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4-7单元.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767219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4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4-7单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4-7单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教案4-7单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主办:雨朵镇教育管理中心中心教研组参与教师:全镇六年级数学科任课教师时间:2014年春季学期使用学校: 雨朵镇教育管理中心2014年4月第四单元确定位置单元教学计划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年级 六 学科 数学 单元教学内容(课题)总课时数四确定位置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给定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或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积极参加与观察、测量、画图、交流等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教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本单元要从方向和距离两个方面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联系已有的方向经验,应用度量角和画角的方法,以及比例尺的知识,进一步了解方向、体会距离,发展空间观念。本单元是根据标准要求,在小学数学里新增加的教学内容,确定位置涉及的知识、技能比较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为此,编排三道例题和一个练习,让学生逐步掌握新的方向知识,学会比较精确地表示物体所在的位置。还安排一次实际测量为内容的实践活动。主课题渗透在探究与合作中领悟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1、结合具体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2、为学生提供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机会。教材一共安排了三道例题,启动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自主探索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基本方法,并在交流中逐步加深理解。3、适当地精选有代表性的习题,展开有针对性的讲解。六年级数学(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章节第四单元第一课时课题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课型新授内容教科书第54页的例1, “练一练”和练习十二的第1、2题。主备人颜进参备人全镇六年级数学教师使用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过程与方法经历描述物体方向和距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意识。教学重点能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教学难点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教法与学法教法情景激趣、引导观察、启发分析、发现总结。学法观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总结汇报。教学准备教学过程集体备课教学调整一、创设情境,引发学习需求1师:这是一艘轮船在大海中航行的场景,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师提问:灯塔1和灯塔2一个在东北方向,一个在西北方向,但是偏离的角度一样吗?从图上能看出来吗?师揭示课题:东北方向指向东与北之间,西北方向指向西与北之间,但是这样还不能准确表示灯塔1和灯塔2的位置。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确定位置的方法。二、学习描述物体的方向和距离1学习用北偏东若干度、北偏西若干度描述物体的方向。师:实际上,在野外或图上确定位置时,常把东北方向叫做北偏东,西北方向叫做北偏西。现在你还能说说灯塔1和灯塔2在轮船的什么方向吗?师:从这副图上,你还可以看到什么?启发学生认识到:灯塔1在轮船的北偏东30度方面;灯塔2在轮船的北偏西55度方向等。教学过程追问:这样来描述物体的方向有什么好处?2学习求图中物体间的实际距离。师:为了更加精确地表示物体的位置,仅有方向还不够。想一想,还需要什么?追问:灯塔1到轮船的实际距离你能算出来吗?说说你打算怎样计算。3巩固练习。完成“练一练”出示第1、2题从上图看,灯塔2在轮船的北偏( )55的方向。灯塔2到轮船的实际距离是( )千米。第1题学生直接口答。第2题独立测量计算后再组织交流。要求能完整地说出“灯塔2在轮船北偏西55度方向的8千米处”。三.联系实际,进行运用完成练习十二第1题练习十二第2题要求完整地说出荷花池、玉龙潭、飞霞阁相对于学校的方向和距离。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的知识?总结一下,你已经会用哪些方法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学生交流五、布置作业完成家庭作业板书设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东北方向也叫做北偏东,西北方向也叫做北偏西。方向 角度 距离教学反思学校审核意见:六年级数学(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章节第四单元第二课时课题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课型新授内容P.55的例2以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二的第35题。主备人颜进参备人全镇六年级数学教师使用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具体情境中认识怎样用字母表示东、南、西、北方向,初步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实际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个位置。过程与方法在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画图能力、计算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观察、测量、画图、交流等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展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教学重点根据方向和实际距离在平面图上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难点明确在平面图上表示物体位置的具体过程和方法。教法与学法教法情景激趣、引导启发、分析指导。学法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动手操作、总结汇报。教学准备教学过程集体备课教学调整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师:我们已经学会描述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位置。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的知识。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学习例题2()出示例题问: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信息?