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旱作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建设技术模式和效益分析.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9813690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旱作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建设技术模式和效益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甘肃旱作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建设技术模式和效益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甘肃旱作农业示范基地项目建设技术模式和效益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旱作节水示范基地项目建设方案一、旱作节水农业的典型模式(一)全膜覆盖双垄面集雨沟播栽培技术该技术适用于我省年降雨量350-500mm以上的中东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全膜覆盖双垄面集雨沟播技术,是双垄沟集流增墒技术的改进与创新。技术原理:从集雨和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的原理出发,通过全地面覆盖大小垄面,充分接纳降水,特别是春季5mm的微小降雨,通过膜面集雨进入播种沟(在降雨超过350mm的地区,每两亩建设一个集雨水窖),有效解决春季干旱影响播种出苗的问题,达到抗旱保墒的集雨目标。该术要点是在田间起垄,形成两个大小垄面,大垄宽80cm、垄高15-20cm,小垄宽40、垄高10-15,总宽幅120cm,用厚度0.0060.008mm的薄膜全地面覆盖。膜间不留空隙,相接覆盖。 (二)日光温室膜面集雨节灌施肥一体化技术该技术适用于我省年降雨量350mm以上的半干旱地区的川地、塬地、梯田。技术原理:采用“日光温室膜面集雨+水窖+节灌施肥系统设备”的应用模式。利用日光温室膜面集雨,水窖蓄水,棚内节灌施肥,形成以集(蓄)、微灌、施肥为一体的集雨节灌施肥节灌技术。技术要点:温室内配套滴、渗灌灌溉施肥设备,与水窖(蓄水池)相连,根据作物不同生育期需肥规律,用低压管道将水输入滴孔,滴渗到作物根际,定量、定额灌溉,精准施肥,提高水分利用率,实现科学施肥。 (三)膜下滴灌技术该技术适用于我省河西灌溉农业区,广泛应用于棉花、玉米、蔬菜等作物以及林果业等。技术原理:膜下滴灌技术是滴灌技术和覆膜种植技术的有机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田间灌溉方法。兼有地膜栽培技术和先进的滴灌技术的优点,既能根据作物根系分布进行局部灌溉,较好地保持土壤良好结构,防止水分深层渗漏和地面径流损失,又可以利用地膜的保温、保墒作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面蒸发,提高作物对水肥的利用率。技术要点:有加压滴灌系统和自压滴灌系统两种形式。设备主要有水源、首部、输配水管道及毛管、滴水器等构成,根据不同的作物类型可选用不同的滴灌设备。二、各类模式建设内容及投资标准测算(见下表) 表1 甘肃省农田节水技术模式投资估算表农田节水模式名称内容及投资(元)备注膜下滴灌技术作物首部管道及附件毛管平均亩投资(元)说明棉花85.25410.27195.5691.02不含农民投工采用0.2mm的毛管,每亩以850米计算,0.23元/米。酿造型葡萄101.00310.27187.5598.77采用0.4mm的毛管,每亩以250米计算,0.75元/米。籽瓜110.00212.50225547.50采用0.4mm的毛管,每亩以300米计算,0.75元/米。全膜覆盖双垄面集雨沟播技术(1个集雨水窖/2亩)水窖(50方)水泥沙子地膜平均亩投资(元)水泥15元/袋,沙子35元/方。采用厚度0.0060.008毫米的地膜,13.5元/公斤。300元140元67.5元507.5不含农民投工日光温室膜面集雨技术(温室、水窖、集流槽建设)温室建设灌溉施肥设备水窖(30方)集水槽平均亩投资(元)322621050413.3460.7534186.05不含农民投工表2 日光温室膜面集雨节灌施肥一体化技术单位投资概算表序号项目单位数量单价金额元万元1日光温室亩1.0032262.003.231.1夯土墙m3272.5020.000.551.2内外表砖m365.40155.001.011.3钢架及屋面T1.105500.000.611.4后屋面m95.0080.000.761.5防寒沟m95.0025.000.241.6其他1.00150.000.021.7缓冲间座1.00500.000.052集流槽m95.004.850.052.1水泥T1.02220.000.022.2石子m30.8680.000.012.3砂子m33.3650.000.023窖池座1.00413.300.043.1水泥T0.93220.000.023.2石子m31.1980.000.013.3砂子m32.2750.000.014灌溉系统套1.00700.000.074.1水泵台1.00200.000.024.2滴灌系统套1.00500.000.055施肥罐只1.00350.000.04合计3.42表3 