的点出几条小题目进行反馈练习,以达到巩固消化的目的。环节四课堂小结,教师会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系统的小结与评判,帮助学生一起回顾整堂课中的知识、要点、亮点。也会逐步训练学生来总结归纳,教师补充。这一习题课的模式从整个流程中看来,教师的讲授时间比以往的传统模式少了许多,但是并不意味着教学任务变得轻松。因为在新形势的教育背景下,这样的教学模式意味着练习的题量将大量减少,教师在备课时就需要恰当地把握好重、难点,花更大的精力来对大量的题型进行梳理、筛选、修改或浓缩,从而使课堂内容由浅入深、以简驭繁,帮助学生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好的学习效益。不追求大容量,不以牺牲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为代价,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设计虽然题量减少了,但质量却提升了。学生在整个课堂中不断地思考、交流、感悟、总结,不断地收获着。这样的课堂模式多给学生参与辩论、体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容量,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感受、思考所学内容。让学生在通过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而且学生在课堂上的想、说、评、议,都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智慧的挑战,让智慧回归教育,让好奇唤醒课堂!这些都成为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让学习不再是烦琐的分析、刻板的讲解,而是受学生强烈认知需求驱使下的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积极主动学习!教师只是用自己思想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课型案例电流表和电压表习题课【课堂要求】知道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知道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规律。一、知识回顾1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比较电 表电 流 表电 压 表不同点电路符号量程分度值连接方式连接电源 直接连接 直接连接相同点要 。电流要从 进 出。测量值不要超过 。2电流和电压的规律串联电路中,电流 ,总电压等于 。并联电路中,总电压与各支路两端的电压 ,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 _。这部分的知识回顾比较简单,对比性较强,所以采用这种对照记忆的方法来回忆上几堂课所学的知识点体现出前后知识间的系统联系。这些填空由学生自主完成,然后小组讨论纠错。最后教师投影出一份正确答案,稍作讲解和注意点的提示。二、基本训练1如图甲为 表的表盘,如果选用“-”及“3”两个接线柱,读数为 。 如图乙为 表的表盘,如果选用“-”及“3”两个接线柱,读数为 。甲 乙 图12如图1所示,把电流表接在a点时读数为0.5A,接在b点时读数为 ,接在c点时读数为 ;把电压表接在ab两端时读数为2V,接在ac两端时读数为3V,接在bc两端时读数为 。3如右图所示,把电流表接在a点读数为0.5A,接在b点时读数为0.4A,接在c点时读数为 ;把电压表接在ae两端时读数为3V,接在bf两端时读数为 ,接在cd两端时读数为 。这部分内容属于较基础的典型例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然后教师组织3个学习小组的副组长分别汇报3条题目的答案和各自总结的解题注意点。教师肯定正确答案后,由其他同学补充解题注意点,教师再稍作补充和完善。留2分钟时间给学生总结和回顾。三、引领提升1在下图1圆圈内填上合适的电表,并表上正负接线柱(要保证两灯都亮) 图1 图22如上图2所示,用电压表测电压,电压表所用量程不明,电压表V1、V2的指针位置如图(a)、(b)所示,则L1两端的电压是_V,L2两端的电压是_V。3如右图所示电路,灯L1、L2均发光,U1、U2、U3分别表示某时刻电压表V1、V2、 V3的示数,其关系正确的是( )A. U1+U2=U3 B. U1=U2+U3 C. U1=U2=U3 D. U2=U1+U3这块内容里所选的题目难度增加,学生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在小组讨论,这一次的时间要稍长一些,因为每个学习小组内不仅做出答案的人数减少,而且错误答案增加。讨论完毕之后,教师组织3个学习小组的副组长分别汇报3条题目的答案和各自总结的解题注意点。教师肯定正确答案后,由其他同学补充解题注意点,教师再作补充和完善。留3分钟时间给学生总结和回顾。四、课堂练习1在下方图1的圆圈内填上合适的电表,并表上正负接线柱(要保证两灯都亮)。2. 如下方图2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开关S1闭合、S2断开时,电压表的示数是3V,当开关S1断开、S2闭合时,电压表的示数是4.5V,则灯L1、L2两端的电压分别为( )A. 3V和5.5V B. 3V和1.5V C. 1.5V和4.5V D. 1.5V和3V 图1 图23在电路图中填上实物图中的电表并标明“+”“”接线柱。根据电路图连实物图(电流表选0-0.6A量程)学生完成之后,教师投影出答案,学生自行批阅订正,有疑问的小组内先尝试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举手提问,全班集体解决。教师点评之后,对本堂课的知识要点和课堂目标的达成情况作出评价。请学生对照讲义回顾整堂课的内容后,有问题的举手提问。教学反思: 1学生对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关系能够理解但是语言文字表达有点问题,需要在课堂理解的基础上再在课后加强巩固。 