你能在图上指出清凉岛大约在什么位置吗?()师:怎样才能在图中画出清凉岛准确的位置呢? ()交流操作的具体步骤:先画出表示方向的射线,再确定灯塔到清凉岛的图上距离。()提醒学生从表示灯塔的点开始画起,并注意正确摆放量角器。确定灯塔到清凉岛的图上距离时要利用图中的比例尺进行思考。2完成“试一试师出示试一试的题目,问:你能画出红枫岛的位置吗?3完成“练一练:教学过程师出示p53页练一练师:你能按要求算一算,画一画吗?三、组织练习,巩固深化1利用方位板练习师提出要求:北偏东30度;南偏西60度;北偏西45度;南偏东80度。学生根据教师的描述把线拖制指定的位置。2“想想做做”第3题师出示题图:要求先说说从题图中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第(1)小题可在小组内合作完成,由组长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其余的3题独立完成。后3题,教师重点指导有困难的学生。3“想想做做”第4题师:现在我们分小组进行一场比赛,看哪一组最先正确的画出各个场所的位置。出示题图。4.“想想做做”第5题师:同学生欣赏过跳伞运动员跳伞吗?(出示题图)你能完成上面的问题吗?四、回顾所学,总结延伸谁能告诉大家你今天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发现?还有什么疑问?学生交流五、布置作业 完成家庭作业。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东-E 西-W 南-S 北-N教学反思学校审核意见:六年级数学(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章节第四单元第三课时课题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课型新授内容P.56页的例3及相应的“练一练”。完成练习十二第67题。主备人颜进参备人全镇六年级数学教师使用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根据平面图描述具体的行走路线。过程与方法在描述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体验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点应用确定位置的知识,描述行走路线。教学难点描述不同的行走路线。教法与学法教法情景激趣、分析指导、发现总结。学法观察思考、小组交流、总结汇报。教学准备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教学调整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你能说说你的家在学校的什么位置吗?2教师总结。师:这样的描述只是一个大概的说明,要想知道从家到学校怎么走,还需要更具体的描述。今天我们要和大家用我们前几天所学的知识更准确的描述行走路线。二、自主探究,学习描述1学习描述行走路线师出示例题师:这是李伟家附近的平面图,请你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你找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可能这样回答:(1)李伟家附近有超市、街心花园、医院、敬老院。(2)大港小学在敬老院的北面。(3)医院在超市北偏东60度240米处。教学过程教师让学生尽可能的说全图中的位置关系。师:同学们从图中找出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那么你能说说李伟从家到大港小学行走的方向和路程吗?师:你能看图说说医院在大港小学的什么位置吗?超市在医院的什么位置?2完成练一练。师:现在你能说说李伟放学回家的路线吗重点讨论,让学生明白反向如何表述三、巩固练习,强化知识1师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师:这是某地5路公共汽车的行驶路线,你能仔细观察图并完成下面的填空吗?独立思考,集体交流。2根据所说的路线画出路线图。教师说路线,学生根据叙述同时画一画,再根据所画出的路线图试着反向说说路线。小明沿着超市向西走1000米到广场,再向北偏东60走800米到市政府,再向东偏北30走600米到家。比例尺由学生根据数据确定。学生思考后,画一画,说一说。4、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师:刚上课的时候,我们介绍了自己的家在学校的方向,现在,你回忆一下你上学的途中有哪些建筑物,并试着把放学回家的路线跟你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吗?五、课堂小结通过学习,你有何收获?学生交流。六、布置作业:完成家庭作业。板书设计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描述简单的行走路线 方向 距离 教学反思学校审核意见:六年级数学(苏教版)下册第四单元集体备课教案章节第四单元第四课时课题实际测量课型数学实践活动内容P.6061页的相关内容。主备人颜进参备人全镇六年级数学教师使用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定直线和沿直线测量指定的距离。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方法。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能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点会利用简单的工具沿直线测定指定的距离.教学难点学会步测和目测,体验步测和目测的价值。教法与学法教法教师讲述、实物演示、提出问题、引导总结。学法学生倾听、观察思考、小组交流、动手操作、总结汇报。教学准备测绳、标杆、卷尺等。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教学调整一、认识测量工具教师讲述农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兴修水利、建造房屋时进行测量的场景。师: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这些场景?你知道测量的工具有哪些?教师说明:测量土地时要用到标杆、卷尺、测绳等工具(一边说一边出示)二、测量方法,研究学习1、利用工具实际测量师:如果要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可以怎样来测量? 教师小结:测量较近的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师:如果要测量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应该如何来测量?测量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演示课件“实际测量”)(1)两个人先在A点和B点各插一根标杆;(2)第一个人在A点指挥,第三个人把另一根标杆插在C点,使它和B点的标杆同时被A点的标杆挡住;教学过程(3)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标杆插在D点(根据测量距离的长短来确定分段测量的段数。)(4)把所有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定出了一条直线。 测定直线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所要测量的距离了。2、步测和目测(1)步测师:你知道1步的长度如何测量吗?教师根据实际给以纠正。教师演示1步的长度:从后脚尖到前脚尖的距离。教师演示步测的过程:先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用均匀的步子沿直线走上三、四次,记好每次走的步数,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数,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师:你能按照测量方法对教室的宽进行测量。强调:步子要均匀,不能忽大忽小;要尽量沿直线行进。(2)目测师:你现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师:这种只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的方法叫做目测。教师出示图片“参照图”,帮助学生练习目测。