甘肃省万亩膜下滴灌项目概算表项 目 名 称数 量单价金额(万元)合 计(万元)合 计761.38灌溉设备首部水泵30台11460元/台34.3862.88过滤器30台8000元/台24施肥罐30台1500元/台4.5辅助设施主管(PE管)120000米12元/米144444.00辅管(PVC管)250000米10元/米250配套件10000亩50元/亩50毛管滴灌带80000000.23元/米184184.0农业机械自动铺膜铺管机30台3000元/台9.09.0首部砖房10平方米的砖房30座500元/平方米15.015.0主管道开挖地下主管道开挖120000米2元/米24.024.0阀门井、排水井等分组灌溉控制、排水等1501500/个22.522.5三、各类模式推广的适宜地区(一)全膜覆盖双垄面集雨沟播栽培技术该技术适用于我省年降雨量350-500mm以上的中东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兰州、定西、白银、平凉、庆阳、天水、陇南等市的30余县(区)的1000余万亩旱地。根据降雨及生产条件划分,榆中、永登、静宁、庄浪、靖远、会宁、安定、通渭、庆城、宁县、秦安、北道、武都、宕昌等14县区为核心区,其余为辐射区。(二)日光温室膜面集雨节灌施肥一体化技术该技术适用于我省年降雨量350mm以上的半干旱地区兰州、定西、白银、平凉、庆阳、天水等市的30余县(区)适于温室建设的100万亩川地、塬地和梯田等。根据降雨及生产条件划分,榆中、永登、静宁、崇信、靖远、安定、临洮、西峰、秦安、北道等10县区为核心区,其余为辐射区。(三)膜下滴灌技术该技术适用于我省河西灌溉农业区和沿黄灌区,酒泉、张掖、武威、白银等市的15县区的500万亩灌溉农田,广泛应用于棉花、玉米、蔬菜等作物以及林果业等。根据灌溉及生产条件划分,敦煌、民勤、甘州、金塔、景泰等5县区为核心区,其余为辐射区。四、取得的成效及经验旱作农业是我省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类型,对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难点在这一区域;保障粮食安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希望也在这一区域。为此,对于推动旱作农业发展我们坚持多策并举、多措齐抓、多方联动,从而形成了工作齐心协力,技术集成配套,措施综合到位的发展格局。这几年,通过科技增粮行动计划、小麦良种补贴、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都向旱作区倾斜。据不完全统计,近四年来,中央和省上先后安排旱作农业区技术推广项目的资金就达到1.39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既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也提升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服务能力,增强了旱作农业区的发展后劲。“十五”以来,利用国家项目资金支持,在我省组织实施了一批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和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建立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县37个,建立节水农业技术应用示范区(片)110个,其中核心示范区40万亩,项目新增总产值1.28亿元,新增纯收益9400万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一些先进实用的节水技术得以大面积推广,发挥长效作用。如我省实施农业部下达的“集雨技术集成” 示范推广项目,探索创新出了“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技术模式”,通过起垄集雨沟播,充分接纳降雨有效地解决了由于春旱而无法下种即“卡脖子”旱的难题,如玉米应用该技术,平均亩增产118kg/亩,增产24.9%,达到了节水、抗旱、增产的效果,同时,由于该技术的实施,解决了过去在海拨1800米以上不能种植玉米的历史,为此,今年我省多方筹集资金在中东部旱作农业区推广该技术30万亩。在灌区实施农业部下达的“膜下滴灌”项目中,大力推广膜下滴灌、垄畦沟灌、均衡灌溉等节水技术。如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后,棉花每亩节水120方,增产16.5%;制种玉米每亩年节水300立方,增产14%;加工型番茄每亩年节水240立方,亩产平均由5.5吨提高到7.5吨,最高亩产达到12吨;旱地籽瓜产量由原来的500公斤增加到亩产5000公斤。通过连续三年“膜下滴灌”项目和其他滴灌项目的带动,目前甘肃发展滴灌约为25万亩,其中膜下滴灌达15万亩。