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及其培养(教学论文).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774944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及其培养(教学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及其培养(教学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及其培养(教学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策略研究(教学论文)山东省益都师范附属小学四年级语文组 刘海敏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及其培养引 言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健康的学习心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的综合反映,是小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也是其终身学习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可以说,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教师语文教学的全部任务,是一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的终极目的。然而,从小学语文的教学实际来看,语文学习习惯培养的成效却不尽人意,以致影响到了后续阶段的语文学习效果。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新课改的推进,心理学、教育学的发展,各领域对科学学习方法的研究,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正试图把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习惯沉淀在学生的素质中,使其终生受益。作为教育工程的奠基阶段小学阶段,我们着重要使学生养成哪些语文学习习惯?养成这些学习习惯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针对学生应采取哪些策略呢?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究。一、语文学习习惯的内涵(一)习惯与学习习惯在心理学大词典中(朱智贤)是这样定义的,“习惯是指人在一定情况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动作的需要或特殊倾向。习惯的形成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建立,巩固并臻于熟练化,甚至自动化的结果。”习惯,即“习以为常”,就是在一定的时间里,通过“习”某种东西,使它变成“常”的行为,而使之达到非常熟悉或自然的程度。按照人们日常活动主要领域,将习惯进行分类,可分成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交往习惯、工作习惯。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相当稳定的学习行为,其特征有:第一,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稳定、持久的作用,也是形成优良学习动机、掌握科学学习方法的保证;第二,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及智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第三,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并且还强调,小学阶段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也就是对于小学生的发展来说,小学阶段是至关重要的阶段。因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小学阶段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二)语文学习习惯及其特点语文学习习惯是一种高度自觉的、自动化了的、持久的语文学习行为方式,它是一种学习动力定型,往往成为个人学习品行的一部分。语文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掌握字、词、句、段、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过程中,所养成的方法、姿势、态度、意志、行为等。具体的语文学习习惯不仅是“播下一个行动”的结果,它受到学生语文学习环境、教育的影响,并且与意志、情感、动机等其他非认知心理相互作用,在大量具体的语文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由于语文学习活动持续的时间长,涉及范围广,语文学习习惯呈现出以下特点:1、形成的阶段性小学阶段培养的习惯是比较容易形成的,并且对以后的学习起基础作用。我们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培养出学生学习语文的全部良好习惯,在小学各年级段培养的语文学习习惯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如在一年级侧重于规范的写字习惯的培养,而三年级则倾向于阅读习惯的培养,到五年级则侧重于动手练笔习惯的培养。2、构成的多样性语文学习习惯作为学习习惯的一个子系统,有其自身的结构,语文学习活动本身的多样性、广泛性也决定了良好语文习惯的多样性。因此,进行不同的语文活动有不同的习惯要求。从能力培养的要求出发,需要听的习惯、说的习惯、读和写的习惯,同时,每一类习惯下面还有更细的分类。从寻求知识要求出发,需要书写工整、使用工具书、诵读记忆、预习复习、笔记摘抄、课外读写的习惯。3、影响因素的综合性一般来说,学生入学前主要受家庭的影响,在小学阶段受老师的影响比较大,到中学时期同学的示范作用明显加强。学生通过有意或无意地摹仿家长、老师、同学的行为方式,经过一定的时期就会对自己养成习惯产生重要影响。当然外界环境的作用并不是决定性的,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形成关键是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动机,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并有顽强的意志作保证,克服各种养成良好语文学习兴趣习惯的阻力。在教学中,要充分地考虑到影响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因素,同时做到因材施教。(三)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内容“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有两方面的本领要学习:一方面是接受的本领,听别人说的话,读别人写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表达的本领,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口头语言的说和听,书面语言的读和写,四种本领都要学好。”因此,教师要从这四种能力着手,有意识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养成的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有:1、书写工整的习惯学习语文课之始,我们就开始关注学生的写字姿势,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到高年级时逐步在学习实践中养成“姿势不正确不动笔”的习惯。同时,树立“提笔即是练字”的意识,不管在什么场合下写字,只要一提起笔来,就要一笔一画地写,认认真真地写,力求做到笔画清晰,间架合适,行款整齐。在低年级阶段,学生可能不太习惯,也可能影响做作业的速度,从而自己主动放弃了良好写字习惯的培养。但只要有恒心,有毅力,日复一日地坚持下去,就能越写越熟,做到既写得好又写得快。也就是到了到高年级阶段,学生就会养成规范书写、认真工整的好习惯。2、认真阅读的习惯在阅读前,小学高年级学生需要学会从众多的课外读物中自主选择适合自己情况并且有益于自己发展的书来学习;阅读时,应当讲究阅读的质量,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些语文课文要边读边想像,借助形象地感知其中的重点词句来更好的创造性地理解课文,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其次,养成阅读时动笔圈点、笔记摘抄的习惯。