教师说明:目测时容易受地形的影响,如在开阔地,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短,而在狭长的地方又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长。三、课堂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知道步测和目测与利用工具测量有什么区别?总结:在缺乏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无需很精确时,可采用步测或目测。四、布置作业结合生活实际测量练习步测、目测及家庭作业。板书设计实际测量测量工具:卷尺、标杆、测绳测量方法:步测、目测教学反思学校审核意见:第五单元比例单元教学计划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年级 六 学科 数学 单元教学内容(课题)总课时数五正比例和反比例4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和反比例的量,能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能利用给出的具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相应的直线,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认识过程中,体会数量之间的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体会不同领域数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增强用数和图形描述现实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正反比例的意义 。难点:正反比例的判断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着重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反比例的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作出相应的判断。根据标准的精神,教材适当加强了正比例关系图像的教学,不再安排解答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应用题。比例的知识有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解比例。这些知识有助于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用来解决有关比例尺的问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者,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主课题渗透在探究与合作中领悟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的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1. 、细致安排学生的首次感知。 2、变换情境,让学生反复感知,重温发现正比例关系的方法。 3、建立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 本单元教学要形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概念是一类现象共同的本质特征的反映,形成概念要对感性认识进行抽象与概括。 4、应用概念,判断比例关系。 5、认识并简单应用正比例的图像。强调数形结合。6、适当地精选有代表性的习题,展开有针对性的讲解。六年级数学(苏教版)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章节第五单元第一课时课题认识成正比例的量课型新授内容教科书第6263页的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13题主备人刘从新参备人全镇六年级数学教师使用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过程与方法在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教学重点结合实际情境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学会跟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量。教法与学法教法情景激趣、引导观察、启发分析、发现总结。学法观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总结汇报。教学准备教学过程集体备课教学调整一、复习铺垫 激情促思 1、说出下列每组数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口答,相互补充)(1)速度 时间 路程(2)单价 数量 总价2、师:这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一些常见数量关系,每组数量之间是有联系的,存在着相依关系。当其中一种量变化时,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二、初步感知 探究规律1、出示例1的表格。说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 (1)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的数值分别是怎样变化的。(先观察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 初步感知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得出: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板书:相关联的量)引导学生观察表中数据,寻找两种量的变化规律。启发学生从“变化”中国寻找“不变”。(学生可能发现一种量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缩小)到原来的几倍。也可能发现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变。)根据学生交流的实际情况,及时肯定并确认这一规律,特别是有意识地从后一种角度突出这一规律。 教学过程根据发现的规律启发学生思考: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规律能否用一个式子表示?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关系式:速度(一定) (3)揭示概括成正比例的量: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板书: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2、教学“试一试” 学生填表后观察表中数据,依次讨论表下的4个问题。3、抽象表达正比例的意义引导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例子,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k(一定)三、巩固应用 深化规律 1、练一练。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练习十三第1题。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三第2题。先独立判断,再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 4、练习十三第3题。先说出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几厘米,再画一画。分别求出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填写表格。 讨论、明确:只有当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一定时,它们才成正比例。 5、思考:“明明的体重和身高成正比例。”你认为小张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四、总结回顾 评价反思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布置作业:完成家庭作业。