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城乡分布、自然资源保护》课件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9810716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1.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城乡分布、自然资源保护》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城乡分布、自然资源保护》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高中地理:《城乡分布、自然资源保护》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欢迎进入地理课堂 宁波市高中地理新课程培训 选修 城乡规划第二章 城乡分布 选修 环境保护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教学指导意见解读 借用朱光良老师讲稿 2007 8 21 3 一 本章内容的地位分析二 本章内容取舍的说明三 本章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四 教学指导意见解读 第二章 城乡分布 高中地理选修 城乡规划 本选修模块包括四章内容 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城乡分布 城乡规划 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 内容上有循序渐进关系 本章 城乡分布 是在第一章基础上的深入 也是为第三章做必要的准备 作为对第一章的深入 本章重点介绍了各种聚落 城市和乡村 的分布特征以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这些内容也城市是学习第三章必不可少的 本模块内容具有综合性强 区域特色明显 实用意义广泛和重要等特点 第二章在反映这些特点方面尤为突出 这一章也是复习 应用必修知识的一个平台 城市与环境 本章内容的地位分析 本章教材内容包括三节 在 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的说明中 第三节内容 区域城镇体系 已经不作要求 为什么不作要求 减轻学生的高考负担 减少知识的量 本节内容理论性太强 学生要完全掌握 难度不小 本节内容在必修 第二章第一节中已有涉及 若高考要就 中心地理论 命题 此处所述已足够 关于本章内容取舍的说明 比较在不同地理环境中 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 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举例说明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运用资料 分析现代城市或村镇的空间形态 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举例说明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 如何实现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举例说明在城乡发展过程中 为了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本章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 比较在不同地理环境中 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 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第一节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二 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 一 总体分布特征 二 乡村聚落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举例说明乡村集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第一节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二 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 三 乡村集市的分布特征 运用资料 分析现代城市或村镇的空间形态 景观特色及其变化趋势 第一节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一 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 二 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三 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第二节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一 城市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 一 城市空间形态 二 城市景观特色 举例说明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 如何实现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第三节区域城镇体系三 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一 城镇的合理布局 二 城镇的协调发展举例说明在城乡发展过程中 为了保护特色景观和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第三节区域城镇体系三 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三 城镇景观特色与传统文化的保护 从课程标准的角度看湘教版教材内容 有以下一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没有明确提及的 第一节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一 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 一 