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16篇文言文集锦.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9746290 上传时间:2020-04-0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16篇文言文集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考16篇文言文集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考16篇文言文集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出师表问答题2.文中开篇含有痛惜先帝未竟之情,目的是什么?(内容 创业维艰的意思,意在引起刘禅深思)3.作者从正反两面概括两次历史,并引起先帝故事意在说明什么?(总结两次历史兴衰的经验教训,说明“亲小人”必将导致亡国)4.谈谈亲贤远佞在当今时代现实意义。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亲近贤人,才能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也只有疏远小人,才能避免他们的不良影响,亲贤远佞无论对于领导干部还是平民老百姓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表文的核心思想是向后主阐明什么道理? 诸葛亮在这篇表文里一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一面又向他举荐人才来管理“宫中”“营中”之事,并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6、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诸葛亮的身世、志趣。 诸葛亮原本鞠躬田园,后来效忠刘备,打败曹操。刘备死后辅助刘禅,一心想要恢复汉室。死时54岁。诸葛亮琴棋书画样样精,但他志趣是否在这我就不清楚了。只是他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所以本人认为他的志趣是辅助明主建立伟业,成就一代霸主。7、问中最另你感动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最令我感动的是他勇于承担责任,言辞恳切,为无能的君主鞠躬尽瘁。8、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三条建议:目的:上面这些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都是为了出师。只有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可以后顾无忧,专力伐魏。9、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贤臣稳定政局,提兴德之言 后主亲近贤臣,听取他们的“兴德之言”,赏罚分明,以保持国内政局分明。10、根据我们所学的古诗文,为“出师一表,表效忠汉室之心”拟一个下联。爱莲一说,说品质高洁之志; 陋室一铭,铭安贫乐道之心11、从作者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先帝”是怎样一位君主? (胸怀宽广,气度恢弘,能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并能做亲贤远佞的仁君贤主。) 12、.陆游曾写诗称赞此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结合本文相关内容,谈谈本文为人称道的原因。 文章表现出诸葛亮的耿耿忠心、知恩图报的美德,他高尚的人格、恳切的心情、良苦的用心在表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让人佩服,让人敬仰;加上文章的形式优美,骈散结合,感情深挚,读起来琅琅上口,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13、后汉书 诸葛亮说诸葛亮“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结合本文,谈谈这几句评价说明了诸葛亮在治国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开诚布公,公正无私,赏罚严明) 14、文中写出此次出师目的的一句是什么?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15、段中作者用哪些话说明北伐条件已经成熟?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可用选文中的哪句话来概括?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6、文中的先帝指_,本文中的陛下是指_,这是_在出师攻伐_国前写的一篇表,“天下三分”是指天下分裂为_、_、_三个国家。 刘备;刘禅;诸葛亮;魏;魏;蜀;吴。17、 第一段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什么?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8、古之贤者善于以史为鉴,查治国家兴衰之理。作者深情地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有何意图? 点名先帝对腐败的桓、灵二帝的叹息痛恨,告诫刘禅别走桓、灵二帝得旧路,否则先帝九泉有知,不得安息。19、忠陛下的忠表现在? 忠陛下的忠,应当是忠刘禅,所以是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20、在重视责任意识的今天,诸葛亮的精神将会对你产生何影响?强化我的做事责任心,树立我的大局荣辱观,加强我的办事务实性。21、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不难看出,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刘禅听了,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文中虽然明提陛下只有八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处(即“诚宜开张圣听”之前,“宜付有司”之前、两次“悉以咨之”之前、“则责攸之”之前),实际共十三处,或表忠诚,或表心愿,或提具体建议,表明诸葛亮处处为刘禅着想,使再昏庸的皇帝也不能无动于衷了。总之,“受恩感激”, “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三峡中考试题集锦2、 解释划线词语的含义。略无阙处(毫无)或王命急宣(有时)属引凄异(接连不断)良多趣味(实在,的确)3、 翻译句子。(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4、 请用“/”标出句子的朗读停顿。1)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5、三峡是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疏中的一段。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水利地理学的著作。6、三峡中突出三峡山势的雄伟峻拔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以比喻手法来突出夏季水暴涨后江水湍急的句子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总写春冬季的景物特征的句子是“清荣峻茂”。7、三峡很美,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你能用“三峡的美,你看”的句式说一说吗? 示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三峡的水美,你看夏水素湍急,有时早上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呢。8、这样美的三峡,作者共用一百五十余字就描绘得如此出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令人称奇。请你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示例:语言的描写手法美,下面描写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作者描写景物美,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9、下列几段文字与文中哪些内容相关?1)陆游入蜀记:“夹江千峰万嶂,有竞起者,有独拔者,有崩欲压者,有危欲坠者,有横裂者,有直坼者,有凸者,有洼者,有罅者,奇怪不可尽状,初冬草木皆青苍不凋。”“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 。2)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高猿长啸,属引凄异”。