板书设计正比例的意义时间和路程 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速度(一定) (一定)。教学反思学校审核意见:六年级数学(苏教版)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章节第五单元第二课时课题认识成正比例的图象课型新授内容第63页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第4、5两题。主备人刘从新参备人全镇六年级数学教师使用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用“描点法”画出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图像,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根据具有正比例关系的一个量的数值看图估计另一个量的数值。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估计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习惯。教学重点能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教学难点利用正比例关系的图像解决实际问题。教法与学法教法情景激趣、引导启发、分析指导、发现总结。学法观察思考、小组交流、动手操作、总结汇报。教学准备教学过程集体备课教学调整1、 复习激趣 1、 判断下面两种量能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数量一定,总价和单价和一定,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2、 谈话:我们从“数”的角度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那么你是否想过,如果把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画出来,图像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做数学从形的角度继续学习正比例意义,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1的表格和方格图。(1)教师介绍:方格图横轴和纵轴上的数据表示的含义,并结合例1数据表中的一对数据说明每一组数据,都可以用一个点来表示。你能根据表中的每组数据,在方格图中找一找相应的点,并依次描出这些点吗?(2)学生尝试画出正比例的图像。(学生到黑板上示范)(3)展示、相互评价纠错。每个点都应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一组对应数值。教学过程2、回答例2图像下面的问题,(学生讨论,说说是怎样想的)重点弄清:(1)说出每个点表示的含义。(2)为什么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3)你能根据时间(路程)估计所对应的路程(时间)吗?你是怎么看的?借助直观的图像理解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的变化规律。三、巩固延伸 1、完成“练一练”。(独立完成,集体评讲)小玲打字的个数和所用的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根据表中的数据,描出打字数量和时间所对应的点,再把它们按顺序连起来。估计小玲5分钟打了多少个字?打750个字要多少分钟?练习十三第4、5题。(先看一看、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要求学生说出估计的思考过程。) 第4题的第(1)题,学生可以根据图像的特点来说明判断理由,也可以从图像上选取几个点,根据这些点所表示的路程与时间分别求出比值,再作判断。第4题的第(2)题,要求学生根据图像进行估计,答案有些出入是允许的。第5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通过组织交流帮他们进一步明确方法,加深认识。还可以让学生再提出一些类似的问题,并进行解答。4、 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学生回答,相互补充)5、 布置作业:完成家庭作业。板书设计 认识正比例的图像正比例的图像的特征:正比例的图像是一条直线。教学反思学校审核意见:六年级数学(苏教版)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章节第五单元第三课时课题反正比例的意义课型新授内容第6465页的例3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三的第68题。主备人刘从新参备人全镇六年级数学教师使用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教学重点认识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掌握成反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教法与学法教法情景激趣、引导启发、分析指导、发现总结。学法观察思考、小组交流、动手操作、总结汇报。教学准备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教学调整1、 复习铺垫 1、 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比例关系? 相关联-是否会变化-两个量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一个变化,另一个随着同向变化)-变化时比值不变。2、判断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为什么?时间一定,行驶的路程和速度除数一定,被除数和商3、单价、数量和总价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两种量成正比例?4、导入新课:如果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这两种量又存在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和认识这种变化规律。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3的表格(略)(学生填表)2、小组讨论: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分别是怎样变化的?你能找出它们变化的规律吗?猜一猜,这两种量成什么教学过程关系?3、全班交流学生初步概括反比例的意义(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完成“试一试”学生独立填表;思考题中所提出的问题;组织交流,再次感知成反比例的量。5、抽象表达反比例的意义引导学生观察例3和“试一试”,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启发学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反比例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来表示?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xy =k(一定)3、 巩固应用1、练一练(讨论、交流)每袋糖果的粒数和装的袋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2、练习十三第6题(独立完成,集体评讲)先算一算、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3、练习十三第7题先独立思考作出判断,再有条理地说明判断的理由。4、练习十三第8题。先填表,根据表中数据进行判断,明确: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长方形的周长一定,长和宽不成反比例。5、思考:(讨论)100x =y,那么x和y成什么比例?为什么?6、同桌学生相互出题,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相互出题解答)四、总结反思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课后你能与同学相互出题进行练习吗?(由学生总结评价)五、布置作业:完成家庭作业。