乡村聚落与集市的概念第二节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二 城镇分布的主要特点第三节区域城镇体系一 中心地理论二 区域城镇体系 这几条在课程标准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及 但在课程标准解读P187 P198 P199中有说明 实际上是要求的 教学要求基本要求了解乡村聚落 集市的含义在课程标准中没有这条内容 这些内容是铺垫性质的 学生不必死记 只要了解 第一节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 教学指导意见解读 基本要求了解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要了解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 但更要了解每一种特定的空间形态与特定的地理环境的关系 所以掌握 关系 是问题的关键 这也是该内容的地理性所在 教材中提到了密集型乡村聚落 分散型乡村聚落和半聚集型乡村聚落 要让学生知道密集型为什么密集 分散型为什么分散等 即 要让学生懂得地理的 理 所以阅读 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 很重要 更细一点 在教材中又介绍了密集型乡村聚落的具体村落布局结构 这里面仍然有一个 理 需要说清楚 基本要求理解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教材中 乡村聚落的分布分为两部分表述 即 总体分布特征 和 分布特点 在 课程标准解读 P197 对乡村聚落的分布特点有很清晰的表述 建议大家读一下 非常有用 基本要求了解乡村集市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就按教材中的这五条去要求 这五条也是 课程标准解读 中的内容 基本要求结合案例 分析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关于这部分内容 老师们一定要避免只讲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 弱化或忽略形成各种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的背景因素 事实上 乡村聚落的景观特色也是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同时还与特定地域人们的生产 生活方式紧密联系 教学中要把这一点充分地揭示出来 从课程标准的要求看 还需要让学生知道乡村 也包括城市 聚落景观特色的变化及变化原因 教学要求发展要求结合案例 分析乡村聚落和集市的分布特征从课堂教学角度讲 老师应结合案例分析乡村聚落和集市的分布特征 强调案例教学 从学生学习 以及应考 的角度 应结合案例来理解 掌握这些内容 考试会怎么考 请老师们考虑 是不是会在提供案例的基础上考相应的知识 原理 基本要求了解城市的空间形态城市的空间形态如何分类 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划分 对此 老师们应有所了解 要了解城市空间形态 关键不是知道有哪几种形态类型 而是要知道为什么有这样的城市空间形态 形成不同的城市空间形态 还是与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关 当然也与城市规划方案有关 讲清楚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地理环境的关系 是教学的重点 第二节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基本要求了解城市景观特色的差异及产生原因首先要明白 城市景观特色是指什么 一城市区别与其他城市的独特的风貌和个性 其次要知道 城市景观特色的差异来自于城市所处的自然地理背景和人类长期的生产 生活 第三还要理解 城市的景观特色是变化的 现阶段 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经济的快速发展 基本要求理解城镇分布的主要特点教材中对城镇分布的主要特点已有总结 五点 对这些特点应结合具体案例作深入的分析 真正让学生理解这些特点 教学要求发展要求结合案例 最好运用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图 分析城市布局形态特点和景观特色从考试的角度 要考这些内容 不提供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图是很难的 所以在发展要求中强调这一点 无非是说明讲这些内容不结合具体案例 是空洞的 没有深度的 教学建议关于阅读材料的说明阅读一 P25 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 这是说明乡村聚落空间形态与特定的地理环境关系的重要内容 很重要 阅读二 P27 中国古代的原始聚落 介绍中国古代的原始聚落 并非是主要内容 但请老师们注意其中的要点 仰韶文化聚落遗址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河流阶地上 地势高 无洪涝之患 且土地肥沃 有利于农耕 畜牧和渔猎 用水和交通也较方便 第一节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 阅读三 P28 影响乡村聚落形成的各种因素 对照课程标准解读的内容 可以知道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肯定要作为教学中的基本内容要求 教学建议关于阅读材料的说明阅读一 P31 城市空间布局的集中形态 这是说明城市空间形态的内容之一 应该作为基本教学要求 阅读二 P35 滨水型城市 这是对城镇分布的主要特点的补充 从理论上讲 这些内容不作记忆性要求 但阅读中所阐述的水与城市的关系 应该说是很重要的 阅读三 P35 四种不同区位类型的城市 这也是对城镇分布的主要特点的补充 教学中注意把这些内容与正文中的城镇分布的主要特点的有机联系 第二节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活动设计本节教材共设计了5个活动 对第1 2 3个活动建议如下 活动1 1分析乡村聚落的形态特征活动目标了解乡村聚落的形态特征及成因 活动建议可以提供一些与示意图相关的实际例子 以帮助学生理解各种乡村聚落形态的成因 例如 用兰溪诸葛八卦村的例子说明环形村落 活动说明这是一个在课堂中有 活动 内容的活动 教师要把握的核心问题是 特定的形态有特定的成因 揭示成因是关键 第一节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 活动1 