阅读时,动手动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其中的优美词句和重点段落。另外,阅读到打动心灵或给以重要启发的句子时,可以反复阅读,做到有感情朗读。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高年级的学生要达到专心阅读,能够较快地把握文章的主旨,较好地欣赏、评价所阅读的课文。3、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理解词语在上下文的含义和作用,是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语文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自学能力所必须的。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自己查的习惯非常重要,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较快地掌握所查的字词。因此,学习一篇课文之前,教师可布置学生在预习课文时,自己去查文中的生字、词语的意思,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字词在表达特定环境中或者特殊感情时所起的作用。也许面对多种意思,学生会产生疑惑,“疑是学之始”,学生会在疑惑中加快学习的步伐。所以说,让学生经常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自己动手查阅工具书,既能解除学习中的疑难,又能为他们自主学习、无师自通打下良好的基础。高年级的学生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已牢固树立了养成这种好习惯的意识,只要教师再适时加以指导,使用工具书的好习惯必会成为他们不可缺少的一种熟练自如地获取新知识的学习方式。4、动手练笔的习惯“新课标”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语文学习源于生活,进行语文写作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抒发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因此,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在对生活的观察、感悟中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出自己的理解,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且,教师应注意,学生的真实表达无简单的对错之分,不能用简单的评价限制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小学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到高年级时学会优美语句,名言警句的合理运用。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是对语文学习的一种检验,应引导学生在小随笔、日记中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学生到了小学高年级时要养成自主修改作文的良好习惯,使自己的作文在自我修改中获得完善。5、专心倾听的习惯无论是课堂听讲,还是课外听报告、听讲座、听广播、收音机、听人谈话,教师都应要求学生克服心不在焉、随意打断别人讲话的不良行为,应该集中注意力专心倾听,力求准确无误地听取内容,并且在听的过程中能把握说话者的要义,听后做到能复述大概意思。同时,要边听边想,边听边记,可以用笔记,更要学会用脑子记。记住之后,能做恰当的评判和推理,力求听话科学、规范。高年级的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自控能力,但还不能做到很好地约束自己,特别是面对比较枯燥的说教和乏味的谈话时,他们更容易丧失耐心,变得不耐烦,从而很少注意倾听别人的说话,更不用说边听边想,边听边记了。因此,教师应长话短说,用生动的语言激起学生倾听的兴趣,在不断的引导、示范中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6、规范表达的习惯良好的表达习惯包括讲普通话的习惯、先想后说的习惯、踊跃发言的习惯等。教师要注意在小学生说的时间保证后,注意说的质量,可以与写的要求相结合,达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在语文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发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思想,多开展有效的小组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说的机会。因为言语表达是一个人语文综合实力的体现,良好的表达习惯决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成的。听说仅仅靠课堂训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课外进行训练。因此教师应当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表达、倾听、提出自己的想法,逐步培养学生语文交流的习惯,这样既可以使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又可以了解别人的想法,有利于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小学高年级学生需要养成的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主要就是以上方面,另外还包括学习过程中各个环节所应具备的学习习惯,如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预习、复习的习惯以及反复练习、巩固的习惯等。 二、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年级段不同,存在的原因也有一定的差异,经过进一步调查与查阅资料相结合发现,造成小学高年级学生未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1、教师因素不同的教师实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重点不同,培养方法上的差异也很明显。并且,任课教师的经常性更换,使得对学生习惯培养的目标、具体要求也随之经常性的发生变化,学生经常性地要重新改变、适应,结果可能是新的习惯还没养成,原有的习惯倒先丢了。六年的学习生活使得学生在习惯培养上可能较多的是围着老师转,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应付上。教师大多偏重知识的传授,未有意识地放手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许多教师认为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是他个人的力量所能完成的,关键是需要学生自己琢磨,在实践中好好努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教师的个人魅力也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习。学生都喜欢和蔼可亲,负责任及对自己好的老师,并且认为老师要有渊博的知识、亲切的谈吐、关爱学生、不偏心、讲道理、拥有多方面的才能。喜欢老师,就会模仿老师做的、说的,使自己逐步与老师接近,即使不喜欢老师,老师的言行也会带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自身的素养对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2、学生因素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形成关键在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动机,使学生产生对语文的浓厚兴趣,克服养成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阻力。因为良好的习惯的形成开始就要有一种良好动机,虽然有时学生并未意识到,调查中那些为了学习语文愿意减少玩耍时间的同学便是有强烈语文学习动机的,有了这样的意识,不愁学不好语文。但并非有了动机就能达到目的,还需要经过意志努力来维持。学生乐于学,有了学的动力,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才会积极探索,从而在不断的学习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喜恶感特别明显,喜欢就是有兴趣,有兴趣才有努力的动力。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培养语文学习习惯的前提条件。