板书设计成反比例的量单价数量=总价(一定)xy=k(一定)教学反思学校审核意见:六年级数学(苏教版)下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教案章节第五单元第四课时课题成正比例、反正比例的量的练习课型练习内容练习十三的第913题。主备人刘从新参备人全镇六年级数学教师使用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关系。过程与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弄清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意义教学难点找生活中成正、反比例量的实例教法与学法教法提出问题、引导启发、分析指导。学法分析思考、小组交流、练习巩固。教学准备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教学调整1、 揭示课题、回顾整理1、 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这节课,我们练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2、 回忆正、反比例意义。提问:什么叫做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做反比例关系?用字母的式子怎样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2、 比较分析、区分特征1、出示练习十三第9题观察两张表格并思考回答书中第69页的问题。(表略)2、全班交流3、引导比较、总结正、反比例的特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讨论: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或者反比例关系的关键教学过程是什么?3、 巩固练习、感知应用1、 出示练习十三第11题先填一填、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2、 练习十三第10题看图填表。根据题中的图像,你能说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在这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是12厘米,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米?你是怎样想的?3、练习十三第12题。先独立判断,再交流判断理由4、A、B、C三种量的关系是:AB=C。如果A一定,那么B和C成( )比例如果B一定,那么A和C成( )比例如果C一定,那么A和B成( )比例5、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不成正比例就成反比例。( )在一定的距离内,车轮周长和它转动的圈数成反比例。( )X和Y表示两种变化的相关联的量,同时5X-7Y=0,X和Y不成比例。( ) 6、练习十三第13题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的实例,用表格表示出来。小组讨论完成表格说说是怎样想的?思考:如果X和Y成正比例,当X=16时,Y=0.8,如果X=10时,Y是多少?4、 总结评价、质疑反思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进一步认识和掌握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疑问?你能在生活中找到一些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的实例,介绍给爸爸、妈妈吗?板书设计正比例、反比例的综合练习 (一定)xy=k(一定)教学反思学校审核意见: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教学计划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年级 六 学科 数学 单元教学内容(课题)总课时数六解决问题的策略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用转化学习学习方法学习数学,转化的目的是化繁为简,转未知为已知。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培养根据所需解决问题的特点合理选择相应策略的自觉性和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感受数学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新课 标第 一网 教学重难点转化的解题策略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转化早在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初步接触了,转化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能把未知的内容变成已知的内容。所以,转化是重要的认知策略,也是常用的解决问题策略。对于转化思想,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有较丰富的体验。本册教材继续教学转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和应用,通过具体的转化活动,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利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讨论中人人参与,各抒己见,互相启发, 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主课题渗透在探究与合作中领悟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的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适当地精选有代表性的习题,展开有针对性的讲解。六年级数学(苏教版)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章节第六单元第一课时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课型新授内容教科书第7172页的例1和“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十四的第13题。主备人钟娇参备人全镇六年级数学教师使用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分析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学生探索怎样将每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教学难点探索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教法与学法教法情景激趣、引导观察、启发分析、发现总结。学法观察思考、小组合作、交流、总结汇报。教学准备教学过程集体备课教学调整一、导入师:我们在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的时候,都是用什么方法把他们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割、补、拼等方法)。看来,转化在我们的学习中应用得很广泛,它既可以帮助我们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答,也可以把复杂的知识转化成比较容易的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二交流解决问题的初步想法1、 出示例1让学生仔细观察两个图形,独立思考可以怎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2、 小组交流是怎样想的。学生可能有两种想法:(1)数方格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后再比较。(提醒学生把方格线补画完整,这样数方格才方便。)(2)将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再比较它们的面积。