2关于世界聚落分布特征的探究活动目标了解乡村聚落的总体分布特征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活动建议学生的区域地理知识基础比较薄弱 建议提供相关的自然 社会 经济区位地图作为辅助 活动说明关于世界聚落分布特征的探究 是在介绍了乡村聚落总体分布特征的基础上展开的 老师们要注意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聚落的分布特征要注意 大 和 小 的关系 大 可以是大洲 世界范围的分布 小 可以是某一个具体区域的分布 活动1 3探究水文 地形等条件对乡村聚落分布的影响活动目标理解地形条件 水文条件等对乡村聚落分布的影响 活动建议提供塔里木盆地和华北平原的地形 水文等有关资料 活动说明开展这个活动 要处理好教材前面正文部分内容 即处理好乡村聚落的总体分布特征与具体地域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的关系 活动设计本节教材共设计了3个活动 对第1 2 3个活动建议如下 活动1 1探究分散形态的城市布局形态活动目标了解四种城市布局形态的基本特征和成因 活动建议可补充具体城市案例 以加深对城市形态特征及成因的理解 活动说明请注意城市布局形态与城镇分布的区别 不要把 串珠状城市布局形态 当作城市分布 第二节城市的空间形态与分布特征 活动1 2关于城市景观特色差异的探究活动目标了解影响城市景观特色的主要因素 活动建议可以结合我国城市景观特色开展活动 活动说明教材活动中的提示很重要 它告诉我们讨论城市景观特色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 活动1 3关于影响城市发展因素的探究活动目标理解水体 港口 铁路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活动建议提供上海 秦皇岛 武汉三个城市的政区图 帮助学生理解水体 港口 铁路等因素对这三个城市发展的影响 活动说明注意开展这个活动时与正文部分内容的对应 以此说明城镇分布的主要特点 32 第二章 自然资源保护 高中地理选修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选修模块一共有五章内容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是全面性的介绍本模块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至第四章是本模块的主要内容 分别从资源问题 生态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三个方面对广义的环境问题展开讨论 所以这三章内容之间是并列关系 自然资源保护 这一章的内容具有先导性 因为正是由于人类在开发 利用自然资源上的无知和无序 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所以 相对而言 自然资源保护 在这三章中又具有基础性 本章内容的地位分析 举例说明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举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并说出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根据有关资料 说出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结合实例 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 以及保护 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本章所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 举例说明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二 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 一 水资源问题 二 土地资源问题 三 矿产资源问题举例说明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并说出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一 石油资源耗竭与应对措施 一 石油资源潜在危机分析 二 石油危机应对措施 根据有关资料 说出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二 采矿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三 煤炭资源利用的环境保护措施结合实例 说明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 以及保护 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一 植树造林 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二 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 保证耕地持续供应 从课程标准的角度看湘教版教材内容 有以下一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没有明确提及的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一 自然资源的涵义 这一条在课程标准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及 但在课程标准解读P236中有说明 实际上是要求的 教学要求基本要求了解自然资源的含义及类别在课程标准中没有这条内容 这些内容是铺垫性质的 学生不必死记 只要了解 结合活动1 1 学生要能分清楚哪些是可再生自然资源 哪些是非可再生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教学指导意见解读 基本要求了解水资源问题的基本情况及产生的原因在湘教版教材中只介绍我国的水资源问题 建议适当补充世界水资源问题的基本情况 作为一个对照 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在教材P23有非常明确的表述 教材中这部分内容以正文表述很少 请重视活动和阅读中的内容 基本要求了解土地资源问题的主要特征以及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在教材P23 对土地资源问题有明确的表述 也是针对中国 土地资源问题中 耕地问题是重点 所以教材专门讨论耕地问题 人教版教材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标题是 