3)杜甫秋兴八首:“听猿实下三声泪”;白居易送萧处士游黔南:“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不见曦月(阳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飞奔的马 快)(快)良多趣味(实在,的确) 晴初霜旦( 早晨) 略无阙处(通“缺”,空缺、中断) 重岩叠嶂(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沿溯阻绝(逆流而上)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 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16、第3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溯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17、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18、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三峡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 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19、文中表现三峡秋天景色的句子是“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它着力渲染了 三峡秋天凄清肃杀的气氛。 20、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3分)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理由2:落差大原句:悬泉瀑布,飞漱其间。21、“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朝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1)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 (2)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或语言风格不同;渔歌更口语化、更通俗 26.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写一段导游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介绍三峡的风景特点和时代变化。各位旅客,欢迎你们来三峡观光。七百里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四季美景风格迥异。春冬之时,潭水碧绿,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飞悬;夏季水涨,江流汹涌;秋景凄寒,猿鸣哀转。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桔;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欢迎各位常游此地。马说练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1本文作者_,字_,_代_家。其散文尤为著名,有_的美誉。后世称其为_。为_之一。是唐代_的领袖。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黑的词语:骈死于槽枥之间( )不以千里称也(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不饱(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4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揭示全文中心的句子是:其真不知马也。(主要结论或主旨句)交代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千里马最悲惨的遭遇的句子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表明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说明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起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文章最能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句子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有一位哲人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本文的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5一个人骤然得志,官职升得很快,用一个与马有关的成语来比喻:_。 在封建社会里,有才能的人被压制、埋没,而一个人一旦得势,则亲朋好友即使平庸也跟着发达,所谓“一人得道,_”。二、阅读研究6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伯乐:识别人才,利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和策马者: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7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什么关系?提出中心论点,开篇点出论证的前提,有提挈全文的作用。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8“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统治者昏庸浅薄,世上缺少识别人才的伯乐。9“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愤世嫉俗,对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重用人才的不满,对被压制折人才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10“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能被人发现,也就等于没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11“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反问。表达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12找出文中描写“食马者”平庸、 愚妄浅薄的语句,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把“食马者”的平庸无能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13读到“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时”你有什么感受?对千里马的遭遇的深切同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表示强烈愤慨。14本文结尾两句,对全文有什么作用?点明文章主旨。“不知马”三个字是文章主旨所在。15“ 策之不以其道”中的“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千里马的特性。16你怎样理解文中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了强烈的愤慨。17作者的人才观中什么?你对这种人才观是怎样看的?作者主张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这种人才观具有片面性,选拔人才可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18联系实际,谈谈你是如何看待人才和伯乐之间的关系的?可以围绕千里马应充实自己并主动抓住机遇展露才华,而伯乐应该是不拘一格来发现人才。19龚自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和本文阐述的观点是否相矛盾?谈谈你的看法。马说强调的是要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而龚自珍则要不拘一格降人才,是呼唤能拯救天下的人才。20“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做简要阐述。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人推销的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的赏识,应主动地寻找机会展示自己。21根据本文内容,从千里马角度谈起,分别以“有志”和“无才”为首词,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有志 难成千里马 ;无才 可作老黄牛 。2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遇到刘备后,才有隆中决策,才有火烧连营,才有请根据课文内容和已有提示,将下列对偶句补充完整。(补充后不少于七言) 有_方显_;无_岂有_。有伯乐,方显槽间千里马;有刘备,方显隆中决策人。23根据文意,请尝试创作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联,对千里马或伯乐表达自己的心声。上联:伯乐识良马,下联:明主觅贤才。