(一)全膜覆盖双垄面集雨沟播栽培技术与玉米地膜覆盖技术相比,该项技术不仅具有显著节水、抗旱、增产和增收效果,而且可使玉米提前成熟1015天,适种海拔上限提高100米以上,有利于中晚熟丰产品种的应用和高海拔地区种植结构的调整。玉米全膜覆盖双垅面集雨栽培模式平均单产增幅28.4%。双垅面集雨模式净增纯收益为2109.3元/hm2。玉米成本分别减少0.129元/kg,榆中县2004年在清水驿乡、甘草店镇、韦营乡、龙泉乡、中连、5个乡镇示范推广5893亩,平均单产516.8kg,比对照(391.4kg)每亩增产玉米125.4kg,增产率32.%;降水生产率1.68kg/亩mm(年降雨量307mm), 比对照(1.27kg/亩mm)增加0.41kg/mm,提高32.2%。好的经验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改变地膜覆盖栽培作物垄上种植外为垄沟种植方式,田间形成了全方位的、大面积的集流(雨)面,集雨、抗旱、保墒增产效果为一体。2、全膜覆盖能最大限度的保蓄玉米生长期间的全部降雨,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保证玉米生育期内的水分供应,使降水利用率达到90%左右。3、有效防治田间杂草,还能有效减轻土壤表面的风蚀和降雨冲刷,减轻水土流失,有利保护生态环境。4、投资少(每亩50多元的地膜)、效果显著(增产100-150公斤,增幅3040%),见效快,当年投资当年见效,技术可操作性强,群众易接受;适宜范围广,山川水旱地均可以应用,旱地增产增收,水地在增产增收的基础上,减少灌水次数,达到节水的目的,提高效益。(二)日光温室膜面集雨节灌施肥一体化技术日光温室膜面集雨,具有集雨效率高,效果好的特点。据测定,降雨3mm以上日光温室膜面即产生径流,而硬化路面在降雨5mm以上才产生径流。一个长95m,宽7m的日光温室,膜面积700m2,1mm降水可蓄水0.6m3,按年降水400mm计算,一年按6个月集雨时间计算,降水200mm,可蓄水120m3。采用漫灌方式,蕃茄、西葫芦浇灌定植水需水42m3,用渗灌仅需21m3,节约用水21m3,提高水分利用率50%;降低畦垄冲刷17%。2004年,对甘肃省秦安县多点分析,日光温室及两眼水窖建造费1.03万元,按使用期限15年计算,年均年投入687元。滴灌设施1500元,按使用期限8年,每套年分摊投入188元。大型蓄水池设施4万元,按使用期30年,每年每棚分摊67元。以上基础设施年均投入942元。对秦安县郭加乡瓦坪村20户调查,平均每棚生产投入1000元,每棚年收入6100元,减去基础设施及生产费用投入,每棚每年纯收益4158元。集流槽用砖或混凝土建集流槽用来收集棚面雨水;集流槽要有一定坡降,建水窖的一端低,另一端高;修建集流槽时,根据棚长灵活掌握,刚开始建成瓦沟状,20米后建成槽状,随着距水窖越近,槽逐渐加深。温室内配套滴灌灌溉施肥设备,与水窖(蓄水池)相连,使用离心泵或潜水泵,用管道系统将水输入滴孔,滴渗到作物根际,实现水分高效利用;根据作物不同生育期需肥规律,将化学肥料溶于灌溉水中,结合灌溉实现定量、定额灌溉,精准施肥,从而提高水分利用率,实现科学施肥。(三)膜下滴灌技术该技术在棉花、番茄、葡萄、马铃薯、籽瓜等作物上运用,取得了明显的节水、节肥、节药、增产等效果,并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节水率达到50以上;增产率在20左右,番茄增产效果明显(该技术可改善番茄生长环境,防止番茄腐烂),增产率高达100;旱地籽瓜采用该技术后产量由原来的500公斤/亩增加到5000公斤/亩,瓜的品质也大大改善;肥料利用率提高,在底肥一定的情况下,全生育期追肥平均节肥率达到40以上。张掖农场2006年推广的2000亩膜下滴灌加工番茄,平均亩灌水量由320400m3减少150一200m3,平均节水率达50%以上。水分生产率也由2002年0.43kg/ m3上升为l.99kg/ m3,肥料的利用率提高了35%以上,施肥量较传统灌溉减少45%以上。机械作业费每亩降低30%左右,管理定额由25一30亩/人,提高到80一100亩/人,节约劳务开支30%以上。产量每亩7吨,可实现亩增产2吨,增收560元(按280元/吨计),总增产值224万元,节水(150 m3/亩计)30万m3,节肥(按平均亩投化肥213元计)12.78万元,节省机械作业费(10元/亩计)2万元,节约劳务开支(按120元/亩)24万元。取得如下几条好的经验做法:1、在经济效益好的作物上搞试点,在大田作物上作文章。2、在大面积推广棉花、番茄、马铃薯、葡萄、籽瓜膜下滴灌的同时在无壳葫芦、食葵、辣椒、枸杞等经济效益好的作物搞试点通过试验观测获得了相关参数,为今后在不同作物上推广应用膜下滴灌提供了依据。3、在社会效益上订方向,在经济效益上挖潜力。推广膜下滴灌在甘肃时间短,农民处于认识阶段,但其社会效益明显,甘肃河西的节水不仅仅是当地政府和农民的事,它牵扯到黑河分水到黄河,黄河下游各省市的用水安全的大事。4、建立了“五和一”机制。当地政府积极扶持,企业搞好配套服务,农民主动投劳投物,省县技术指导到位,类似项目密切合作。甘肃省农牧厅计划处甘肃省农业节水与土壤肥料管理总站二七年十月八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工程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