耕地日益减少 关于耕地减少的原因 要充分组织好活动1 5 让学生理解耕地损失的三类主要原因及与耕地后备资源的关系 基本要求了解我国矿产资源问题的主要特征这里强调的是我国 所以教学中要有针对性 我国矿产资源问题的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总量大 居世界第三位 但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所以很多矿产后备资源不足 面临枯竭 富矿少 贫矿多 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矿产资源在开采 利用过程中浪费严重 矿产资源的开采 利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发展要求针对自然资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对策发展要求是更高的要求 这是从高考的层面上提出的 要能提出对策 当然要理解问题产生的根源 所以前面的基本要求是关键 针对在自然资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我国已经在实施一些具体的对策 有些内容在前面的课程中已有所涉及 如南水北调 可结合起来进行讨论 教学要求基本要求了解世界石油资源的潜在危机注意这里是强调世界 世界石油资源的潜在危机是什么 一句话 石油资源总有一天会耗竭 具体说 按现在的开采 消耗速率 现已探明的储量在50年内将被耗竭 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基本要求了解我国在石油生产 消费 进口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以及我国的石油危机 理解我国针对石油危机所采取的对策我国的石油危机与世界的石油危机有相同的地方 但也有不同的地方 关于不同的地方 可通过对我国在石油生产 消费 进口等方面基本情况的分析得出 我国针对石油危机的对策是什么 推广应用节油新技术 新工艺 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资源的勘探 中石油在渤海湾勘探到大油田 储量规模达10亿吨 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 基本要求了解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及相应对策这一条要求是针对教材条目提出的 强调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要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地下开采和露天开采 基本要求了解煤炭资源利用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这一条要求也是针对教材条目提出的 它强调矿产 煤炭 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煤炭资源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问题是什么 核心问题是大气污染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什么 优化用煤结构 增加煤炭用于发电 制气等二次能源生产的数量 加快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 教学要求发展要求运用材料分析石油危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在教材P28的活动2 2中 对石油的用途已有说明 因此 讨论石油危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可由此展开 从高考的角度看 这样的问题是综合题命题的好素材 有关石油问题 中国国家地理 2004年12期有详细介绍 老师们可以去看一看 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教学要求基本要求理解植树造林是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最佳措施教材没有从微观机理角度去解释植树造林是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最佳措施 教师应结合学生以前所学内容作适当补充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基本要求理解植树造林是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最佳措施教材没有从微观机理角度去解释植树造林是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最佳措施 教师应结合学生以前所学内容作适当补充 作为案例 应知道美国的 罗斯福工程 和中国防护林工程 以及这些工程所取得的成就 基本要求了解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 保证耕地持续供应的策略要让学生知道 不合理利用土地带来的问题 所以要科学地开发土地 土地开发要与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协调 土地整理是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教学要求发展要求运用图表资料 分析我国耕地变化的原因及后果结合第一节 P25 的图表资料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发展要求运用实际案例 讨论人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多项成功经验教学中 由教师选择适合的案例 教材中的 教材外的 讨论人类是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 如果是考试 题目将提供案例背景 教学建议关于阅读材料的说明阅读一 P20 资源的可再生性 对可再生资源概念的补充说明 学生阅读就行 阅读二 P21 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 对矿产资源价值及利用情况的说明 学生阅读就行 阅读三 P22 干旱缺水的代价 对干旱缺水对农业 工业 城市 生态环境等影响的说明 学生阅读就行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阅读四 P23 土地 中国稀缺的资源 对中国的土地资源现状的介绍 说明土地资源是稀缺资源 学生阅读就行 阅读五 P24 耕地资源的 忧虑 对中国耕地资源现状的介绍 