24有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千里马而言,伯乐自然是他永世的知音,遗憾的是在封建社会里,千里马很少能遇到伯乐。请你联系本文文意,给下面的句子对一个下联。 上联:良马有幸遇伯乐 下联:贤才无辜逢昏君。25有人曾说过:“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对于千里马而言,伯乐自然是他永世的知音,遗憾的是在封建社会里,千里马很少能遇到伯乐。请你联系本文文意,给下面的句子对一个下联。 上联:世上岂无千里马; 下联:人间难得九方皋。26你认为要成为千里马应如何去做?此题为开放题,回答合情合理即可,如:应从“普通马”做起,然后才能脱颖而出。27学完马说后,你认为应该该去“识才和选才”。结合社会实际谈一谈。识才和选才的方法现在很多,如考试、自荐、组织推荐、竞争上岗等。28本文借千里马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称得上是千里马的是哪两匹马,其最终主人分别是谁? 赤兔马主人是关羽;的卢马主人是刘备。29古往今来,曾有许多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尽的感慨。请写出其中的两人及他们发出的感慨。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0在当今社会,你认为伯乐和千里马哪个更重要?请举例说明。言之成理,例证恰当即可。如认为千里马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31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于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32作者把千里马不能千里归罪于食马者,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言之成理即可。不同意。我认为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能力,不应一味等待伯乐赏识,应主动寻找机会。33作者以千里马比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需要民主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统治者的知人善用。三、阅读拓展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古 之 君 王 有 以 千 金 求 千 里 马 者 三 年 不 能 得 涓 人 言 于 君 曰 请 求 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以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34用“/”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王/者/得/曰/请35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捐(花费 ) 遣( 派遣 ) 期年( 满一年) 市( 值)36这个故事的寓意是什么?告诫君主,要想得到人才必须有求贤若渴的诚心,要不惜重金。1、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作者韩愈,字退之,河北昌黎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其散文气势雄健有力,语言精练。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代表作品昌黎先生集。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在原文中的意思。故虽有名马(即使)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这里指受辱而埋没才能)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 策之不以其道(驱使,驾驭)(正确的方法)执策而临之曰(马鞭子)(面对) 是马也(这)4、第一段正面写世有伯乐的重要性,第二段反面写世无伯乐的危害性,第三段是为世上无人识马的慨叹。5、第二段的写作意图在于谴责:食马者。6、第二段连用四个“不”字,源出于食马者的无知。二、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及含义。答:食马者 食通饲,喂养。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显现。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 ,表示疑问语气。2、马说一文题目中的“说”是什么意思? 答: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运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4、本文在写作上主要有什么特点? 答:托物寓意。5、“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在本文中有什么深刻含义?答: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食马者比喻埋没人才,摧残人才愚妄无知的封建统治者。6、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就其根本原因谈谈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揭示了统治者昏庸无道,不识人才,埋没人才,啥、甚至摧残人才的在、社会现实。7、本来应该先有千里马,然后有伯乐,可韩愈却认为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 答:因为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被埋没。同理,没有伯乐式的人,即使有人才,也不能被发现任用,只会被压抑而弃之不用。8、如何理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与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因为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所以遇到不懂马的“食马者”,千里马只能有如此遭遇。9、文章结尾处为什么直接引用食马者所说的“天下无马”这句话?答:其目的在于表现封建统治者的“愚妄无知”。10、第三段中“策之不以其道,食之而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排比;增强语势,刻画食马者愚妄无知的形象,表达作者对“食马者”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弄。11、本文描述了“千里马”怎样的悲惨遭遇?有什么作用?答:“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揭示人才终生被埋没,才能不得施展的命运。“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揭示人才因“饥饿”而无法展现才能的无可奈何的痛苦。12、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抨击。13、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政治主张?答: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14、文章结尾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作者对不知马的食马者的嘲讽与愤慨之情。15、文中最具有讽刺性的情景是什么?为什么?答: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一边折磨千里马,一边慨叹天下没有千里马,真是绝妙的讽刺,作者生动地刻画出统治者愚妄无知的形象。16、这篇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答:告诉人们要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人才,不能压制、埋没人才。17、千百年来,怀才不遇之士常常感慨万千,如果你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人才,也不被重用,你将怎么做? 答:在现实生活中,即使没有遇到伯乐,我也要抓住时机,展示自己的才能,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为社会做出贡献,让自己的人生充盈美好。18、请写出古往今来,曾被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的名人及这些人发出了无尽的感慨。 答:刘禹锡,“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概括他的事迹。 答: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使齐国强盛起来。20、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答:无才难做千里马,有志可成万里驹。陋室铭练习题及答案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集。被白居易称为“诗豪”。