通过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的调查可以看出,学生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家长的督促,就表现为自我调整差,不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觉得自己终于有了可以玩的时间了。大多数学生普遍认为学语文就是“写写字,念念词,挖苦心思造篇文”,至于好习惯的养成很少主动去考虑。同时。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性的,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年段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使学习活动的内容要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具有不同兴趣及爱好的学生的多方面需要,才能促使他们通过对活动内容、方式的自主选择,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获得相应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 3、家长因素汉书贾谊传中写道:“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就是说习惯要自小培养,才会不费多少力气而比较容易地获得成功。在家庭中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小学阶段进一步培养他们更高层次的良好学习习惯。孩子学习习惯不好,许多家长只在学习方法及语文教师身上找原因,往往忽视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如经常在家里打牌,搓麻将的父母,怎么可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如果他们一方面在叮嘱孩子好好写作业,另一方面自己却在大声地喧哗,这样只会造成孩子的反感。一位六年级的同学说他特别讨厌那样,他一点也不愿意回家,经常在学校里完成作业,在家里只会感到烦躁,完全静不下心来安心读点书。家长的行为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因此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好。如家长关注孩子的阅读情况,不是靠日复一日地提醒使孩子乐于读的,关键是父母的良好带动和指导,使孩子发现读的乐趣。通过对世纪小学与担山中心小学的调查还可以看出,家长自身的文化素养也直接对孩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文化素养偏高的父母更注重于指导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4、社会因素广阔的社会生活,是学习语文的大课堂。向社会学习语言就是语文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可是小学生的分辨能力较低,无论是规范的还是错误的他们都学,这对以后规范性的语言学习带来了难处,对形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及规范的语言文字习惯都带来了影响。目前社会上牌匾广告很多,并且用字很乱,对于成人来说既可以学到一些知识,又可以检验他们的能力。但对小学生来说,却很难正确分辨,甚至造成错误的学习。另外,电视、电脑等的普及,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视觉效果,新的接触外界事物的机会,由于它们的形象性、刺激性带来了新的感官体验,导致了现在的小学生普遍不再享受书本带来的乐趣,而是把他们的兴趣转移到了动画片、游戏的玩乐上。对于大多语文生来说,读书已经成了无事可干的时候才进行的一项活动。虽然现在常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但事实上,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论从语文教材内容的确定,还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精力还是放在语文知识的传授上;在教学评价中,语文水平高低的标准更多的是考试成绩的多少;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仍未能认识到语文学科作为工具性的本质,教学过程仍旧忽视对学生进行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三、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针对以上分析,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及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规律,根据语文学科教学特点,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强对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自觉抓起,严格要求;从训练抓起,因材施教;从模仿抓起,榜样示范;从激励抓起,和谐统一。(一)提高认识,启发自觉学生对语文学习习惯的认识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要坚持正面教育,用浅显的道理,具体的事例,使学生认识到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意义,并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验,形成一种内驱力,自觉主动地将习惯展现在学习中。无论是良好习惯的养成,还是不良习惯的根除,都要把教师的要求转换成学生自己的需要,学生才能自觉地坚持锻炼。由于学生的心理不成熟,抗诱惑性差,并不都能很好地去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学生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认识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自己今后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走好每一步。针对小学生对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凭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做事的现状,可以通过一些生动的事例,如字迹潦草的作业会使学生、教师不愿看它,在自己以后的复习中也会造成自己辨认不出的困扰。因此,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坏习惯所带来的危害,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其次,鼓励学生“敢问、敢想、敢说”,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家长在生活中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同时,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善于接受同学的观点,运用好朋友的力量进一步内化他们的自觉行为。因此,要想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个紧迫的问题就是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逐步树立学生正确的意识。只有小学生认识提高了,并形成内驱力,才具有按一定方式行动的坚强决心。(二)严格要求,具体指导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实际上包含了发展良好习惯和消除不良习惯这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不良习惯的根除,需要一定的意志力和一定的自制力,经过严格的训练,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效。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另一方面,教育学生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第一,严而有格。对学习习惯的要求,应根据年级特点、知识基础和学习的需要,区别对待;即使对同一种学习习惯的要求,不同班级、不同学生也要有所区别。