(如果没有学生提出这样的想法,教师可提示学生进一步观察这两个图形并思考:如果把图形中凸出的部分分割下来,并移进凹进去的部分,会使原来的图形转化成什么形状?3、揭示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三、自主探索转化的具体方法,解决问题教学过程1.提问:怎样把这两个图形分别转化成长方形呢?交流:(1)第一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师:先把图形经过分割分成上、下两部分,然后把切割后的图形的上半部分(半圆)向下平移5格补在切割后图形的下半部分,使原图形转化成长方形。 (2)第二个图形是怎样转化成长方形的? 师:先把图形经过分割分成左、中、右三部分,然后把切割后左、右部分的半圆分别旋转180度补在切割后的图形上部凹进去的半圆处,使原图形转化成为长方形。 (3)现在你能看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2.小结:刚才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化成长方形?(原来的图形相对复杂,不便于直接比较面积。转化成长方形后就容易看出每个图形的面积了,也就便于比较了)3.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让学生发表看法,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分数除法转化成分数乘法进行计算等)4.这些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点?(都是把新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或已经解决过的问题)小结:转化是一种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希望同学们主动应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四、巩固练习1、 教学“试一试”出示算式,提问:这道题可以怎样计算?(指导学生观察算式的特点。)出示题目右边的正方形图,提出要求:你能说说图中哪一部分表示这几个数的和吗?引导: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一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2、 指导完成“练一练”出示方格纸上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思考怎样计算右边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引导学生明确:可以把这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计算周长。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右边图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3、 练习十四第1题出示问题,指导学生理解图意。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计算方法吗?进一步提问:如果有64支球队,产生冠军一共要比赛多少场?4、练习十四第2、3题先独立看图填空,再交流是怎样想到转化的方法的,以及分别是怎样转化的?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你对转化的策略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五、作业完成家庭作业板书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1. 1、对图形进行割、补,结合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进行图形的等积变。 2、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教学反思学校审核意见: 六年级数学(苏教版)下册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教案章节第六单元第二课时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课型新授内容P.73页的例2,“练一练”和练习十四的第46题。主备人钟娇参备人全镇六年级数学教师使用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灵活确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 通过回顾曾经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从策略的角度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转化策略的应用价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主动克服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学生探索把条件适当转化,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用转化的策略解决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教法与学法教法情景激趣、引导启发、分析指导、发现总结。学法观察思考、小组交流、动手操作、总结汇报。教学准备教学过程集体备课教学调整一、导入上节课我们运用等积变形,平移和旋转等转化思想,把一些复杂的图形题目用简单的方法解答,今天我们继续探讨用“转化”的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二、新授知识出示例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提问: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可以知道什么?1、你能用方程列式解答吗?(1) 解题思路: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相比,女生人数是单位“1”,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都是未知的,可设单位“1”(女生人数)为x,男生人数也可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出来。根据等量关系“男生人数+女生人数=美术组人数”列方程。(2)列式解题 解:设女生有x人 x+x=35 x=21 答:女生有21人2、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1)思路分析思路一: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把女生人数看成3份,男生人数有这样的2份。总人数就是2+3=5(份),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总人数已知,可以直接利用乘法计算。思路二: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那么男生人数和女 生人数的比是2:3,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总人数已知,求总人数的部分量,用乘法计算。教学过程(2)正确解答。师小结:采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可以使问题简单化,解题方法多样化。三、巩固练习1.指导完成“练一练”学生思考: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人数的几分之几?可以怎样列式解答?2.练习十四第4题读题,指导学生理解“第一堆黑子与第二堆白子同样多”的含义。画出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用来表示两堆棋子;在第一个长方形中涂色表示第一堆棋子中的黑子数量,可以怎样表示第二堆棋子中的白子?明确:示第一堆和第二堆的白子合起来正好与一堆棋子的枚数同样多。3.练习十四第5题先独立看图填空,再交流是怎样转化的。4.练习十四第6题先看图填空,再交流和评点:为什么要进行这样转化。