2解决电路题目最基础的要求是认清电路结构,在审题的时候一定要强调电路结构分析。对于电路较复杂的时候,提醒学生可以先将两表去除,即把电流表看作导线,把电压表直接去掉,以看清其他电路组成情况。在明确串并联结构之后再把电流表加入明确所测电流,再加入电压表以明确测的是电路中的哪部分电压。四、讲评课 课型模式:环节一:总体评价,肯定成绩 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环节二:错题归类,重点讲评将试卷中的错题归类评析,剖析答错的原因,归纳解题技巧。环节三:拓展延伸,巩固训练针对错题的错因,适当补充训练题拓展延伸训练时间15分钟左右环节四:自我体会、自我检查、自我纠错、讨论交流、自我感悟。环节五:考评总结模式分析:有的老师认为讲评课比较轻松,因为试卷学生已经做过,答案有的也晓得,讲评时,选择题、填空题只要对对答案,计算题板演一下演算过程就可以了,对学生取得的成绩不加以肯定,所以教案也不写,甚至还有的老师认为试卷已改,贴一份参考答案出去就可以,何必还要进行讲评?我们认为,改试卷仅仅是给学生一个正误优劣的简单信号,只有通过科学的讲评,将试卷中的错题归类评析,剖析答错的原因,归纳解题技巧,才能真正让学生达到解决疑难,获得收益。同时通过试卷讲评后,让学生有自我体会、自我检查、自我纠错、讨论交流、自我感悟的的机会,并要在此基础上通过最后的考评总结,帮助学生从考试中认识到差距,发现知识、能力、习惯各方面的诸多问题,从而弄懂知识并在今后学习中能改变习惯、调整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型案例:-初三物理总复习试卷讲评教学目标:1、分析试卷中得分率比较低的题目,寻找错误原因。2、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解题的一般思路。3、 复习力学部分掌握得不好的知识点。4、 培养认真审题,仔细做题的好习惯。教学重点:1、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2、知识点的查漏补缺教学过程:环节一:总体评价,肯定成绩1考试情况分析:(1)基本情况分析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最高分80594%43%90从考试的情况看:考试水平真实,试卷清晰,答题认真规范、基本知识掌握还可以,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情况如下:环节二:错题归类,重点讲评(2)得分率高的题目:选择题:2、3、4、5、6;填空题:13、14、17;解答题:24、25、29、(3)得分率低的题目:选择题:1、7、8、9、10、11、12;填空题:15、19、21、解答题:26(3)、27(1、3)28(1)、312评讲方法交流合作、寻找答案;自我反思、查找错因;变式练习、及时巩固;总结方法、共同提高。3评讲过程正确率低的题目可分为以下几类:(1) 知识点没掌握(2) 方法没掌握(3) 解题不规范(4) 审题不清(5) 语言表达不准确、全面环节三:拓展延伸,巩固训练1、小明用15N的水平推力推桌子,但没有推动,此时 ()、他的推力小于地面对桌子的摩擦力;、他的推力等于地面对桌子的摩擦力、他的推力大于地面对桌子的摩擦力;、无法判断两力的大小关系2、水平桌面的右端固定一定滑轮,轻质小盘通过一根绕过定滑轮的细绳与桌面上质量为0.4kg的木块相连。当小盘内放有重力为0.5N的砝码使,木块未被拉动,这是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N;当小盘内放有重为0.6N的砝码时,木块正好作匀速运动,此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N;当小盘内放上重为0.7N的砝码时,小盘拖动木块运动,当小盘落在地面上后,木块继续运动,此时木块所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N。3、用相同的滑轮和绳子分别组成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滑轮组,把相同的物体在相同时间内提升相同的高度,在不计绳重及机械摩擦的情况下,甲做的功 乙做的功,甲所用的拉力 乙所用的拉力,甲做功的功率 乙做功的功率,甲滑轮组的效率 乙滑轮组的效率(填“大于”、“等于”或“小于”)。4、一艘潜水艇的体积是3000m3 ,它在长江中潜行时,受到的浮力是 N,当它潜行到大海中时,受到的浮力是 N,重力是 N,(海水的密度是103103kg/m3,g取10N/kg)5、下列估测合理的是 ( )A一只咸鸭蛋的质量约为600g B一张报纸的厚度约为75nmC.一名中学生的体积大约是500dm3 D.人的手掌受到的大气压力约1500N6、一个边长为a的立方体铁块从左图所示的实线位置(此时该立方体的下表面恰与水面齐平)下降至图中的虚线位置,则右图中能正确反映铁块所受拉力的大小F和铁块浸入水中的深度(以下表面)h关系的图像是( )环节四:学生自我体会、自我检查、自我纠错、讨论交流、自我感悟环节五:考评总结通过本次考试要求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考试中要注意以下几点:知识点要全面掌握、 要注重方法、 解题要规范、审题要细心、语言表达要准确、全面。以上四种课型模式,总的来讲有三大环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升学习。体现出了“先学后教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问题性原则”、“协进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等教学的基本原则。注重全员参与性、学生自主性、教师导学性、活动目的性。形式上教学媒介重学案、课堂结构重训练、上课表现重学生、问题解决重协作。当然,教之有法,但无定法,重在得法,关键是要遵循教学规律,符合学校实际,适合学生学情,针对课型特点,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