叶圣陶说:“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对学生的要求,应合情合理,切合实际,使不同年级的要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不能完全放手让他们自学课文,而对高年级的学生,也无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一笔一划地学写生字词。第二,坚持不懈。向学生提出要求后,应督促学生严格执行,一丝不苟,引导他们自觉有成效地进行锻炼。如培养学生在阅读时动笔圈划的习惯,开始时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及注意的事项,到高年级时,针对个别同学的情况加以指导,让学生在学习中能自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同时,应在长期的语文学习中教育学生严格按照要求锻炼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在自我的学习成长中学会阅读、学会倾听、学会对话、学会写感悟。第三,适时指导。一方面,要教给方法,让学生明白应该怎样做,必要时还要给予示范。另一方面,要深入调查了解,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做到有的放矢。此外,还要引导学生用良好的学习习惯去根除与之对立的不良习惯。教给方法之后,还应当使学生在多次的自觉运用中强化,最终形成不自觉的行为即习惯。如在学生自学课文时,特别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交流时,教师应适时加以引导,使学生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学习,而不能仅仅流于形式,应切实引导他们在交流中获得提高。正如叶圣陶所说的:“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三)创造条件,反复训练在课堂内外,教师应充分创造条件,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反复实践的机会,教育学生善于抓住机会,进行自觉训练。学生习惯养成的过程,不能脱离听说读写的过程孤立地进行,离开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就无所谓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首先,注意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如果训练目标不明确,训练不得法,有可能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如六年级的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要求学生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释疑,那么学生的重点不是阅读,而是通过阅读认真思考,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对于那些不阅读,而一味讨论不停,或者只自己阅读而不进行交流的同学都应加以引导,使他们按照目标达到锻炼。因此,对每一项训练,有明确的目的性,给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教师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习惯时,要拓展学生与学生直接交流的空间,做好学生合作交流的引导者、组织者。要给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进行有效的指导。在交流过程中,要让学生带着尊重和欣赏去倾听别人的发言,要学会合理地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要学会接受别人的优点,学会从别人的发言中捕捉闪光点,并从中受到启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其次,教师要一抓到底,反复抓,抓反复。如教师在培养学生规范表达的习惯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机会反复练习,小组交流是大量的实践机会;次数不多的课堂发言是一种提高的机会;积极参加朗读、演讲比赛更是难得的锻炼机会。因为课内训练的次数有限,还应引导学生在活动课程与课外时间里相互指导,以便得到更多的锻炼,获得更大的提高。阅读、写作、倾听的良好习惯,也要在长期的、反复的、严格的训练中养成,学生一旦养成,将终生受益无穷。(四)榜样激发,因材施教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综合性学习内容,形式的安排,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只有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强有力的动机的支持下,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由原来的“要学”变成“会学”,进一步提升语文学习质量。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有的是在模仿中养成,因此,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做到:第一,在学生中树立榜样。学生中的好典型是最贴近的榜样,如让学生当“小老师”,面对部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时,教师可大胆放手,让个别学生当小老师给同学们讲课。当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时,常会因新鲜感而引起更多学生极大的兴趣和关注。同时,因为同学们的努力得到了老师的认可,所以讲得特别详细,下面的学生听得也非常认真,从而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这种带动作用,更多的学生会在榜样的影响下,更积极主动地学习。第二,根据小学生好模仿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一些学生可以效仿的事例,如声情并茂的朗读,完美整洁的作业,优美动人的作文等。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词语触动孩子的心灵。如:“你的想法真是与众不同”、“你的作业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等等。从课内到课外,都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要充分发挥学生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让学生有更多的仿效机会。教师还应了解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提高训练的针对性。例如,对不喜欢发言的学生可以抓住时机进行激励。因为适时的激励往往比刻意的表扬更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教师要关心习惯较差的学生,要特别注意捕捉学生在日常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然后抓住时机给予恰当的鼓励,让学生体验成就感,激发其主动性。我在实习时,有这样一位新老师,刚接手五年级,对每个学生的情况并不熟悉。在一次教学活动中他叫起了一个平时很沉默,成绩总不好的女孩回答问题。结果在同学的哄笑中,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女孩回答对了,虽然很慢,很小声。老师立刻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她也显得很兴奋。此后,老师了解了哄笑的原因,经常叫她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两周后,她也会抢答了。因此,对待发言特困难的学生可以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让他们在小成功中逐渐养成敢于说话的良好习惯。当学生把良好行为作为一种爱好来追求时,这种习惯就接近于养成了。(五)教师示范,引导激励在学生的良好习惯形成的过程中,教师的示范起着特殊的作用。学生的许多习惯都能从其老师身上找到影子,学生对教师的最深刻的印象,不是尽可能多的知识和技能,却是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显示出来的个性特征。因为在以后不断的学习中,学生更多地回忆起的是教师的个人魅力的体现。因此,某种程度上说,学生的习惯就是教师的习惯。关于这一点,教师必须具有充分的自觉和明确的意识我的每一个举动都在影响着学生个性的发展,我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就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延伸。