四、小结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学生交流五、作业布置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1)用方程列式解答 (2)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解:设女生有x人 3+2=5 x+x=35 35 =21(人) x=21答:女生有21人 答:女生有21人教学反思学校审核意见:第七单元 统计单元教学计划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年级 六 学科 数学 单元教学内容(课题)总课时数七统计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联系对百分数的理解,认识扇形统计图,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所呈现的信息提出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过程与方法:结合实例,初步认识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初步体会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等不同统计量的不同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以及众数、中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据的意义和价值,感受不同统计量的联系和区别,发展统计观念。教学重难点完成统计图的绘制,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先在认识圆和能够应用百分数的基础上教学扇形统计图,再教学众数和中位数。众数和中位数是数据分析时经常使用的统计量。有些时候,平均数不能确切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基本特征,就可以考虑用众数或中位数来反映。主课题渗透通过本册教材里的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在互相交流中进一步增强数据意识,提高分析、表达和利用数据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绘制统计图时,采取互相检查的方式,进一步强调必要的步骤;在教学众数和中位数时,通过联系实际以及选择典型的方式来加强学生的认识、理解。六年级数学(苏教版)下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章节第七单元第一课时课题扇形统计图课型新授内容P.76页的例1和 “练一练”和练习十五的所有习题。主备人钟娇参备人全镇六年级数学教师使用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过程与方法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结合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教法与学法教法情景激趣、引导启发、分析指导、发现总结。学法观察思考、小组交流、动手操作、总结汇报。教学准备教学过程集体备课教学调整一、温故引新 1、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那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些统计图? 2、引入: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种统计图。二、教学新课 1、出示在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上出现的扇形统计图,这张统计图和以前学的统计图一样吗?你们知道这叫什么统计图吗?师板书:扇形统计图让学生看图师讲解:从上面这些统计图可以看出,每个统计图都是用一个圆表示各个部分的总数量,在圆里用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出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量的百分比,这样的统计图叫扇形统计图。教学过程2、教学例题 (1)出示例1: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2)提问: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信息呢?图中整个圆表示的是什么呢?各个部分又表示的什么呢? (3)引导学生讨论后小结:这个圆表示我国国土总面积;圆中各部分分别表示:我国盆地占总面积的18.8%,高原占总面积的26.0%,丘陵占总面积的9.9%. 山地占总面积的33.3%,平原占总面积的12.0%,提示: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出各个部分数量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4)让学生继续观察上面的统计图,并提问:你能从图中看出各部分的关系吗?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呢? (5)学生观察并说出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后,归纳:我们可以比较分数的大小来确定他们的大小关系,也可以通过观察圆中扇形的大小来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 (6)指出我国国土总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出示下面表格,引导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各类地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并填入表格。地形种类山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面 积/万平方千米 (7)学生完成后,提问:你们从上面的统计表中能得到什么信息?这样的信息在扇形统计图中能够看出来吗? (8)学生回答后,小结:扇形统计图是通过直观的形式描述数据的,我们能直观的看出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但是教学过程具体的数据是多少还得通过计算得出来(9)引导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在此基础上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对扇形统计图有了初步的认识,相信同学们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了。 三、课堂巩固 1、做“练一练”第1题。 (1)让学生讨论并说一说从统计图中能知道些什么,然后解答前面两个问题。 (2)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让学生自由发言并适当说明。 2、做“练一练”第2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2)组织学生集体订正。3.完成练习十五的1.2.3题。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五、布置作业完成家庭作业。板书设计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特点: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条形统计图特点:可以清楚地看到各个量的多少,量与量的差别是多少。 折线统计图特点:能清晰地显示统计量的变化情况。教学反思学校审核意见:六年级数学(苏教版)下册第七单元集体备课教案章节第七单元第二课时课题认识众数课型新授内容第79页的例2以及“练一练”,练习十六的第1题。主备人钟娇参备人全镇六年级数学教师使用人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众数,能解释平均数和众数的实际意义,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初步理解众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教学重点初步理解众数的意义。教学难点理解众数的求法,根据众数作出合理的分析与解释。教法与学法教法情景激趣、引导启发、分析指导、发现总结。学法观察思考、小组交流、独立思考、总结汇报。教学准备教学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