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2、本文体裁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称述功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3、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借助陋室说理,突出主人品德高尚。本文的韵脚是:名、灵、馨、琴、经、形、亭 韵母是:ing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惟吾德馨(xn) 苔 (ti)痕 鸿儒(r) 案牍(d)5、解释下列加点字有仙则名(出名)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只)(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草色入帘青(映入)谈笑有鸿儒(大)(读书人)往来无白丁(没有学问的人)可以调素琴(调弄)(未加装饰的)阅金经(阅览)(佛经)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等弦乐和萧管等管乐,此处指奏乐的声音)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南阳诸葛庐(草庐)6、成语和名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现在常用来赞美客观条件并不优越而主观因素好的一些事物。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现在常用来形容居住环境的幽雅,生活安适。7、对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居有仙之山德馨,临有龙之水志远8、填空:文章主旨: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陋室铭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龙。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德馨”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陋室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作者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陋室铭在写法上用了类比的手法,先与“山”类比,原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其中强调山能闻名天下的原因是“有仙则名”。然后与水类比,原句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强调了水能显示灵异的原因是“有龙则灵”。其中的“仙”和“龙”都暗喻了“德馨”的人。最后又将陋室与古代著名的居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相类比,表达了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意思,使文章境界突然上升,而引出孔子的句子强调自己的观点,与前文“惟吾德馨”句呼应,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了最完美的思想境界。“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诸葛亮,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运用类比,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刘禹锡以因仙、龙成名的山、水来比自己德馨而不陋的陋室,用陋室内外的情景,衬托自己的德馨,而自比古贤,表现出自己安贫乐道的崇高情怀。文中以“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9、全文分三层。开头到“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从“南阳诸葛庐”到最后,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11、用原文语句回答: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表明陋室主人品行高尚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5)、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6)、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7)、描写陋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8)、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9)、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10)、文中运用对偶修辞的一句话: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11)、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惟吾德馨12)、陋室主人居室内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13)、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14)、从反面虚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15)、从正面描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16)、文中写室内景物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17)、文中写室外景物的句子是:草色入帘青十二、本文运用的修辞方法为: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比喻、比兴、类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拟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对偶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十三、问答题。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答:以比喻起头,以虚衬实,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文章开头以山水起笔,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有什么好处?答:用山水作衬托引出“陋室不陋”。这样开头,不落俗套,引人入胜。起到了创造意境,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答: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你认为能统领全篇大意的句子是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3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理由:本文作者要说的是“陋室不陋”,而不陋的原因则是室主人的品德高尚,所以是这个句子本文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答: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进行描写的。陋室特征: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答: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答: 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答: 鸿儒 ,无白丁(雅)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答: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作者是怎样写“陋室不陋”的?答:居室环境清幽雅致 交往人物高雅脱俗 日常生活清雅安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答: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的。表现了室主人清雅安适的情感。作者既说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说没有俚语扰耳俗务缠身。(意思对即可)、对于陋室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上下文联系) 答:对陋室的描写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语“何陋之有”张本。