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文言文总复习精读课文《伤仲永》.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814775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文言文总复习精读课文《伤仲永》.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九年级文言文总复习精读课文《伤仲永》.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九年级文言文总复习精读课文《伤仲永》.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文言文总复习精读课文伤仲永(七上)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金溪民方仲永,世隶( )耕。仲永生五年,未尝( )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 )焉,借旁近( )与( )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 )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传一乡秀才观( )之。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 ),其文理( )皆有可观者( )。邑人( )奇( )之,稍稍( )宾客( )其父,或( )以钱币乞( )之。父利( )其然( )也,日( )扳( )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 )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 )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 )作诗,不能称( )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 )众人( )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 ),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 )于( )材人( )远矣。卒( )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 )也。彼其( )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 )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 )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二、将下列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3.自是指物为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6.不能称前时之闻。7.泯然众人矣!8.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9.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10.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11.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三、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4.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5.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6.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 ,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 。至此作者认为在 和 的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用原文语句填空)7.在作者看来,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8.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9.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奇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10.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对方仲永的“泯然众人”表示深深的惋惜吗?如果不是,你认为作者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11.文章叙事采用了什么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何好处?四、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第12题。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1.下列可作为这首诗标题的一项是( )A.晚春 B.初夏 C.晚秋 D.初冬2.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五、课外文言文阅读。(一)赈 灾 (节选)钱泳 (清)嘉庆十有九年,江南大旱,地势视无锡为高,被灾尤剧。邑侯齐彦槐尝以事赴乡,窃见赤地数千里,民间无米炊,爨(cun)无薪,汲无水,恻然忧之。夫官发常平仓谷。平粜(tio)于民,便矣。然远在数千里之外者,不能为升斗之米来也。故官平粜,但能惠近民,不能惠远民。殷富之家,以其余米平粜于其乡,远近咸便矣。然无升斗之资者,不能籴(d)也。故民平粜,但能惠次贫,不能惠极贫。以此,定图赈之法。至今岁三月,计捐钱十有二晚四千余缗(mn)矣。而殷富之家,好行其德,复于其间为粥以赈,城乡设厂十余处,计所捐又不下万数千缗,饥民赖以全活者无算。呜呼,孰谓人心之淳,风俗之厚,今不若古哉!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嘉庆十有九年 ( ) (2)窃见赤地数千里 ( ) (3)爨(cun )无薪 ( ) (4)远近咸便矣 ( ) 2下列句中的“以”与“复于其间为粥以赈”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土砾凸者为丘 B、策之不以其道 C、扶苏以数谏故 D、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被灾尤剧。译文: (2)孰谓人心之淳,风俗之厚,今不若古哉!译文: 4阅读全文后,你觉得齐彦槐具有怎样的情感和思想?请简要回答。答: (二)强项令 范晔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宜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 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宜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 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勅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栗,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桴鼓不鸣董少平。 ”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因匿主家 ( ) (2)流血被面 ( ) (2)使宣叩头谢主 ( ) (4)年七十四,卒于官( ) 2下面加点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后特征为洛阳令 B、臣不须箠,请得自杀C文叔为白衣时 D、妻子对哭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1)将何以理天下乎? (2)宜两手据地,终不肯俯。 4“天子不与白衣同”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5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董宣怎样的性格特点? 中考专题复习古诗赏析一、答题基本方略1.把握标题,参照内容,明确类别、中心2.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3.审读题干,明确要求,准确定位(考查对象:内容、方法、语言;局部、整体)二、基本考查内容及对应答题点(一)表现手法包括内容:抒情言志描写的手段、技巧、艺术手法、怎样表达感情和怎样描写1.抒情言志的方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折柳、登高、凭栏、用典)抒情、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抑扬、对比昭应、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比兴;卒章显志2.描写(写景)方法比兴、渲染、衬托、动静、对比、拟人、夸张、正侧、虚实(二)内容方面设问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情怀)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三)语言方面设问内容:语言特色、语言风格、语言艺术答题方向: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四)综合设问1.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答题方向: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或字);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作用的句子)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诗骨”展开9、(2分)D10、(3分) (1)(1分)受灾特别严重。(得分点“被”。) (2)(2分) 谁说人心、风俗的淳厚,现在不如古代呢!(得分点:“孰”,句式。)11、(2分)具有侧隐之心(或“能关心百姓疾苦”)(1分),考虑民生问题全面(深刻)(1分)17、(1)躲藏(藏,藏匿) (2)覆盖 (3)道歉(谢罪,认错) (4)死18B19(1)将拿(凭)什么来治理天下呢?(2分) (2)董宣两手撑地,一直(终究)不肯低头。(2分)20“天子”与“白衣(百姓)”地位不同,身份不同,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应不同;作为天子,要治理天下,更应遵守法纪。(2分)(答到大意即可给满分)21、不畏权势 执法公正(答对其中一点即可给1分) 清正廉洁(1分)1.A2.运用拟人手法,语言活泼、生动、有趣。伤仲永复习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题目中的伤意即悲伤哀痛。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本文叙事先扬后抑。唐宋八大家是指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二、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世隶耕l或以钱币乞之q日扳仲永pn环谒于邑人yy不能称前时之闻chn泯然众人矣mn今夫不受之天f而已邪y三、重点实词。世隶耕(属于)称前时之闻(相当)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彼其受之天也(他)泯然众人矣(完全)贤于材人(贤:胜过。材人,有才能的人)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稍稍宾客其父(渐渐)或以钱币乞之(求取)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父异焉(对感到惊异)即书诗四句(写)邑人奇之(以为奇)稍稍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相待)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父利其然也(以为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还自扬州(从)复到舅家问焉(复:又焉:代指方仲永的情况)卒之为众人(最后)固众人(本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立就:立刻完成)四、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贤于材人远矣(材同才,才能)五、各种词类活用(一般了解即可)词类活用形容词作意动词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名词作意动词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名词作状语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动词用作状语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一词多义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古今异义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六、理清文章结构。