马克思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所以说,教师的教,有很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在课堂教学里,教师的教决定了学生的学,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先要做到,也就是教师应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如教师在培养学生专心倾听的习惯时,为了让学生学会倾听,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特别注意言传身教,要做一个耐心、专心、用心的倾听者。如学生在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即使不对或者偏离原来的主题,教师也要尽可能的让学生说完,再引导学生认识不足,做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如果教师一发现学生说的不正确,便立即打断,这不仅挫伤了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同时没有起到认真倾听的示范作用。教师的“倾听”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一种尊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树立了可感的榜样。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应分组进行竞赛、游戏、表演等活动形式,尽量提供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故事和生活话题,设计接近学生生活体验的语文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通过情景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宽松、和谐的求知氛围。如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时,教师应本着“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创设语言情境,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语言培养因素,重视教材中的“想”和“怎样想”,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同时,为了增加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想说、爱说、会说,可以选用多种方式,如自己复述、同桌互讲、小组讨论等,以形成同学之间的横向信息交流与师生之间纵向信息交流的纵横交错的语言信息网。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动脑、动口、动手有机地结合起来。(六)整合教育,和谐统一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与教学过程是相互依存,与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水涨船高,与基本技能的训练是相辅相成,并且学习习惯的各方面的要求,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应坚持整体性观点,学校、家长、社会要齐心协力,全面要求,整体训练学生。首先,学校规划,教师联系。第一,培养良好的学风,建立和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 形成一套完整的培养语文学习习惯的目标体系,学校制订方案,统一布置,明确阶段性目标,使各年级能够衔接,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全面落实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第二,全面安排,统一步调,各学科教师紧密配合,从班级学生实际出发,在不同的阶段突出训练的重点,尽量避免任课教师的经常性更换,做到齐抓共管,而不是各行其是。其次,家校密切配合,做到课内外一致、校内外一致。学校要让学生家长了解有关的要求,督促和帮助学生,使学生在家里能做到在学校所学到的,所能做到的。因为家庭氛围的不同,学习环境的变化,部分学生可能过多地把注意力转向了电视,游戏,从而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家长应注意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制定好孩子在家里的学习活动,注意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起到带动和指导的双重作用,如经常读书、看报的家长便是孩子课外阅读最好的榜样。同时又放手给孩子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使其个性得到很好的发展,促进了良好习惯的养成。最后,社会加大关注力度。社会各界应最大程度减少对小学生的学习造成干扰的不规范语言,诱惑性极强的游戏等,社区或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适当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给孩子带来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现他们语文素养的机会,如进行故事比赛,朗读活动,演讲、辩论竞赛等。总之,社会应配合学校、家庭为学生造成良好的集体舆论,起到督促、约束、促进和推动作用。总之,在小学阶段,因为学生的能力有限,家长和教师要高度重视,适时加以引导,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使他们在家庭、学校、社会提供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推进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并且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结 语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建立在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基础上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阶梯,而让所有小学生都成为好习惯的受益者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最高目的。语文教育一定从教育思想层面加强认识,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作为语文教育的中心任务和目标来抓,使学生真正会学语文,学好语文。所以研究探讨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及其培养对语文学科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参考文献1刘毅主编.语文教改新趋势M.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1702杨冰等主编.好习惯坏习惯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2004.77813孙云晓等主编.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4344杨成章主编.语文教育心理学M.四川:四川出版社,19945佟士凡著.语文学习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416叶圣陶著.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7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38刘延云.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山东教育科研,2001,(2):119林洁文.如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素质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21):1921 10叶存铃.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习惯J.小学语文教学,2000,(12):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