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几点反思.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797598 上传时间:2020-04-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几点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几点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几点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读小学语文新课标的几点反思一、无限度地收集资料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元宵节一课前,请学生回家搜集元宵节的相关资料,上课时,她请学生展示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发现学生手捧着一张张从网上下载的资料却说不出几句话来,课堂上顿时沉寂了,教师只好信手拿来几张资料开始讲解,效果可想而知。反思:“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许多教师拿到语文课程标准看到这段话时,只注意了“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忽视了“公民”这个极为重要的词语。“公民”并不是“儿童”的同义词!要一个六七岁的学生就能搜集和处理信息的确有些困难。可想而知,学生手中大段陌生的文字资料并非他们亲自动手所得,经历学习过程的并不是学生,而是他们的家长,难道我们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家长?收集检索大量的信息固然重要,但能否以批判性思维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也不容忽视。当然,这些能力都是需要培养的,是逐步形成的,不可能一蹴而就。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就写道:(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该)“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是第三学段(56年级)才要求具备的能力。因此,我们要准确地解读课程标准,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低年级的学生以具备形象思维为主,图片资料和实物对他们来说更容易接受,也更具吸引力。我们不如明确要求:去搜集相关图片和与元宵节有关的实物,再请教下家人,听他们讲一讲相关的信息,这样会更具实效性。谨记:搜集资料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我们的课堂不应该成为“资料展示厅”。二、无节制地合作学习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珍贵的纪念一课时,引导学生进行了两次合作学习。第一次:请小明友们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亭子是谁建的?小动物们留下了什么纪念?小刺猬为什么站着不动?第二次:请同学们齐读课文34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亭子周围的景色怎样?花是谁种的?为什么“这才是珍贵的纪念”?课堂上学生四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合作学习的场面可谓“热闹”,可之后的交流却颇令人失望,学生照本宣科,答案千篇一律,缺乏自己独特见解,他们怎么了,难道不愿意展示自己?反思: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笔者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三,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讨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小组合作学习还应明确分工,主持人、记录员等各负其责。每位组员既要会表达见解,还要会倾听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功效。笔者还看到有些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拆开来让两个学生合作读,如:读看花灯一文时,“(一生)元宵节,(一生)看花灯,(一生)大街小巷(一生)人欢腾。(一生)纸糊的金鱼(一生)吐泡泡,(一生)纱做的猴子(一生)眨眼睛。有的教师为了有这种形式,根本是走过场。比如:一位老师说现在请同学们进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他在教室走两圈马上叫停,时间我估计了一下,最多一两分钟。大家可以想象这一两分钟四个孩子能把自己的意见发表完吗?组长又能整合吗?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三、无目的地整合学科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老树的故事时是这样进行学科整合的: “现在,请小朋友们也来当一次音乐家,用你喜欢的曲子唱一唱老树的故事。”可以想像,老树的故事这么抒情的诗歌配上学生所熟悉的欢快的儿童乐曲会何等滑稽!诗人柯岩如果能够听到,不知会做何感想?还不如配上法国著名作曲家圣桑的天鹅,让学生多读一读,背一背,从而体会诗歌的意境!反思:过去,我们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所以我们要改革,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以提高学习效率,但不是说可以无目的地、随意地整合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无论何时,语文课都姓“语”,都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融合其他学科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表演、绘画、歌唱“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堂更轻松、活泼,使语文学习更快乐、高效。我们提倡语文与艺术“结合”,以什么方式呈现,仍要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为语文学习目标的实现服务,切不可为了追求时髦,追求气氛而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四、无止境地运用电教手段。现象:笔者在上学期听了一堂语文课迷人的夏天。这位老师可以说是挖空心思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每一段文字变成了丰富多彩的图片,有的还配上了音乐。一堂语文课几乎学生没有动过语文书,课文都做成了课件。孩子们犹如看电影一样,时不时发出一声声惊叹:“啊,哇”有趣极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她为了让孩子们理解一个难以理解的词语“畅想”,她出示了好几张图片。结果自己在引导时出错了,她说:“在这样繁星点点的夜空底下,这时你什么都可以想,胡思乱想,这就叫”但学生并没有说“畅想”二字,而是说的“胡思乱想”,弄得来是啼笑皆非。反思:新课程标准大力提倡为了学习的需要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使学生开阔视野,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扩大教学容量。现代科技手段它只是一种学习的辅助手段,它什么时候运用,运用多少都有讲究的。就一节课而言,媒体呈现时机一般可分作三类:开头呈现,中间呈现,结尾呈现。开头呈现主要用于设疑引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中间呈现一般涉及的是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媒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尾呈现主要是归纳性小结和反馈性检测,所以教师应把握好媒体呈现的时机和多少,以充分发挥其功能,优化其效果。这种变辅为主地运用电教手段,对于学生来说只是看热闹,走过场。课完了学生也许什么都不知道了。因此笔者认为一节课无论多么热闹,还是应落实到笔头上,让学生动手进行勾画圈点。也许效果会大不一样,别有一番天地。要使语文课改一路走好,并取得实效,就让我们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谨记语文学科特点,不忘学生年龄特征,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相信在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课改一定会取得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