说明我国耕地资源的主要问题 量少 质差 后备不足 这些要点学生应该掌握 具体数据不必死记 阅读六 P25 矿产资源浪费严重 矿区环境不容乐观 介绍矿产资源在开采 利用过程中浪费问题 环境问题 这些结论学生应该掌握 教学建议关于阅读材料的说明阅读一 P27 世界石油储量 其中的数据不必死记 但结论要知道 全世界最终将面临石油危机 阅读二 P27 我国的石油消费与进口 在教学要求中有提到这些内容 但其中的数据不必死记 阅读三 P29 石油储备 这是为活动2 6准备的材料 结合活动 学生要知道一个国家适量的石油储备是缓和石油危机的途径之一 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阅读四 P30 煤炭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作为地下采矿影响环境的具体例子 学生可自行阅读 阅读五 P32 露天开采矿区的土地恢复 作为露天采矿区恢复环境的一个例子 学生可自行阅读 阅读六 P32 导致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 煤炭燃烧 这是关于煤炭资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的主要内容 学生应该掌握 阅读七 P33 变废为宝 煤矸石和粉煤灰的利用 这是补充读物 学生可自行阅读 不必记忆 教学建议关于阅读材料的说明阅读一 P34 美国 罗斯福工程 与中国防护林工程 这是说明植树造林是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最佳措施的重要案例 学生应该了解 阅读二 P35 减少水土流失的耕作方法 可作为常识性知识 请学生自行阅读掌握 阅读三 P36 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造成的荒漠化 这个阅读材料说明了开发土地资源要讲究科学 否则会出现相反的结果 请学生自行阅读掌握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阅读四 P38 旧村归并 退宅还耕潜力大 来自正阳县的经验 整理土地的一个具体案例 可由学生自行阅读 阅读五 P38 煤矿塌陷区土地复垦模式 土地复垦的一个具体案例 可由学生自行阅读 阅读六 P39 我国将通过开发整理土地补充耕地274万公顷 补充性资料 可由学生自行阅读 不作记忆性要求 活动设计本节教材共设计了7个活动 对第2 3 5 7个活动建议如下 活动1 2 1 3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基本情况活动目标理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树立节约水资源的观念 活动建议上述两个活动在内容上差异不大 建议合并 活动说明提供中国水资源丰缺地域差异图非常有用 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主要的资源问题 活动1 5关于耕地损失原因的分析活动目标了解耕地损失的三个主要原因 并对这三类原因与耕地后备资源的关系有一个初步认识 活动建议为帮助学生对三种类型耕地损失的感性认识 可提供某区域 例如学生所在的县 市 耕地变化的实际数据 活动说明指导学生读懂教材P25图2 3这类数据图表 若提供学生所在的县 市耕地变化的实际数据 请选择合适的数据呈现形式 活动1 7探讨人口与资源的关系活动目标帮助学生全面认识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活动建议选择典型案例解释 人口增长 自然资源耗竭 环境污染 模型和 人口增长与自然资源的市场协调 模式 增进学生对人口与资源关系的认识 活动说明典型案例是以某一区域为例 活动设计本节教材共设计了8个活动 对第3 4 5 6 8个活动建议如下 活动2 3关于太阳能 核能等新能源的认识活动目标初步了解我国在太阳能 核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领域的新情况 了解这些新能源与石油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关系 活动建议教师应主动指导学生在上网查找资料过程中的资料筛选问题 可与活动2 5整合在一起 第二节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活动2 4关于石油资源浪费与开展节油活动的讨论活动目标认识我国在石油资源利用上存在的浪费现象 采取各种节约方式是应对石油危机的措施之一 活动建议在情感 态度 价值观方面挖掘内容 提高本活动的价值 活动2 5关于南海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调查活动目标了解南海油气资源开发对解决我国石油危机的重要意义 活动建议可与活动2 3整合在一起 活动2 6关于石油储备的探讨活动目标理解石油储备的重要战略意义 了解我国在石油储备上与美国 日本的差距 了解石油储备的两种方法 活动建议不一定都由学生去查阅这些资料 可以由教师直接提供有关材料 供学生学习 讨论之用 活动2 8关于煤炭资源利用方式改变的探究活动目标了解改变利用方式 地下气化 可以大大减轻煤炭资源对环境的污染 活动建议可与活动2 3整合在一起 活动设计本节教材共设计了7个活动 对第2 3 7个活动建议如下 活动3 2关于美国 罗斯福工程 对我国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借鉴意义的思考活动目标了解美国 罗斯福工程 植树造林 免耕 休耕 粮草轮作 退耕还林等 对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意义 了解我国在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三北 防护林等 活动建议引导学生总结出 罗斯福工程 对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意义 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活动3 3关于减少水土流失的耕作方法的思考活动目标初步了解减少水土流失的各种耕作方法 并理解这些方法对减少水土流失的重要意义 活动建议适当补充当地在减少水土流失问题上的具体做法 活动3 7关于耕地可持续利用和供应关系的探究活动目标了解退耕还林 植树造林对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意义 活动建议可组织学生开展辩论 以增强对耕地与林 草 地之间关系的理解 谢谢 同学们 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同学们 来学校和回家的路上要注意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