一、(1-2):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到平庸的故事。不使学是泯然众人矣的原因。伤仲永后天教育的重要由神童到平庸,为议论铺垫。二、(3):阐明作者观点,点明原因,议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从仲永生五年到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详写仲永才智极盛。从十二三矣到泯然众人矣略写仲永才智枯竭。从父利其然到不使学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七、填空题。1、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由幼年时天资过人到后来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阐明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的道理。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2、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父亲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3、先扬后抑,跌宕多姿。例如文中写幼年时方仲永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方仲永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为下文埋下伏笔是抑。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于人这一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4、语言精当,言简意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提示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则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笔墨凝练,言简意丰5、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引号内填原文)七、用原文回答问题。(共13道题)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6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不使学.7、点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的三个字是:不使学8、揭示仲永由奇人转变为凡人的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9、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也。10、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泯然众人矣。11、交代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的原因的语句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12、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不使学。13、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14、在第二段中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15、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受于人或受之人16、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有三个阶段,请分别引用文中原句回答: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17、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至此作者认为在受之天和受之人的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因素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18、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八、回答问题。1、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答: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因为仲永原本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的平庸。2、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和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3、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答: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4、文中邑人奇之的奇有什么含义?答:奇是以为奇的意思。但不止是好奇,也会有尊重人才的意思,表明仲永的才能得到全县人的承认。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6、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答: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7、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承上启下8、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答: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9、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答: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10、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11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从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答: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12、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七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答: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13、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答:泯然众人矣。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人成材的关系。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14、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答: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却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15、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答: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说明了后天学习对人发展的重要性。人的才能并非天生不变,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16、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答: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17、你认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答: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18、如果你天资聪颖,是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答:如果我是个神童,我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我要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19、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答:如果我成绩一般,我也会加倍努力,以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20、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几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答:1、方仲永空有天资智,朱买臣全靠勤奋功。2、聪慧无为伤仲永,勤奋有成勉后生课外古诗欣赏:1、山中杂诗中描写山峰环绕,竹木茂盛的一句是: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写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从窗户里飘了出来的是: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2、竹里馆的作者是王维,诗中写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的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3、峨眉山月歌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这五个地名分别是: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4、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一句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5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想怀亲之情,请写出这首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6、滁州西涧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的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7、江南逢李龟年中言过去之衰,为下文作了铺垫的是: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不仅仅是。作者主要借方仲永的惨痛教训,阐明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从而告诫人们一定要重视并加强后天的学习。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先写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既令人对他的不幸结局感到警醒、惋惜,又表现了对“不使学”的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的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是一个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人;示例:一个人的天资再好,没有后天的教育,也是不能成才的(合情合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