、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答: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再次有力的点明主题,同时说明了作者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答: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作者明明是在称赞他自己的“陋室”的,为什么又要在文中提到“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呢? 答: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人的情趣与品质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答: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首尾句有何关系?答: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21)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答: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22)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是一位有着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的名士。(23)写交往人物、写室中生活都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试具体说明。答:交往人物:实写:谈笑有鸿儒虚写:往来无白丁.室中生活: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24)本文写法新颖别致,采用了反向立意的写法,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这种写法将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由室及人,又因人及室,扣住“陋室”的同时,将笔墨引向室主人,通过描写,表现“惟吾德馨”,以此说明“陋室不陋”充分突出主旨(25)本文是一篇骈文,多用对偶句,请你根据对本文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表达你对本文的看法。 答:人雅无须室大;品正不在官高(26)找出本文你最喜欢的骈句。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十三、拓展延伸发挥题:请写出你的居室(无论你是有自己独居的小天地,还是和家人或亲戚、同学合住一室)最值得你骄傲的地方,并说明理由。 答:开放题,不设答案。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答:这是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典型。 这种道德情操是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都应重视并学习的,这样我们才能在物质上,在精神上统一的提高,完善的发展。作者持有怎样的生活态度?你是否赞赏这种生活态度?答: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 赞同。(再谈一些理由)。文中描写的陋室环境清静淡雅,你喜欢这样的居室环境吗,为什么?答:(提示:喜欢,可从此环境对人思想品质身心健康有利来谈。)本文作者所结交的朋友都是“鸿儒”,你喜欢交什么样的朋友,为什么?答:(提示:正直、善良、上进等,对自己的成长有利。)生活中侧重追求精神,还是物质,或是二者并存,古往今来,都被人们所争议,你认为本文作者追求的是哪方面的?你是否与他的观点一致?答:(作者追求精神,一致)。你认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陋室”的“陋”还是“不陋”?请说说你的理由。“陋”或“不陋”答案都应鼓励(因为题目是“你认为”但要提醒注意作者认为“不陋”)爱莲说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答: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11、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12、“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13、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爱莲说专题练习 1.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者赞扬的莲花的高贵品质。 答:正直、通达、庄重、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清高而美名远扬。 2. “独爱莲”,“独爱菊”两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 文中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了菊和牡丹呢? 答:用菊和牡丹来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是正面衬托,牡丹是反面衬托。 4. 文中对莲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质。 5. 第二段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和上一段关系怎样? 答:议论、抒情。第一段描写“莲”的形象,第二段点明“莲”的含义,揭示中心。 6. 举例说明第二段所运用的修辞方法。 答:(1)反问:同予者何人?(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7. 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菊、牡丹各比拟怎样的生活态度? 答:莲比拟不慕免得,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8. 作者把“莲”与“牡丹”对举,其用意何在? 答: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10.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对追求势力、追求富贵的庸俗世风的鄙弃。 11. 文章结尾处,修辞和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运用排比修辞,反问句式;表达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追求富贵的思想感情。 12.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答:以“爱”这一主观感情为线索。 13. 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莫富贵,那么他所追慕的是什么? 答:追求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14.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答: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质。 15. 在文中作者把“莲”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目的何在? (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 答: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节操。 16. 文中作者对“牡丹”与“菊花”的态度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不同,文 中“菊”是正衬,尽管作者不愿意隐逸,但也不反对。文中的“牡丹”是反衬,因为它是追求名利,贪图富贵的象征,所以作者对它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反对。 17. 文中说:“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和“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说明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答: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社会现象。 18.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说明莲花有什么特点? 答:庄重而高雅。 19. “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莲花什么相的品格? 答: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发挥题: 1、面对腐朽的社会,陶渊明选择了“隐逸”,而周敦頣则选取了大胆的面对,你赞同谁的做法,请谈出你的观点。 答:(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 2、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頣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对这两种看法的认识。 答:(提示,可任选一种,谈出充分理由)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常用来比喻什么社会现象?请你结合社会实际就“染”与“不染”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联系现实生活举例,谈谈感想。 答:比喻人在混浊不良的环境中能一尘不染、洁身自好的现象。提示:“染”自己私欲膨胀像成史杰那样沾染社会不良习气而堕落腐败走向犯罪道路。“不染”要不贫不占像汪洋湖那样清正廉洁,成为对人民有用的人。 4、 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来鞭策自己,谈谈做人的道理。 答:提示,做人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正直积极向上。不滋生私欲的枝杈,做益于人民的人。 5、 文中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作者认为君子应该是怎么样的人? 答:提示,可答“品德高尚的人”,或具体答出君子的品格。 6、 作者在文中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联系你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话,并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来概括它的特点。 答:提示,本文是开放性试题。但要求是表明自己志趣的花,需和品格,志向联系起来,不要单纯答喜欢的花。第二小问需有哲理性。 7、 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高洁而庄重,可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 填空题: 1、 作者在第一段中从(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来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品质。 2、 文章前后照应,“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照应,“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和(世人甚爱牡丹)一句形成照应。“众“和(独)相照应。 3、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对偶)和(拟人)。 4、 指出句式: (1)菊之爱:(倒装句)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 (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省略句)。 5、 从句子种类看,第2段第一句属(陈述)句,第二句是(感叹句)第三句属(陈述)句,第四句属(反问句),第五句是(感叹句)。 6、 作者爱莲,不仅是倾心于它的(外貌)更主要的是看到了它的(内质)。 7、 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8、 相接的两句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做骈句。在爱莲说中找出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9、 用一组骈句来描写你熟悉的一种花:风定梅花香,月寒只影俏。小石潭记中考题集锦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本文是按游踪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文中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全石为底、潭水清澈、游鱼活泼、源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 本文按游踪的顺序来写: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发现小潭“心乐之”(愉悦的心情) 观鱼时“似与游者相乐” (愉悦的心情) 观鱼后“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抑郁忧伤的心情) 可以看出作者借山水求解脱而又最终无法解脱的的痛苦。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 通过描写游鱼、阳光、影子来侧面写出潭水的清澈 3、潭上有什么景物? 竹林,水声,奇石,青树,翠蔓 4、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浏览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一乐一忧怎么解释?)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寻求短暂的快乐。他喜欢清脆悦耳的水声,因而“心乐之”,观鱼时他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心情是愉悦的;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看到小石潭凄清环境,不禁触景伤怀,忧伤、凄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心中无比悲痛。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以看出。 5、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什么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成什么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有什么辞格? 第一段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变换成动静结合的写法。辞格:比喻。第三段作者面对这种原始的悄怆之景,感到难受,或许激起作者凄凉的联想。强调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6、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 全石以为底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皆若空游无所依 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7、作者为什么将这个无名小水潭命名为“小石潭”?(扣住作者贬居时的心境去品析,对照文章内容分析) 答:因为潭底都是石头,而且文中写道“卷石底以出”和“全石以为底”,所以将这个水潭命名为小石潭。 8、本文主旨: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了作者被贬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贬居生活的孤凄悲凉。 9、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小石潭的水为什么这么清澈? 因为有游鱼的活动,周围树木的保护,而且小石潭是活水,小潭以全石为底 10、小石潭记中表现喜的句子有。 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11、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就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12、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发现小石潭的经过? 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然后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再寻到小潭。 13、请说说“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的妙处? 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而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静的优美画面就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形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5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答:示例:句子: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理由:这几句描写游鱼,动静结合,充分显示出游鱼的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小石潭水的清澈。 16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120步左右,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17选文第四段的景物描写十分精当,请结合作者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